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235  2020-07-09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5]
山东省临沂市(二模)、枣庄市(三调)2020届高三临考演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
语文
2020.6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文学批评在当下确实面临着尴尬的生存处境,一方面文学批评失去了学界的认同,另—方面文学批评也面临作家和读者的质疑,就是文学批评家本身也对文学批评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产生了怀疑。究竟我们该如何应对现实的问题,该如何走出文学批评的尴尬处境,我们呼唤着文学批评的实与真。
导致文学批评如此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批评家自身的问题,如批评家缺乏对作品的真正的感悟能力,无法对作品进行审美阐释和精细解读;批评家缺乏责任感和艺术良知,自愿堕落为商业写作和消费主义写作的吹鼓手;批评家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学术修养,无法准确估价和判断文学创作的各种现象;还有的批评家甚至缺乏跟踪与熟悉文学创作现象的热情,不了解文学的基本态势。一句话,文学批评当下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批评家作风浮躁,缺乏求真务实的精神。
批评家坚持批评要落实到“文学性的思考”的层面,在批评中坚守文学的精神是一个关键,只有落实到了文学性的思考的层面,批评家才能与作家进行平等对话,批理家才能和作家一道展开与人类生存有关的通向真理与道德的对话,文学批评才能引导文学创作对崇高精神价值的追求。
批评家要开拓视野,丰富理论资源,建构全新的批评话语空间。 有些批评家不但没有真正领会和吸收中国文论的精髓,而且对西方的文论还抱有成见甚至充满敌意。对西方思潮在吸收其合理成分的同时保持一定的警惕和怀疑是必要的,批评家也应该有这种文化的自觉和自律,但我们应该避免在倒掉洗澡水的时候连婴儿都抛掉了,应该尽量使西方学术资源本土化,新的批评话语空间不能建构,文学批评也就无法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谭旭东《文学批评的实与真》)
材料二:
如何重建文学批评与读者的联系,使其获得一般读者的认可,从而实现文学批评引领审美潮流的使命,这就要使文学批评克服各种“寄生”的缺陷,重塑文学批评的公信力,同时要从尚未消化的艰涩理论中摆脱出来,消除理论依赖症,把读者“看得懂、信得过”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准则,通过鲜活、生动、有情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讲清楚,让读者从中引发一种情感共鸣,从而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其中的“道理”。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说:“我忍不任梦想一种批评,这种批评不会努力去评判,而是给一部作品,一本书、一个句子、一种思想带来生命;它把火点燃,观察青草的生长,聆听风的声音,在微风中接住海面的泡沫,而把它揉碎,把它从沉睡中唤醒,有时候也把它创造。下判决的那种批评令我昏昏欲睡,我喜欢批评能迸发出想象的火花。”可以说,他梦想中的文学批评,就包含着批评的素养、观念与语言, 这就说明,对令人“感动”的文学批评的追求具有共通性,无论中西。
文学批评应该着力于人心、人情、人性的深切体察,着力于文学人文魅力的感性体认,用通俗、清新又灵动的语言,传递阅读感受,以真诚的态度、对话的方式,建立批评家与作家、读者、作品、世界之间的联系,用贴近生活的文艺观念和逻辑方法进行阐释,推动作家去探索和追求,同时给读者以阅读享受和审美启迪,感受到鲜活的社会气息和人文情怀。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明飞龙《从“人的文学”到“人的文学批评”》)
材料三:
思想是文学批评的盐,是灵魂,是普罗米修斯盗来的火,也是文学批评赖以存续下去并诱使一代又一代杰出头脑投身其中的理由。
那么,思想又是什么呢?思想是对文学作为一门艺术的不断重新定义与发现,身为一个文学批评家,他必须时刻警觉,同时代文学在技艺上有哪些精进,又有哪些新的开创,这一风格与传统有怎样的关系,对未来写作又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文学批评家所必有的意识,也是他必须要在文章和谈话中反复回答的问题。思想还包括认识生活的能力,辨别现实生活与文学世界的关联与差别的能力以及将知识、情感与智慧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由是,文学批评摆脱对他人文本的依附地位,获得了与他所评论的对象携手前行的资格,共同在这广表的人世间探险,共同探究人类生活新的可能。
