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王文超《民间文化中的生态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人对自然的认识,源于对万物众生的敬畏和想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想象,不仅在《博物志》《述异记》等历代文献中得以记载,而且在世代民众生活中实践传承。 B. 体现中国人阴阳和谐、天人合一宇宙观念的风水,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期望,对民众寻求生存空间、布置生活格局产生了实际作用。 C. 日本伊藤清司曾将《山海经》中的空问划分为相互独立又互为依存且代表人类生活空间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 D. 人类敬畏自然,对传统人文景观的生态美学,对与人类生活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客观上可以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民间文化的角度提出论点,“守住青山绿水”,人们对众生万物的敬&利想象,对自然山水的能动和悦纳,对生活空间的叙述和表达,才有了依托。 B. 文章第四、五段论述民众对生活空间的叙述、表达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C. 文章综合运用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逐层分析,深入阐述了民问文化中的生态观。 D. 文章将生态问题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其中提及因风水而产生的社会冲突,是为了论证迷信风水产生的消极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海经》内容广博,描写了辽阔的神州大地,丰饶的物产,以及诡谲华Ⅲ的自然世界,反映了先民对万物众生的敬畏和想象。 B. 作为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 交汇点,乡野常见的山神庙、龙王庙,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想象在生活中的实践传承。 C. 如果没有风水实践,清代湖南宁远的铜矿和东北长白山原始森林等自然资源恐怕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 D. 古树、老井、小河等标志性的乡土环境成为离开故土的民众精神世界的核心,这说明乡村生态环境已遭到破坏。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C项,“代表人类生活空间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概念混淆。原文第二段是“前者指人类的生活空间,与之相对的即外部世界”。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B项,内容概括不当,文章第四、五段重点论述的是对生活环境的选择,以及民众争取和自然世界、生活环境相互融合,即对自然山水的能动和悦纳。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D项,“这说明乡村生态环境已遭到破坏。”说法错误,曲解文意。这只能表明离开故土的民众对故乡的思念。 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汽车保有量1.6亿辆。如果按照每辆车匹配1.4个泊位的国际通行标准来计算,那么目前国内汽车停车位总需要量约2.16亿个。而截至到2015年,我国传统停车位有6935万个,我国停车场供给缺口巨大。 中国汽车保有量与汽车停车位需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