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模拟卷(二)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遵守“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等基本原则。先来看“不忘本来”。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上,一些人存在一种文化悲观主义的看法,即认为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因其所依附的封建政治体制的消失,二者注定一同成为历史。同时,当今人们生活在资本霸权所主导的全球化语境中,导致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日益分离。对此,美国学者列文森就认为,“生活也不再干扰它们(传统文化),它们已成了博物馆的老古董”。 这个观点实质上早在中国寻求“站起来”的时期便已存在。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悲观的背后,是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确实,儒家学说中存在不合时宜的观念,如封建等级制等。这在越来越追求现代文明的今天,很难赢得认同。但这并不等于说要将“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随着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我们开始摆脱因落后、自卑而带来的情绪化否定,逐渐看到西方社会在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确立起来的价值观念及其发展道路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西方文化等同于“先进的”、代表“现世的趋势”的看法正在被打破,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在不断提升。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忘本来”正在指引、激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它将打破文化悲观主义的论调,有助于我们从传统中汲取精神养料。 “不忘本来”不是“固守本来”,而要用“吸收外来”的方式来助益“本来”,要用现代文明成果及适应现代生活的话语去激活传统的生命力。一些人强调,弘扬传统只要对流传下的经典文本给予原汁原味的解读即可。他们忘记了中国传统文化需要鉴别转化。这种原教旨主义的立场,表面上看是在为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出力,实质上会把传统文化送进故纸堆、博物馆。发展到极端,还会出现另一种倾向——文化保守主义。 文化保守主义者认为,传统的就是好的,都值得顶礼膜拜;人类在资本全球化和现代性发展中遭遇的问题,都能在老祖宗的智慧中找寻到“药方”。由此,他们拒绝“吸收外来”。国内外的实践反复证明,只有“吸收外来”,才能够知道自己的文化在现代文明进程中的坐标位置,才不至于将一些野蛮、粗俗甚至丑恶的东西假借传统之名予以宣扬。新时代,倡导“吸收外来”依然需要进行世界文明成果的广泛阅读、了解和借鉴,需要积极促成“外来”与“本来”相结合,促进西方先进文明成果的中国化,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1. 下列对“不忘本来”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忘本来”与依附于封建政体的传统文化必成历史的观点并不相同。 B. “不忘本来”有助于新时代的中国汲取传统营养,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C. “不忘本来”需要我们“固守本来”,还需要我们“吸取外来”,二者能得兼为上。 D. 不认同文化悲观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不忘本来”,符合时代的理念。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中既有对文化悲观主义态度的陈述,又有对文化悲观主义实质的直接揭示。 B. 美国学者列文森站在外国人的角度对中国文化悲观主义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浏览完整试题C. 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形象指出了对传统文化持悲观主义理念的荒唐性。 D. 文章对文化悲观主义和保守主义分层分析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渐显。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近几年来文化悲观主义的观点开始出现。 B. 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在今天根本不可能得到人的认可。 