接下来需要追问的是,思想从何而来?思想需要广博的知识,需要披荆斩棘认识生活的勇气和能力,也需要理解言词的智慧,特别是,它需要理论视野。一度,艰涩理论让文学批评的读者望而生畏,于是,一些批评家将理论视为批评的敌人,认为庞杂的中外文艺理论与当代中国文学“水土不服”,滥用理论使得中国文学成为理论家跑马圈地的训练营。滥用固然是错误的,但如果完全放希理论训练、丢掉理论透镜,文学批评可能沦为仅仅抒发个人情感的读后感。
因此,有必要重新定义:批评应该作为写作而存在。理想中的文学批评家,应该对阅读怀着常人难以企及的热忱。各种各样的书包围着他,他不知疲倦、专心致志地阅读,并不断为这个世界引入新的意义。
(摘编自岳雯《文学批评一样需要思想创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批评失去了学界的认同,使得文学批评家自身也怀疑文学批评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文学批评处境尴尬。
B. 批评家缺乏求真务实 精神,突出表现在其无法对作品进行审美阐释和精细解读,丧失了对作品的感悟能力。
C. 材料一指出批评家在商业写作和消费主义写作面前自愿堕落,可视之为材料二中指出的文学批评的“寄生”缺陷。
D. 材料三认为批评家不应该完全放弃理论训练,所以批评家对中外文艺理论要全部吸收,开拓新的理论视野。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把读者“看得懂、信得过”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准则,是文学批评重建与作家、读者之间良性关系的重要途径。
B. 能进发出想象火花的文学批评应该包含着批评的素养、观念与语言,这也是中西方世界在文学批评上的共同追求。
C. 有思想的文学批评可以摆脱对他人文本的依附地位,这也意味着文学批评必须超越其批评对象,去探究人类新生活。
D. 批评应该作为写作而存在,理想中的文学批评家既要对阅读怀着极大的热忱,又要不断地为这个世界引入新的意义。
3. 下列文学批评中,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最好的一项是
A. 评杜甫诗语言特点:与盛唐诗“音律宏畅,辞采高华,不涉事理,不关典要,清空罔象”的基本特点大不相同。
B. 评南宋诗人忧国情怀:对祖国的忆念是留在情感和灵魂里的,好比在树上刻的字,那棵树愈长愈大,它身上的字迹也就愈长愈牢。
C. 评《红楼梦》主旨思想:宗旨为悲金悼玉,悲,痛恨意,金,指金人,玉指明朝,《红楼梦》是隐悲金悼明的史实。
D. 评《雷雨》创作手法:受到了古希腊“命运悲剧”、莎士比亚“性格悲剧”易卜生“社会悲剧”等西方戏剧观和创作方法的影响。
4. 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文学批评应该“以思想为中心”还是“以读者为中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C 2. C 3. B
4. ①运用递进式结构,层层深入,思路清晰,结构严谨;②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论证充分透彻,有说服力;③论证语言简洁平实中不乏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
5. 示例一:以思想为中心。
①有思想的文学批评能与作家平等对话,引导文学创作。
②思想是文学批评的灵魂,是文学批评赖以存续下去并让批评家投身其中的理由。
③思想能够让文学批评实现探究人类生活新的可能。
示例二:以读者为中心。
①文学批评应让读者“看得懂、信得过”,引发情感共鸣,重塑公信力。
②文学批评应体察人心、人情、人性,感性体认文学的人文魅力。
③文学批评要给读者以阅读享受和审美启迪,让其感受到鲜活的社会气息和人文情怀。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文学批评失去了学界的认同,使得……”错误,选项逻辑关系混乱,材料一第一段说“文学批评在当下确实面临着尴尬的生存处境,一方面文学批评失去了学界的认同,另—方面文学批评也面临作家和读者的质疑,就是文学批评家本身也对文学批评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产生了怀疑”,文中“一方面……另一方面……”表明二者是并列关系,而选项“使得”将并列关系变成了因果关系;
