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其次,互联网时代文学消费进一步导致了当代文学强制性阐释的滥觞。这种阐释“背离文本话语,消解文学指征,以潜在立场和模式,对文本和文学作符合论者主观意图和结论的阐释。”互联网时代的强制阐释更多地指向了迎合受众心理欲望和视觉需求的唯利是图,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吸引受众,完成消费。 (摘编自王传岭《论互联网时代当代文学消费范式的转向》) 1.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带来的慰藉、反思和教化正在濒于消解,这是互联网媒介霸权的主要体现。 B. 互联网时代,文学消费的欲望大大增强,因为文学消费的成本不再成为任何受众的负担。 C. 在消费主义的熏染,尤其是互联网媒介霸权的刺激下,对于娱乐的狂热追逐正日渐取代读者在关涉人生、世界、内心、命运等深层次问题上的耐心和追求。 D. 互联网背景下对当代文学的阐释已经背离文本话语,消解文学指征,以潜在立场和模式,对文本和文学作符合论者主观意图和结论的阐释。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媒介霸权对于文学消费的影响,由移动支付所带来的冲动消费所形成的消费方式与目的的变化,以及当代文学的消费价值和意义的重要变迁。 B. 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互联网媒介霸权:流量为上的理念,将一切元素都处理成为消费品的物化逻辑方式。前者是主要体现。 C. 文章论述了当代文学强制性闻释的泛滥与严肃文学对文学本直的坚守,成为互联网媒介对当代文学的消费价值和意义进行消费化处理的主要表现。 D. 本文在论述移动支付加剧了文学消费心理的变革时,将传统支付方式与移动支付进行比较,使说理更清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某图书网站上,电子版《白鹿原》的价格仅为六元,相比于纸质版本动辄几十元的“高价”,电子图书的消费门槛的确要低很多,可见,将文络结合,可以解决严肃文学式微问题。 B. 2017年第11届作家榜中,尽管余华等作家凭借《活着》入选榜单,但是与网络作家作品相比,消费状况仍难望其项背。这是互联网时代的文学消费使得严肃文学式微的表现。 C. 近几年网络文学中,《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热门作品纷纷被指抄袭,但仍难阻止它们成为攫取巨额经济效益的商业利器,这是当代文学的同质化和娱乐化倾向在某种程度上令文学创作成为剽窃者的文字游戏的表现。 D. 由《西游记》改编的电影《大闹天竺》《西游伏妖篇》等要么过于强调孙悟空的爱情纠葛,要么完全戏谑神圣且艰难的取经之途,是互联网时代文学消费进一步导致了当代文学强制性阐释的表现。 【答案】1. C 2. A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 A项,“文学带来的慰藉、反思和教化正在濒于消解,这是互联网媒介霸权的主要体现”,表述错误,原文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流量理念已经成为当代文学创作的重要根基,而这也正是互联网媒介霸权的主要体现”,从语法上分析“这”是主要体现,往前推“这”指代“流量理念”,可见互联网媒介霸权主要体现在流量理念上而非文学带来的慰藉、反思和教化正在濒于消解,选项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B项,“文学消费的成本不再成为任何受众的负担”,说法绝对,原文为“文学消费的成本几乎不再成为任何受众的负担”,可见选项中缺少了“几乎”,造成说法过于绝对; C项,正确; D项,“互联网背景下对当代文学的阐释已经背离文本话语,消解文学指征,以潜在立场和模式,对文本和文学作符合论者主观意图和结论的阐释”,范围扩大,原文为“互联网时代文学消费进一步导致了当代文学强制性阐释的滥觞。这种阐释‘背离文本话语,消解文学指征,以潜在立场和模式,对文本和文学作符合论者主观意图和结论的阐释’”,可见原文中的“这种阐释”指对当代文学的强制性阐释。选项中缺少了“强制性”,扩大了范围。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A项,“由移动支付所带来的冲动消费所形成的消费方式与目的的变化”,因果不当,原文为“在消费主义的熏染,尤其是互联网媒介霸权的刺激下,文学消费的方式与目的皆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可知导致文学消费的方式与目的发生变化的,不是移动支付所带来的冲动消费,而是消费主义的熏染,尤其是互联网媒介霸权的刺激。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 A项,“可见,将文络结合,可以解决严肃文学式微问题”,无中生有,原文为“在消费方式上,由于文学文本的电子版本的普及和被接受,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堪与纸质文本相匹敌的阅读方式”“ 纸质文本开始走向衰落却是难以争辨的事实,也正是由于互联网所带来的这些数字化变革,文学消费的成本几乎不再成为任何受众的负担,因此文学消费的欲望也就被大大增强”,可见数字化阅读使得纸质文本开始走向衰落,同时也增强了文学消费的欲望。但不能证明将文络结合,便可以解决严肃文学式微的问题。 故选A。 【点睛】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材料,而且要明白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辨析题目的陷阱类型,这样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篡改原文。错项故意更换、添加、删除个别关键词导致因一字或一词之差而背离原文的意思。
