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53  2020-07-22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3]
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5月第四周周考语文试题
高一语文试卷周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9分)
戌:早期王权的象征
王者,一国之主。其形三横一竖,为何这样的构形?汉字早期在表达这个王字时,以器具“戉”的象形来指代“王”,表明了“戉”即“王”的含义。不过这个原初的字义,似乎很快就被淡忘了。两周到西汉时期对“王”字的解释,臆断成分很重。孔子曰:“一贯三为王。”董仲舒曰:“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孔子和董仲舒都没有将这个字解释准确。
甲骨文的发现,为推定“王”字的本初意义提供了证据。文史学家吴其昌说,戊、戉、戍、成、咸诸字皆由石斧的形状演化而来,其锋刃左右旁向者衍为上述各字,其锋刃向下时则衍为工、士、壬、王诸字。这个斧头的形状,居然造就了如此多的字形,斧头的方向判定了字的意义,让我们见识了古人造字的意趣。考古学家林沄有专文《说王》,论“王”字本像无柄且刃缘向下的斧钺之形,本表示军事统率权,后来这军事统率权的象征演变为王的权杖。
“戉”的象形,是王字定形的基础,这已经成为古文字学家的共识。历史学家徐中舒也说戉的写法,“像刃部下向之斧形,以主刑杀之斧钺象征王者之权威”。甲骨文存在的商代,钺已经是青铜质,而戉字的出现却是更早时代的事,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刻画就是证据。良渚文化玉戉的背后,也许已经有了王权的定义吧。
戉这个字,可以给相关的字形字义更多的提示。有研究者论“辛”,说最早的甲骨文“辛”,是一把执行最严厉刑法的割人肉用的锋利小刀,三面有刃,字的下尖或左偏或右偏,表示刀锋歪斜,类似雕刻刀。这样解释其实并不到位,“辛”的字形其实是一柄刃部向上的戉,下面那个尖尖其实是柄,刃在上方,那些学者显然是将它认倒了。
再看看带有“辛”字根的“辟”,甲骨文写成用戉砍掉了一个人的头的样子,所以这是一种极重的刑罚,砍头,古代谓之“大辟”。王是下达或者执行“大辟”的主体,所以王又有了“辟”这样奇怪的代称,这与用戉代称王的意义是一样的。《诗经》中有辟王,如《大雅·棫朴》有“济济辟王,左右趣之。济济辟王,左右奉璋”,这里说的“辟王”,就是周天子。汉代贾谊《新书·审微》说到这样一个故事:卫侯要朝见于周天子,掌管接见事务的周行人问他的名号,说是叫“卫侯辟疆”。周行人郑重地对卫侯说,辟为天子之号,诸侯是用不得的。卫侯不得已临时更改了自己的名字,如此天子才接受了他的朝见。
古人将天子、辟、璧相提并论。辟之名,可以是天子,也可以就是璧。金文“璧”字恰恰是借用了辟字的字形,借形亦借义,只是在字下加了个“玉”。璧是献给天子的,璧因此有了天子的称名“辟”。璧是由辟而来,辟即为戉。在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中,都发现过璧形戉,也许透露出了一个信息:璧与戉之间本来是可以画等号的,都是王权的体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字的构形是由器具“戊”的象征指代而来的,“戊”像斧头之形,其锋刃向下,就衍生出了“王”的字形。
B.“辛”的字形是一柄刃部向上的戊,用来执行割人肉的刑罚,但是一些学者将它认倒了,把它当做一把三面有刃的小刀。
C.“辟”字的甲骨文写成了用戊砍掉一个人的头,而下达或执行砍头刑罚的主体是王,所以“辟”字又可以用来代称王。
D.“璧”是献给天子的,所以古人造字时借用了代表天子的“辟”字,然后在字下加上了玉字,于是就是成了“璧”字。


浏览完整试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和董仲舒采取臆测方法,没有将王字含义解释准确,所以汉字的造字研究不能有主观想象,而应依据材料,科学推断。
B.古人造字仅从斧头锋刃的左右旁向和向下方向,就衍生出了不同的系列字形,形成了字的意义,由此可见古人造字的童趣。
C.卫侯参见周天子,更改了“辟疆”的名字,才得朝见,可见当时对“辟”字的用法,有明显限制,不可以随便用这个字取名。
D.判定文字的构形及意义,可以依据文字象形的特点,还可以用出土文物进行佐证,甚至能在原始的刻画中找到蛛丝马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于刃缘向下的斧钺之形,虽然学者林沄认为表示军事统率权,徐中舒认为主刑杀,但是他们都认为其象征王者权力。
B.作为斧形的器物,“戊”有石质、青铜质和玉质,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刻画证明“戊”字的出现在商代青铜材质的钺之前。
C.作者引用《大雅·棫朴》中“辟王”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辟”可以作为王的代称,这一结构和“戊”代称王是一样的。
D.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中,发现的璧形戊,证实了璧是王权的体现,所以璧和戊所代表的含意基本是等同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6题。(19分)
轻蔑的一瞥 (德)库尔特·库什贝格
电话铃响了。警察局长拿起听筒:“喂?”
