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169 2020-07-11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9]
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沈阳铁路实验中学 2019-2020 学年度下学期 6 月月考试题
高二语文组
时间:150 分钟 分数:150 分命题人: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文学创作的“轻”与“重” 覃皓珺
当代文坛的广阔的研究视域中,通俗文学的创作始终是一块野蛮生长的“文化飞地”,介于传 统的文学话语和当下的商业趣味,不可忽视亦难以言喻,评论界对其关注有加,但仍旧存在争议性 与滞后性。所谓文学的“轻”与“重”,就我国通俗文学与纯文学而言,主要区别于题材、主题和 读者群体三方面。通俗文学题材较为轻逸,突出幻想、情感、科幻等元素,有阅读的趣味性、商业 性;读者群体较为广泛、传播形式渠道多样。而纯文学着重于现实主义和思想表达,主题较为深刻, 同时文学性和思想性较强,发布渠道主要由纯文学期刊及出版社集册出版。然而“轻”与“重”是 否真的难以兼顾,文学的类型究竟又由谁来断言?
事实上,即便通俗文学的畅销书作者们,其创作的目的虽与传统文学追求“经典化”的标准相 距甚远,其文本的碎片化、趣味性和传媒属性也远胜于文学意义上的可读性,但却引起了读者的广 泛共鸣与社会性讨论,其中必然有值得纯文学关注的关键元素。而我国通俗文学多年来缺乏经典性, 也显然急需符合该类型自我突破的要素出现。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是读者手中的读物,更是创造 一个时代文化风尚之航标。由此而言,惟有回归作品和读者本身,才能理解孰轻孰重的本质。突破 通俗文学与主流传统文学的创作壁垒,还需反观类型之“轻”与主题之“重”的讨论,寻求彼此调 和与发展的契机。
通俗文学作品受欢迎的原因,显然并非语言上的艺术性和思想上的震撼力,而是真切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把握了具备时代共鸣的犀利具象。通俗文学的创作,对于时代的痛点和敏感点的捕捉至关重要,正是其“举重若轻”引发读者热捧的核心。如果说《平凡的世界》是当年“青春文学”的代表,今天一些青年作家笔下的“青春”却是如此模糊不清。以新生代作家而言,若一味的靠拢精英化的纯文学趣味,脱离对当下时代的心理把握与世情观察,显然只能模拟复刻出文学化的躯壳,而丧失了时代本真的灵魂。
当代作家对当下社会生活的现场感和敏感性,以及由通俗文学中汲取素材和轻趣味的能力,在
当下的文化环境下尤为重要。青年作家群体的优势,在于对当代生活的文学化捕捉,兼具了新时代 文学趣味和文学传统的平衡意识,现实经验不足调和于新锐的观察视角与澎湃的表达激情。大众渴 望从文字中找寻力量,时代等待被文学激发共鸣,网络时代的科技焦虑、都市爱情的阶层落差、青 春成长的现实困惑,诸多亟待被表现的时代症候等待被更多具备艺术性的手法开掘演绎。文学不是 狭隘的由精英殿堂颁发认可的执照,人人皆可的创作与阅读需求的时代早已来临。如何将“轻素材” 的“段子”和“情节”,提纯出指向文化层面的,锻造为具备文学性的作品,亦是当代创作者们必 须面对的问题。而对于通俗文学的前路,时间自然会修剪这野蛮生长的枝丫,读者们也将给出最为 客观的答案,中国通俗文学的疆界应看得更远、走得更远。
毫无疑问,优秀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并被大众广泛认同、反复阅读。最终决定作品是 通俗还是精英的选择权,应交还于读者,而非出版商或评论家。事实上,文学自然没有孰轻孰重、 孰优孰劣之分,创作也并非此消彼长、针锋相对的战役,然而文学创作不仅要注重艺术性和文学性, 更要回归对读者的尊重、对文字的敬畏,拒绝读者、不接地气,终究会丧失了文学最根本的生长土 壤与文化价值,所谓“轻”与“重”,归根结底指向的是对文学本身的反思,对当下时代与当今读 者的责任感。
浏览完整试题
(摘编自《文艺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作者指出,对通俗文学之“轻”与纯文学主题之“重”加以认真讨论,得出正确的观念或认识, 可以从根本上突破通俗文学与主流传统文学(即纯文学)的创作壁垒,调和文学发展。 B.作者指出,“轻”与“重”,是一组对立的概念,它们在题材、主题和读者群三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区别。通俗文学或纯文学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兼顾它们,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C.作者指出,《平凡的世界》正因为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是以成为那个时代“青春文学” 的代表;今天的通俗文学创作,要很好地借鉴前人的经验。 D.作者指出,通俗文学创作在有些时候,缺乏文学性与艺术性,是一块“野蛮生长的飞地”,是等待时间修剪的“野蛮枝丫”,批评其重趣味与迎合市场、轻主题与文化引领的倾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认为,就通俗文学而言,一方面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与社会性讨论,另一方面因其缺乏经典的代表作品,因此,创作上还需加倍努力,争取有所突破。