B项,“批评家缺乏求真务实的精神,突出表现在其无法对作品进行审美阐释和精细解读……”错误,选项曲解文意,“突出表现”之说原文未提及,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我认为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批评家自身的问题,如批评家缺乏对作品的真正的感悟能力,无法对作品进行审美阐释和精细解读;批评家缺乏责任感和艺术良知,自愿堕落为商业写作和消费主义写作的吹鼓手;批评家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学术修养,无法准确估价和判断文学创作的各种现象;还有的批评家甚至缺乏跟踪与熟悉文学创作现象的热情,不了解文学的基本态势。一句话,文学批评当下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批评家作风浮躁,缺乏求真务实的精神”,由分号可知,这些表现之间是并列关系,并没有特别突出哪一点;
D项,“批评家对中外文艺理论要全部吸收”错误,材料一中说“对西方思潮在吸收其合理成分的同时保持一定的警惕和怀疑是必要的”,材料三中说“滥用固然是错误的”,并非全部吸收。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展开余下试题C项, “文学批评必须超越其批评对象”错误,“必须超越”的说法太绝对,并非“必须超越”,材料三中说“由是,文学批评摆脱对他人文本的依附地位,获得了与他所评论的对象携手前行的资格,共同在这广表的人世间探险,共同探究人类生活新的可能”,文中说的是“携手前行”“共同……探险”“共同探究”。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下列文学批评中,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最好的一项”。
首先要知道材料二的观点是什么,材料二指出“把读者‘看得懂、信得过’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准则,通过鲜活、生动、有情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讲清楚,让读者从中引发一种情感共鸣,从而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其中的‘道理’”,所用语言要通俗,能够让读者看得懂;再看选项是否与之一致。
B项,选项为了阐释南宋诗人的忧国情怀,使用“……好比在树上刻的字,那棵树愈长愈大,它身上的字迹也就愈长愈牢”这一比喻的方式,语言表达不通俗,这与材料二“让读者‘看得懂’”“通俗”的观点不一致,无法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论证思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本题问的是“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这是针对材料三设题。
首先分析材料三的论证思路,分析结构上的特点,材料三第一段先说思想之于文学批评的意义“是文学批评赖以存续下去并诱使一代又一代杰出头脑投身其中的理由”,第二段以“那么,思想又是什么呢”来解释何为思想,第三段“接下来需要追问的是,思想从何而来”解说思想的来源,最后一段“因此,有必要重新定义……”对上文进行小结,由此可以看出,材料三采用层递式结构,层层深入,结构清晰;
然后分析材料三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如“思想是文学批评的盐,是灵魂,是普罗米修斯盗来的火”“滥用理论使得中国文学成为理论家跑马圈地的训练营”使用比喻论证,如“于是,一些批评家将理论视为批评的敌人”是举例论证,等等,这些论证方法的使用让论证更为有力,更为透彻;
最后分析论证的语言,材料三整体的语言是简洁平实的,但其中多处使用比喻,句式上多处使用排比,这些让语言生动形象,让说理更为有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学批评应该‘以思想为中心’还是‘以读者为中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然后浏览几则材料,找到“思想”“读者”之于文学批评的意义,据此做出自己的判断。答题的时候,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再依据文本给出理由。
如果赞同“以思想为中心”,可以找到设题的区域在材料三,因为材料三的标题是“文学批评一样需要思想创新”;接着可以筛选出“思想”之于“文学批评”意义的句子,如第一段“思想是文学批评的盐,是灵魂,是普罗米修斯盗来的火,也是文学批评赖以存续下去并诱使一代又一代杰出头脑投身其中的理由”,由此可知,思想是文学批评的灵魂,是文学批评赖以存续下去并让批评家投身其中的理由;如第二段“由是,文学批评摆脱对他人文本的依附地位,获得了与他所评论的对象携手前行的资格,共同在这广表的人世间探险,共同探究人类生活新的可能”,可见,有思想的文学批评能与作家平等对话,引导文学创作,思想能够让文学批评实现探究人类生活新的可能。
