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52  2020-08-24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2]
河北省石家庄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来,不少研究发现,古老的北极冰川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融。到本世纪中叶,北冰洋很可能会进入夏季无冰的时代,一片全新海洋正在形成。
全球气候变暖无疑是主要原因。据科学家测算,北极地区变暖速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1980年以来,局部升温甚至达3.5摄氏度,升温幅度大大超过《巴黎协定》设定的2摄氏度目标。2016年以来,北极中心区域冬季多次出现爆发性增温现象,使得2016~2017年北极年最大海冰覆盖范围达到了1979年以来的最低值,目前夏季海冰覆盖面积也缩小约30%。
北极升温和海冰的快速减少已经产生一系列显著影响。
首先,北极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在陆地上,积雪快速融化,植被覆盖增加,树线北移;在海洋里,温度和光照的增加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鱼类等随之北上,渔业资源也北移。极地是全球生态安全的屏障,作为地球上的生态脆弱带,这些变化可能给寒冷生态系统的微妙平衡带来重大破坏。
其次,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循环过程发生极大改变。北极是目前地球上碳源汇格局变化最剧烈的地区。
碳源和碳汇分别指二氧化碳的释放源和吸收体。一方面,地表大量营养盐物质在冰层融化后被冲刷入海,开阔海域面积和持续时间增加,都有利于海洋植物的生长,加强了碳从海洋表层向深层的转移和埋藏,这一将碳“抽”入海底的过程也被形象地称为“海洋生物泵”;另一方面,冻土层加速融化加剧了土壤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的释放,海域的扩张也加大了浮游生物对二甲基硫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可见,碳源和碳汇在北极都有所增加。总体来说,北冰洋是大气二氧化碳的“汇”,但这个“汇”涉及上述陆地与海洋物质交换的多种过程,未来究竟会如何变化,目前尚不得而知。
最后,北极地区发生的海-冰-气相互作用过程也对北半球的气候和极端天气产生了影响。北极海冰面积减少会导致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场的变化,造成中纬度气压降低和高纬度气压升高,给北半球国家带来频繁的寒潮与暴雪,甚至影响雾霾的扩散。此外,冰层的融化也会导致海平面的升高。
北极的快速变化也能带来新的经济机遇:北极航道通航能力增强,油气、渔业等资源开采的条件将大为改善。然而,对于北极,我们已知的还很少,未知的还太多。未来,对北极变化情况及其生态效应影响还需开展更多的科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各国也应立足长远,为应对气候变化、规范北极治理积极展开磋商和合作。
(摘编自陈建芳《正在消失的北极冰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老的北极冰川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融,到本世纪中叶,北冰洋将进入夏季无冰的时代,一片全新海洋正在加速形成。
B.北极地区气候变暖问题严重,近年来,北极中心区域冬季多次出现爆发性增温现象,目前夏季海冰覆盖面积也大大缩小。
C.北极是目前地球上碳源汇格局变化最剧烈的地区,北极升温和海冰的快速减少,引起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循环过程发生极大改变。


浏览完整试题D.北极的各种快速变化也能带来新的经济机遇,比如北极航道通航能力增强,油气、渔业等资源开采的条件将大为改善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气候变暖为切入点,论证了气候变暖给北极冰川加速融化带来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其他影响。