B.作者认为,通俗文学创作因善于捕捉时代的痛点与敏感点,所以受到读者热捧;倘若一味地模仿纯文学,就会失去对当下时代的心理把握和世情本真的观察。
C.作者认为,文学作品只要遵循文学艺术的创作规律,写出好作品,引领时代风尚,赢得读者广泛认同,文学的轻、重之分,优、劣之别,自然是不存在的。
D.作者认为,网络时代的科技焦虑、都市爱情的阶层落差、青春成长的现实困惑等时代症候,需要作家在新时代文学趣味与文学传统中寻找到合理的平衡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理解本文的疑点:文章标题的两个形容词“轻”与“重”的含义指向不确定,仅一篇之内,就得根据不同语境,作出不同解释。
B.理解本文的难点:对于“通俗文学”与“纯文学”(亦即传统主流文学或精英文学)的判断,需要阅读大量文学文本以获得感知。
C.理解本文的焦点:文学有自身的艺术性,作家必须拿出优秀作品,不仅让读者从中获取力量,还能最终决定“通俗”或“精英”。
D.理解本文的重点:作者力图表达破除通俗文学与纯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壁垒,兼顾与平衡某些重要元素,创作世界性经典的观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3 月 23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湖北武汉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重要作
用及有效药物。中央指导组成员余艳红介绍,全国确诊病例中有 74187 人使用了中医药。其中湖北有 61449 人使用了中医药,中医药总有效率 90%以上,新冠肺炎是病毒和机体免疫系统博弈的结果。中医不仅能有效治疗病症,还能通过对机体的调理提高免疫力,对后续的康复大有裨益。
在一项调查中,42.7%的受访者表示首选西医,西医看不好再看中医,而只有 17.7%的受访者表示首选中医,中医看不好再看西医,中西医孰优孰劣的争论愈演愈烈,支持与反时者立场鲜明, 针锋相对,中医药的废存之争作为社会话题,一直保持极高的热度。
(摘编自唐伟《让中医药加快走出发展困境》)
材料二:
有些科学的支持者不甘于坚守科学的边界,他们认为万事万物都可以用科学方法加以认识,这种倾向被称作科学主义。科学主义的轻慢态度和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在某些知识分子的身上变本加厉地延续下来,他们挥舞带有科学标签的大棒,一切与现代科学不相容的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如以中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都可能遭到攻和打压,被冠以“不科学”或伪科学”之名,学者江晓原认为,称这些人为科学主义者是不准确的,把他们叫作“科学麦卡锡主义(注)者”可能更恰当。科学是靠其研究方法而获得认证的,只要稍微了解一点中医,便可知中医理解人体和治疗疾病所使用的并不是科学方法。经典中医的学习靠的不是在实验室里拿小白鼠做实验,而主要靠师徒间的口
传心授和领悟;中医对人体的认识是不可实证的,如解剖学并不能证明经络和穴位的存在,但建立在这一理论之上的针灸却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在中西方广受欢迎;中医处置更多基于对特定病人病情的整体把握,治疗方式是难以复制的,而西医对看似相同的病症采取同一方法进行处置。中医到底是科学还是伪科学?当中医面临这样的挑衅时,我们需要理性思考。必须说,中医不是科学,它是非科学,而不是“不科学的”,更不是什么“伪科学”。中医是独立于现代科学的一种认知体系,在它的面前,科学应该止步。
可惜的是,慑于科学理念的霸权地位,如今的中医支持者在面对“科学麦卡锡主义者”的大棒时缺乏自信,往往陷入被迫证明中医是科学的境地,从而进一步巩固科学的霸权地位,很多中医支持者没有认识到,捍卫中医最好的方式不是将中医和科学拉上关系,而是在中医和科学之间划清界限。
真正的科学精神不但相信通过科学获得进步,而且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科学的边界。科学不能解所有的问题,正如它不涉及终极关怀,不能赋予人生意义。在科学不能解释的领域面前,它应该停住脚步,而不是企图攻城掠塞。一个真正有科学精神的人必然反对将科学意识形态化,摒弃作为利器使用的“伪科学”的说法,用更加中立的“非科学”视角看待中医等传统文化的价值。