如果赞同“以读者为中心”,可以找到设题的区域在材料二中。如材料二第一段说“把读者‘看得懂、信得过’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准则,通过鲜活、生动、有情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讲清楚,让读者从中引发一种情感共鸣,从而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其中的‘道理’”,这说明文学批评应让读者“看得懂、信得过”,引发情感共鸣;如材料二第三段“文学批评应该着力于人心、人情、人性的深切体察,着力于文学人文魅力的感性体认,用通俗、清新又灵动的语言,传递阅读感受,以真诚的态度、对话的方式,建立批评家与作家、读者、作品、世界之间的联系,用贴近生活的文艺观念和逻辑方法进行阐释” ,这说明,文学批评应体察人心、人情、人性,感性体认文学的人文魅力;如“同时给读者以阅读享受和审美启迪,感受到鲜活的社会气息和人文情怀”,这说明文学批评要给读者以阅读享受和审美启迪,让其感受到鲜活的社会气息和人文情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拿起煎饼想起娘
赵西伟
看到炊烟升起的村庄
我就想起自己的家乡
拿起煎饼,我总是想起娘
有人说,沂蒙山的煎饼书写着曾经的苦难生活
映照着沂蒙女性伟大母爱的光芒
的确是这样
在那个贫穷的时代
沂蒙山的孩子能健康快乐成长
就是因为有疼我们、爱我们
能为我们烙煎饼的娘
每次烙煎饼的头天晚上
母亲把孩子们哄上床
院子里就响起母亲推磨的声响
直到孩子们全部进入梦乡
有一回,被惊醒的我透过窗户
看到母亲还在推磨
寒冷的院子里已落了一层晶莹的霜
天不亮,母亲就开始烧火烙煎饼
那时候,烧的是树叶麦糠
浓烟弥漫在低矮的厨房
烟熏火燎里,母亲任凭汗水流淌
默默的从鏊子上揭下煎饼一张又一张
那时的煎饼,粗糙又僵硬
围在母亲的身旁,我们却总是吃得那么香
有人说
有烟火的地方才有村庄的景象
有娘才会有家的模样
在那个贫困的时代
是母亲的勤劳,让寒冷的生活热气腾腾
是母亲的煎饼,让苦难的岁月充满欢乐和希望
第一次去外地上学离开家乡
母亲仔细为我挑选了一大包袱煎饼
把我送到村口的路上
站在那里
年少的我没有回头张望
背着温暖的煎饼,我觉得娘就在我身旁
许多年后,母亲说:
那时看着我自己一个人走,她的心像被揪走了一样
刚到学校时,半夜里,有位同学突然放声大哭
他告诉老师,他想娘
借着微弱的星光
看着窗户上那一大包被的煎饼
我的眼泪也不由得滑落脸庞
那晚,喧闹的宿舍没有一点声响
我知道,同学们和我一样在想自己的娘
日子像河水一样流淌
吃着母亲烙的煎饼,带着母亲的期望
我们一天天成长
有的去了遥远的地方读大学
有的翻山越岭去戍守边疆
但无论在天涯,在海角
总会有煎饼寄到我们手上
因为我们在什么地方
母亲的牵挂就在什么地方
她会因为担心自己的孩子吃不上煎饼
吃不好睡不香
沂蒙山的煎饼啊
有粮食的芳香,有游子乡愁的忧伤
更有母亲山高水长的念想
沂蒙山的儿女啊,拿起煎饼怎能不想起娘?
岁月像河水一样的流淌
往日冒着炊烟的贫穷的家乡


展开余下试题已经完全变了模样
那漆黑的鏊子,那曾经打过我们的烧火棍
已经不知去向何方
我们的母亲啊也已经白发苍苍,
每次回家,我们还是像从前那样
捧着买来的煎饼围在娘的身旁
餐桌上的食品是各式各样
但煎饼总是被我们情有独钟地捧在手上
这绝不仅仅是因为饮食的习惯
更不是我们故意做出矫情的模样
因为在我们的心里,家乡的煎饼才最有营养
因为在我们心里,家乡的煎饼最能给我们力量
因为在我们心里
一起捧着煎饼围在桌旁
才是一家人的景象
因为,捧起煎饼,我们就想起娘……
6.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一回,被惊醒的我透过窗户/看到母亲还在推磨”,点出了娘的劳动妇女身份,意在表现娘年轻时健壮有力。
B. “呆呆地看着我背着煎饼大步走向远方”,写出了娘送儿子到远方的神情,表现出她对孩子依依不舍的浓浓深情。
C. “看着窗户上那一大包袱的煎饼/我的眼泪也不由得滑落脸庞”,写煎饼与娘之间紧密关联,也写出了孩子对娘的想念。
D. “但煎饼总是被我们情有独钟地捧在手上”,是饮食习惯的驱使,更是因为寄托着丰富情感的煎饼让我们难以割舍。
7.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的第一节,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选择两对相关联的抒情意象,把读者一下子就带入到浓烈的乡土情感中。
B. “沂蒙山煎饼书写着曾经的苦难生活”,运用了形象化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煎饼和过去的苦难生活之间的联系。
C. 结尾部分通过一组排比,蓄积气势,营造了强烈的抒情氛围,对煎饼对娘进行了充分而又深情的讴歌和赞美。
D. 整首诗歌押的是“ang”韵,一韵到底,语气舒缓,文脉绵绵不断,情思悠悠不虑,具有打动人心的感染力。
8.“年少的我没有回头张望”一句中我为什么“没有回头张望”?
