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单元练习

阅读:482  2020-07-31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单元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82]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01
第三单元测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书院兼顾文化传播与人格冶炼,既有国学底蘊的根,也有民族精神的魂。千年弦歌不绝,文脉国脉相连,( )。
先贤之声传颂千年,至今仍________,发人深省,以古老的智慧为人们撑起一片心灵绿荫。面对名利诱惑时,多念范仲淹在嵩阳书院高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逞口舌之快时,常思朱熹在白鹿洞书院为“论敌”陆九渊之见解“感佩潸然”。修身应“言忠信,行笃敬”;接物应“行有不得,反求诸已”;处事应“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在信息化时代,古老的书院亦须返本开新,与时俱进。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书院不只是存放在博物馆里________的陈列品;它更应是扎根在现实土地上的参天古木——年轮谱写着历史的印记,叶脉流淌着生命的活力,根系吸收着时代的养分。目前,各地书院正进行着________的探索与尝试——国学论坛、新生会讲、经典诵读、网络传播……在与其他文化生命体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书院日益成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生态体系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我们应守住书院根脉,激活书院文化,古为今用,________,让书院在新时代中展现出时代风采与永久魅力。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优秀的华夏传统文化在书院传承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涵养着。
B.书院传承着优秀的华夏传统文化,亦涵养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C.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书院涵养着,优秀的华夏传统文化传承着。
D.书院涵养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亦传承着优秀的华夏传统文化。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醍醐灌顶 美不胜收 形形色色 去伪存真
B.醍醐灌顶 琳琅满目 各式各样 去芜存菁
C.振聋发聩 美不胜收 形形色色 去伪存真
D.振聋发聩 琳琅满目 各式各样 去芜存菁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年轮谱写着历史的印记,根系吸收着时代的养分,叶脉流淌着生命的活力。
B.年轮雕刻着历史的印记,叶脉流淌着生命的活力,根系吸收着时代的养分。
C.年轮雕刻着历史的印记,根系吸收着时代的养分,叶脉流淌着生命的活力。
D.年轮谱写着历史的乐章,叶脉流淌着生命的活力,根系吸收着时代的养分。
4.下面是一封推荐信,其中有五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5分)
推荐信
××大学招生办:
兹有我校高三(一)班阳光同学,拟参加你校自主招生考试。该生学习成绩显著,综合素质优良。一直荣任我校晨曦文学社社长,热爱文学,爱好写作,曾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有多篇大作发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上。希望该生能得到你校文学院的垂爱。
特此推荐。
××中学
2018年3月19日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
5.认真阅读下面的“服装品牌状况示意图”,完成相关内容。(6分)
从“流行效力”看,精品品牌是一条 ① (不超过8个字),始终保持在同一高度,流行效力持久;仿冒品牌流行效力直线 ② (不超过15个字);流行品牌是圆滑的弧线, ③ (不过25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浏览完整试题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57分)
(一)诗歌阅读(本题共6题,共27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6~7题。
满江红
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䕷①如雪。春正好,见龙孙②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注】①荼䕷:落叶小灌木,春末夏初开白花。②龙孙:竹笋的俗称。
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词开篇即描绘了“樱桃、荼䕷、龙孙、乳燕、流莺”等景物,赞美春天之美,表达了自己的爱春之情。
B.“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一句,写词人由春天的盛景表现出伤春之情,表达春天不久即将归去的愁闷。
C.词的下片开篇承接“肠千结”,具体而细致地抒发被春天触动的愁和恨,是因为“层楼、春山”阻隔了春天的信息。
D.“蝴蝶”与“子规”二句,化用前人诗句,将词人的哀愁引入更为深广的境界,思家念国之悲真挚哀婉。
7.这首词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从炼字、修辞或表现手法等方面,选取一例,结合诗句内容加以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8~9题。
定风波
苏轼①
元丰六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②作墨竹词。
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樽凉。
人画竹身肥拥肿,何用?先生落笔胜萧郎③。记得小轩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东墙。
【注】①当时苏轼谪居黄州。②本词截取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白居易《画竹歌并引》、曹希蕴《墨竹》中的部分诗句拼集而成。③萧郎,指唐代画家萧悦,善画竹。
8.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集用他人诗句作词,写自己眼中之竹,自然贴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B.上片中“秀”字照应“雨洗”,暗写雨后竹子的光泽,“乱”字则照应“风”。