C. “不忘本来”的理念帮助许多人打破了文化悲观主义的论调,使传统文化生机日显。 D.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也需“外来”和“本来”的结合。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读题干要求,明确具体考核的要点;然后浏览选项,回归原文,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最后根据理解,作出判断。本题选“下列对‘不忘本来’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不忘本来’需要我们‘固守本来’”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不忘本来’不是‘固守本来’,而要用‘吸收外来’的方式来助益‘本来’”,选项与原文意思相反。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选“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对中国文化悲观主义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说法有误。原文中说“对此,美国学者列文森就认为,‘生活也不再干扰它们(传统文化),它们已成了博物馆的老古董’”,美国学者列文森只是针对“文化悲观主义”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并未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这类题目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项,说法有误。原文中说“这个观点实质上早在中国寻求‘站起来’的时期便已存在”,“这个观点”指的就是文化悲观主义的观点,所以文化悲观主义的观点不是近几年来才开始出现。 B项,“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在今天根本不可能得到人的认可”说法有误。原文中说的是“确实,儒家学说中存在不合时宜的观念,……很难赢得认同”,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C项,“帮助许多人打破了文化悲观主义的论调,使传统文化生机日显”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不忘本来”“将打破文化悲观主义的论调,有助于我们从传统中汲取精神养料”,选项将未然说成已然。 D项,根据原文语句“新时代,……需要积极促成‘外来’与‘本来’相结合,……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可知,说法正确。 故选D。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所谓人脸识别,关系到“生物识别信息”的安全问题。传统意义上的个人信息,更多指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个人住址等物理信息,但未来意义上的个人信息,有可能是指人脸、角膜、指纹等这些生物信息。生物信息的最大特点在于,它能远距离发生作用,而无需直接接触。这意味着,政府、公司等机构和个人可能未经当事人同意甚至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读取并搜集其数据。在许多欧美国家,目前对人脸识别技术的担忧,远远压倒了对技术收益的乐观预期。而在我们这里。似乎许多公司陷入了技术狂欢中,只想要收益,看不见责任。 技术是一柄双刃剑。今天我们并不拒绝人脸识别带来的便捷实用,但也不得不追问的是,这些生物信息会不会被过度地收集保存?一些企业有没有合理使用信息的自律性、自觉性?就笔者个人观察来看,情势似乎并不乐观。人脸识别在各行各业已经出现了规模效应,除了支付行业外,人脸识别进校园等都被“发明”出来了,甚至看个新闻APP也索要人脸权限。仔细想想,我们的人脸信息或许是交出去了,但它们会得到用心保护吗?经验告诉我们,有相当数量的互联网公司只顾及流量,却不顾用户安全,只顾及体验,却不顾隐私保护。 (摘编自扶青《对刷脸支付保持审慎态度》,有删改) 材料二: 自然人的姓名、手机号码、邮箱账号、银行账号等个人信息比较容易进行更改,但是,个人生物识别信息要更改则非常困难。比如,要改变一个人的脸部特征,只能进行整容(即便整容,脸部大部分特征仍会被机器识别)。至于指纹、掌纹、虹膜、基因信息等生物识别信息,被更改的可能性更低。这意味着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一旦被非法收集、泄露或者被非法买卖,不仅会对自然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产生威胁或现实损害,而且无法以像更换手机号码、修改银行密码等方式来预防后续损害的发生。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如果这些信息被大规模收集并提供给敌对势力,会对国家安全产生严重危害。故此,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即便是被合法收集的,对其也要采取极其高度的注意义务加以保管,以防止被泄露或被非法处理。 除了唯一性,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中的人脸信息还有一个特殊点,即对该信息的收集可以在不经过自然人主动配合的情形下进行。据报道,在伦敦生活,二天会被摄像头拍下70次。此时,网络安全法等法律规定的告知同意原则实际上难以落实。这就要求法律对于哪些组织或者个人在哪些场合可以收集人脸等生物识别信息作出明确规定。
