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203 2020-09-07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3]
南阳市一中2020年春期高二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南阳市一中 2020 年春期高二年级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共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小题。
唐中叶后,中国经济文化偏倚南方,这一转移的节点为安史之乱。唐代后期,社会经济崩溃,中央政权瓦解;安史之乱后,中央政权需赖东南财赋来运转。北部各道、州、县,自河南、河北以至两京,皆残破萧条,奄奄欲绝。自此以后,中国经济文化逐渐向南转移。
以陶瓷为例,北方农民很早就把陶瓷作为副业,唐代河南府有贡瓷;至宋,著名的陶业多在北方;至元明则最精美的陶瓷,全转移到江南来。木棉为宋后大利所在,其种植,南盛于北。这是北方经济情形渐渐不如南方的显征。
以商业情况而论,也是南方日见繁荣,北方日见萎缩。盐以两淮为主,茶则产于南方,铜铁矿冶南盛于北,渔业尤为南方所独揽。交通方面,南方水利日兴,舟楫之便远超北地。此可证明唐宋时全国经济命脉集中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带,重心转移至南方。在社会文化上,文化人物南方日渐增 多。应举人数,南多于北;唐宰相世系多在北方,宋中叶以后,南方多于北方,明宰辅数目南方占了三分之二强。
从政治区域划分大小繁简来看,唐至宋政治区分,南方愈见繁复精细;北方无分而有并。随之而来的是户口盈缩,唐开元时,南方县数户口占全国四分之一,到宋代超过北方,《文献通考》载,神宗元丰三年,淮以南户口远盛于北方,户数上南多于北,超出一倍。至宋室南迁,南方经济与人口,更超出北方。元、明代户口比数,莫如东南。
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南移之因众说纷纭,到底有哪些呢?
首先,是河患。宋元明清时,黄河为中国患。水患的起落,恰与北 方社会经济文化的盛哀,互为因果。以关中水利而言,唐已不如汉,而唐后又更不如唐。至明代,为保证运河水量,强抑河水南行与淮水合流,以致河患频仍,淮水亦成大害。
其次,北方社会之屡受摧残,更甚于河恙。唐中叶后的藩镇割据,五代的兵争,期间的政治黑暗,已达极点。唐后期的中央政府,全倚东南财赋为生命,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其割据仅在河南、河北各道;江淮以南各道,还受中央控制。
辽宋对峙,边界受蹂躏,不得生聚种养。宋夏对峙,东北与西北,遭到同样命运。关中河南,在外寇压迫下,无气大损。自安史之乱后,北方是中国史上前方的冲激区,南方则是中国史上的后方,为退通之所。因此,北方受祸害常烈于南方。
其三,江浙一带水利发达,推动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仁宗时,开始对水利有计划的修筑:神宗时,颇重视苏州的水利。南方水田之利,渐受关注。北宋政府在江南特臵提举官董其事;南方有能力者,亦盛事殖产,开臵大批水田。
宋室南迁后,江南更急激水利开发;而江南兼并之风,有加无已,形成少数大地主与多者佃户的局面,财赋则占天下十七。明代没收土豪田租,一依租额起粮;天下的租赋,江南居其十九,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苏、松 、常、嘉、湖五府又居两浙十九,苏州尤甚。
(摘编自邝士元《中国经世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安史之乱是中国经济文化转移的一个重要转折。安史之乱之前,北方囊括我国的经济文化,此后,经济文化渐渐偏倚南方。
B.元明两代最精美的陶瓷生产全部转移到江南,以及宋后的木棉种植都主要在南方,这是北方经济情形渐渐不如南方的显征。
浏览完整试题
C.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南移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北方自身的原因,也有南方独特的优势,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无非是黄河的泛滥成灾。
D.北宋政府在江南设置提举官来监管水田之事,宋室南迁后,江南更急激于水利开发,这些对推动南方经济文化发展起决定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提出观点后,分别从陶瓷、木棉种植、商业情况、交通等方面来举例论证这一观点。
