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严格来说,如今一些文艺家没有真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多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式的采风。这就不是真正的“接地气”。只有真正沉入生活的底部,才能吮吸到来自大地深处的汩汩甘泉。这就要不怕吃苦,长期坚持。这也是实践的难点所在。 (摘编自王卫平《文艺创作要“接地气”》)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接地气” 文艺作品,一定能够反映出新时代的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和新挑战,能够反映出时代和生活的变化。 B. 尊重作家的创作欲望和创造性劳动,不属于文艺创作的规律,因此不能成为文艺创作需要“接地气”的理论依据。 C. 鲁迅先生说的“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意在证明文艺创作要解决做人的问题,而首要的是解决“我是谁”的问题。 D. 光未然和冼星海之所以能够创作出《黄河大合唱》,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沉入历史和现实的深处,并且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围绕“文艺作品要‘接地气’”的观点进行论证分析,逻辑严密。 B. 文章在提出中心论点后,分别围绕“为什么”和“如何做”进行论证。 C.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的方式,强调文艺作品既要有时代性,又要有人民性。 D. 文中的反问句虽然增强了论证的气势和情感力度,但也削弱了论证力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艺作品之所以产生真挚感人、鼓舞人心的艺术效果,是因为接通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B. 文艺工作者若是一味追求名利,忘记初心和本色,就很难写出“接地气”的文艺作品。 C. 田汉说的“有生命的艺术常常是野生的,而不是温室里的”,与本文观点有相通之处。 D. 文艺工作者不能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采风,而是要真正扎根生活与人民,并长期坚持。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尊重作家的创作欲望和创造性劳动,不属于文艺创作的规律,因此不能成为文艺创作需要‘接地气’的理论依据”说法错误。结合“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丰富的文学艺术原料矿藏,它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这正是文艺创作需要‘接地气’的理论依据”分析可知,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项,“但也削弱了论证力度”错误,反问句具有加强论证力度的作用。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A项,“文艺作品之所以产生真挚感人、鼓舞人心的艺术效果,是因为接通了百姓的日常生活”说法错误。结合“一些作品情感真挚、鼓舞人心,唱响人间大爱,是‘接地气’的好作品”分析可知,原文并没有论证作品情感真挚、鼓舞人心的原因是接通了百姓的日常生活,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某班级计划开展“走进良渚文化遗址”的文化调查活动,初步搜集到了如下资料。请根据这些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 年 7 月,在阿塞拜疆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三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随着木槌落定,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申遗成功后,游客可通过预约进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一睹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区域城市文明。良渚古城遗址,地处浙江省天目山东麓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83年前,大量新石器时代的黑陶和石器在这一区域被发现,开启了良渚文化考古进程,也让这座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300年之间的“中华第一城”逐渐掀开神奇的面纱。11条水坝组成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世界上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神秘绚烂的礼俗制度、令人赞叹的农业和手工业水平、规模庞大的城市系统,共同描绘出一幅中国史前社会文明的图景。