展开余下试题(摘编自程啸《加强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法律保护》,有删改) 材料三: 旷视科技研究院研究人员范浩强介绍,就生物识别来说,目前常见的应用有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 虹膜识别,目前主要见于部分高端智能手机的虹膜识别解锁。相较于指纹识别,虹膜识别技术通过人体独一无二的眼睛虹膜特征来识别身份,虹膜识别的准确性是各种生物识别中较高的,但相较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虹膜识别硬件造价高,识别过程需配合,大范围推广较为困难,镜头可能产生图像畸变而使可靠性降低。 “综合来看,人脸识别是目前生物识别领域安全性较高的,当然也并非万无一失,想要实现人脸识别安全、规模化落地需要技术水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逐步完善。”范浩强表示。 人工智能行业资深人士孙立斌认为,生物特征识别迅猛发展,不同模态的生物特征有其自身的特性,抗伪造能力也不同。若要更高级别抗击假体攻击的风险,可以采取多模态融合的识别方式,例如步态和人脸一体化识别,能够大幅度增加伪造数据的难度,提升识别系统的安全性。 (摘编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4. 下列对有关生物识别信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物识别信息是指采集于人体的人脸、指纹等生物信息。 B. 人脸信息的一大特点是能远距离发生作用,而无需直接接触。 C. 生物识别信息被更改的可能性要远低于电话号码等物理信息。 D. 虹膜识别的准确性较高,因为它的图像获取和模式匹配均需要高技术。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目前在未经当事人同意甚至完全不知的情况下,人脸信息就可被读取获得,这令许多欧美国家对人脸识别技术非常担忧。 B. 人脸与人体的其他生物特征(指纹、虹膜等)一样与生俱来,它的唯一性和不易被复制的特性为身份鉴别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C. 生物识别信息难以更改,这使其在被非法收集泄露或者被非法买卖后,当事者受到现实损害后无法预防后续损害的发生。 D. 不同模态的生物特征有其自身特性,而虹膜识别的图像获取和模式匹配都相对不便,实现大规模商用还有许多技术难关需要攻克。 6. 如何解决“生物识别信息”的安全问题?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 【答案】4. D 5. C 6. ①顾客对刷脸支付等生物识别信息的使用要保持审慎态度。②企业减少对用户隐私的收集,加强对用户数据的保护,树立良好的价值观。③政府要有完善的规范和标准,对于哪些组织或者个人在哪些场合可以收集人脸等生物识别信息作出明确规定。④提升技术水平,将用户信息可能遭受的外部侵害进行隔绝。⑤采取多模态融合的识别方式,以便更高级别抗击假体攻击的风险。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有关生物识别信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D项,“虹膜识别的准确性较高,因为它的图像获取和模式匹配均需要高技术”,无中生有,原文并未提及虹膜识别的图像获取和模式匹配均需要高技术。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C项,“生物识别信息难以更改,这使其在被非法收集泄露或者被非法买卖后,当事者受到现实损害后无法预防后续损害的发生”说法不准确,原文是说“这意味着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一旦被非法收集、泄露或者被非法买卖,不仅会对自然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产生威胁或现实损害,而且无法以像更换手机号码、修改银行密码等方式来预防后续损害的发生”,不是不可预防,而是不可以像更换手机号码、修改银行密码等方式来预防。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 如何解决“生物识别信息”的安全问题,需要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三则材料的关键信息,分不同的主体来找对策。从顾客角度:对刷脸支付等生物识别信息的使用要保持审慎态度。