B.文章引用《文献通考》中的记载,有力证明了南方县数户口到宋代远远超过北方的事实。
C.文章按朝代先后顺序来介绍陶瓷,先说唐,再说宋,然后元明,显得层次清晰。
D.文章论述“唐中叶后中国经济文化偏倚南方”,先概括原因,再列举现象,符合认知规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经济文化自安史之乱后逐渐向南转移 ,应举人数及宰相人数到宋中叶后,都南多于北,甚至明代宰辅数南方占三分之二多。
B.宋元明清时,黄河水患的有无,与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衰落与兴盛,有密切关系;到明代,还强抑黄河水南行与淮水合流,导致黄淮水害。
C.不管是宋辽对峙,还是宋夏对峙,自古以来,我国北方是战事前方的冲激区,南方则是战事后方的退遁之所,北方所受祸害比南方惨烈。
D.宋仁宗、神宗时都重视水利建设,南方水利建设对我国经济文化南移有不同程度影响,在经济文化南移的背景下,明代天下租赋,多在江南。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假如推选中国地名中的最美汉字,一定非“阳”字莫属。有人曾对现今省会、地级市和区县级地名进行统计,带“阳”字的地名多达 117个。其中两个省会城市为贵阳、沈阳,地级市有南阳、岳阳、资阳、辽阳、揭阳等 19个,再小一级的阳字地名更多达 96 个。而且,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老古董”,有的甚至沉淀了几千年。对那些带有“阳”字的地名,古人也是极为挑剔和讲究,最典型的是洛阳。洛阳是块风水宝地,北有邙山,南有洛水,双阳之地,山川形胜,历朝历代都是皇帝的心头好,而洛阳的名字也十分纠结。洛河古名雒水,所以战国时,被取名“雒阳”。雒从火。秦时,五行之说渐起,秦始皇按 “五德终始”进行推理,认为秦代周,应为水德,因此改为洛阳。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东汉尚火德,复名雒阳。三国时魏的德运为土,认为 “水得土乃流,土得水而柔”,遂复改为洛阳,后世沿用至今。
(摘编自堇青《一阴一阳之谓道》)
材料二:
近段时间以来,一部以“猜地名”为主要形式的电视节目,在民众中间引发了一场“全民猜地名”的热潮。专家表示,地名是社会交流交往的基础信息,也是重要文化载体。解读地名活动受到持续关注,为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坚定社会大众文化自信提供了新的尝试。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认为,地名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但许多人对它的认知停留在表面。“我一直认为,行走在地名里,就是走在历史里。比如,走在深圳的地名里,就是走在改革开放的历史里;走在南京的地名里,就是走在六朝古都 2000 多年时光长河里。”胡阿祥这样看待地名的含义。
民政部区划地名司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共收集地名1200多万条。可以说,每一条都承载着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情感的寄托。”
该负责人表示,当前,民政部正在推进修订《地名管理条例》,拟对规范地名管理,保持地名稳定、保护地名文化等做出一系列新规定。 “此次解读地名的兴起也将对规范地名管理、加强地名文化保护等工作产生促进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认为,解读地名热潮的基础是近年来学习传统文化兴趣的回归。他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地名“玉门关”为例指出,很多人知道玉门关这个地名,但有关东汉时期军事家班超与玉门关的故事却鲜为人知。“我们看似在解读地名,实际上是在解读地名背后的人、文化和生活,以及我们的情感。”康震说。
(摘编自《从解读地名热看文化自信》,新华网 2019 年 12 月 19 日)
材料三:
12 月 9 日,在察院弄机关宿舍大门边,靖江市竖起该市首块历史地名保护标志碑——“察院弄”。
