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219  2020-07-09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9]
北京市2020届海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届海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恩格斯曾在散文《风景》中生动地记述过一种使他永难忘怀的特殊“体验”:“你攀上船头桅杆的大缆,望一望被船的龙骨划破的波浪,怎样溅起白色的泡沫,从你头顶高高地飞过;你再望一望那遥远的绿色海面,那里,波涛汹涌,永不停息,那里,阳光从千千万万舞动着的小明镜中反射到你的眼里,那里,海水的碧绿同天空明镜般的蔚蓝以及阳光的金黄色交融成一片奇妙的色彩——那时候,你的一切无谓的烦恼、对俗世的敌人和他们的阴谋诡计的一切回忆都会消失,并且你会融合在自由的无限精神的自豪意识之中!”
这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有两层基本含义。首先,审美体验是审美的,它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而非审美体验则常常涉及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特征。其次,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它不同于一般经验。经验属于表层的、日常消息性的、可以为普通心理学把握的感官印象,而体验则是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也就是说,审美体验是一种既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又不同于一般经验的特殊的东西,它该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
审美体验一向是中西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美学倾向于把它规定为“兴”“感兴”或“妙悟”等,并制订出一系列相应的美学原则:诗人作诗依赖“感兴”“伫兴”,诗的作品中蕴含活生生的“兴象”;读者读诗则是追求“兴味”。由此,审美体验是被视为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东西。同时,中国美学偏爱感悟式的或点到即止式的美学表述方式,追求美学的“诗化”。在西方,虽然审美体验在不同美学家那里获得了不同“命名”:“迷狂”“游戏”“高峰体验”等,但在研究时,西方美学家同样将其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关联起来。
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都应当以此为根基加以阐明。但是,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
(取材于王一川的《〈审美体验论〉导言》)
材料二
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必须结合审美体验,通过审美创造转化为艺术品。其中,审美体验包含两个部分:人生体验和艺术体验。
艺术家并非一直处于艺术创作状态,而是像普通大众一样每天都经历着日常生活,但是他们对日常生活多了一种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艺术体验则要求再上升到一种新的精神高度,它是人生体验的继续延伸和不断升华,从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中升腾起来。最终,艺术创造使艺术体验转化为一种新的存在状态——艺术品。
这个过程被郑板桥精妙地概括为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浏览完整试题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生体验,郑板桥在深秋之际住在江边馆驿,早晨起床看竹,太阳照进竹林的晨雾之中,如云如烟,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这个过程变园中之竹为眼中之竹,带有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观照。
第二个阶段是 ① ,此时眼中之竹已转化为饱含意蕴的胸中之竹。胸中之竹与眼中之竹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抽象化、心灵化的意念,是在想象的、虚构的精神空间之中产生的一种艺术存在状态,是成为艺术品之前的最后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 ② ,艺术家磨墨、展纸、落笔,把艺术体验中的虚构艺术形象转化为艺术家笔下的艺术形象,成为可见可感的艺术品,即手中之竹。
郑板桥还就此总结了两个规律: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意在笔先,即艺术体验在艺术创作之前,艺术创作只是一种外化过程,最重要的是艺术体验时期所储备的艺术意蕴;趣在法外,即艺术趣味来自艺术法则之外,艺术法则只是创作方法而已,艺术家所蕴蓄的艺术感兴,才是艺术之源。
(取材于孙先旭、胡鹏林的《艺术家的审美体验》)
材料三
顾春芳:讲审美,我想不仅要追求艺术作品的美,还要把艺术的审美体验和心思灌注于日常生活,从而获得一种“诗意的栖居”,尤其要追求人格的美。
叶朗:当然。美学是人文学科,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是一个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格,最重要一点就在于十分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它引导人们重视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使自己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
中国美学历来认为,艺术作品的品格和艺术家的品格是统一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嵇康。《世说新语》记载他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当时人说他“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山涛说他“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嵇康把弹琴和他的生命追求融为一体。据记载,他临刑东市,神气不变,顾视日影,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的音乐和生命合二为一,升华为崇高的人格境界和审美境界。我们研究中国美学,不仅要关注艺术作品,而且要关注历史上如嵇康这样的艺术家的生存风格和生命华彩,他们用自己的崇高人格和生命创造了诗意的人生境界。
顾春芳:近来美学界比较关注日常生活的审美,您可以就此谈谈吗?