(摘编自《国学》)
材料三:
中医究竟是否科学?这是个千百年来久争未决的问题。何故?其自身的不足固然是一原因。但人们对科学的理解是否失当?因为好的尺子应能丈量所有的事物。
随着西方以实证量化,还原分析为原则与方法的近代科技的猛发展,不少科学家就以此替代科 学的标准,作为衡量人类所有知识体系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尺。这显然是个错误。它表现在:一是以具体替代抽象和以偏概全。用某类具体科学的标准作为科学观的标准,就恰如以女性标作为衡量所有 人的标准一样,其结果必然错误。二是忽略和排斥学科性质可以兼备的客观特殊性,与中医类似的 某些学科明显兼备自然与社会科学的双重特性,故评判时理应以双重标准同时衡量。三是对实证量 化的迷信,实证虽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如对西瓜品质的鉴定,除了用 仪器进行的微观实证量化的方法外,老练的瓜农也可以采取掂、看、拍、弹,即如中医“司外揣内” 的方法,其结果也准确。可见自然科学的实践,也有非实证而能宏观整体感知把握之法。
展开余下试题
实证的好处是看得见和可操作性强,但这不能覆盖科学的内涵。因为科学是事物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与总结,它只强调事物的正确性,而与表现形式、手段及时代等皆无关。不能把因为现在还不能实证的客观事实就一概斥为不科学,因为证实的技术每每落后于先进的认识,两者的不同步是科学发展的常态。
中医最终走向和接近实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这恰如在没有发现新的基本粒子“夸克”前,你不能因为当时还找不到它就否定它的客观存在,并进而否定其已有理论的正确性。经络也是如此。今天的科学只是人类对昨天认知的总结,而不是明天科学的终极。可见是否实证与量化皆不能排斥其他可能存在着的正确方法。
至于对中医道不明说不白的质疑也是不当的。这好比西医用普通话,而中医却用方言跟大众交流,因语境不同,其效果自然有差异,但讲得对不对与你懂不懂是两个迥异的概念,也有人否定中医的重复性,殊不知中医的原理怎能在西医的盘子里重复呢?可喜的是,西方科学家在看到针刺、中药的实效后,就把中医学从补充医学的地位升格为主流医学。
那科学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理论与实践要素呢?
我认为有四点:自洽性、他洽性、有效性和重复性。这样的科学标准,能否作为衡量所有学科的一把好尺子呢?在我有限的思考中得到了满意的回答。我们以此来丈量中医:中医的学术理论博大精深,成熟周全,不仅基础理论贯融各科,而且其经典理论超越时空,自证自解的能力至今强盛, 其与实践相融亲和,临床疗效足可称道,历经千年和无数案例的检验,足见其重复性的可靠。
中医并不急待世人对其科学性的确认,而我期待自己与大众能快些接近对科学定义理解的正确。
(摘编自医学教育网)
(注)麦卡锡主义,肇因于美国参议员麦卡锡的美国极右的典型代表。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3 分)
A.中医基于对特定病情的整体把握作对性处理,西医以规范划一的科学方式处理。
B.中医、西医的优劣比较,影响了受访者的选择,导致只有少数人认可或首选中医。
C.材料二认为,中医是独立于现代科学的一种认知体系,不能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
D.材料三认为,目前的量学标准还不能准确解中医理论,并非中医不具备科学性。
5.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二认为科学麦卡锡主义者对中医的攻击和打压,干扰了人们对中医价值的认识。
B.按照材料二的观点,即使中医药对新肺炎疗效显著,也难以证明中医具有科学性。
C.在论证中医科学性的问题上,材料二和材料三的观点并不一致,但均认可中医。
D.西方科学家把中医升格为主流医学,表明已经对现有科学标准的认识产生了动摇。
6.材料三论证时驳立结合,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高老夫子鲁 迅
高老夫子一跑到贤良女学校,即将新印的名片交给一个驼背的老门房。不一会儿,就听到一声“请”,他于是跟着驼背走,转过两个弯,已到教员豫备室了。何校长不在校;迎接他的是花白胡子的教务长,大名鼎鼎的万瑶圃,他新近正将自己和女仙赠答的诗《仙坛酬唱集》陆续登在《大中日报》上。
“阿呀!础翁!久仰久仰!……”万瑶圃连连拱手,并将膝关节和腿关节接连弯了五六弯,仿佛想要蹲下去似的。
“阿呀!瑶翁!久仰久仰!……”础翁夹着皮包照样地做,并且说。
他们于是坐下;一个校役便端上两杯白开水来。高老夫子看看对面的挂钟,还只两点四十分, 和他的手表要差半点。
“阿呀!础翁的大作,是的,那个……是的,那——‘中国国粹义务论’,真真要言不烦,百读不厌!实在是少年人们的座右铭!兄弟也颇喜欢文学,可是,玩玩而已,怎么比得上础翁?”