B.本文列出让人惊心的数字,论证了全球气候变暖是古老的北极冰川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融的主要原因。
C.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北极升温和海冰的快速减少给我们带来的一系列显著影响,条理清晰。
D.文章通过论述北极的快速变化带来的新的经济机遇,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视角,也使得文章论证更加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极地是全球生态安全的屏障,作为地球上的生态脆弱带,极地的变化可能给寒冷生态系统的微妙平衡带来重大破坏。
B.北冰洋是大气二氧化碳的“汇”,这个“汇”涉及一些陆地与海洋物质交换的多种过程,未来究竟会如何变化,还是未知。
C.全球气候变暖是北极冰川消失的主要原因,只要解决了全球气候变暖这一问题,就能解决北极冰川逐渐消失的问题。
D.北极的快速变化所带来的也并非全是危害,但北极对于我们来说,未知的还太多。将来我们应该对它开展更多的科学研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出 山
蒋子龙
党委扩大一上来就卡了壳,这在机电工业局的会议室里不多见,特别是在局长霍大道主持的会上更不多见。但今天的沉闷似乎不是那种干燥的、令人沮丧的寂静,而是一种大雨前的闷热、雷电前的沉寂。算算吧,“四人帮”倒台两年了,七八年又过去了六个月,电机厂已经两年零六个月没完成任务了。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全局都快要被它拖垮了。必须彻底解决,派硬手去。派谁?机电局闲着的干部不少,但顶戗的不多。愿意上来的人不少,愿意下去,特别是愿意到大难杂乱的大户头厂去的人不多。
有一张脸渐渐吸引住霍大道的目光。这是一张有着矿石般颜色和猎人般粗犷特征的脸:石岸般突出的眉弓,饿虎般深藏的双眼;颧骨略高的双颊,肌厚肉重的阔脸;这一切简直就是力量的化身。他是机电局电器公司经理乔光朴,一双火力十足的眼睛不看别人,饱满的嘴唇铁闸一般紧闭着,里面坚硬的牙齿却在不断地咬着牙帮骨,左颊上的肌肉鼓起一道道棱子。霍大道极不易觉察地笑了,他不仅估计到第一炮很快就要炸响,而且对今天会议的结果似乎也有了七分把握。
乔光朴没抬眼皮,用平稳的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口吻说:“别人不说我先说,请局党委考虑,让我到重型电机厂去。”这低沉的声调在有些委员的心里不啻是爆炸了一颗手榴弹。徐进亭副局长更是惊诧,说:“光朴,你是真的,还是开玩笑?”是啊,他的请求太出人意料了,因为他现在占的位子太好了。这是许多老干部梦寐以求而又得不到手的“美缺”。乔光朴放着轻车熟路不走,明知现在基层的经最不好念,为什么偏要下去呢?
乔光朴抬起眼睛,闪电似的扫过全场,最后和霍大道那穿透一切的目光相遇了,倏地这两对目光碰出了心里的火花,一刹那等于交换了千言万语。乔光朴仍是用缓慢平稳的语气说:“我愿立军令状。我去后如果电机厂仍不能完成国家计划,我请求撤销我党内外一切职务。到干校和石敢去养鸡喂鸭。”
这家伙,话说得太满、太绝。如今稍负一点儿责的干部就喜欢说一些漂亮的多义词,让人从哪个方面都可以解释。什么事情还没有干,就先从四面八方留下退却的路。因此,乔光朴的“军令状”比它本身所包含的内容更叫霍大道高兴。他激赏地抬起眼睛,心里想,这位大爷就是给他一座山也能背走,正像俗话说的,他像脚后跟一样可靠,你尽管相信他好了。就问:“你还有什么要求?
乔光朴:“我要请石敢一块儿去,他当党委书记,我当厂长。”
有人说:“你这是一厢情愿,石敢同意去吗?”
乔光朴看看手表,像事先约好的一样,石敢就在这时候进来了。乔光朴站起来:“霍局长,我先和老石谈一谈。”霍大道点点头。乔光朴抓住石敢的胳膊,半拥半推地向外走。乔光朴把自己的打算,立“军令状”的前后过程全部告诉了石敢,充满希望地等着老伙伴给他一个全力支持的回答。
石敢却是长时间的不吭声,探究的、陌生的目光冷冷地盯着乔光朴,使乔光朴很不自在。老朋友对他的疏远和不信任叫他心打寒战。石敢到底说话了,语音低沉而又含混不清。乔光朴费劲地听着:
“你何苦要拉一个垫背的?我不去。”石敢摇头,“我思想残废了,我已经消耗完了。”
“胡说!”乔光朴见好说不行,真要恼了,你明明是个大活人,怎说是消耗完了?在活人身上难道能发生精力消耗完的事吗?”