可以说,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力驳斥了国际学术界一些人认为“中华文明始于有甲骨文、青铜器的殷商时期”“文明历史不足五千年”的论调,将世人对中华文明史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摘自马苏薇《申遗成功是保护发展新起点》) 材料二: 良渚文化是中国史前玉文化发展的最高峰。良渚人创造了一套以琮、壁、钺、冠状饰、三叉形器、玉璜、锥形器为代表的玉礼器系统,同时在许多良渚玉器上雕刻有神徽图案,良渚国王和权贵通过一整套标志身份的玉礼器及其背后的礼仪系统,达到对神权的控制,从而完成对王权、军权和财权的垄断。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的重要一元,良渚文化尤其是良渚的玉文化对同时期和更晚的龙山时代的周边文化都有着广泛的影响。良渚文化对同时期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苏北的大汶口文化和广东的石峡文化。江苏新沂花厅遗址和多处石峡文化遗址中,都可以看到良渚文化玉器、陶器与本地文化共存。良渚文化的玉石器对稍晚的龙山时代诸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分布范围达到大半个中国,如山西陶寺遗址中的玉琮、“石厨刀”,陕北延安芦山峁、神木石峁的玉钺、玉璧,都是良渚玉文化传播的产物。 (摘自“历史研习社”公众号《申遗成功的狂欢背后 良渚到底意味着什么?》) 材料三: 良渚古城的存在,说明当时也有了城内城外的分别。城中高台上发掘出的大型墓葬,与其他地区发现的墓葬对比,也可以证明良渚人内部已存在身份高低的差别。建立这么一座城池,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据推算,如果动员10000人在农闲时间建造,要用将近30年才能完成。而且提供在工程进行期间所需的食物饮水等补给也要兴师动众。良渚古城四周还有修建于距今约5000-4850年的水利工程,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已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那么良渚时期必然已经出现了有组织的社会动员,才能支撑如此规模的工程。根据考古发现推算,良渚古城的人口在 20000 到 30000 人。良渚遗址出土的许多器物上,发现了抽象的符号,虽未完全破译,也不能证明已发展出完善的书写系统,但仍能发现其中的象形意味,甚至还有一些基本的连词造句。其他各种器物、遗迹,可以帮助我们还原一个鲜活的良渚社会。例如古城遗址内发掘出的广场遗迹,证明当时已有礼仪、祭祀仪式,而且几乎所有良渚玉器上都有神像,这些玉器也被认为与等级阶层有关。精美的玉器也证明了熟练工匠的存在。他们不从事农业生产,而是负责制作玉器。
展开余下试题(摘编自《探秘我国第一个申遗成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良渚古城》) 4. 本班准备编印一本供大众阅读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宣传小册,你认为下列哪项内容不适合出现在小册中?( ) A.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的简要过程及其重大意义 B. 良渚古城本身的构造及修建过程 C. 良渚文化玉器与山西陶寺遗址玉琮的比较研究 D. 良渚水利工程与良渚古城的关系及其修建意义 5. 在最终形成的文化调查报告中,本班四个小组从不同角度提供了资料信息。哪个小组提供的信息是不正确的?( ) A. 第一小组:早在 1936 年,随着黑陶和石器在天目山东麓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发现,考古学家就对良渚遗址进行了发掘。 B. 第二小组:良渚遗址出土器物上出现了一些抽象的符号,不仅有象形意味,而且还有基本的连词造句,这说明其文字系统已十分成熟。 C. 第三小组:玉器在良渚文化中并不是普通民众的生活用品,而是贵族借以对王权、军权、神权、财权进行掌控的礼仪系统。 D. 第四小组: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认为文明社会的标准之一要有“复杂的礼仪中心”,而良渚文化是符合这个标准的。 6. 班上的小明同学发现材料一和材料三都有“良渚古城水利系统”的相关表述,但没有进一步对比表述的差异以及差异产生的原因。请你进行进一步比较分析。 【答案】4. C 5. B 6. ①差异:材料一中的有关良渚水利系统的表述比较概括,材料三则对良渚水利系统的意义以及修建过程进行了概述,并且以此推断当时的社会状况。②产生差异的原因:材料一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展开的,因此只是点出了良渚水利系统在良渚古城遗址中的显著地位及其在世界上的影响,不宜详细展开。材料三是相对全面地介绍良渚古城的状况,水利系统是古城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其历史地位以及修建所需的人力等方面展开阐述,并且与古城人口状况有机联系起来。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C项,题干要求编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宣传小册中的内容是供大众阅读的,就要讲究内容的通俗化,不宜编入太专业的知识。该选项说的“良渚文化玉器与山西陶寺遗址玉琮的比较研究”涉及的内容太专业,适合研究玉器,精通玉器的人阅读,不适合大众阅读。