高老夫子此刻却不很能发表什么崇论宏议,因为他的豫备——东晋之兴亡——本没有十分足, 此刻又并不足的几分也有些忘却了。他烦躁愁苦着;从繁乱的心绪中,又涌出许多断片的思想来: 上堂的姿势应该威严;额角的瘢痕总该遮住;教科书要读得慢;看学生要大方。但同时还模模胡胡听得瑶圃说着话,正说着,尔础忽然看见他举手一指,这才从乱头思想中惊觉,依着指头看去,窗外一小片空地,地上有四五株树,正对面是三间小平房。
“这就是讲堂。”瑶圃并不移动他的手指,但是说。“哦哦!”
“学生是很驯良的。她们除听讲之外,就专心缝纫……”
“哦哦!”尔础实在颇有些窘急了,他希望他不再说话,好给自己聚精会神,赶紧想一想东晋之兴亡。
“可惜内中也有几个想学学做诗,那可是不行的。维新固然可以,但做诗究竟不是大家闺秀所宜……”
尔础忽然跳了起来,他听到铃声了。
“不,不。请坐!那是退班铃。”
“瑶翁公事很忙罢,可以不必客气……”
“不,不!不忙,不忙!兄弟以为振兴女学是顺应世界的潮流,但一不得当,即易流于偏……” 校役又送上两杯白开水来;但是铃声又响了。
瑶圃便请尔础喝了两口水,才慢慢地站起来,引导他穿过植物园,走进讲堂去。
他心头跳着,笔挺地站在讲台旁边,只看见半屋子都是蓬蓬松松的头发。瑶圃从大襟袋里掏出一张信笺,展开之后,一面看,一面对学生们说道:
“这位就是高尔础高老师,是有名的学者,一篇有名的《论中华国民皆有整理国史之义务》,是谁都知道的。《大中日报》上还说过,高老师是骤慕俄国文豪高君尔基之为人,因改字尔础,以示景仰之意,斯人之出,诚吾中华文坛之幸也!现在经何校长再三敦请,竟惠然肯来,到这里来教历史了……”
高老师忽而觉得很寂然,原来瑶翁已经不见,只有自己站在讲台旁边了。他只得跨上讲台去, 行了礼,定一定神,又记起了态度应该威严的成算,便慢慢地翻开书本,来开讲“东晋之兴亡”。
“嘻嘻!”似乎有谁在那里窃笑了。
高老夫子脸上登时一热,忙看书本,和他的话并不错,上面印着的的确是:“东晋之偏安。” 书脑的对面,也还是半屋子蓬蓬松松的头发,不见有别的动静。他猜想这是自己的疑心,其实谁也
没有笑;于是又定一定神,看住书本,慢慢地讲下去。当初,是自己的耳朵也听到自己的嘴说些什么的,可是逐渐胡涂起来,竟至于不再知道说什么,待到发挥“石勒之雄图”的时候,便只听得吃吃地窃笑的声音了。
D.高老夫子来贤良女学校任教是乘兴而来,受了挫折以后又丧气颓唐,无端愤怒,咒骂学堂“要闹坏风气,不如停闭”,前后形成鲜明对照。
8.请分析画线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 分)
他不禁向讲台下一看,情形和原先已经很不同,半屋子都是眼睛,还有许多小巧的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中都生着两个鼻孔,些连成一气,宛然是流动而深邃的海,闪烁地汪洋地正冲着他的眼光。但当他瞥见时,却又骤然一闪,变了半屋子蓬蓬松松的头发了。
9.鲁迅创作小说非常关注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怎样进行心理刻画的。(6 分)
展开余下试题
他也连忙收回眼光,再不敢离开教科书,得已时,就抬起眼来看看屋顶。屋顶是白而转黄的洋
灰,中央还起了一道正圆形的棱线;可是这圆圈又生动了,忽然扩大,忽然收小,使他的眼睛有些昏花。他豫料倘将眼光下移,就不免又要遇见可怕的眼睛和鼻孔联合的海,只好再回到书本上,这时已经是“淝水之战”,苻坚快要骇得“草木皆兵”了。
他总疑心有许多人暗暗地发笑,但还是熬着讲,明明已经讲了大半天,而铃声还没有响,看手 表是不行的,怕学生要小觑;可是讲了一会,又到“拓跋氏之勃兴”了,接着就是“六国兴亡表”, 他本以为今天未必讲到,没有豫备的。
他自己觉得讲义忽而中止了。
“今天是第一天,就是这样……”他惶惑了一会之后,才断续地说,一面点一点头,跨下讲台去,也便出了教室的门。
“嘻嘻嘻!”