叶朗:日常生活的审美追求,实际上就是日常生活里的人生情趣,这也很值得研究。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快活、热闹、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红楼梦》里就有不少这样的描写。
现代社会,人们要学会主动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一批文人、艺术家形成了一种优雅、精致的审美情趣。他们弹琴、赏花、品茶,开拓了一个新的生命活动的空间,这是非实用的、审美的空间,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一个张扬“性灵”的空间。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取材于顾春芳的《当前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访美学家叶朗》)
1. 下列有关审美体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恩格斯记述的海上奇妙体验,包含着他对自然壮美的欣赏和对自由的感悟。
B. 审美体验应该是去除了功利、实用的目的,它强调直觉、想象等审美特征。
C. 中西美学思想的一个相通之处是都认为审美体验与人生、艺术的本质相关。
D. 审美体验是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所以它通过社会存在转化为艺术。
2. 依据文意,在文中横线处填入语句,将内容补充完整。
3. 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一定要与审美体验结合。
B. 艺术家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只能通过灵感、直觉来建构。
C. 变“眼中之竹”为“胸中之竹”是审美体验的重要环节。
D. 郑板桥认为“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是创作的重要原则。
4. 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美学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
B. 研究艺术经典,不仅要关注作品,还要关注艺术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C. 中国古人注重在获得特殊审美体验的心灵空间里,寻找优雅的审美情趣。
D. 取得真正成就的人需要具有不计利害得失、追求理想和情趣的出世精神。
5. 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概括审美体验的含义和作用。
6.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许多与琴、棋、书、画、诗、酒、茶……有关的雅人雅事,作者这样创作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 D 2. ①艺术体验②艺术创造(创作) 3. B 4. C
5. 含义:通过实践获得的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瞬间性生命直觉。(亦指通过实践获得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瞬间性生命直觉。)作用:①使人们获得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瞬间性生命直觉。②使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转化为艺术。③审美体验可以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和人格的美。④审美体验可以让人们拥有心灵的自由,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
6. 示例:作者描写雅人雅事,旨在用文字将日常生活审美化,创造出一个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如饮酒行令本是古人宴席之常,而宝玉生日时湘云要求行令中有古文、古诗、曲牌名等,使得酒令得以展现人物才思,在娱乐活动中蕴含审美情趣,使得小说有别于人生本来之庸常,呈现出诗意的趣味和雅致的格调。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然后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概念的本质内涵,然后再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照分析。
D项,“所以它通过社会存在转化为艺术”错误。依据原文“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可知,应该是:“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通过“审美体验”转化为“艺术”。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以及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理解前后文内容,分析前后结构,注意衔接的准确与连贯。
依据前文“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艺术体验则要求……最终,艺术创造……”、后文“即艺术体验在艺术创作之前”可知,①为“艺术体验”,②为“艺术创造(创作)”。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
B项,“只能通过灵感、直觉来建构”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他们对日常生活多了一种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只能”一词曲解文意。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
C项,“注重在获得特殊审美体验的心灵空间里,寻找优雅的审美情趣”,原文的表述是“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快活、热闹、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最后不要忽略了材料的出处,有时材料出处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材料的主要内容,甚至标题就是材料的主要内容。