“我指热情的细胞消耗完了。”
“嗯?”乔光朴一把将石敢从沙发上拉起来,枪口似的双眼瞄准石敢的瞳孔,“你敢再重复一遍你的话吗?当初你咬下舌头吐掉的时候,难道把党性、生命连同对事业的信心和责任感也一块儿吐掉了?”石敢躲开了乔光朴的目光,他碰上一面无情的能照见灵魂的镜子,他看见自己的灵魂变得这样卑微,感到吃惊,甚至不愿意承认。乔光朴诚恳地说:“老石,你非跟我去不行,我就是用绳子拖也得把你拖去。”
石敢点点头走了。
霍大道对乔光朴说:“刚才议论到干部安排问题,你还没有走,就有人盯上了你的位子。”
徐进亭先说:“电机的冀申提出身体不好,希望能到公司里去。”接着别的委员也都说出了曾托付过自己的人。
霍大道目光像锥子一样,气色森严,语气里带着不想掩饰的愤怒:“什么时候我们党的人事安排改为由个人私下活动了呢?什么时候党员的工作岗位分成了‘肥缺’‘美缺’和‘废缺’‘苦缺’了呢?冀申同志在电机厂没搞好,却毫不愧疚地想到公司当经理,我不相信搞不好一个的人能搞好一个公司。”
徐进亭问:“冀申原是电机厂一把手,老乔和石敢一去,不把他调出来怎么安排?”
霍大道说:“当副ㄏ长嘛。干好了可以升,干不好还降,直降到他能够胜任的职位为止。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意见,大家还可以讨论。”
徐进亭悄悄对乔光朴说:“这下你去了以后就更难弄了。”
乔光朴耸耸肩膀没吭声,那眼光分明在说:“我根本就没想到电机厂去会有轻松的事。”
(选自《乔厂长上任记》,有删改)


展开余下试题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乔光朴放弃“美缺”,主动要求去陷入困境的重型电机厂,让与会委员震惊,也出乎局长霍大道的意料。
B.从乔光朴的话中可知,石敢曾经也是一员干将,“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因此心灰意冷,“目光冷冷”。
C.“我根本就没想到电机厂去会有轻松的事”,这说明乔光朴是了解电机厂的现状的,对困难是有预计的。
D.通过对机电局不少干部不愿作为及徐副局长的担忧等介绍,小说反映了“文革”之后改革事业的艰难曲折。
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了事件的背景,电机厂已经两年零六个月没有完成任务,形势严峻,为改革选人做好铺垫。
B.“大雨前的闷热、雷电前的沉寂”营造了沉闷的气氛,暗示会议开得不顺,为下文乔光朴毛遂自荐破局蓄势。
C.“霍大道目光像锥子一样”,运用比喻的修辞,反映出霍大道内心的愤怒,也凸显出他是一个性格刚强的人。
D.小说的语言凝重,不拖泥带水,不铺排细节,但个性化的语言极具表现力,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6.小说的标题《出山》有什么作用?
7.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渴望英雄。小说是如何塑造改革英雄乔光朴的?请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
徐俭,一名众。幼而修立,勤学有志操,汝南周弘正重其为人,妻以女。梁太清初,起家豫章王府行参军。侯景乱,陵①使魏未反,俭时年二十一,携老幼避于江陵。梁元帝闻其名,召为尚书金部郎中。尝侍宴赋诗,元帝叹赏曰“徐氏之子,复有文矣”。江陵陷,复还于京师。永定初为太子洗马,迁镇东从事中郎。天嘉三年,迁中书侍郎。太建初,广州刺史欧阳纥举兵反,高宗令俭持节喻旨。纥初见俭,盛列仗卫,言辞不恭,俭曰:“吕嘉之事,诚当已远,将军独不见周迪、陈宝应乎?转祸为福未为晚也。”纥默然不答,惧俭沮其众,不许入城,置俭于孤园寺,遣人守卫,累旬不得还。纥尝出见俭,俭谓之曰:“将军业已举事,俭须还报天子,俭之性命虽在将军,将军成败不在于俭,幸不见留。”纥于是乃遣俭从间道驰还。高宗乃命章昭达率众讨纥,仍以俭悉其形势,敕俭监昭达军。纥平高宗嘉之赐奴婢十人米五百斛除镇北鄱阳王谘议参军兼中书舍人累迁国子博士大匠卿余并如故。寻迁黄门侍郎,转太子中庶子,加通直散骑常侍,兼尚书左丞。以公事免。寻起为中卫始兴王限外谘议参军,兼中书舍人。又为太子中庶子,迁贞威将军、太子左卫率,舍人如故。后主立,授和戎将军、宣惠晋熙王长史,行丹阳郡国事。俄以父忧去职。寻起为和戎将军,累迁寻阳内史。为政严明,盗贼静息。迁散骑常侍,袭封建昌侯,入为御史中丞。俭性公平,无所阿附,尚书令江总望重一时,亦为俭所纠劾,后主深委任焉。又领右军。祯明二年卒。
(节选自《陈书·徐俭传》)
[注]陵,即徐陵,徐俭之父,南朝著名文人。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汝南周弘正重其为人 重:推重,看重
