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02  2020-10-04
标签:统编版 高一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2]
(新高考地区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金卷语文试卷(B卷)(解
(新教材)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
备考金卷语文(B)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
②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③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所谓传统,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
④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合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
⑤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⑥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维护和平的综合力量与进行战争的力量之间的对比,大多数国家及其人民要求发展的愿望与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对抗的矛盾因素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


浏览完整试题⑦“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将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我定位。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节)
1. 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面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B.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其中现代部分的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区别于其他共同体理论的重要依据。
C.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合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的。
D.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它不排斥其他文明,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一开头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
B. 第④⑤段重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并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
C. 第⑥段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D.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和国际秩序思想,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越性,令人更易理解和接受。
3.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但是这种思想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
B.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本源之一。
C. 尽管当今世界并不是一片祥和,但是由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这一理想终将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D.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主要是针对世界冲突不断、矛盾重重的现实提出的,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的自我定位。
【答案】1. A 2. B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通读相关概念的文本内容,划定概念的阐述区间;其次,认真分析作者对此概念的正确理解,主要抓住其特征,作用等方面的论述;最后,要逐个分析选项,全面、准确地比较选项和原文,看二者的意思是否一致。
A项,曲解文意,“不仅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错,依据原文第一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可知,“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不同于“内部秩序问题”。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
B项,无中生有,“并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错,原文没有相关表述,只论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各段材料的主要内容,辨析其中的异同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
A项,说法绝对,“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错,依据原文第二段“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可知,“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说法过于绝对;
C项,于文无据,“但是由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错,原文第六段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可知,没说是“大国的共同目标”;
D项,于文无据,“主要是针对世界冲突不断、矛盾重重的现实提出的”错,依据原文最后一段是“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可知,并不是针对世界冲突不断、矛盾重重的现实提出的。
故选B。
【点睛】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材料,而且要明白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辨析题目的陷阱类型,这样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篡改原文。错项故意更换、添加、删除个别关键词导致因一字或一词之差而背离原文的意思。
三,张冠李戴。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将甲的属性说成语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四,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某种意思而凭空捏造出此意,纯属命题者故意用来迷惑考生。
五,范围不清。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进行随意扩大或缩小。
六,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三是原因不全。
七,说法绝对。指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绝对的情况。
八,答非所问。指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
九,混淆时态。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已然”与“未然”混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


展开余下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冈野信雄,日本神户的小工匠,30多年来只做一件事:旧书修复。在别人看来,这件事实在枯燥无味,而冈野信雄乐此不疲,最后做出了奇迹:任何污损严重、破烂不堪的旧书,只要经过他的手即光复如新,就像施了魔法。
在日本,类似冈野信雄这样的工匠灿若繁星,竹艺、金属网编、蓝染、铁器等,许多行业都存在一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近乎神经质般追求的匠人。他们对自己的出品几近苛刻,对自己的手艺充满骄做甚至自负,对自己的工作从无厌倦并永远追求尽善尽美。如果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这些日本工匠(日本文化中称为“职人”)会将之看成一种耻辱,与收获多少金钱无关。
德国制造最值得信赖。他们制定标准严谨甚至苛刻,他们对细节的固执早已成为习惯。即使是一支铅笔、一把餐勺、一提菜篮,也都彰显着细腻的心思、独到的创意和恒久的品质。很多人都梦想成就百年品牌,但百年品牌的打造需要全力以赴:对每一处细节的关注、对目标达成的坚持、对科技创新的执着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众多德国百年品牌,凭借精益品质在各自领域一骑绝尘的同时,更以创新的实践为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这就是对工匠精神最完美的诠释,也是基业长青唯一的道路。
德国培养工匠精神,是从孩子就开始的。我曾经多次到海外游学,从孩子们的身上,可以感受到他们快乐的心灵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的想象力没有被世俗的东西破坏和束缚,这样的孩子从小没有沾染上功利心,无论长大成人以后从事的工作是什么,他们都会倾注精力,认真做好,而不会以功利之心去衡量这份工作是让他卑微还是能够在人前炫耀。这不正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土壤吗?