“我是警察凯尔策西。刚刚有个行人轻蔑地看着我。”
“或许您搞错了,”警察局长考虑了一会儿说,“碰上警察的人几乎都有些负疚感,所以走过警察身边时看看他,您就以为是种藐视的神情了。”
“不,”警官答道,“并非如此。他轻蔑地从上到下打量了我一会儿呢。”
“您为什么不逮捕他呢?”
“我当时大惊失色,当我意识到这是一种侮辱时,那人已经溜走了。”
“您能认出他来吗?”
“那当然,他留着红胡子。”
“您现在感觉怎么样?”
“很不好受。”
“您坚持一下,我派人接您的班。”
警察局长接通电话,派了辆救护车到凯尔策西所属的管区,并下令逮捕所有蓄着红胡子的市民。巡逻队一接到命令便迅疾投入战斗。他们封锁了大街,来到商店、饭店和居民家中,只要发现蓄着红胡子的人便强行带走。交通到处中断,警笛声让人惊恐万状,有谣传说警方在追捕一名杀了许多人的凶手。
搜捕几个小时后便取得了辉煌战果:58名红胡子男人被带到了警察局。警官凯尔策西由两名男护士搀扶,仔细查看嫌疑犯,但他没能认出罪犯来。警察局长把这归因于凯尔策西警长的健康状况,命令警察们拘留并审讯这批嫌疑犯。他说:“就算他们在这件案子里清白无辜,他们肯定也犯过别的错误,审讯一下总是会有收获的。”
但审讯毫无收获。那名正受缉捕的男子回到家里已经好久了。警察揿他家门铃时,他正往浴缸里放水,没有听见。待洗澡水准备好,他听到邮递员的按铃声,电报带来了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有人为他推荐了一个国外的好职位,条件是必须马上动身前往。“好,”他说,“现在还需做两件事:剃掉讨厌的胡子,马上搞到护照。”他舒舒服服地洗了澡,穿上衣服;为表示对节假日的敬意,又着意挑选了一条特别漂亮的领带。他打电话询问,该乘坐哪一次航班,然后出了家门去理发,最后前往警察局办护照。
这里还得追忆一下,事实上这位男子的确是鄙夷地瞧过那名警察的人,因为凯尔策西酷似他的堂兄埃贡。对于这个没用又欠他债的堂兄,他心怀蔑视之意,这在他看到凯尔策西时无意从眼神中流露出来了。凯尔策西观察敏锐,他的告发是无可非议的。
办护照的事可不像那名男子所想的那么轻而易举。任凭他随身携带着各种各样的证件并出示电报也无济于事:警察局里忙乱不堪的情景把负责办理护照的官员吓坏了。他解释说:“护照是很重要的证件。签发护照需要时间,这只能让警察局长来决定。请他来办吧。”官员收起文件,站起来,“您也同去,”他说着,“我们抄近路穿过机关办公室。”
他们走过三四个房间,里面坐着的全是红胡子男人。“真滑稽,”那男的想,“我不知道竟会有那么多的‘红胡子’,但我现在已不再是他们中的一员了。”
警察局长显得很善于交际应酬,他说:“小官员胆小怕事,避免做任何决定。您理所当然应该立即得到护照。您去伊斯坦布尔任职是我市的荣耀。祝贺您。”他在护照上盖了章,签了名,懒洋洋地将证件递给了客人。“您戴的这条漂亮领带,”他说,“上面似乎绘着一幅地图。”
“对,”那男的回答,“是一张伊斯坦布尔的市区图。”
“好主意。那么现在,”警察局长站起来,将手伸给他,“祝您一路顺风。”他把客人送到门口,热情地挥手告别,接着便到审讯被拘留者的房间去了。
为了减轻自己的痛楚,那些“可怜虫”替某些犯罪行为承担了责任,但对被指控的罪行却一致矢口否认。“继续审讯!”