B.惧俭沮其众 沮:通“阻”,阻碍
C.幸不见留 见: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
D.舍人如故 故:原来的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纥平/高宗嘉之赐/奴婢十人/米五百斛/除镇北/鄱阳王谘议参军兼中书舍人/累迁国子博士/大匠卿/余并如故/
B.纥平/高宗嘉之赐/奴婢十人/米五百斛/除镇北鄱阳王谘议/参军兼中书舍人/累迁国子博士/大匠卿余/并如故/
C.纥平/高宗嘉之/赐奴婢十人/米五百斛/除镇北鄱阳王谘议参军/兼中书舍人/累迁国子博士/大匠卿/余并如故/
D.纥平/高宗嘉之/赐奴婢十人/米五百斛/除镇北鄱阳王/谘议参军兼中书舍人/累迁国子博士大匠卿余/并如故/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官名,本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B.洗马,官职名,汉时亦作“先马”“前马”,为太子属官,掌侍从,太子出行时为前导。
C.迁,古称官职调动,一般指升职。最早也指迁谪、放逐,《史记》有“顷襄王怒而迁之”。
D.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是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停职五年的制度。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俭素有才德,颇受认可。汝南周弘正认可徐俭的为人,把女儿嫁给他;梁元帝在宴席上也叹赏他的文采。
B.徐俭临危不乱,安然脱困。徐俭奉诏出使,却被叛军软禁于城外,他从容面对,阐明形势,安然脱离困境。
C.徐俭为政严明,治理有方。徐俭的仕途坎坷不顺,但他为政严肃而公正,他治理的地方盗贼都停止了活动。
D.徐俭不阿权贵,坚持正义。徐俭不阿附势要,尚书令江总声威重极一时,也被徐俭弹劾,后主对他非常信任。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太建初,广州刺史欧阳纥举兵反,高宗令俭持节喻旨。
13.高宗乃命章昭达率众讨纥,仍以俭悉其形势,敕俭监昭达军
(二)文言文阅读2
张耆字元弼,开封人。年十一,给事真宗藩邸,及即位,授西头供奉官。尝与石知颙侍射苑中,连发中的,擢供备库副使、带御器械。
咸平中,契丹犯边,以功迁南作坊使、昭州刺史、天雄军兵马钤辖①。边兵未解,徙镇州行营钤辖。契丹围望都,耆与诸将从间道往援。比至,城已陷矣。耆与敌战,身被数创,杀契丹枭将。迟明复战,而王继忠为契丹所执。耆还,因言天道方利先举者,请大举讨之,及上兴师出境之日。帝以问辅臣,以为不可。迁昭州团练使、并代州钤辖。明年,契丹兵复入,帝欲亲征,耆奏边事十余条,多论兵贵持重及所以取胜者。召还入对帝曰卿尝请北伐契丹入塞与卿所请兴师之日同悔不用卿策今领守澶州而未得人如何耆请行。帝喜,命为驾前西面钤辖,令至澶州候契丹远近。耆驰骑往,改东面排阵钤辖。
先名旻,至是表改名耆。加尚书左仆射,历河阳、泰宁、山南东道、昭德军节度使,进兼侍中,封邓国公章献太后崩,以左仆射、护国军节度出判许州,移襄、邓、孟、许、陈、寿六州,封徐国公。
耆为人重密,有智数,真宗在东宫,尝命授以《论语》《左氏春秋》,后又赐《宸戒》二十条及《圣政记》《册府元龟》,故颇知传记及术数之学,言象纬辄中。章献太后微时尝寓其家,耆事之甚谨。及太后预政,宠遇最厚,赐第尚书省西,凡七百楹,安佚富盛逾四十年。家居为曲阑,积百货其中。御诸子严,日一见之,即出就外舍,论者亦以此多之。以太子太师致仕,卒,赠太师兼侍中,谥荣僖。
(节选自《宋史·张耆传》)
[注]①钤辖(qián xiá):官名。宋代钤辖掌一州、一路或两路军旅屯戌、营防、守御政令。
14.下列句中加的“以”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功迁南作坊使 ②以为不可 ③以左仆射,护国军节度出判许州 ④尝命授以《论语》
A.①凭借,用 ②以,以为,译为把……当成或动词认为 ③因为,由于,表原因 ④把,拿,表示动作的对象
B.①把,拿,表示动作的对象 ②凭借,用 ③以,以为,译为把……当成或动词认为 ④因为,由于,表原因
C.①以,以为,译为把……当成或动词认为 ②因为,由于,表原因 ③把,拿,表示动作的对象 ④凭借,用
D.①因为,由于,表原因 ②以,以为,译为把……当成或动词认为 ③凭借,用 ④把,拿,表示动作的对象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召还/入对/帝曰/卿尝请北伐契丹/入塞与卿所请/兴师之日同/悔不用卿策/今领守澶州/而未得人如何/