C.下片中“先生”指王文甫,他画的竹子很形象,比萧悦笔下“肥”竹更胜一筹。
D.苏轼借笔下的“墨竹”,暗表自己虽处于人生低谷,但依然保持着高洁的情怀。
9.作者采用集句诗的方式,将竹子描写得形神毕肖。这些词句是怎样描写竹子的?请结合上片相关词句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题许道宁【注】画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1.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6分)
12.(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苏轼以酒祭奠江月寄托其旷达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北朝时的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3)《声声慢》中词人对花自怜、黯然神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序”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因整理文献、编辑文集而产生,经历了文集序、赋序到诗序的演变过程。从最早的诗序制作来看,主要是用散体文介绍有关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主旨,由于汉儒对《诗经》的研究,产生了《诗大序》《诗小序》的重要文本,形成了最早的诗歌理论。因此,诗序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重要载体。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创作有悠久的传统,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诗歌史。唐代诗序在继承先唐诗序的基础上,又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在诗序中表现了较强的诗史观念。从诗序创作来看,唐代诗序展现出明显的诗歌发展线索,比如在初唐、盛唐时期出现较多的是赠别诗序以及宴会诗序,在诗序文体方面运用的是骈文形式。而到了中唐时期,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唐代诗序形式发生了变化,开始出现了诗序散文体。这时期的唐代诗歌已经向说理、议论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了诗歌散文体趋势,这说明诗歌实际创作的背后都有诗学理论的支撑。而到了晚唐,这个时期缺少核心文人,诗歌由原来的群聚赋诗、相互酬唱的广阔社交空间,退缩到私人化的独抒性灵的情感空间,诗序的制作遂由赠別、饯别向酬赠唱和演化,追忆诗序、独特经历诗序(主要关注传奇色彩的人物和故事)大放光彩,诗序具有传奇小说的品质。这就是诗序本身显示的诗歌历史观念。
无论从作家阵容的强大方面,还是从经典作品的数量方面看,唐代乐府诗的创作是中国古代乐府诗创作的高峰。乐府诗自从诞生时候起,就严格遵循“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方法,强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乐府诗集在诗歌理论建设方面,拥有很大的成就。而与乐府诗有关的唐代诗序对我国诗歌理论的发展具有极大的贡献。比如卢照邻的《乐府杂诗序》,这篇骈体诗序回顾了乐府诗的发展历程。“言古兴者多以西汉为宗”,肯定了西汉之前颂诗的意义;“议今文者或用东朝为美”,对南朝的宫体诗歌有贬词。中唐之后,诗人从关怀现实人生和民生疾苦的角度,要求发扬乐府“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缘事而发”的精神,形成了著名的“新乐府”创作高潮,相应的其诗歌理论在一些重要的乐府诗序中有所表述。如皮日休《正乐府十篇并序》,这篇诗序强调乐府的“美”“刺”功能,反对“魏晋之侈丽,陈梁之浮艳”,倡导雅正传统,将“有可悲可惧者,时宣于咏歌”。


展开余下试题综上所述,从诗序及诗论的角度来看,我国唐代诗序是表述诗歌理论的重要载体。唐代将诗歌推进到一个黄金时代,空前繁荣的创作总是在一定的诗歌理论指导或影响下进行的,因此在诗序里阐述诗歌理论或创作的价值取向,追溯诗歌体裁的历史演变,总结诗歌在历史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确定诗歌发展的格局或憧憬未来诗歌的总体艺术风貌,就成为一种必然现象。如陈子昂在初唐末期对唐诗整体风貌的理论表述,中唐时期一大批现实主义诗人丰富并发展了乐府诗歌创作的理论,等等,都对唐代诗歌理论作出了贡献。
(选自《论唐代诗序对文学理论的贡献》,有则减)
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古代,在古人整理文献、编辑文集的过程中,产生了“序”这种古老的文体。
B.我国唐代诗序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散体文的形式对诗歌的创作背景进行详细的介绍。
C.唐代诗序诗史观念强,创作形式多样,晚唐时退缩到私人化的独抒性灵的情感空间。
D.作家阵容强大,经典作品数量多,唐代乐府诗的创作是中国诗歌创作的最高水准。
1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主要阐述了唐代诗序对诗歌理论的重大贡献。
B.文章第一段阐述了序的产生、演变及作用等,为下文论述唐代诗序的功用打基础。
C.文章第二段按时间顺序概括了唐代诗歌的发展线索,以此论证唐代诗歌的创作情况。
D.文章第三段进行论证时采用了引用论证及举例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唐代诗序可以看到诗歌的某些历史演变,也可以从中总结诗歌发展中的一些经验及教训,还可以看到诗歌发展的格局。
B.从《正乐府十篇并序》可以看出,皮日休反对侈丽浮艳的文风,主张坚持雅正的传统,提倡发扬抨击时弊的现实主义精神。
C.如果没有诗歌理论的指导或影响,,唐代诗歌创作可能不会如此繁盛。我国唐代的诗序则是表述我国诗歌理论的重要载体。
D.乐府诗首创“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及“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方法,为诗歌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乱世中的美神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请看两首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