他似乎听到背后有许多人笑,又仿佛看见这笑声就从那深邃的鼻孔的海里出来。他便惘惘然, 跨进植物园,向着对面的教员豫备室大踏步走去。
那里面,两个装着白开水的杯子依然,却不见了校役和瑶翁。看壁上的挂钟,还只有三点四十分。
高老夫子回到自家的房里许久之后,有时全身还骤然一热;又无端的愤怒;终于觉得学堂确也要闹坏风气,不如停闭的好,尤其是女学堂,——有什么意思呢,喜欢虚荣罢了!
“嘻嘻!”
他还听到隐隐约约的笑声。这使他更加愤怒,也使他辞职的决心更加坚固了。
一九二五年五月一日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起笔并不拖泥带水,直入情节,写高老夫子刚一来到贤良女学校任教就受到教务长的热烈欢迎,激发起读者对他授课表现的心理期待。
B.高老夫子没有注意到教务长的离开,是担心学生嘲笑自己以及因为准备不充分而不得不“熬时间”,这些描写充分暴露了他浅薄无能的特点。
C.作为学校教务长的万瑶圃并没有真正的才学,这一形象的塑造不仅从反面烘托了高老夫子,而且使高老夫子的人物形象更具有社会典型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起,字万卿,淄州邹平人。生而丰下,父意异之,曰:“此儿必起吾门。”因名起。幼敏慧
如成人。意知卫州,坐事削官,起才十三,诣京师讼父冤,父乃得复故官。举进士,授将作监丞。 擢著作佐郎,累迁户部、度支判官。真.宗.北征,领随军粮草事。以右正言知制诰,权判吏部流内铨。寻为东京留守判官,判登闻鼓院。封.泰.山.,摄御史中丞,所过得采访官吏能否及民利病以闻。东封
还,近臣率颂功德,起独以居安为戒。初置纠察刑狱司,因命起,起乃请诸已决而事有所枉及官吏 非理榜掠者,并听受诉,从之。擢枢密直学士,权知开封府。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 起请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起尝奏事殿中,适仁宗始生,帝曰:“卿
知朕喜乎?宜贺我有子矣。”即入禁中,怀金钱出,探以赐起。从祀汾阴,留权知河中府,徙永兴、天雄军,所至有风烈,数赐书褒谕。拜给事中,进礼.部.侍郎。尝与寇准过同列曹玮家饮酒,既而客多 引去者,独起与寇准尽醉,夜.漏.上乃归。明日入见,引咎伏谢,真宗笑曰:“天下无事,大臣相
与饮酒,何过之有?”起素善寇准,准且贬,起亦罢为户部郎中,又降太常少卿。复为礼部侍郎, 以疾请知颍州,徙陈州。卒,赠礼部尚书,谥安惠。起性周密,凡奏事及答禁中语,随辄焚草,故 其言,外人无知者。家藏书至万馀卷。起能书。弟超,亦能书,集古今人书并所更体法,为《书苑》十卷。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七》,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
B.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
C.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
D.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泰山封禅起源于战国时期,是帝王受命于天的典礼,目的是巩固皇权。
B.谥号是古代帝王、皇后、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真宗仁宗。
C.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乐、祭祀、学校、科举等,长官为礼部尚书。
D.我国古代以铜壶滴漏计算时间,夜漏就是夜间的时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周起关注民生,思虑长远。他把所探访官吏能力大小及百姓疾苦报知朝廷;东封还朝后,皇上的近臣都歌功颂德,唯有周起认为应该居安思危。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15.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16.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5 分)
B.周起因与寇准交好,受到牵连。周起曾与寇准到同僚家喝酒,尽醉方归;后来寇准被贬官,他也
被连续降职。
C.周起善于断案,明辨是非。担任纠察刑狱司的首任官时,周起倾听犯人申诉,纠正以前虽已判决但确有冤情的案子,受到皇上慰劳。
D.周起为人谨慎,做事周密。凡是上奏的事情以及书面应答宫中的文书,周起随后就烧掉草稿,他的看法,外人没有知晓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意知卫州,坐事削官,起才十三,诣京师讼父冤,父乃得复故官。(5 分)
(2)从祀汾阴,留权知河中府,徙永兴、天雄军,所至有风烈,数赐书褒谕。(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 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是对“
上一篇:
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篇:
江苏省常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六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辽宁省沈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