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207 2020-07-03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7]
江西省南城一中2020届高三6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江西省南城一中高三六月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疫灾是急性、烈性传染病大规模流行所导致的灾害。它既可以是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引起的原生灾害,也可以是其他自然和人为灾害诱发的次生灾害。疫灾直接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是必须重视和应对的一个重要灾害。
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疫灾作为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因子,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方面,疫灾单独发生或与其他灾害叠加,对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产生巨大危害。疫灾之祸常不单行,多与水、旱、蝗、震,饥、兵等灾结伴而行。疫灾流行时,“死者太半”、“死者什七八”、“死者不可胜数”等大批人口死亡的描述,史不绝书。另一方面,人类通过与疫灾的抗争并不断战胜疫灾,推动了预防医学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比如,东汉末年的伤寒大流行,催生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明代小冰河期瘟疫的频繁流行,造就了吴又可的《瘟疫论》;清末东北地区的鼠疫大流行,促成了国家防疫机构的建立。
对历史疫灾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意义。“天灾流行,国家代有”,病原体与人类同进化,疫灾与人类相始终。即使到了今日,虽然许多古老疫病(如伤寒、天花、麻疹、白喉等)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新的疫病(如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新冠肺炎等)不断出现,疫灾流行的威胁并没有彻底消除。不仅如此,随着人类对自然干扰的深入和全球环境的变化,疫病传播的速度、途径、方式以及微生物的致病能力,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复杂变化,甚至一些旧的传染病(如肺结核、血吸虫病、病毒性肝炎等)还有死灰复燃之势。防控疫病流行依然是当今社会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民族振兴的重大任务。开展历史疫灾研究,探索疫灾的形成机理,揭示历史疫灾的流行规律,对完善卫生防疫体系,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中国历代十分重视疫灾的救治。中国古人由于没有弄清疫灾流行的真正原因,对疫情防控缺少有效方法,故而每当大疫之时,人心惶惶,谣诼纷飞,对社会稳定造成极大的冲击。开展历史疫灾研究,总结历史疫灾的应对经验,剖析历史疫灾的社会危害,对于增强民众的防范意识,指导民众的抗疫实践,强化政府的疫灾防控治理能力,维护疫灾冲击下的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以及研究的问题的复杂化和综合化,融合多学科研究手段与方法已成为当前科学研究的新趋势。因此,开展历史疫灾研究,追溯历史疫灾的时间过程,探究历史疫灾的空间分布,分析历史疫灾的社会影响,对于拓宽历史学的空间视野,拓展地理学的时间尺度,拓新灾害学的研究领域;对于促进历史学、地理学和灾害学的交叉融合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摘编自龚胜生《中国古代疫灾发生的规律与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历史上,疫灾对人类各方面产生过巨大危害,它常常与水、旱、蝗等灾害叠加,危害尤甚。
B.受病原体不断进化等因素影响,虽然人类抗疫取得积极成效,但疫灾流行的威胁未彻底消除。
C.古人对疫灾形成机理有困惑,官府对防控不作为,使古代大疫总伴随着人心惶怕,谣诼纷飞。
D.开展历史疫灾研究既有对医疗、民众、政府的实践意义,又有促进相关学科融合的理论意义。
浏览完整试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开篇明确了何为疫灾,引出后文关于历史疫灾研究的当代意义的论述。
B.文章第二段从历史上疫灾对人类的危害与推动作用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C.文章先分析疫灾的历史影响,又论述了疫灾的当代意义,评古论今,立足当代,纵横开阖。
D.对于历代疫灾研究的三个当代意义,文章都是先分析现象,然后由之得出结论,条理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常言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此处的“大疫”指的就是由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原生疫灾。
B.《伤寒杂病论》和《瘟疫论》的出现,说明疫灾固然带来了危害,也酝酿了医学进步的契机。
C.疫病的传播与人类对自然的干扰有关,只要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就可以控制疫灾的发生。
D.融合多学科研究手段与方法是当前科学研究的新趋势,疫灾研究也应该以学科融合为重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智慧城市建设是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城市管理与运行效率,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引擎,一经提出就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如今,“智慧”概念已渗透到城市的各个领域,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环保、智慧社区等,不断提高着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实际上,智慧城市这一概念问世时间尚短,智慧城市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未来发展方向还需要深入研究。针对我国城市发展现状,可以探索一种智慧城市建设新模式——超时空发展模式。它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冲破地域阻隔,跨越时间局限,打造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虚拟生活模式,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运行效率。在超时空发展模式中,通讯代替交通成为城市运行系统的枢纽,居民既可减少出行,又可摆脱地域束缚,学习、工作和生活变得非常方便。同时,通讯技术与空间信息技术的结合与发展,会让城市物流由物质资料实体流动向信息化流动转变,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提高城市物流发展水平。