依据“首先,审美体验是审美的……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其次,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体验则是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也就是说,审美体验是一种既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又不同于一般经验的特殊的东西,它该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可概括审美体验的含义为:通过实践获得的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瞬间性生命直觉。
作用:
依据审美体验的含义可概括为:使人们获得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瞬间性生命直觉。
依据“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都应当以此为根基加以阐明。但是,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可概括为:使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转化为艺术。
依据“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格,最重要一点就在于十分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它引导人们重视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使自己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我们研究中国美学,不仅要关注艺术作品,而且要关注历史上如嵇康这样的艺术家的生存风格和生命华彩,他们用自己的崇高人格和生命创造了诗意的人生境界”可概括为:审美体验可以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和人格的美。
依据“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可概括为:审美体验可以让人们拥有心灵的自由,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现代文中情节设置的作用及名著阅读能力。情节设置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内容、主旨、手法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概括;而名著阅读需要考生平时做好积累,识记重要作品的作者、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依据“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快活、热闹、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红楼梦》里就有不少这样的描写”可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许多与琴、棋、书、画、诗、酒、茶……有关的雅人雅事,旨在用文字将日常生活审美化,创造出一个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
然后结合红楼梦中的具体内容,如“猜灯谜”“酒令助兴”“扎放风筝”等,对其加以阐释即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可参考以下技巧:
1.关注材料的标题出处。2.概括材料中心,理清材料关系。3.客观题要了解设误方式,包括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夸大缩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概念、因果混乱。4.主观题要遵循审题干、定范围、选要点、巧归纳的步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读《史记》之后,或难为《汉书》;读《汉书》之后,且不可看他史。今古风流,惟有晋代,至读其正史,板质冗木,如工作《瀛州学士图》【1】,面面肥皙,虽略具老少,而神情意态,十八人不甚分别。
前宋刘义庆撰《世说新语》,专罗晋事,而映带汉魏间十数人,门户自开,科条另定。其中顿置不安,征传未的,吾不能为之讳;然而小摘短拈,冷提忙点,每奏一语,几欲起王、谢、桓、刘诸人之骨,一一呵活眼前而毫无追憾者。又说中本一俗语,经之即文;本一浅语,经之即蓄;本一嫩语,经之即辣。盖其牙室利灵,笔颠老秀,得晋人之意于言前,而因得晋人之言于舌外,此小史中之徐夫人也【2】。嗣后孝标【3】劻注,时或以《经》配《左》,而博赡有功;须溪贡评,亦或以郭解《庄》,而雅韵独妙。义庆之事,于此乎毕矣。
自弇州伯仲【4】补批以来,欲极玄畅,而续尾渐长,效颦渐失,《新语》遂不能自主。海阳张远文氏得善本于江陵陈元植家,悉发辰翁之隐,黜陟诸公,拣披各语,注但取其疏惑,评则赏其传神,义庆几绝而复寿者,远文之力也。而《新语》之事,又于此乎毕矣。
嗟乎,兰苕翡翠,虽不似碧海之鲲鯨,然而明脂大肉,食三日定当厌去,若见珍错小品,则啖之惟恐其不继也。此书泥沙既尽,清味自悠,日以之佐《史》《汉》炙可也。
(取材于王思任《<世说新语>序》)
注释:【1】《瀛州学士图》:唐代画家阎立本的画作,描绘了盛唐十八学士的形象。【2】徐夫人:战国时善作匕首的匠人。【3】本句中:孝标,即南朝梁文学家刘孝标。须溪,即宋末文学家刘辰翁。郭,即晋代玄学家郭象。《经》,指《春秋》;《左》指《左传》;《庄》指《庄子》。【4】弇州伯仲,即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兄弟。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而映带汉魏间十数人/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B. 其中顿置不安/不患贫而患不安
C. 笔颠老秀/颠沛流离
D. 拣披各语/披沙拣金
8.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而神情意态,十八人不甚分别/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B. 吾不能为之讳/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盖其牙室利灵/盖追先帝之殊遇
D. 注但取其疏惑/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9. 下列对文中语句含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工作《瀛州学士图》
——形容晋代正史记录人物,像工匠仿画的《瀛州学士图》,呆板无味,缺少风采。
B. 此小史中之徐夫人也


展开余下试题——赞叹《世说新语》在杂述野史中是如同徐夫人的匕首一样犀利、传神的作品。
C. 而续尾渐长,效颦渐失
——批评王世贞兄弟的补批,如狗尾续貂、东施效颦,让《世说新语》魅力渐失。
D. 此书泥沙既尽
——形容经过后人删补的《世说新语》,其内容如泥沙俱下一般,精华糟粕同在。
10. 文中作者说“义庆之事,于此乎毕矣”,是对刘孝标、刘辰翁评注《世说新语》的肯定,请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肯定的原因。
