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单元练习

阅读:402  2020-08-2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单元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02]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基础测试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24分)
1.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薄雾  瑞恼  销瘦  重阳
B.凄惨  沙厨  东篱  冷清
C.次第  憔悴  堆积  相识
D.梧桐  黄昏  将栖  难堪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及书写词语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A项,恼-脑,销-消。B项,沙-纱。D项,栖-息。故选C。
2.下列句中音顿划分有误的一项()(3分)
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B.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C.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诗词朗读断句能力。诗词朗读断句就是给诗词语句标出停顿,也就是把诗词句子断开。诗词朗读断句和文言文断句相同,要注意句子意思不能改变,语意要完整。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意义单位划分法”:文言句朗读的停顿划分可先揣摩意义,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则“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有一定停顿;②语法结构划分法”:根据语言顺序处理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动补”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谓之间、谓宾之间、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动补之间要作停顿,以使语意明显;③“文言句式特点划分法”。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句中音顿划分有误的一项”,D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断句错误,应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次第”意思是“光景,情形”,不能断开。故答案选D。
3.下列句中的“言”字,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诗言志②凡六百一十六言③复驾言兮焉求
④东船西舫悄无言⑤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A.①言语②字③助词④表达⑤说
B.①言语②字③表达④声音⑤助词
C.①表达②字③言语④说⑤助词
D.①表达②字③助词④声音⑤说
【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把握一词多义的能力。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我们会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
①项,句意为:是个表达志向、抱负。言:表达。②项,句意为:共六百一十六个字。言:字。③项,句意为:(我)还出游啊去追求什么呢? 言:助词。④项,句意为: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没有声音。言:声音。⑤项,句意为: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言:说。故选D。
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回首向来萧瑟处 B.千古风流人物
C.便纵有千种风情 D.同行皆狼狈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这是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设题,然后把加点词的现代意思代入句中,看能否讲得通。
D项,“狼狈”古今义均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A项,古义:刚才。今义:从来,一向。B项,古义:杰出的。今义:轻浮放荡的。C项,古义:流露出来的男女相爱的深情。今义:①情怀,意趣;②景象,情况;③风土人情。故选D。


浏览完整试题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樯橹灰飞烟灭。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华发:花白的头发。
C.一尊还酹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D.已而遂晴,故作此。已而:已经。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D项,已而:不久,过一会儿。故选D。
6.下列各句中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塞上长城空自许 B.举酒欲饮无管弦
C.足下蹑丝履 D.君当作磐石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项”,然后结合常考修辞的特点进行辨析。B项“管弦”,借代音乐,以部分代整体。故选B。
7.李清照的下列词句中,从词的风格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3分)
A.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B.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D.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语言风格的鉴赏评价能力。词的风格,主要是豪放和婉约两类,答题时依据诗词用语、意象、意境特点来判断其风格。A、B、C三项,表达情感婉转含蓄,表现内心愁情,都是婉约风格,而D项恢弘雄放,是豪放风格。故选D。
8.下列各句中,引用诗句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项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拆迁政策,村民依然很不满意,看来,政策的制订还是没有站在村民的角度来全面考虑。
B.处在“阿拉伯之春”漩涡中的叙利亚和利比亚,可说“同是天涯沦落人”,而不同的是,利比亚的卡扎菲已被西方武力支持的反对派打死,叙利亚的巴沙尔还在苦苦地挣扎中。
C.官场混迹十多年,绞尽了脑汁,费尽了心思,用尽了积蓄,到如今,依然是司马青衫,连个七品芝麻官都没有混上,真叫人不得不说一句当今大学生的口头禅“好郁闷”啊。
D.面对仇敌,打不能打,杀不能杀,他牙关紧咬,两眼喷火,却一言未发,只把扣住扳机的手指松开按上,按上松开。《顺溜》一剧中,对于这场戏的处理可说做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完全靠演员的表情动作来突现人物内心。
【答案】C
【解析】
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此题考核引用诗句是否合理,题中C项,“司马青衫”常用来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二、现代文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余秋雨
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
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
请看:《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
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形影神赠答诗》