展开余下试题三,张冠李戴。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将甲的属性说成语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四,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某种意思而凭空捏造出此意,纯属命题者故意用来迷惑考生。 五,范围不清。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进行随意扩大或缩小。 六,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三是原因不全。 七,说法绝对。指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绝对的情况。 八,答非所问。指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 九,混淆时态。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已然”与“未然”混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出门、洗澡、如厕……这些对于常人来说轻而易举的事情,却是残疾人面临的现实难题。家里有无无障碍设施,直接关系到残疾人的生活质量,残疾人家庭有强烈的无障碍改造需求。针对肢残人、盲人、聋人等不同残疾人群,改造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具体来说,肢残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住宅门口建设无障碍坡道,房间内实现无障碍通行;卫生间安装抓杆、扶手;改造浴室,加装浴凳,浴室门便于轮椅通行;卧室沿墙及床头安装扶手;低位灶台。聋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安装闪光门铃,配备闪光开水壶和振动闹钟等聋人无障碍产品。盲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包括但不限于:楼梯口、门口铺设盲道系统,安装语音对讲门铃,灶台有煤气泄需报警装置。 (摘自长城网《关爱残疾人一一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 材料二: 无障碍电影,是针对视障群体,把“看不到”的画面通过声音解说的方式实现“可视化”,让视障者也能“看”的电影。但要实现“无障碍”,先要获得影片版权方授权。第28个“国际残疾人日”,中国残联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捐赠仪式。人民出版社等多家机构共同践行文化助残理念,向中国残联捐赠纪录片《这里是中国》及同名图书无障碍版权。日前,我国有1700万盲人,他们有着和健全人一样甚至更为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无障碍影视作品让盲人能够通过“听”来“看”影视节目,成为提升他们文化水平和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之一。另外,阅读能在很大程度上缩小盲人与时代的“信息鸿沟”。通过此次捐赠,《这里是中国》能够被更多国内外残障人士“看到”,具有了更为深远的社会效益和公益价值。 在“国际残疾人日”举行捐赠活动,为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扶残助残意识、形成良好的助残氛国起到了良好示范效应。随着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残疾人在精神层面会有更多需求,希望广大文化单位能够给予更多关注,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精神文化产品支持。 (摘自央广网《第28个国际残疾人日:一场特殊的捐赠仪式》) 材料三: 2019年国际残疾人日主题为“无障碍的未来”,号召所有人参与创造一个不再有人因健康原因在生活中受限的无障碍的未来。信息无障碍,指的是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平等、无障碍地获取利用信息。一直以来,人们期待科技的力量能改变残疾人群体的生活:可以和普通人一样通过智能手机社交、获取新闻资讯、点外卖、网购……随着移动互联网高度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在设计产品和服务时会考虑到残障人群的庞大需求,加入信息无障碍功能。比如一些主流的智能手机和操作系统都具有读屏功能、信息无障碍交互系统。但无障碍功能的普及率并不高,普及存在难以攻克的技术难题。 如今,全社会处在一个被AI技术改变的历史节点。AI技术的到来,给信息无障碍带来了巨大助力,也将解决更多技术难题。