展开余下试题B.召还入对/帝曰/卿尝请北伐/契丹入塞与卿/所请兴师之日同/悔不用卿/策今领守澶州/而未得人/如何/
C.召还/入对/帝曰/卿尝请北伐/契丹入塞/与卿所请兴师之日同/悔不用卿策/今领守澶州而未得人/如何/
D.召还入对/帝曰/卿尝请/北伐契丹/入塞与卿/所请兴师之日同/悔不用卿/策今领/守澶州而未得人如何/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丹,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历史上辽朝由契丹族建立。
B.团练使,官名。唐代乾元元年始置,掌军事。宋代团练使为武将兼衔。
C.崩,古代帝王或王后死的称谓。崩也有崩塌、崩溃、崩裂、败坏等意。
D.《左氏春秋》,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是左丘明所编。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耆年幼供职,射技高超。他十一岁就在真宗的王府供职,后被授任西头供奉官。曾和石知颙在御苑里陪侍射箭,接连射中靶心,得到提拔。
B.张耆勇于担当,雷厉风行。契丹包围望都,他和众将领从小路去援救。皇帝命令他到澶州观察契丹的远近,他骑马飞奔而去,皇帝很是高兴。
C.张耆忠于朝廷,进言献策。在契丹军队再次入侵,皇帝想亲自出征之际,张耆上奏边事十多条,大多数是论证用兵贵在持重以及取胜的方法。
D.张耆为人慎重,得到厚报。章献太后曾寄居在他家,他侍奉她非常谨慎。太后参与政事后,赏给他七百间府第,使他安逸富足兴盛四十余年。
(三)诗歌阅读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7-18题。
漫郎①
陈与义
漫郎功业大悠然,拄笏看山②了十年。
黑白半头明镜里,丹青千树恶风前。
星霜屡费惊人句,天地元③须使鬼钱。
踏破九州无一事,只今分付结跏禅④。
[注]①漫郎:指唐代道家学者元结,借指放浪形骸不守世俗检束的文人。②拄笏看山:比喻在官有高致。③元:本来。④跏禅: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首联借用典故,表达出自己做官十年间放浪形骸,不拘世俗的形象特点。
B.颔联前句表面写透过镜子看到自己已双鬓斑白,实则暗示一事无成的无奈感慨。
C.颈联前句用“星霜”写岁月变幻,用“惊人句”写诗人有才华,表现了诗人的自负。
D.尾联说自己“踏破九州”仍壮志难酬,现在只好坐跏修禅,悲愤之情寓于其中。
19.诗歌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哪些黑暗现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诗歌阅读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0-21题。
送杜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20.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荆吴两地位置相接相邻,人们以水为乡。
B.第二句写友人离去之时正值春季,江水浩渺苍茫。
C.第三句写友人于日暮出发,不知他会停留在何处。
D.第四句写诗人放眼天涯,却不见友人,肝肠寸断。
2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为乡”点出了荆、吴人对漂泊生活的排斥和厌恶。
B.“君去”“春江渺茫”是眼前事、眼前景,饱含深情。
C.“征帆”之渺小与“春江”之阔大,形成了鲜明对比。
D.“断人肠”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五)名篇名句默写
2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登高》中“ ”一句,点出困苦催生白发,而“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则表达了诗人欲借酒消愁而不能的痛苦之情。
(2)《诗经·氓》中与“青梅竹马”一词意思相似的句子是“ , ”。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两句,从形、声两句方面勾勒赤壁壮景。
四、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5题。