展开余下试题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
(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为这一点,所以宋代之前一直无人赏识他。
B.作者将陶渊明和历史上的许多文人进行对比,表现出他的安静是一种自觉的处世态度。
C.陶渊明与魏晋名士一样也追求“回归个体”,但他却表现得平静、自然、优雅。
D.标题中的“田园”是陶渊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这种境界的核心。
10.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语句的含义。(4分)
①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2分)
②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2分)
11.依据原文,简要概括陶渊明诗作的特点。(6分)
【答案】
9.A
10.①许多归隐田园的名士都因自我的迷惘与动摇或世俗的胁迫、生存的压力而最终屈从,又一次迷失了自我,失去了独立。②有了高远的心志情怀,才会主动地远弃污浊世俗,归隐田园乡野,甘于清贫寂寞,恬然自立于仕途官场的边缘。
11.①文笔自然,言辞通俗而心怀高远;②以平静而优雅的姿态来保持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③歌咏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田园。
【解析】
9.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结构思路、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本题中,A项,“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为这一点,所以宋代之前一直无人赏识他”错误,考生可以回归到原文的第4和5段,读完4、5段答案就很明确了,并不是因为陶渊明自然平淡而在宋代之前不被人赏识,而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作品要被“轰动”,而陶渊明恰好又是拒绝“轰动”的,所以不被人接受。故选A项。
10.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语句的含义”,这是句子含义理解题。此类题型要先找到句子在原文的位置,然后分析句子,需要明确两点:一是句子描述的对象是谁,二是找出关键词。再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什么(关键词若为指代词、含有修辞义的词等),二是为什么(关键词为表修饰或限制的形容词、副词等)。第①句“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突出的是名士追求自我人格和尊严,在这之间所经历的种种价值选择,或是迷失自我,或是坚守正确的方向;第②句“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展现出的是一种独立的人格思想,展示出远离世俗污浊、追求高雅方向的生活层次。考生围绕这些内容分析即可。
1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依据原文,简要概括陶渊明诗作的特点”,这就要求考生到文中圈出直接点明陶渊明诗作特点的内容,还可以圈出陶渊明的诗作,然后圈出作者对陶渊明诗歌分析的内容,最后概括其特点。如“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等等,考生即可根据这些概括得出陶渊明诗作的特点。
三、诗歌鉴赏(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喜园中茶生
韦应物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余,率尔植荒园。
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茶品性高洁,不可玷污,它的功用不只是解渴,还可以荡涤心中的烦恼与尘垢。
B.“灵味”含意丰富,既指茶的芬芳、清香,又指茶秉性的神奇,巧妙概括首联内容。
C.将茶种植到荒园,是诗人在公务之余率领众人而为,如今“茶生”,诗人甚为欣喜。
D.诗歌语言朴实无华,将生活琐事娓娓道来,但平凡生活中蕴含的情感耐人寻味。
13.有人认为,诗歌尾联中的“幽人”指茶树,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6分)
【答案】
12.C
13.示例一:同意。“幽人”就是隐士。根据前文中描写茶树的形象“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说它品性高洁,饮之能洗涤人凡尘烦恼;“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茶水清香美味充满灵性,本来生长在山岗原野;“率尔植荒园”“喜随众草长”可见,作者种植的茶树生长在荒原,与众草一起长大;塑造了一个性情淡泊,喜爱清幽宁静的隐士形象;而今终于“长”成,作者得以摘取茶叶烹茶品尝,正如“与幽人言”一样。因此,我同意“幽人”就是茶树的解读。
示例二:不同意。作者对茶树的欣赏,主要集中在对茶叶泡出的茶水“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之上,种植茶树也是为了摘茶品尝其味,“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一句应该是指,茶树终于随众草长成,自己摘取新茶,能够邀请几位隐士一边饮茶一边谈论,其乐融融。因此,我不同意“幽人”指茶树的说法。
【解析】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是诗人在公务之余率领众人而为”曲解文意,原句说“率尔植荒园”,“率尔”是个固定词组,指无拘无束,随性自然的意思,不是“率领众人”。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并就某一问题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作答本题,需要先确定自己的观点,再从诗句中选取能证明观点的语言进行分析;
如认为“幽人”指茶树,即作者始终把茶树当作“幽人”“隐士”来描写,那么只要在前文找出茶树具有隐士特点的描写分析即可,如“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说茶叶洁净不受污,能够荡涤尘世烦恼,这就塑造出品性高洁、超然物外,远离凡尘俗世的隐士品格;“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它味道鲜美,本来生长在山野之中,这也符合隐士的特点,隐居山野;虽然作者把茶树种在园中,但它的生长环境也是“荒园”“随众草”,依然远离尘世,因此,作者说茶树长成能与之“言”,就是指能品尝清香鲜美的茶水,很顺理成章。


展开余下试题当然,也可认为“幽人”指的不是茶树,而是真正的隐士;这里不必把作者对茶叶茶树的描写当做拟人手法和塑造人的品格来看,从作者的描写中,无论是品茶、种茶还是“喜园中茶生”,都只着重于茶的功能性——饮用,因此“得与幽人言”应该理解为摘下新茶,与隐士们一起品尝谈论,作者固然喜爱茶树,但并不是将之作为“幽人”的形象来塑造。
四、语言表达(10分)
14.下面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的片段。请筛选其中的信息,简要概括2019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上的四个特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4分)
2019年全国Ⅰ卷作文试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要求考生“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Ⅱ卷作文试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规定了5个具体写作任务,要求考生任选其一,在特定的情境中以特定的身份、特定的文体展开想象与思考,完成写作;Ⅲ卷作文试题“画里话外,师生情长”直接取材于每个考生都深有感触的场景,引导考生感受师生情谊、体验情感温度、思考教育主题。这些写作任务紧扣“立德树人”这一命题根本,聚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引导考生在创设的特定生活情境中展现其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回应写作要求。
【答案】
①规定写作任务;②紧扣立德树人;③聚焦学科素养;④创设生活情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内容大意,然后再此基础上给文段划分层次,概括每层的内容要点,然后根据概括的每层的内容要点进行压缩概括,回答问题。本题题干要求“简要概括2019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上的四个特点”,然后划分层次,本文段共分两层,第一层是针对2019年高考全国三套卷作文命题的介绍,第二层是对上述内容的总结,所以关键信息应该在第二层,仔细阅读第二层内容,抓住关键信息:“这些写作任务”说明2019年全国高考作文在命题上都有明确的任务规定;“紧扣'立德树人这一命题根本”是其共有特点;“聚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其又一个共同特点;“引导考生在创设的特定生活情境”是2019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的目的。据此分析,按照题干要求的字数规定,压缩概括即可。
15.阅读下面的漫画《通途异路》,按要求答题。(6分)