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材料的主要内容的能力。 B项,“这说明其文字系统已十分成熟”错,原文,“良渚遗址出土的许多器物上,发现了抽象的符号,虽未完全破译,也不能证明已发展出完善的书写系统,但仍能发现其中的象形意味,甚至还有一些基本的连词造句”。所以,原文只是说良渚遗址出土的许多器物上有抽象的符号,有象形意味,有一些基本的连词造句,但是并没有说其文字系统已十分成熟。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 首先回答“良渚古城水利系统”的差异。 材料一,“11条水坝组成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世界上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分析,材料一中的有关良渚水利系统的表述比较概括。 材料三,“良渚古城四周还有修建于距今约5000-4850年的水利工程,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已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据推算,如果动员10000人在农闲时间建造,要用将近30年才能完成。而且提供在工程进行期间所需的食物饮水等补给也要兴师动众”“那么良渚时期必然已经出现了有组织的社会动员,才能支撑如此规模的工程。根据考古发现推算,良渚古城的人口在20000到30000人。良渚遗址出土的许多器物上,发现了抽象的符号,虽未完全破译,也不能证明已发展出完善的书写系统,但仍能发现其中的象形意味,甚至还有一些基本的连词造句。其他各种器物、遗迹,可以帮助我们还原一个鲜活的良渚社会。例如古城遗址内发掘出的广场遗迹,证明当时已有礼仪、祭祀仪式,而且几乎所有良渚玉器上都有神像,这些玉器也被认为与等级阶层有关。精美的玉器也证明了熟练工匠的存在。他们不从事农业生产,而是负责制作玉器”分析,材料三则对良渚水利系统的意义以及修建过程进行了概述,并且以此推断当时的社会状况。 然后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差异的产生是由材料介绍的侧重点决定的。 材料一,主要内容围绕“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展开的,因此只是点出了良渚水利系统在良渚古城遗址中的显著地位及其在世界上的影响,所以,只需概括介绍有关良渚水利系统即可,不适合详细展开介绍。 材料三,主要内容是全面地介绍良渚古城的状况,而水利系统是古城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从应该从历史地位以及修建所需的人力等方面阐述良渚水利系统,并且良渚水利系统与古城人口状况有密切联系。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通读全文,整体感知。②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范围。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对材料进行比较辨别,分类整理选取关键词或句子(去否定,留肯定;去实例,留结论;去表象,留本质;分清主次,辨别有关和无关等)。转化信息时,要紧扣题意,选择正确的句式作答,不可机械照抄原文的句子,也不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作答,可以再保留关键信息的前提下换一种表述方式(转侧面为正面)。④答题原则:列点分条陈述,依据分值答题。熟记一些常用的答题熟语,并合理利用。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礼物 高沧海 父亲没生病时,原是极能干的。他开辟的那块园子里,总是一片繁忙景象,小园无马,却有菜蔬当歌。鸡在栅栏里,它啄不到花盆里的一棵很大的马齿苋,父亲说,只这一棵马齿苋,就够调成两盘菜。 石榴树正在开花。 石榴树一边开花一边挂果。 两棵石榴树,父亲挨个儿给那些小灯笼似的果子编号,一一记在本子上,总有一些小小的果实毫无征兆地夭折,掉落在树下。父亲捡起它们,对照编号,在本子上划去。二十五号,三十一号,六号,父亲咝咝地吸着凉气,像牙痛,好在还有新果不断地冒出来,多少弥补了些许痛失的遗憾。 待到果子成熟,剔除那些小个头的,还有长得丑的,裂了口被雀鸟食去大半的,父亲总能收获二三十个饱饱满满的大石榴,一五一十地分开来,作为中秋节的礼物,送给我们。自父亲退休后的好长时间里,我们好像每年都能得到他的石榴,或多或少,按当年的收成来看。 父亲会说,今年好,你们看这石榴,个大,籽甜。 父亲也会摇着头说,今年不好呀,就这个样子,已经是最好的了。 在我们心里,石榴品相的好与不好,其实都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父亲已经快八十岁了,我们还能年年收到他的礼物。 今年却是与往年不同。过了年不久,父亲竟然渐渐呈现出记忆力衰退的迹象来,时日愈长,愈加严重,药物根本无可控制。他站在他的小园中,他会一时想不起自己是要种点什么菜呢,还是要收割那一丛丛的小韭菜,莴苣也长得很粗了,他看着自己手中的铲子,不知自己为何要拿着它。他扔掉铲子,他要去喝一壶茶,大儿子才给的新茶,该尝尝。他洗了手,奔了厨房,找出了一只碗,他递给儿子,你看,我昨天买的碗。儿子接了碗,又放回原处,这话,父亲原样儿说了有段时间,也说了很多遍了。 小园也就渐荒了。没有殷勤的照拂,石榴树却依然故我地开花,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