石碑上半部分采用汉白玉材质,底座则为花岗岩材质。石碑正面上半部分刻有“靖江市历史文化地名察院弄靖江市人民政府二0一九年”等字样,背面的红色碑文介绍了“察院弄”地名的来历,并有 “清代曾任户部侍郎郎中、绍兴知府的朱熙即居此巷”等信息。靖江市民政局地名办公室主任高峰介绍,该市首批共计18块历史地名保护标志碑将陆续竖立,包括白衣堂、戏鱼 墩、弯腰沟、正东圩、旧志五桥、炮台圩、八圩渡口、范家石桥、礼士桥、小关、宋家市、盛家大厅、胜利街、朱大路、布市里、玉带河、巽河等。
靖江市文化专家黄靖说,在城市化进程中,很多承载着历史信息的地名有的逐渐消失,有的因口口误传而被更改。竖立历史地名保护标志碑,可以将地名 “凝固”下来,留住文化记忆,传承文化根脉,增添人文景观,寄托现代人的一份乡愁。
据了解,2018年4月,靖江市政府确定并公布第一批靖江市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共50条。2019年6月,靖江市政府确定并公布第二批靖江市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共45条。对进入名录的95条地名,该市依据《江苏省地名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和文件规定进行管理、保护和利用,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将优先延续、保留和规范使用。对部分极具历史价值、文化底蕴的历史地名,采取设立保护标识的方式加以保护和宣传。
(摘编自《靖江竖起首块历史地名保护标志碑》,《新华日报》2019 年 12 月 17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阳字地名的大量存在,反映了中国古人对 “阳”字的喜爱,这既是几千年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记。
B.洛阳地名几经变动,说明中国古人对地名极为挑剔和讲究,秦代以后的更名体现出古人对阴阳五行之说的重视。
C.解读地名的热潮与大众学习传统文化兴趣日益浓厚密不可分,此活动是新时期坚定文化自信的新尝试,也将促进地名文化保护工作。
D.在城市化进程中,只要对城市地名进行保护,就能留住城市的文化记忆,传承文化根脉,寄托现代人的一份乡愁。
展开余下试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猜地名”电视节目在民众中间引发的 “全民猜地名”的热潮,是近年来学习传统文化兴趣的回归,承载着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情感的寄托。
B.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认为,地名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现代人大多能从地名中读出历史的底蕴。
C.北师大康震教授认为,对“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玉门关”的解读,实际上是解读“玉门关”背后的人、文化和生活以及情感。
D.靖江市文化专家黄靖认为,在城市化进程中,很多承载着历史信息的地名有的逐渐消失,这是因为口口误传所致。
6.请根据材料内容,概括出保护地名文化遗产的措施。(6 分)
(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巴蒂斯特太太
莫泊桑
还得等两小时十分钟才能乘上去巴黎的快车。我在车站门前站住,一心想找点什么事情做做。
街上看不见一个人,只不时地有一只猫轻巧地过水沟,一条小狗急匆匆地在一棵树根闻来闻去。这时,我望见了一支送葬的队伍!
这队伍有些奇怪。送葬的只有八位先生,一位哭着,其余人友好地谈着话,没有神父伴送队。队伍走得匆忙,一切从简,也没有宗教仪式。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悄悄跟上最后面的先生,打听起死者和这奇怪的送葬仪式。那先生真是热心肠,他压低声音告诉我:这是一位年轻的太太,自杀的,所以不能举行宗教仪式安葬,走在最前头哭着的是她的丈夫。
死者保尔•哈莫夫人,是本地一位富商丰塔内尔先生的女儿。11 岁那年,她遭到了一件可怕的意外:一个仆人把她糟蹋了。她受到严重摧残,几乎送了命。
小姑娘带着耻辱的烙印,慢慢地长大。在全城人的心目中,她是妖魔、怪物。她从街上走过,人人都转过脸去。人们低声地这样说:“您知道吧,那个小丰塔内尔!”女孩子们下午都到林荫大道上玩耍,她总是一个人脸色凄怆地看着。有时她实在想跟她们一起玩,于是畏畏缩缩、提心吊胆地往前移动,自惭形秽似的偷偷混到孩子中间。这时候,坐在长凳上的那些母亲、女仆、姑母、姨母都立刻奔过来,抓住由她们照看的小姑娘们的手,粗暴地把她们拉走。剩下小丰塔内尔一个人惊慌失措,抽噎哭泣……