从企业角度:减少对用户隐私的收集,加强对用户数据的保护,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从政府角度:要有完善的规范和标准,对于哪些组织或者个人在哪些场合可以收集人脸等生物识别信息作出明确规定。从技术水平角度:将用户信息可能遭受的外部侵害进行隔绝。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跟大自然说句话 鲍尔吉•原野 我们说过许多话,我们记不起来都跟谁说过哪些话。可是,我们跟大自然几乎没说过话,而它们就在我们身边。 大自然对我们说的话从来没有停歇过,它们有耐心。早上,我们走出家门——如果你有这份细心体察的话——清风抚过面颊,风用它透明的小手轻轻摸你的脸,还有眉毛、眼窝和耳朵,好像它知道你会在这一刻走出门,在这里等你。事实上,它的小手还抚过你的肩膀、后背和鞋子,只是你没察觉而已。 风是大自然千万种语言中的一种,可以叫风语,还可以叫其它语,随便你,风并不在意这个。就在我们在做所谓“上班”或“上学”的活动时,在我们前往目的地而迈开第一步的时候,小鸟可能已经飞翔了三个多小时,已经看过了壮丽的日出。 它从天空看到人像蚂蚁一样陆陆续续从房子里走到大街上,它在树枝上看到草地上一朵小黄花正徐徐打开叶片,准备迎接阳光。 而人们对这一切浑然无知,径直走着,或径直开车走着。他们不知道天边的白云跟昨天不一样,跟一小时之前也不一样。人没办法改变自己的外貌,而云可以。 云尽其一生变幻无穷却不停歇。 即使在城里,大自然也在人的身边,土地、天空、空气与光,俱有大自然的核心要素。可是人并不关心大自然在做什么,人的皮肤和心灵已经感受不到季节的变化。他们要通过资讯——比如说智能手机了解气温变化。 是不是可以说,人正一点点远离大自然。人的心灵里装填了越来越多的东西,因为世上的东西越来越多;但在他们内心的容积中有关大自然的关注越来越少。 如果是这样,人会失去好多欣赏美的机会。如实说,不是说每个人都需要审美,即使如美术师也不需要时时审美。可是,美是真与善不可分割的并存物,是奠定人之人格的基础。 历史告诉人们:不懂美的人也是离愚昧与残暴很近的人。而美的根源在哪里呢?大自然,只能是大自然。我们看到的许多样式的艺术品,比如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等,都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模仿。 它们是“假的”,是抒发、是表白、是再现、是提炼、是集中;而大自然是真的,它并不抒发再现,它浑然一团而已。 几天前,我坐车去科左后旗探望重病的堂兄朝克巴特尔。这是冬季,天很早,因而很冷。车窗外萧疏的景物使我的心情变得愈发沉重。在高速路上开车,地势越走越高,几乎可以俯看四野。 这时,东方的地平线横贯晨曦,红了约摸上百里,人不期然来到这块高地,不期然在此与晨曦相遇。尔后朝阳以最初的红丸模样浮腾地表,四周万物静穆。随着旭日初升,光线成万倍增加,刺破天穹。
展开余下试题我真的被惊呆了,如果立身土地,纳头便拜也完全有可能。车继续往胡四台方向开,太阳越升越高。我心里如同获得什么启示却说不出来,但至少不那么黑暗了。 如果我是一堆火,太阳往火里添进了我所不知道的可燃物,使火烧得更紧凑,更不易被风吹灭。我堂兄是否可救尚未可知,但我知道我的心被日出扩大了一些。这就是大自然的教育。 我一直想对别人说:大自然是人类的导师,教人学会爱,学会忍耐、节制、倾听、观察、学会体面地活着与死去。但这些话没机会说——在超市、在大街、在车站,你对谁说呢?即使面对亲密的朋友,你也说不出这些话,因为他们不需要,他们将愕然。 大自然教给我们清洁自身,让人知道人不过是万物之一种,而非之灵。大自然教人懂得谦卑,懂得美的样式多至无限,懂得所有人头顶都有爱的护佑,懂得对立从来不是法则,懂得宇宙的秘密永远不可穷尽。 那么爱呢?你说大自然教我们学习爱,爱在哪里呢?当你开始关注大自然的时候,不管是关注一朵花,还是一条河,只要你关注少顷,爱在你的心里已经发生。而且,那一刻你的面容一定好看。 (选自《新华日报》 2019年11月)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段将自然人格化,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大自然对人类展开的密切交流。 B. 文章从小鸟视角写人类的渺小,二者的行为对比旨在突出小鸟对自然的热爱。 C. 我的心情“沉重”,是因为堂兄病重,而冬季萧疏的景物加重了心中的悲凉感。 D. 文中抒情与议论相结合,从抒情中体悟哲理,表达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8. 标题“跟大自然说句话”,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文中三次出现破折号,对表情达意有何不同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7. B 8. 跟大自然说句话,也就是要懂得跟自然交流,要关注大自然,观察和感受大自然的美;把大自然当作人类的导师,与自然对话,学着懂得谦卑,懂得生存之道,在关注大自然中感受爱的存在。 9. 第一处破折号内是插入语,插说部分看似与正文关系不大,但委婉批评了人类对自然的漠视。第二处破折号为举例说明,以智能手机为例写人们了解气温变化的方式,表达对人不能敏感体会季节变化的感慨。