(摘编自文丰安、葛南南《智慧城市建设新理念》)
材料二:
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推进城市治理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手段创新,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这在疫情防控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子公司承担了浙江省际疫情检查站点的软件部署及现场设备搭建任务,平均每天监测车辆3000多台9000余人次,发挥了智慧检查站助力疫情防控的作用。又如,‘ 杭州办事服务”APP第一时间上线“防控疫情”板块,让疫情公开透明。再如,江苏苏州吴中区运用智慧城市“大脑”,为人民群众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提供线上平台,使得百姓足不出户就可享受政务服务,减少了人口聚集和交叉感染的风险。
智慧城市可以通过城市“大脑”实现公共数据集中汇聚,建立健全跨部门数据共享流通机制,既高效调动资源,又优化政府治理。从当下看,通过系统建设智慧城市,可以有效降低人员聚集,避免人工传递数据而产生的错误、延迟等问题,也可以提前研判预警、有效防控疫情;从长远看,则可以全面促进城市治理升级、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就此而言,各地政府不妨立足当前,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助力疫情防控;更着眼长远,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政府治理升級、经济结构优化。
(摘编自钟山《“智慧城市”建设助力疫情防控》)
材料三:
目前,全球16项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均出自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其中4项标准被16个联合国机构共同组建的“合作共建可持续智慧城市全球举措 (U4SSC)所采用,成为迪拜、新加坡等40多个试点城市的评估标准。
据介绍,这16项国际标准,涵盖技术框架、城市综合管理、水管理等多项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城市的人居环境、政府公共服务和办事效率、经济等3个方面进行考量,涉及城市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水电气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就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标准,“更符合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智慧城市的建设”。“智慧城市标准体现了中国在新兴领域国际标准化的发展实力,以及在国际竞争中弯道超车的雄心,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烽火科技’作为央企,应该在这个领域起到和自身地位相称的作用。”牵头制定这16 项国际标准的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室主任桑梓勤博士说,智慧城市是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烽火科技”发展转型过程的战略重点,是从“通信专家”成为“信息化专家”的内在需求,“智慧城市是国家新常态中经济转型的核心重点,汇集了所有经济领域和技术领域的迫切需求和最新成果”。
(摘编自胡琼之、张华《全球16个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均出自武汉》)
4.下列不属于“智慧城市”概念被渗透利用的一-项是(3 分)
A.对城市交通信号灯进行信息化改造升级,有效减缓了城市交通拥堵。
B.教育部门借助即时通讯平台组织网上教学,在抗疫期间实现了停课不停学。
C.小区服务人员通过电话逐户查询在家隔离居民的健康信息减少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D.居民使用能记录电能消耗、即时传送信息便于监控和自动缴费的电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管理与运行效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我国制定相关国际标准时既关照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也考虑了全球共享。
B.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基础,借此实现城市公共数据的汇集、共享、流动,当前智慧城市中通讯已成为城市运行系统的枢纽。
C.疫情信息的有效传递、沟通、公布,对疫情防控起到了较好作用,从长远看,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和数字经济发展有赖于智慧城市建设。
D.制定出新领域的国际标准,体现了我国相关方面的实力和抱负。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制定的16项智慧城市国际标准体现了中国贡献,符合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建设实际。
6.请结合材料,概括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取得的成效。(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15分)
展开余下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英雄之器
[日]芥川龙之介
“项羽此人,终究不是英雄之器。”
汉军大将吕马通将自己的一张长脸越发拉长,捋着稀疏的髭须,如此说道。他身边还有十余人围着灯火而坐,夜晚的营帐中,每张脸孔都在灯下泛着红光。而且,众人脸上都浮现出平日所没有的微笑,或许是因为今日一战大获全胜,取得了西楚霸王的首级,这份喜悦尚未消散的缘故。
“是吗?”