她长大了,情形更糟了。每次上街地都低着眼皮。很少有人招呼她。那些年轻姑娘像躲鼠疫患者那样躲着她。有几个小流氓管她叫“巴蒂斯特太太”,这是侮辱了她,毁了她一生的那个仆人的名字。
没有人知道她内心的痛苦;因为她不大说话,从来不笑。她的父母见了她,也显得很不自在,好像她犯了不可补救的过错,应该恨她一辈子似的。
她长得很好看,白净脸,细高个儿,文雅脱俗。如果没有那件事,我也会喜欢她的。
一年半以前,我们这儿来了一位新区长,还带来了他的私人秘书,一个有点古怪的年轻人,他看见丰塔内尔小姐,一见钟情。他追求地,向她求婚,娶她做了妻子。他脸皮厚,带了新娘到处拜客,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后来,大家有点忘怀了,她在社会上也有了地位。
她把她丈夫当成神那样崇敬。是他恢复了她的名誉;是他蔑视舆论,抵挡了各种侮辱;一句话,他完成了一桩很少人干得出的勇敢行为。
她怀了孕。消息传开后,连最斤斤于小节的人也为她打开大门,好像怀孕把她的污点一下子洗干净了…
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好了,这时正碰上我们庆祝节日。区长主持音乐比赛,让他的私人秘书发奖牌。
您也知道,在这种事情里,总会有嫉妒和竞争。
轮到莫尔米隆镇的乐队队长领奖了。他们只得了个二等奖。总不能让大家都得一等奖啊,
是不是?
秘书把奖牌递给这个人的时候,这个人竟把奖牌朝他的脸上扔过去,一边大声喊道:“你可以把这个奖牌留给巴蒂斯特。你甚至应该发给他一等奖牌。”
当时有很大一堆老百姓在场,他们笑了起来。老百姓是没有慈悲心,也不大知道分寸的。
于是所有的眼睛都转向这位可怜的太太。
先生,您看见过一个女人发疯吗?她一连三次站起来,又倒在她的座位上,她好像要逃走,
可又明白自己决不能穿过周围这一大堆人。
人群里不知哪个地方有人又喊了起来:“喂!巴蒂斯特太大!”于是,人声鼎沸,有欢笑声,也有喊叫声。这一片人海波涛汹涌,闹声喧天;所有的人头都在攒动。大家都在重复说那句话,
都踮起脚要看看这个女人的表情;有些做丈夫的把老婆举高了看;还有人在打听:“是哪一个?
穿蓝的那个吗?”孩子们学公鸡叫;到处都响起了狂笑声。
她不再动弹了,好像被陈列在那里供大家观赏一样。她不能逃走,不能动一动,也不能把脸掩藏起来。她的眼皮急促地眨巴着,好像有一道强烈的光刺得她的眼睛睁不开;她像一匹爬高坡的马那样喘着气。
她这样子真叫人心都碎了。
哈莫先生掐着那个粗暴无礼的家伙的脖子,他们在一片可怕的混乱之中,倒在地上滚来滚去。
庆祝仪式中断了。
一个钟头以后,哈莫夫妇回家去,那年轻的妇人从受到侮辱的那一刻起没有说过一句话,
但是浑身哆嗦得好像有一根弹簧弹动了她全身所有的神经,她突然跨过桥上的栏杆,跳进了河里,她的丈夫没有来得及抓住她。
桥洞下水很深,隔了两个钟头才把她捞起来。当然她已经死了。
说到这儿,讲故事的人住了口。过了一会儿他又说:“就她的处境,这也许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有些东西是没法擦掉的。”
我们这时已走进了公墓。棺材放进墓穴后,我走到那个呜咽着的可怜的年轻人身边,使劲握了握他的手。
他眼泪汪汪,惊奇地看看我,然后说:“谢谢,先生。”我没有后悔跟着灵车走了这一趟。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写“我”看到猫、狗的情景,既写出“我”的百无聊赖,也衬托出街道的冷清,与接下来送队出现的气氛相吻合。
B.哈莫先生在当地人眼中“有点古怪”“脸皮厚”;但在哈莫夫人眼中,他“蔑视舆论”“勇敢”,这些评价也隐含着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C.哈莫夫人被人群讽时,先是“一连三次站起来”“又倒在她的座位上“,后来“她不再动弹了”,
表现了她在无助处境中的麻木和绝望。
D.哈莫夫人和祥林嫂的“死”都具有悲剧性色彩,但哈莫夫人死于自杀,而祥林嫂是“穷死”,高
她们死亡的方式不同,根源也完全不同。
8.小说为什么以“巴蒂斯特太太”为标题?请结合全文分析。(6 分)
9.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展开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 一)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也。幼有至性,弱不好弄,博弈杂戏,初不经心。勤苦厉精,以夜继日。年十二,便能属文。年十三,梁简文帝时在东宫,即引于宣猷堂听讲论难,为儒者所称。及简文嗣位,尤加礼接。起家南海王国左常侍,兼司文侍郎。值梁室丧乱,东土兵荒,告籴无处,察家口既多,并采野蔬自给。察常以已分减推诸弟妹,自甘唯藜藿而已。在乱离之间,笃学不废。