(摘编自互联网)
材料二:
“对创新者的崇拜”“创造新鲜事物”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中国有一个词可以与“工匠精神”匹配——匠心。“匠心”意思是巧妙的构思。有个成语叫“匠心独运”,就是“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构思”。唐人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说:“文不按古,匠心独妙。”这就是创新。
“匠人”有了初心,不断提升技艺,就有了“匠心”。这就是创新,就是李克强总理说的“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能够“匠心独送”了,“匠人”就开始成长为“巨匠”。“匠人”成为“巨匠”的过程,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下苦功追求卓越的过程:;“匠人”成为“巨匠”的那一刻,也就是吉姆•柯林斯说的,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的时刻。
所以,从现实来说,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让大家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工艺、技术、创新、生产和品质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同样,在新时期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企业也要提升竞争力,赶超国际水平。
(摘编自迟宇宙《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材料三:
一些作品拼的不是内容质量,而是“策划”和“包装”,更有甚者,抄袭胡编、搜奇媚俗、善恶不辩,只为博眼球、赚银两;一些影视剧唯票房至上,“娱乐至死”,同质化现象严重,抗日“神剧”、穿越雷刷,一个比一个“惊心”,每年都有不少粗制滥造的新剧拍完就直接“进了库房”。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不仅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伤害,更对整个社会的精神生活造成了伤害。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摘编自刘泉《文艺也应弘扬“工匠精神”》)
4.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的主要内容为体现“工匠精神”的具体事例,兼有评论,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均为对“工匠精神”的理性分析和评论。
B. 材料二既有对“工匠精神”的正面论述,又有对“工匠精神”的误区的分析,论证比材料一和材料三更加深人。
C. 材料三深入挖掘“工匠精神”在文化领域的深刻意义,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比较,虽然格局略显狭隘,但是更有针对性。
D. 三则材料从不同方面对“工匠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行业发展乃至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正能量。
5.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让孩子从小远离功利之心,这是对材料二中“初心”这个概念最好的诠释。
B. 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各行各业都需要它,但创新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比如不断打破底线的穿越雷剧。
C. 三则材料都说到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是“工匠精神”缺失的典型代表,这说明我们在任何工作中都要像日本工匠那样追求尽善尽美。
D. 中国的一个词语“匠心”,可以很好地诠释我们现在所说的“工匠精神”,它体现着中国文人对心思精巧、技艺创新的重视。
6. 材料二中提到了“优秀”和“卓越”,你如何看待“优秀”与“卓越”两者之间的关系?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事例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B
6. 关系: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优秀是卓越的基础,卓越是优秀的升华。分析:优秀技能是基础,尽善尽美的品质是升华;标准苛刻、关注细节是基础,精益求精、百年品牌的卓越追求是升华。①日本工匠的奇迹来自他们优秀的工艺技能;同时,他们追求尽善尽美,执着于职人荣誉,这种卓越的品质让他们跨越优秀,最终创造奇迹。②德国制造基业长青始于他们标准苛刻、关注细节的优秀品质;同时,德国人精益求精,梦想成就百年品牌,这种卓越的品质让他们在各自领域一骑绝尘。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筛选出答案。
A项,“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均为对‘工匠精神’的理性分析和评论”说法错误,材料三中有具体的事例。
B项,“又有对‘工匠精神’的误区的分析”错误,材料二中并没有“对‘工匠精神’的误区的分析”;“更加深入”无从体现。
C项,“格局略显狭隘”无中生有,于文无据。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然后将选项与文本内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
A、“这是对材料二中“初心”这个概念最好的诠释”错误。材料二中的“初心”指做工匠的初衷,不是指“让孩子从小远离功利之心”。
C、 “三则材料都说到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是‘工匠精神’缺失的典型代表”说法错误,只有第三则材料谈到了这一问题。
D、“体现着中国文人对心思精巧、技艺创新的重视”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三可知,应该是“体现着中国匠人对心思精巧、技艺创新的重视”。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分析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熟读文章,深入理解相关内容,按要求答题。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根据材料二中“‘匠人’成为‘巨匠’的过程,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下苦功追求卓越的过程;‘匠人’成为‘巨匠’的那一刻,也就是吉姆•柯林斯说的;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的时刻”来概括,可以把“匠人”看成优秀;把“巨匠”看成卓越,据此可知,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优秀是卓越的基础,卓越是优秀的升华。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时要结合材料一。日本匠人追求尽善尽美,执着于职人荣誉;德国人精益求精,梦想成就百年品牌,从中可分析“优秀”与“卓越”的关系。