有一人问道。这人鼻梁高挺、目光锐利,唇边漾着一丝嘲讽的微笑,直直地盯着吕马通的眉间。不知何故,吕马通似乎有些狼狈。
“诚然,项羽武功高强,毕竟他连涂山禹王庙的石鼎都能举起。今日之战也是如此,一时间,在下还以为要命丧当场。李佐被杀,王恒也被杀,着实是势不可挡。论起项羽的武功,的确高强无比哪。”
对方依然微微含笑,淡然颔首。营帐外悄然无声,除了远处传来两三声号角,连马嘶声也听不到。空气中隐隐飘着枯叶的味道。
“然而——”吕马通环视众人,配合着“然而”的话头,眨了眨眼。
“然而,项羽却非英雄之器。证据依然是今日之战。楚军被追到乌江时,只剩下区区二十八骑,根本无法与我方云集的大军对抗。而且,据说乌江亭长特意前来迎接项羽,打算用船助他返回江东。若项羽真是英雄之器,即便含羞忍辱,也应当渡过乌江,以图后日卷土重来。这本不是应当顾及什么体面的时候嘛。”
“如此说来,所谓的英雄之器,就是要精于算计啰?”
听了这句话,众人都低声笑了起来。但吕马通并未气馁,他不再捋胡须,微微挺起胸膛,时不时地瞥一眼那张鼻梁高挺、目光锐利的脸孔,猛力做着手势,侃侃说道:
“不,在下并非此意。说到项羽……据说,今日之战开始前,项羽对二十八名部下言道:‘亡项羽者天也,非由人力之不足。吾必以仅余之兵力,三破汉军于诸君之前,以作证见。’实际上,他岂止三破我军,而是九战九胜。若依在下看来,项羽此举其实甚为怯懦,将自己的失败委过于上天——上天岂不烦恼?他若是渡过乌江,纠合江东健儿,再度逐鹿中原之后才说这番话,倒也罢了。但他并非如此。明明可以堂堂皇皇地活下去,他却自蹈死路。在下说项羽不是英雄之器,并非仅因为他不精于算计,将一切归咎于天命,以此来搪塞——这实在不可取。在下以为,所谓英雄,绝非这等人物。当然,萧丞相等饱学之士会如何评说,在下就不得而知了。”
吕马通得意地环顾左右,停住了口。众人或许觉得他的高论颇有道理,都满意地点头不语。唯有那个鼻梁高挺的人,眼中现出一种意外的感动,漆黑的瞳仁热烈地闪闪发亮。
“是吗?项羽说了那番话?”
“据传他说过。” 吕马通上下晃动着长脸,重重地点头,又道:
“这岂非懦弱?至少不是大丈夫之举。在下以为,所谓英雄,应当敢与上天相抗才是。”
“有理。”
“即便知晓天命,也应当奋力一争才是。”
“有理。”
“如此说来,项羽他……”
刘邦扬起锐利的眼光,直盯着秋风中摇曳不定的灯火。片刻之后,仿佛自言自语似的,他徐徐说道:
“如此说来,项羽真乃英雄之器也!”
注: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新思潮派作家,作品取材多样丰富,注重艺术形象的完美,代表作有《罗生门》《竹林中》《鼻子》等。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是
A. 吕马通“一张长脸越发拉长,捋着稀疏的髭须”,而刘邦则是“鼻梁高挺、目光尖锐,唇边漾着一丝嘲讽的微笑”,通过外貌对比凸显人物境界高低。
B. 通过环境描写,“营帐外悄然无声”“两三声号角”“枯叶的味道”等都体现了大战之后一切归于平静,和对英雄陨落的悲哀。
C. 吕马通认为项羽“武功高强”“势不可挡”,但却不精于算计,心性怯懦而归咎于上天,最终错失渡过江东的时机,是“非英雄之器”的。
D. 芥川龙之介的改写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性表达,使小说叙述更具情节张力,透露出了对英雄的惺惺相惜,展现出了中国古典式的英雄悲剧。
8. 司马迁《项羽本纪赞》中说:“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请结合文章末段刘邦对项羽的评价,浅谈吕马通与刘邦对于英雄之器的理解。
9.作为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性作家,请简要分析芥川龙之介在《英雄之器》中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创新之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复官,徙江宁府,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奏曰:“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决,何也?”仁宗曰:“卿欲谁立?”拯曰:“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 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帝喜曰:“徐当议之。”请裁抑内侍,减节冗费,条责诸路监司,御史府得自举属官,减一岁休假日,事皆施行。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选自《宋史•包拯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B.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C.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D.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端土产砚”,端砚因产于古端州(今广东肇庆)而得名。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并称为“四大名砚”。
B.“龟鉴”即龟甲和镜子,龟可以卜吉凶,镜可以辨美丑,以龟作镜纽,借喻镜鉴前史,为人做事要履于“正中”。
C.“朋党” 指精诚团结的朋友与同侪,古人倡导君子应该胸怀修齐治平的理想,广结朋党,同心同德,为国尽忠。
D.“ 路”指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路”这一行政区划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如福建路、两浙路。
展开余下试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包拯刚正直谏,多次斥责权臣。他用唐朝宰相魏征的三篇奏疏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还劝谏天子要爱惜人才,避免大兴土木等,朝廷大多予以实施推行。
B.包拯敢于改革弊政,一心为民。旧时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他却打开官署正门,让人们到公堂前陈述是非曲直,方可不受官府小吏的欺瞒。
C.包拯忠于职守,心系朝廷。任谏议大夫时,他询问皇帝迟迟未立太子的原因,引起皇帝的疑问,之后皇帝理解他是为国家长远考虑,表态将慢慢商议此事。
D.包拯家风朴实淳正,不尚奢华。他厌恶官吏克扣百姓,要求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决不能贪污,否则不允许他们回到家乡,去世后也不能葬入家族墓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长 城
胡曾
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