元帝于荆州即位,授察原乡令。时邑境萧条,流亡不反,察轻其赋役,劝以耕种,于是户口殷盛。中书侍郎社之伟与察深相眷遇,表用察佐著作,仍撰史。永定初,吏部尚书徐陵时领著作,复引为史佐,及陵让官致仕等表,并请察制焉,陵见叹曰:“吾弗逮也。”太建初,补宣明殿学士,除散骑侍郎,寻兼通直散骑常侍。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初,梁季沦没,父僧坦入于长安,察蔬食布衣,不听音乐,至是凶问因聘使到江南。时察母韦氏丧制适除,后主以察羸瘠,乃密遣中书舍人司马申就宅发哀。寻以忠毅将军起兼东宫通事舍人。俄敕知著作郎事,服阕,除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察自居显要,甚励清洁。尝有私门生不敢厚饷,止送南布一端,花练一匹。察谓之曰:“吾所衣著,止是麻布蒲练,此物于吾无用。既欲相款接,幸不烦尔。”此人逊请犹冀受纳察厉色驱出因此伏事者莫敢馈遗清洁自处资产每虚或有劝营生计笑而不答。陈灭,入隋,开皇九年,诏授秘书丞,别敕成梁、陈二代史。大业二年,终于东都,年七十四,遗命薄葬,务从率俭。两宫悼惜,赐赙甚厚。
展开余下试题
(节选自《陈书•姚察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此人逊请/犹冀受纳/察厉色驱出/因此伏事者莫敢馈遗/清洁自处/资产每虚/或有劝营生计/笑而不答
B.此人逊/请犹冀受纳/察厉色驱出/因此伏事者莫敢馈遗/清洁自处资产/每虚或有营生计/笑而不答
C.此人逊/请犹冀受纳/察厉色驱出/因此伏事者莫敢馈遗/清洁自处/资产每虚/或有劝营生计/笑而不答
D.此人逊请/犹冀受纳/察厉色驱出/因此伏事者莫敢馈遗/清洁自处资产/每虚或有劝营生计/笑而不答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
B.致仕,交还官职,即辞官。实际是审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C.江左,就是江东,指长江下游江南一带;关右,就是关西,指潼关函谷关以西。
D.东宫是太子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太子,这与中宫又可以借指皇后是同样道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姚察才华出众,得人称赞受人倾慕。姚察十三岁在宣猷堂听讲并参加论辩,被儒生们称道;太建初年,先前在关右的江左年老旧交,都倾慕他。
B.姚察善于管理,恢复经济造福百姓。原乡县内萧条,流亡在外的人没有回来,他担任县令后,免除赋税徭役,勉励百姓耕种,于是人口增多百姓富足。
C.姚察擅长写作,多得举荐编写史书。先有杜之伟举荐他为佐著作,后有徐陵引荐他任史佐;至隋时,皇上下诏命他完成梁、陈两代史书的编撰。
D.姚察位居显要,拒收财物生活俭朴。他身居显要,很是注意清正廉洁,曾经拒收一门生高二
送来的布匹,还给家人留下遗命,要求自己的葬礼一切从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值梁室丧乱,东土兵荒,告籴无处,察家口既多,并采野蔬自给。(5 分)
(2)后主以察羸瘠,乃密遣中书舍人司马申就宅发哀。 (5 分)
( 二) 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河朔吟
范仲淹
太平燕赵①许闲游,三十从知壮士羞。敢话诗书为上将,犹怜仁义对诸侯②。
子房帷幄方无事,李牧耕桑合有秋。民得夸③襦兵得帅,御戎何必问严忧④。
[注]①燕赵:即河朔一带,大部分为燕云十六州领地,后晋时被石敬瑭割让于契丹。
北宋初年宋为夺回此地与辽展开过多次交战,均以失败告终。宋真宗时签订“澶渊之盟”,此地渐趋平静。②对诸侯:指孟子见梁惠王。③夸:大。④严忧:即严尤。王莽时任大司马,曾向王莽论及抵御匈奴之策。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写燕赵一带的太平景象,让正值而立之年的诗人满怀羞愤。安于异族统治的燕赵百姓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佛狸祠下”的人们何其相似。
B.颔联感情复杂,既表现了诗人立志成为一代儒将的非凡抱负,又抒发了诗人对孟子劝说梁惠王施行仁义却没有成效的怜悯之情。
C.颈联使用“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及赵国名将李牧的典故,表达了对名相良将的敬意,也暗示愿以两人为楷模,要做像他们那样的人物。
D.诗歌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语言平实质朴,情感深沉厚重,展现了一个务实、有抱负的青年政治家形象。