9.诗歌通过“煎饼”这一意象来抒发对娘的深情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A
8. ①因为第一次外出求学是兴奋的,没有忧伤和不舍;②因为年少,没有理解到娘分别时的忧伤和不舍;③因为背着温暖的煎饼,我觉得娘就在身旁,没有感觉到离别的忧伤和不舍。④煎饼这一意象,富有地域特征,借助这一意象,赞美了沂蒙山母亲群体,升华了主旨。
9. ①意象选择巧妙,突出深化了主题,煎饼和母爱有太多的相似点,通过煎饼来歌颂娘很巧妙,主题突出;②煎饼起了线索的作用,贯串起了娘的优良品质和伟大的母爱,使抒情更加紧凑集中;③用煎饼这一意象承载了作者对娘的深情,比直接赞美娘更含蓄,更能打动人。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形象、情感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理解每一个诗节的意思,然后把握诗中的人物形象,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意在表现娘年轻时健壮有力”错,重点突出了娘的吃苦耐劳,突出劳作的艰辛。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错误的主要地方是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A项,“对比手法”错,“看到炊烟升起的村庄 我就想起自己的家乡 拿起煎饼,我总是想起娘”两对相关联的抒情意象之间不存在对比,应当是类比。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的能力。这是一道原因概括题。阅读相关诗节,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年少的我”回答“我没有回头张望”的理由。
本题,“第一次去外地上学离开家乡”,因为第一次外出求学,所以自己当时没有忧伤和不舍反而非常兴奋。“背着温暖的煎饼,我觉得娘就在我身旁”,“我”没有感觉到离别的忧伤和不舍。“许多年后,母亲说:那时看着我自己一个人走,她的心像被揪走了一样”,由此可见,因为年少,没有理解到在分别时娘的忧伤和不舍。根据第二诗节“沂蒙山的煎饼书写着曾经的苦难生活/映照着沂蒙女性伟大母爱的光芒/的确是这样/在那个贫穷的时代/沂蒙山的孩子能健康快乐成长就是因为有疼我们、爱我们/能为我们烙煎饼的娘”可知,煎饼这一意象,富有地域特征,借助这一意象,赞美了沂蒙山母亲群体,升华了主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本诗中的主要意象的作用能力。题干要求分析“煎饼”这一意象对抒发诗人对娘的深情的好处。这是一道作用分析题,作用题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读懂全诗,找到与意象“煎饼”有关的诗节,先分析“煎饼”和母亲的相似点,然后分析“煎饼”的作用。内容和主题上的作用,“煎饼”承载着母爱,是年幼时“我”对“家”,对“母爱”的具体感受,“煎饼”与“母爱”有相似点;“煎饼”是朴实的,又是可以充饥的,这与母亲的形象有相似之处,“母爱”也如煎饼一样,不华丽却充满粮食的香气,让我们吃饱,长大,通过“煎饼”来歌颂娘优良品质和伟大的母爱;结构上的作用,全诗从标题到全部诗节,都依靠“煎饼”串联起人物和事件,所以“煎饼”起到结构全篇的作用,即:“煎饼”是全诗的线索,使抒情更加紧凑集中。艺术效果上的作用,“煎饼”这一意象,承载了作者对娘的深情,比直接赞美娘更含蓄,更能打动人。
据此分析,本题从以上三个方面回答即可。
【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翟方进字子威,汝南上蔡人也。河平中,方进转为博士。数年,迁朔方刺史,居官不烦苛,所察应条辄举,甚有威名。再三奏事,迁为丞相司直。从上甘泉,既至,会殿中,(陈)庆与廷尉范延寿语,时庆有章劾,自道:“行事以赎论,全尚书持我事来,当于此决。前我为尚书时,尝有所奏事,忽忘之,留月余。”方进于是举劾庆曰:“庆有罪未伏诛,无恐惧心,豫自设不坐之比。又暴扬尚书事,言迟疾无所在,亏损圣德之聪明,奉诏不谨,皆不敬,臣谨以劾,”庆坐免官,时方进新为丞相陈咸内惧不安乃令小冠杜子夏往观其意微自解说子夏既过方进揣知其指不敢发言居无何,方进奏咸与逢信:“邪枉贪污,营私多欲。皆知陈汤奸佞倾覆,利口不轨,而亲交略遗,以求荐举。后为少府,数馈遗汤,信、咸幸得备九聊,不思尽忠正身,内自知行辟亡功效,而官媚邪臣,欲以徼幸,苛得亡耻。孔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咸、信之谓也,过恶暴见,不宜处位,臣请免以示天下。”奏可。初,定陵侯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及长垄大逆诛,诸所厚善皆坐长免,上以方进大臣,又素重之,为隐讳。方进内惭,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山东省临沂”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