警察局长下过命令,便径直吃午餐去了。餐后回来,他发现一份报告。有个理发师作证说,上午他应一名顾客的要求,刮去了那人的红胡子。他无法描述那男人的长相,可还记得他系着一条绘有地图的领带。
“我真蠢!”警察局长喊道。他急匆匆地走下楼梯,汽车正在大院里待命。“快去机场!”他大声命令司机。汽车风驰电掣地向前冲去,先后碾死了两条狗、两只鸽子和一只猫,擦伤了一辆有轨电车,损坏了一辆装有废纸的手推车,使成百上千个行人惊慌失措。到达机场时,远远望去,只见那架开往伊斯坦布尔的飞机正从滑行道上缓缓升空。(原文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当警察为全城搜捕“犯人”忙得焦头烂额、不可开交时,“那个人”却“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澡”,并且轻松去警局,这样既形成鲜明对比,又使情节波澜曲折。
B. 警察凯尔策西因为一位过路人轻蔑地瞧他便相当难受,且需要救护,是因为这个人一贯高高在上,心理素质极差,是惹起祸端的罪魁祸首。
C. “就算他们在这件案子里清白无辜,他们肯定也犯过别的错误,审讯一下总是会有收获的”一句,可见当权者混淆黑白、善恶不分、强词夺理的丑陋嘴脸。
D. 本文以“轻蔑的一瞥”为线索组织情节,描写了一个抓捕“红胡子”嫌犯的故事,揭示了警察作威作福、民众连基本的人身权利都得不到保障的社会现实。


展开余下试题5.小说具有一定的荒诞色彩,试从原文中举出三例,并谈谈这种荒诞手法的作用。(8分)
6.有人认为,小说在倒数第三段即“继续审讯!”处收尾会更好。跟本文相比你认为哪一个结尾好,谈谈你的理由。(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7-10题。(21分)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袁盎常引大体慷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②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上幸上林③,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注】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刀锯余人:宦官。③上林:秦汉时皇家苑囿。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盎是充盈、洋溢之意,其字 “丝”,则是极少、细微之意。
B.文中的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有褒有贬,如范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厉王的“厉”是贬。
C.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极高,是众妃嫔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称为“正宫”或“中宫”。“正宫”“中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D.坐姿有多种:“常同席坐”中的“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任他为中郎。
B.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指出周勃的过错,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对他有怨气,但在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C.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公私兼顾。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袁盎对他很头痛。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文帝只是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D.一次,孝文帝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袁盎拉慎夫人入座,使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宫禁中。后来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6分)
(2)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6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1-12题。(9分)
州桥①
王安石
州桥踏月想山椒②,回首哀湍③未觉遥。
今夜重闻旧鸣咽,却看山月话州桥。
州桥④
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注】①州桥:位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本诗为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回想旧游汴京所作。②山椒:山顶。指在王安石金陵住宅不远处的钟山。③哀湍:指山间发出凄切声音流得很快的溪流。④州桥:与王诗所永为同一座桥。此诗为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诗人奉命出使金国经过当时被金占领的汴京时所作。