15.范仲淹认为安边御敌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这两句从声响角度描绘了激流冲击山崖、响彻山谷的情景。
(2)在《氓》中,女主人公在自省行为并无差错之后,指出夫妻关系破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白居易在描写琵琶女与五陵年少奏乐饮酒的奢华欢愉场面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胡适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箭垛式”的人物。屈原之影响中国历史,不在于他的思想,也不在于他的事功。屈原之影响后代,乃是因为他的失败。这是个人对历史的失败,个性对社会的失败,理想对现实的失败。屈原在他的作品里 地展现了这种失败。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有关独特的个人与社会、历史发生冲突并遭致 毁灭的记录。在此之前的诸子及所谓儒家的六经,都只是对所谓社会秩序、历史规律的认知—包括价值认同,并没给独特个体及个性留多少余地;( )。比屈原稍前的庄周已经看出了个性与社会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的必然性,同时他也悲观地认识到,在这场正面冲突中失败的一方只能是个性,故而他避开了社会冷酷的锋芒、避免与之发生冲突,他几乎是 。唯独屈原,既要坚持个性,又要坚持以自己的个性去改变世界,以个性的温热去融化那 的秩序。因此,他的失败是人类永恒的悲剧,他的作品可以视为有关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录,甚至也是历史的一次意味深长的事件。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酣畅淋漓 惨痛 不战而退 冷漠
B.淋漓尽致 惨痛 不战而退 冷酷
C.淋漓尽致 沉痛 退避三舍 冷漠
D.酣畅淋漓 沉痛 退避三舍 冷酷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而“怨而不怒,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致使《诗经》中为数不多的个性痛苦也黯淡无光
B.因“怨而不怒,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经》中的为数不多的个性痛苦也黯淡无光
C.而《诗经》中的为数不多的个性痛苦也因“怨而不怒,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而黯淡无光
D.而《诗经》中的为数不多的个性痛苦也黯淡无光,正是因其“怨而不怒,乐而不淫,哀
而不伤”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因此,他的失败是人类永恒的悲剧,也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甚至可以把他的作
品视为有关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录。
B.因此,他的失败是历史的一次意味深长的事件,也是人类永恒的悲剧,甚至可以把他的
作品视为有关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录。
C.因此,他的失败是人类永恒的悲剧,也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甚至他的作品可以
被视为有关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录。
D.因此,他的失败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也是人类永恒的悲剧,甚至我们可以把他
的作品视为有关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录。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
上一篇:
《红烛》同步课时作业
下一篇:
安徽省六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南阳市一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