展开余下试题【点睛】实用类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总之,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作品内容,然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这类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硬币。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待得太久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几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讯,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红卫兵的很多“声讨”。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是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的家当典当得干干净净,只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疾。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样子。
“离远点,我身上臭!”她老人家总是这样对我们说。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可是她老了,病了。她所有的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不得不由家人为她擦洗身体。每当这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和坚守,噼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晚。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颗颗地嗑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瓤。只有早晨这会儿,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儿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被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祖母大限将至,在那幽深的黑夜里,尚且咬牙活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挥霍生命?
终于知道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行。她不想,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
现在想想,祖母临终的眼里,一定是看到了祖父,嘴边才绽开了一朵莲花。
想起祖母的这个夜里,我把灯关上,点燃一支蜡烛。倾听黑暗的蜡烛,时而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
夜里的云朵在窗玻璃上颤抖着,想借点光亮取暖,捎带着擦亮了属于思念的天空。
忽明忽暗的蜡烛,是奄奄一息的祖母,为了祖父和她的孩子们,咯尽了最后一滴血。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父亲因担心“那边太黑”而要等出灵的时候再点着蜡烛,以便为“我”奶奶照个亮儿,这说明父亲是一个迷信、愚昧的人。
B. 文章以“我”把灯关上、点燃蜡烛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祖母临终时要求点燃蜡烛的情节,而且还引发读者思考,颇具匠心。
C. 文章巧妙使用夸张、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不仅使主旨更突出,形象更鲜明,而且也使文章语言呈现出一种哀而不伤的特点。
D. 作者借祖母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要珍惜生命的人生感悟和要莫惧黑暗、追求光明的人生哲思,这是作品的独到之处。
8. 作品是怎样叙述祖母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 文章以“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 A 8.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蜡烛”为切入点,引入祖母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通过回忆的形式,以“我”之口叙述祖母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我”的讲述相结合,赋予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9. ①标题使用拟人手法,新颖别致,吸引读者。②隐喻和象征:通过蜡烛照亮黑暗、“时而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等特点来隐喻和象征祖母多灾多难而又为家人奉献一生的命运,使祖母这一形象更加立体逼真。③寄托作者情感: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祖母的怀念、感激和敬佩之情。④深化主题:借助蜡烛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与生活的哲学思考,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和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A项,“这说明父亲是一个迷信、愚昧的人”错。父亲要求出灵时点燃蜡烛,说明父亲理解“我”的奶奶。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叙述人称的表达作用与效果:(1)第一人称:一般优点是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不足是限制了人的视野,叙述的空间狭小。(2)第二人称:一般优点是便于交流 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强烈呼告。不足是有环境限制,有明确的倾诉对象。(3)第三人称:一般优点是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述。
小说对祖母故事的叙述主要从“我”的回忆、祖母去世前要求点燃蜡烛的话题引入。“我”的视角,使得祖母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祖母去世前要求点燃蜡烛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中的情景描写使故事展开与感情抒发更自然、委婉。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用即可。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小说标题的特点与作用和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考查对小说题目的探究,观点不要求统一,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分析。标题式探
标签:统编版 高一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新高考地”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