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长 城
汪遵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胡诗认为,古尧舜时代本来就是一个太平盛世的年代。
B.汪诗说,秦朝的长城固若金汤,北方外敌都不敢越过临洮。
C.汪诗用万里长城“连云际”与“三尺高”的尧殿台阶作了对比。
D.两首诗都是咏史诗,语言浅显,笔锋犀利,富于深意,风格独特。
15.两首诗都是以“长城”为题,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试作简要分析。(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 ? ”两句,与成语“方枘圆凿”意思相似,表达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处世态度。
(2)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一句描写月出之后雾气笼罩大江的景象,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一句,作者则用比喻手法描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3)《岳阳楼记》中“ , ”两句写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光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美玉。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英文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最近引发_______。在这部片子里,英国历史学家追随杜甫当年的脚步,重走杜甫走过的路,请英国戏剧家用“莎士比亚腔”朗诵杜甫的诗作,与中外学者对话,和中国老百姓交流,在_______的中国寻找“杜甫”的影子。这位西方探访者将杜甫与西方最伟大的文学家并列,并发出感慨:“在当代,往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离我们远去,寻旅者却_______可以在中国找到传统文化的价值。”
是啊,在中国提到杜甫,人们总是_______。“( ),( )”,三岁小孩就能吟诵;他的律诗浑然天成,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典范;他的笔下有“( ),( )”的沉郁顿挫,“( ),( )”的人间疾苦,“( ),( )”的忧国忧民......尽管一生九死一生,甚至颠沛流离,但没有拘一已之欢,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就像一棵扎根大地、枝繁叶茂的大树,一代代中国人从杜甫的诗心中汲取营养,从文学到人生再到家国。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争议 日新月异 总是 心照不宣
B.热议 日新月异 仍然 心领神会
C.热议 日增月益 仍然 心照不宣
D.争议 日增月益 总是 心领神会
18.将下列杜甫的诗句填入文中的引号内,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A.②③①④ B.③②①④ C.②③④① D.③②④①
19.文中划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尽管一生颠沛流离,甚至九死一生 ,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没有拘之一已之欢。
B.尽管一生九死一生,甚至颠沛流离,但没有拘于一己之欢 ,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
C.尽管一生颠沛流离,甚至九死一生,但他没有拘于一己之欢,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
D.尽管一生九死一生,甚至颠沛流离,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没有拘于一己之欢
20.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个文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如今在都市生活中,熬夜现象极其普遍,虽然各种关于熬夜伤身的科普小文章随处可见,①_____________,他们认为熬夜后白天补一觉就万事大吉了。殊不知, 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是与体内昼夜节律的自然运行密切相关的。无论熬夜还 是熬夜后再补觉,都打乱了人体正常的昼夜节律,②_____________,从而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所以说,③_____________,大量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多轮班工作群体(如护士、安保人员等)虽然在夜班后可以得到补休,但他们依然是心脑血管和代谢疾病的高发群体。
21.请根据朱慧卿的漫画《脱贫攻坚战》,写一段文字,描述漫画内容并点出寓意。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读书沙龙”活动中,老师郑重地向同学推荐近期出版的《中国精神读本》。这本书精选了从晚清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一百多年来的华文传世名篇,为读者展现出波澜壮阔的近现代中国精神进化史。其中既有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孙中山的《国事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也有入选中学教材的林觉民《与妻书》、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多数同学纷纷表示要认真阅读,但也有同学质疑,这些诗文年代已久,在当今以经济、科技实力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读之又有何益?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请结合自己阅读的体验或思考,写一篇文章回应
上一篇: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拉萨中学2020届高三第八次月考语文试卷
下一篇:
北京市东城区第五中学2020届高三5月测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江西省南城”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