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急病而亡。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她的生活。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李清照也随之入狱。由于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扰,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选自梁衡《乱世中的美神》,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甜蜜的爱情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灵感也丰富了她的词作内容,从她早期的诗作宛然可见她迷人的风姿。
B.文章第一段中的“凄冷”既包括词人创作时“冷冷清清”的环境特征,又包括词人愁苦的内心世界;将“凄冷”上升到“美”的高度,就还应包括读者感受词人内心而获得的一种凄美。
C.乱世中美神的美,不仅在容颜的美、自信的美、心灵的美,更在于才藻的美、独立不迁的美。
D.国家不幸词人不幸,多灾多难的乱世成全了李清照,她的作品之所以到达了这样的高度,是因为她超越了一己的愁怨,把山河破碎爱巢倾覆的痛楚融入了诗作。
17.李清照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波折,请以“亡国破家”为界分条列出她后半生的种种磨难。(6分)


展开余下试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这篇文章运用的反衬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手法的好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
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第三单元测试
答案解析
一、
1.【答案】B
【解析】为了语言文字的连贯,本段材料谈论的对象应保持一致“书院”更佳,可排除A、C两项;从上文看,“文脉国脉相连”,先说“传统文化”再说“民族精神”才能保持一致,故排除D项。故选B。
2.【答案】D
【解析】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头脑糊涂的人。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据横线后面的“发人深省”,可知应选“振聋发聩”。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看也看不过来。这里是说“陈列品”,应用“琳琅满目”。各式各样:许多不同的式样或方式。形形色色:形容事物种类繁多,各式各样。这里是说各地书院正进行着不同方式的探索、尝试,应用“各式各样”。去芜存菁:除去粗糙的部分,留取其精华。去伪存真:去除虚假的,留存真实的。这里是说书院文化古为今用,要除去粗糙的部分,留取其精华,应用“去芜存菁”。故选D。
3.【答案】C
【解析】原句有两个语病:搭配不当,谓语动词“谱写”与宾语“印记”不能形成搭配;语序不当,三句的顺序应遵循从古(“历史的印记”)到今(“时代的养分”“生命的活力”)、由因(“历史的印记”“时代的养分”)到果(“生命的活力”)的逻辑。A项有第一种语病,B项有第二种语病,D项有第二种语病。故选C。
4.【答案】①“你校”改为“贵校”;②“显著”改为“优秀”;③“荣任”改为“担任”;④“大作”改为“作品”;⑤“垂爱”改为“垂青”。(5分。每处指出来并修改正确计1分;若指出来没修改正确,该处不得分。问题只要指出来并修改正确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是否得体。做题时要关注用语是否符合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身份,是否符合情景需要,谦敬辞使用是否恰当等方面。为表示对该大学的尊重,“你校”应改为“贵校”,“成绩显著”不搭配应改为“成绩优秀”,“大作”往往表示别人的作品,这里是说自己推荐的学生的文章,用“作品”即可,“垂爱”指上对下赏识爱护,与语境不符。
5.【答案】①稳健持久的直线
②上升达到高峰(或:超过精品品牌),然后陡然下降
③逐渐达到高峰直至与精品品牌相当,然后逐渐下降(或:趋于衰落)
【解析】先分析图示,转换成文字,然后再结合语境填写句子,看曲线示意图,精品品牌保持直线不变,仿冒品牌先直线上升,再直线下降,流行品牌到达高峰后,逐渐下降。
二、
6.【答案】C
【解析】C项,“具体而细致地抒发被春天触动的愁和恨”不当。“肠千结”一句,点明词人内心所郁积的,并不是春花秋月的哀愁,而是怀念家乡的深沉悲痛。词人登高楼而远望家乡,无奈千重万叠的春山遮断了双眼,茫茫无边的烟波阻隔了归路。
7.【答案】示例:“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运用象征手法,词人登高楼而远望家乡,无奈千重万叠的春山遮断了双眼,茫茫无边的烟波阻隔了归路。此四句用春山烟波象征家乡被金国占领、政局的险恶、词人执着追求的抗金恢复大业所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词的语言艺术表达。从炼字、修辞或表现手法等方面,选择其中一方面分析。选择时需要注意手法明显的内容,明确手法,结合词的内容分析,点明情感。
8.【答案】C
【解析】C项“比萧悦笔下‘肥’竹更胜一筹”不合词意,原词“人画竹身肥拥肿”中“人”指的是一般人、别人,而非“萧悦”。故选C。
9.【答案】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雨后竹叶润泽,风吹竹叶清香,视觉嗅觉相结合,竹荫使杯里的酒带上凉意,这是触觉,多种感官结合,使竹子的形象更加饱满生动;巧妙运用动词或化静为动,巧妙运用“洗”“吹”“侵”“过”等动词,细腻传神地刻画竹子的形神,写出了竹的动态美,使画面生动可感;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既有对竹子形色香味的正面描写,也借“书秩晚”“酒樽凉”从侧面烘托竹色的青葱、竹荫的凉爽。
【解析】本词中描写竹子的句子是“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樽凉”,其中“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为正面描写,,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写出了“雨后竹叶润泽,风吹竹叶清香”的情景;“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樽凉”为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竹色的青葱、竹荫的凉爽。“侵”“过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细腻传神地刻画竹子的形、神,写出了竹的动态美。
10.【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故C错误。
11.【答案】“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单元练习
相关:关于“统编版高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8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