第三处表列举,通过列举人与人关系陌生化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人类不关注自然,对自然于我们的意义缺少了解和交流的无奈。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手法、主旨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选“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B项,“文章从小鸟视角写人类的渺小”说法有误。原文中说“就在我们在做所谓‘上班’或‘上学’的活动时,在我们前往目的地而迈开第一步的时候”,小鸟“已经看过了壮丽的日出”“在树枝上看到草地上一朵小黄花正徐徐打开叶片,准备迎接阳光”,作者想写的不是人类的渺小,应该是人类对自然的漠视,缺少关注与交流。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标题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分析标题的语法结构,抓住关键点,理解其表层义;再结合文章内容或手法,分析其深层含义,看是否有比喻象征义、指代义,是否有双关意义,是否有主旨意义,是否蕴含作者情感;最后整理概括,分点作答。 本文标题是“跟大自然说句话”,从语法结构来看,中心词是“说”,对象是“大自然”,这里把大自然当成人来写,表达的意思是“跟大自然交流”。解答标题含义的关键就是对“交流”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来看,文中先写“它们(大自然)就在我们身边”“而人们对这一切浑然无知”“在他们内心的容积中有关大自然的关注越来越少”,所以“交流”就是要关注大自然。接着作者写道“如果是这样,人会失去好多欣赏美的机会”“而美的根源在哪里呢?大自然,只能是大自然”,所以“交流”就是要发现大自然的美。最后作者写几天前,坐车去科左后旗探望重病的堂兄朝克巴特尔时看到日出的经历,更进一步解读“跟大自然交流”的含义:“我一直想对别人说:大自然是人类的导师”“大自然教人懂得谦卑”“大自然教我们学习爱”“当你开始关注大自然的时候,……爱在你的心里已经发生”。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破折号对表情达意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要熟记破折号的使用规则;然后再结合具体语境、文章主旨,认真分析揣摩作者表达的情感、意图;最后就其表情达意的作用,逐一进行分析比较。 第一处是两个破折号连用,前面写“大自然对我们说的话从来没有停歇过,它们有耐心”,后面以“清风”为例具体描述大自然如何耐心地与人交流,中间是插入语“如果你有这份细心体察的话”。插入语用表假设的“如果”一词,言外之意是说很少有人细心去体察,人们对自然漠视。第二处破折号后面内容“比如说智能手机”,是对前面的举例说明,结合语句“可是人并不关心大自然在做什么,人的皮肤和心灵已经感受不到季节的变化”分析,使用破折号作者是在感慨人对自然的疏离程度。第三处破折号后面“在超市、在大街、在车站……”是列举说“这些话”的场景,“你对谁说呢”“他们将愕然”可以看出人们不仅对自然缺少关注,甚至对自然之于人类的意义都不愿去了解,破折号的使用可以体会到作者对此感到无奈和郁闷。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备考要求强化两个意识: 1、强化文本意识:读懂文本(泛读)、结合文本答题(精读);2、强化规范意识:审题规范(认真审题,熟悉考点和题型);答题规范(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格式正确,语言简练、准确);书写规范;问答连结,答是所问。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廷机,字尔张,晋江人。贡入太学,顺天乡试第一。万历十一年,会试复第一,以进土第二授编修。二十七年,典京察,无偏私。尝兼署户、工二部事,综理精密。奏行轸恤行户四事商困大苏外城陵垣多所缮治费皆取公帑奇羡不以烦民召为礼部右侍郎四辞不允越二年始受任。时已进左侍郎,遂代郭正域视部事。会楚王华奎因正域发其餽遗书,诬讦正域不法数事,廷机意右楚王,而微为正域解。大学士沈一贯欲藉妖书倾正域,廷机与御史沈裕、同官涂宗浚俱署名上,趣定皦生光狱,株连遂绝。秦王谊漶由中尉进封,其庶长子应授本爵,夤缘欲封郡王,廷机三疏力持。王遣人居间,廷机固拒,特旨许之。 时内阁止朱赓一人。给事中王元翰等虑廷机且入辅,数阴诋之。万历三十五年夏,廷推阁臣,廷机果与焉。给事中曹于忭不可。相持久之,卒列以上。帝雅重廷机,命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廷机三辞始视事。元翰及给事中胡忻攻之不已,帝为夺俸,以慰廷机。已而姜士昌以论廷机被黜,群情益愤。廷机力辨求罢,又疏陈十宜去,帝慰谕有加。明年四月,主事郑振先论赓十二罪,并及廷机。廷机累疏乞休,杜门数月不出。言者疑其伪,数十人交章力攻。廷机求去不已,帝屡诏勉留,且遣鸿胪趣出,坚卧不起。待命逾年,乃屏居荒庙,廷臣犹有繁言。至四十年九月,疏已百二十余上,乃陛辞出都待命。同官叶向高言廷机已行,不可再挽,乃加太子太保。赐道里费,乘传,以行人护归。居四年卒。赠少保,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