11.下列对两首诗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诗先写于州桥踏月,思念家乡,后写在家乡赏月,因再次听到生民哭声而忆及汴京。
B.王诗中两次写到州桥和溪流,时空转换,交叉渲染,写出了人事的变迁和情感的变化。
C.范诗通过两个典型细节“等”“询”,将强烈感情浓缩于此,真切而炽热,撼人心灵。
D.范诗末句用一个“真”字作结,真切写出了被金占领区“父老”的哀怨、思念与失望。
12.这两首诗虽内容各异,但都体现了一个“思”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中“思”的异同。(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3(1)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2)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不努力肯定是不会成功的。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凭箜篌引》中描写音乐的震撼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书愤》在对比今昔中更强烈的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5)《桂枝香 金陵怀古》里词人感叹六朝历史像流水,未曾给当朝人留下教训反思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9分)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主导中国文艺批评的权威,掌握了很大程度上中国文艺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部分文艺批评工作者用从西方直接“拿来”的新奇概念和批评方法,导致中国本土文艺批评话语产生“失语”的焦虑。此类批评,( ),是明显的逻辑谬误。
中国文艺是中华民族生活思想、情感的经验书写和审美表达,任何脱离文艺现实土壤的文艺批评,只能是 。文艺批评工作者需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文艺修养。然而,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大潮中,部分文艺批评工作者在世界功利的驱使下失去了真诚。有的为了市场需要, ,捕风捉影,哗众取宠。文艺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艺作品,任何脱离对象本体的文艺批评都是空洞无力的。然而,当前一些文艺批评常常表现出脱离对象本体的空泛化倾向。这类文艺批评往往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从作品中某个不重要的细部出发,妄加演绎, 。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真正的文艺批评应该是及物的,紧紧围绕批评对象,在细读作品的基础上,按照文艺的特点与规律,进行美学的、历史的、客观的、科学的判断。


展开余下试题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主导了中国的文艺批评,很大程度上支配了中国文艺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B.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主导中国文艺批评的权威,很大程度上掌控了中国文艺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C.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成为中国文艺批评的权威,很大程度上掌握了中国文艺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D.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主导了中国文艺的批评,影响了很大程度上中国文艺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1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从主观结论出发,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和策略,侵袭了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
B.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和策略,从主观结论出发,侵袭了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
C.从主观结论出发,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和策略,侵袭了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
D.从主观结论出发,侵袭了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徒劳无功 望文生义 含糊其辞 以偏概全
B.隔靴搔痒 穿凿附会 不知所云 以偏概全
C.隔靴搔痒 望文生义 含糊其辞 掩耳盗铃
D.徒劳无功 穿凿附会 不知所云 掩耳盗铃