陶瓷艺术是一种具有标志性的中国文化符号,作为全世界 的一种艺术语言,似乎总是以优雅的姿态 着世界的目光。中国陶瓷图案,记录着民间神话传说与日常生活片段,反映出的是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与艺术理想。在表达人物故事或戏曲故事时,“减法”是工匠们惯于使用的方法,整个故事的内容的概括是通过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而这些故事又通常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容易被理解。中国陶瓷通过这种以图代文的方式,实现理念与思想的教化和普及。
( )。中国传统故事画所蕴藏的“中国风”,令西方人赞不绝口,但因为文化传统的 ,与国内在这个领域研究的欠缺,国外文博学界在解读中国瓷器故事画时经常 中国学者有责任深入开展研究,跟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2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有目共睹 吸引 隔膜 张冠李戴
B.耳熟能详 吸引 隔阂 张冠李戴
C.耳熟能详 聚焦 隔膜 南辕北辙
D.有目共睹 聚焦 隔阂 南辕北辙
24.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减法”是工匠们惯于使用的方法,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是通过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B.工匠们惯于使用“减法”,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是通过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C.工匠们惯于使用“减法”,抓住其中最具爆发力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
D.“减法”是工匠们惯于使用的方法,抓住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
2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随着瓷器的大量出口,中国传统故事画也传到了异国他乡。
B.随着“中国风”传到异国他乡,瓷器也开始大量出口。
C.随着瓷器的大量出口,“中国风”也传到了异国他乡。
D.随着中国传统故事画传到异国他乡,瓷器也开始大量出口。
2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严格说来,所谓“瘟疫”或者Pandemic(流行病),其实是对一系列曾在较大地理范围内传播开的感染症流行病的统称。按照目前WHO采用的标准,它必须① :病患数量在较短时间内呈现指数级增长(流行性);有感染症存在(传染性);扩散范围不限于一地一国(跨地域性)。按照上述条件,我们可以把季节性流感、癌症以及战术性化学武器袭击引发的伤亡剔除出大流行疾病的清单。大部分流行病② ,而地球上平均每平方米空间存在8亿个病毒,并且从未停止复制和突变。要逐一罗列出可能导致大流行的病原体③ 。因此,人类很难开发出类似广谱抗生素的疫苗,以提前消灭未及爆发的流行病病原体。
五、写作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4月6日,BBC(英国广播公司)推出59分钟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其人其诗第一次以纪录片的方式,被详细介绍给西方世界。
纪录片刚一播出,就引起了广泛关注。
有人说:“读杜甫的诗,让人感到来自历史深处的一种温情、博爱与力量。这次疫情,更让人深刻感受到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有人说:“伟大的艺术一定是关于人性的,而关于人性的艺术是没有国界的。拍的是杜甫,说的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价值。”
学校要举办一次演讲活动,主题是“中华诗词的恒久魅力和时代价值”,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石家”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