(1)简要描述画面内容,50字左右。(3分)
(2)漫画的创作意图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50字左右。(3分)
【答案】
(1)求学阶段,一个男孩勤奋学习,另一个男孩忙于玩手机。后来,勤奋学习的男孩学业有成,而那个玩手机的男孩只拿到结业证。
(2)示例:劝导那些耽于玩乐的青少年珍惜学习时光,端正学习态度,勤奋学习,提升自我,争做国家的梁之材。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看懂漫画内容,然后要透过画面,挖掘出漫画蕴涵的深刻道理,将漫画的直观图象所反映的内容同生活、社会实际联系起来,理解漫画的劝解意义。
解答本题首先应该看懂漫画内容:漫画中虽有四个人物画像,但实际是讲述了两个不同人的成长:手持课本可体现学习的勤奋,这也使得第一个孩子最终不仅获得了毕业证,而且获得了学位证,可谓学业有成;而第二个孩子只顾玩手机,荒废了学业,致使长大后只能拿到结业证。此外表述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漫画的创作意图多是讽刺或劝诫不良行为或不良现象,本题中是通过两个人物不同行为导致不同结果的对比,劝诫那些因为痴迷手机而荒废学业的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勤奋学习,争做国之栋梁;切莫虚度了光阴,荒废了人生。
五、情景默写(4分)
1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曹操在《短歌行》中借《诗经》中的句子表达了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羁乌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解析】
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衿”“羁”“适”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六、写作(40分)
17.微写作(10分)
学校举办读书节,征集“阅读文化衫”的创意设计方案。请你从《论语》《边城》《呐喊》《老人与海》中选择一部作品为主题,设计一款文化衫,描述你的设计图案,并说明设计意图。要求:符合原著内容,主题鲜明突出,180字左右。
【答案】
示例:我选择《论语》。文化衫上可以设计一位老人握着《论语》,赶着牛车一路前行,旁边可以缀上《论语》中的一句简短的名言。设计意图:《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它记录了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反应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而孔子终其一生都在为传播他的思想努力。《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无论是在治理国家,调整社会关系,还是修养个人言行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解析】
本题属于微写作,重点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微写作的要求,然后结合本题的要求进行写作。
“微作文”需要关注审题立意、语言运用、结构创意等方面的特点。任何一篇习作,不论篇幅多少,都有主题,微作文更是如此,考生要在有限的字数内将自己对于主题的理解阐释清楚,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择其精要来表达。从语言运用方面来说,受篇幅限制,学生不能自由、细致地表达,而要凝练自己的语言,简单来说要做到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旁征博引、情景交融。开篇即要扣题,抓住立意点,表达自己对主题的认知,可以借鉴名人佳句引起共鸣,可以事理结合提炼认知,即便是选择“瞬间镜头”的细节描写,也要体现“紧扣心弦”的一点,丝丝入扣,撩动人心,“于无声处听惊雷”,一语惊醒赏文人。在结构选择上,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小段式,或者抒情议论的排比式,或集中,或分层,都可以在有限的篇幅内阐释自己对主题的理解,引起读者的共鸣。不要仅仅平铺直叙,而是要让有限的文字体现层次感,逐步提升情感和认知层次,有一咏三叹之感,带给你富有层次的体验,不断心灵深处的共鸣唤起。
就本题来说,作为“阅读文化衫”,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图案要具有美感和内涵,二是要能彰显这部作品的主题。考生可以从提供的四部作品中选择一部比较熟悉的来写,答案应该包括两个部分,即描述设计图案和说明设计意图。答题的时候,首先要明确《论语》《边城》《呐喊》《老人与海》四部作品的主题,比如《论语》的道德观念、伦理思想、教育原则和政治主张,《边城》的人性真善美,《呐喊》的生存忧患意识,《老人与海》人物的顽强勇武,然后根据所选的主题来描述要绘制的图案或者搭配的颜色,要对具体的图形、文字或符号或色彩进行描述,设计意图要与所选作品的主题密切相关。
18.作文(30分)
青春该有怎样的模样? 一百年前,新青年为救亡图存振臂一呼。四十年前,改革开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单元练习
相关:关于“统编版高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0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