(创新题)17.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行人,官名,掌管朝觐聘问、接待宾客之事。明代“行人”负责传旨、册封、抚谕等事。
B.内阁,我国古代中央政务机构,最早出现于明朝,由明成祖朱棣设立,其最高领导称首辅。
C.四海,古代人们认为中国的四周环海,因而称四方为四海,用来指称天下、全国各地。
D.服阕,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古代为官者家人去世时,要守丧三年,期间不能任职。
18.阅读《红楼梦》中的语段,完成题目。(10分)
《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她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呢。凭他怎样,你老拔根汗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哩~”请问这是刘姥姥对谁说的?请简述她们俩见面叙谈的经过。
19.作文(60分)
2020年注定会是被载入历史的一年,它平凡而又光辉,短暂而又漫长,你能做什么,你记住了什么?请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得抄袭。
语文答案
1.B B项,“用来执行割人肉的刑罚”是有的学者的观点。
2. A A项,“采取臆测方法”不准,是“臆断的成分很重”;“造字研究不能有主观想象”过于绝对。
3. D D项,“证实了”错误,原文为“也许透露出了一个信息”。
4 B B项,“是因为这个人一贯高高在上,心理素质极差,是惹起祸端的罪魁祸首”错误,从文中来看,这个人只是一个引子,并不是惹起祸端的罪魁祸首。选项对小说中人物形象作用的分析有误。A项,考查材料安排的技巧,主要针对对比设题;C项,考查人物形象;D项,考查小说的主旨。这三项的概括分析与文本相合。
5.(8分)①凯尔策西因为别人对自己“轻蔑的一瞥”就坐立不安,甚至要诉诸于法律。②警察局长接到凯尔策西的投诉居然就动用了警察局的警力大张旗鼓地全城搜捕,抓来几十个嫌犯进行审讯。③真正的嫌犯因为接到出国工作的任务,恰巧刮了胡子、恰巧要到警局办理护照、恰巧被理发师揭发等一系列情节。④最后去机场围堵嫌犯的场景描写,也在漫画式的夸张笔法中流露出了一丝荒诞诙谐的意味。
6.(8分)1种:本文结尾更好,(2分)理由是:作者用一种漫画式的夸张,描写了警车在大街上横冲直撞、街面一片混乱的场景,而这又与后文飞机正从滑行道上缓缓升空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式的笔法使得小说的叙述节奏上具有一定的张力。“案犯”乘飞机离开这个结局,可以让读者去想象警察局长的暴跳如雷而又无可奈何的愤怒与沮丧,表现了作者对他们丑恶行为的无情的讽刺与嘲弄,意味深长,对主题的彰显更为有利。(6分)
2种:倒数第三段结尾更好,(2分)理由是:文章以警察局长命令“继续审讯!”作结尾,戛然而止,既未交代无辜者命运,也未点明“案犯”最终的结局,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案犯”被当面放走,无辜者却要受审讯,其中也饱含着无尽的讽刺,揭示主题。(6分)
7.B
本题中,本句标点是: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大意是“绛侯是通常所说的功臣,并不是国家的重臣。国家的重臣应该是与君主共治国事,君主存就同他共存,君主亡就同他共亡。当年吕后当政的时候,吕氏诸人掌权,擅自相互称王,以致刘家的天下就像丝带一样,几乎快要断绝。在这个时候,绛侯当太尉,掌握兵权,却不能匡正朝纲。”其中,“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两个判断句,应分别断开,排除AD;“诸吕用事”主谓宾俱全,此处应断开,排除C。故选B。
8.D D项,“常同席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不同,因为有“席”,这表示其坐姿是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坐姿。故选D。
9. D D项,“袁盎拉慎夫人入座”错,原文是“袁盎引却慎夫人坐”,即袁盎过来将慎夫人的坐垫(座位)向后拉了一些(引:拉;却:后退),这样慎夫人就不能和皇后平起平坐了。从下文也可以看出,袁盎强调妾主之间尊卑有序,慎夫人是妾,是不能和皇后平起平坐的。故选D。
10.(1)绛侯(周勃)担任丞相,退朝之后每每急步而出,很是得意。皇上待之以礼,对他非常恭敬,常常亲自送他。(6分)(趋,疾走、急步快走,1分;意得甚,很是得意,1分;礼,名词活用作动词,待之以礼,1分;自,名词作状语,亲自。句意2分)
(2)袁盎就走上前劝说道:“我听说尊贵和卑下有次序,那样上下才能和睦。如今陛下既然已经确定了皇后,慎夫人只不过是个妾,妾和主上怎么可以同席而坐呢!(6分)
(前,名词活用作动词,走上前,1分;说,劝说,1分;和,和睦,1分;岂,表反问,怎么、难道,1分。句意2分)
袁盎是楚地人,字丝。他的父亲从前曾经与强盗为伍,后来搬迁定居在安陵。吕后时期,袁盎曾经当过吕后侄子吕禄的家臣。等到汉文帝登上了皇位,袁盎的哥哥袁哙保举他做了中郎。绛侯(周勃)担任丞相,退朝之后每每急步而出,很是得意。皇上待之以礼,对他非常恭敬,常常亲自送他。袁盎进谏说:“陛下以为丞相绛侯是什么样的人?”皇上说:“他是国家的重臣。”袁盎说:“绛侯是通常所说的功臣,并不是国家的重臣。国家的重臣应该是与君主共治国事,君主存就同他共存,君主亡就同他共亡。当年吕后当政的时候,吕氏诸人掌权,擅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辽宁省岫岩”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