11. 自《世说新语》问世以来,历代文人多从人物刻画、情节设计等角度对其进行评点,请你也任选一个角度为下面这则故事写一段评点文字。
桓温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王曰:“晋祚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谢望阶趋席,仿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世说新语•雅量》)
【答案】7. D 8. B 9. D
10. 刘孝标:注释内容丰富,十分有用;
刘辰翁:评论文雅有韵致,见解独到精妙。
11. 本则故事塑造了谢安的形象,从语言、动作、神态等多方面对其进行细致传神的刻画。谢安在危机前从容讽咏,大义凛然,其镇定的神色、坚定的语言,如在读者眼前耳畔。描写看似信手拈来,而人物风骨气度毕现。同时,作者又善用对比手法,王谢二人本齐名,在危机面前,惊惶失措、面露恐状的王坦之,与震摄桓温、化解晋室危机的谢安,形成鲜明对比,越发衬托出谢安的从容、淡定、睿智,展示了其过人的胆识与气度。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组”,这是针对一词多义设题,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D项,两个“拣”意思都是“挑选”,“拣披各语”意思是“从大量评语中挑选精华”,“披沙拣金”意思是“拨开沙子来挑选金子,比喻从大量的东西中选取精华”。
A项,“而映带汉魏间十数人”意思是“并且连带着写到了汉魏间十几个人的事迹”,“映带”意思是“连带着(写到)”;“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意思是“还有清澈而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左右”,“映”指“辉映”,“带”,名词用为动词,环绕的意思,两个“映带”意思不同。
B项,“其中顿置不安”意思是“其中有些条目归类不够恰当”,“不安”,不恰当;“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担心人民生活贫穷,而担心不安定”,“不安”,不安定,两个“不安”意思不同。
C项,“笔颠老秀”意思是“笔尖文字老到、隽秀”,“颠”,尖,顶部,此处指笔下文字;“颠沛流离”意思是“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颠”,倒下,两个“颠”意思不同。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B项,“吾不能为之讳”意思是“我不能替他掩饰”,“之”是代词,他;“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A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却;
C项,两个“盖”都表原因,因为;
D项,两个“但”都是副词,只,只是。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翻译品味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文中语句含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句子代入文中,结合前后的语境分析句子,辨析正误。
D项,“其内容如泥沙俱下一般,精华糟粕同在”错误,“此书泥沙既尽”,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意思是“这本书中的泥沙既已除尽”,结合后面“清味自悠,日以之佐《史》《汉》炙可也”可知,应该是说经过后人删补的《世说新语》糟粕已删,剩下的是精华。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中作者说‘义庆之事,于此乎毕矣’,是对刘孝标、刘辰翁评注《世说新语》的肯定,请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肯定的原因”,然后到文中找到作者肯定之语所在的位置,再找出作者评价刘孝标、刘辰翁评注《世说新语》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作者肯定他们的原因。
首先找到作者“义庆之事,于此乎毕矣”这一肯定在文中的位置,在第二段的最后,意思是“刘义庆的这部著作,到此时已经很完满了”,这就提示考生答案在这句话的前面;然后到前面找到对二人做出评价的内容,如“嗣后孝标劻注,时或以《经》配《左》,而博赡有功”,意思是“随后有刘孝标为之作注,当时有人认为他的注解就像《左传》为《春秋》作解释一样,注释内容丰富,十分有用”,据此可以概括出第一点,如“须溪贡评,亦或以郭解《庄》,而雅韵独妙”,意思是“刘辰翁为《世说新语》作评,也有人认为像郭象注释《庄子》一样,评论文雅,独具韵致”,据此可以概括出第二点。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评点文字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自《世说新语》问世以来,历代文人多从人物刻画、情节设计等角度对其进行评点,请你也任选一个角度为下面这则故事写一段评点文字”,然后浏览所给的故事,把握故事的内容,分析人物的形象和情节。从人物刻画的角度来看,可以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以及对比描写等方面,结合内容对人物做出评价;从情节设计的角度来看,可以从篇幅短小但情节完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起伏跌宕等方面,结合内容,分析其效果。
这则故事的主人公应该是谢安,除此之外还写了桓温、王坦之;故事主要写桓温设酒宴想要杀死谢安和王坦之,面对危险,王坦之很害怕,谢安很从容,最终桓温被谢安的自若给镇住了。从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来看,语段中有对谢安的直接描写,如“谢神意不变”“晋祚存亡,在此一行”“谢之宽容,愈表于貌”“谢望阶趋席,仿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这些描写能展现出人物面对危险的镇定从容;除了直接描写之外,还有侧面衬托,如环境的烘托,“桓温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可以看出形势的危险,这一危险的形势更能凸显出谢安的镇定自若,还有人物的衬托,桓温要杀的人除了谢安之外,还有王坦之,王坦之的表现是“王甚遽”“当作何计”“王之恐状,转见于色”,王坦之的恐惧胆怯更能凸显桓温的镇定。如从情节角度来看,可以从情节的起伏角度赏析。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参考译文:
读过《史记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北京市2020”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