比如,原来微信、QQ发送一张图片,读屏软件只能读出“图片”这两个字,无法获取到图片里面的信息。有了AI图像识别技术,读屏软件将可以识别出图片里面的内容,虽然无法描述每个细节,但至少可以让视障者大概知道图片的内容。这将是一个颠覆性的体验提升,AI的到来,将让视障人士“看”到图片。还有很多的科技公司正在利用AI技术研发智能眼镜、智能轮椅等可穿戴设备。如果视障者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智能眼镜等AI智能硬件,调用到高精地图,再配合AI视觉识别的技术,说不定视障者就可以也像普通人一样,到大街上很轻松地逛街,去餐厅吃饭,拿纸质菜单点菜,甚至是自己去游乐园游玩。相信自动驾驶技术从研发到落地,也将为更多的残障人士提供独自出行的可能。 (摘自新浪网《AI与善:国际残疾人日特别策划》) 4. 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 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安装无障碍设施,对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有助于解决残疾人面临的现实难题,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但改造方式需要有针对性和差异性。 B. 无障碍影视作品是能够通过“听”来“看”的影视节目,要实现“无障碍”首先要获得授权,授权后还需通过声音解说的方式才能实现“可视化”。 C. 纪录片《这里是中国》及同名图书被残障人士“看到”,有助于满足视障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全社会扶残助残意识,形成良好的助残氛围。 D. 信息无障得,指的是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平等、无障碍地获取、利用信息。科技的发展、AI技术的到来有望帮助残疾人实现“无障碍的未来”。 5. 依据材料三,下列各项中不属于AI技术助力“无障碍的未来”的一项是 A. 智能手机加装读屏功能、信息无障碍交互系统 B. 利用图像识别技术,识别图片里的主要信息 C. 使用智能眼镜、智能轮椅等可穿戴智能设备 D. 自动驾驶技术落地后帮助残障人士独自出行 6. 如何帮助残疾人创造“无障碍的未来”?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并简析。 【答案】4. C 5. A 6. ①安装无障碍设施。对残疾人家庭进行有针对性、差异性地无障碍改造,解决残疾人面临的洗澡、如厕等现实难题; ②文化单位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支持。如无障碍影视作品有助于提升残疾人的文化水平和幸福指数,同时有利于缩小盲人与时代的“信息鸿沟”; ③科技公司借助AI等技术研发更多满足残疾人需求的产品。借助科技手段使残疾人能够无障碍的获取利用信息,甚至像健全人一样生活。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新闻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各段材料的主要内容,辨析其中的异同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 C项,“纪录片《这里是中国》及同名图书被残障人士‘看到’,有助于满足视障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全社会扶残助残意识,形成良好的助残氛围”,张冠李戴,依据原文“在‘国际残疾人日’举行捐赠活动,为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扶残助残意识、形成良好的助残氛国起到了良好示范效应”,可知产生“增强全社会扶残助残意识,形成良好的助残氛围”这一影响的,应是“在‘国际残疾人日’举行捐赠活动”这件事,而非“纪录片《这里是中国》及同名图书被残障人士‘看到’。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新闻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逐个分析选项,分别找出选项中的关键词,然后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确定有效的答题区间,注意有时答题区间并非一个,考生要全面、准确地比较选项和原文,看二者的意思是否一致。 A项,“智能手机加装读屏功能、信息无障碍交互系统”,曲解文意,依据原文“随着移动互联网高度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在设计产品和服务时会考虑到残障人群的庞大需求,加入信息无障碍功能。比如一些主流的智能手机和操作系统都具有读屏功能、信息无障碍交互系统”“AI技术的到来,给信息无障碍带来了巨大助力,也将解决更多技术难题。比如,原来微信、QQ发送一张图片,读屏软件只能读出‘图片’这两个字,无法获取到图片里面的信息。有了AI图像识别技术,读屏软件将可以识别出图片里面的内容”,可知读屏功能、信息无障碍交互系统早在AI技术到来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所以不属于AI技术助力“无障碍的未来”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