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21  2020-10-10
标签:苏教版 高一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21]
江苏省连云港市智贤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赣榆智贤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学情检测
语文试题
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乡土中国•8礼治秩序》节选文字,完成题目。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有改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 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C. 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约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 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浏览完整试题A. 第一段先由普遍 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 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C. 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D. 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 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C. 礼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 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D. 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说法不准确,原文观点是:在我国,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C项,整句表述错误。与原文第四段“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表述不符。
D项“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错,原文没有依据。无中生有。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D项“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错,本文论证的中心是“中国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中,其效力无从发挥”说法过于绝对,原文说“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由此可知,在现代社会,传统也会发挥作用。故选C。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对脱贫攻坚进行了新的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扶贫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创新,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必须以此为根本遵循。自2013年年底作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不断丰富与完善,系统回答了扶贫中“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核心问题。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我国实现到2020年让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精准扶贫的核心是扶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现农村地区脱贫奔富的核心是要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这需要紧紧抓实“三个覆盖”:产业发展覆盖到村,强化致富门路,加大回引创业力度,把产业发展作为打好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道路硬化覆盖到社,夯实基础设施,“要想富,先修路”“人心齐,泰山移”;技能培训覆盖到户,提升造血功能,细化技能培训规划,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动转移的培训力度。
(选自“搜狐网”,有删改)
材料三:
在短短数十年里,中国已经使得近7亿人口脱离绝对贫困,是世界反贫困史上的奇迹。不过,新的反贫困运动仍有必要,因为全球化已经使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收入分化和社会不公平现象,社会矛盾激化,出现不稳定的局面。从这个角度来看,精准扶贫是中国政府保护社会的最基本手段。也就是说,扶贫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社会基本公平和正义。但是,现实中的精准扶贫往往伴随着新的问题,影响社会公平的实现。因为精准扶贫基本上是一种财富再分配,这就存在着一个分配给谁的问题。精准扶贫中的再分配,经常会导致村民“阶级”的再分化,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问题,一般表现在不同宗族之间、家族之间、村民群体之间。一旦涉及利益分配,这些传统的因素和新产生的因素都会卷入进来。这样很容易产生新的“认同”政治。在很多地方,社会对基层官员的信任度本来就不高,“精准扶贫”是一种新的“政治”,搞不好容易造成新的隔离和对立。
(选自“和讯网”,有删改)
材料四:
精准扶贫是一项惠民工程,目的之一是让农村地区改变贫困面貌,促进其经济发展,实现小康。一个地区的文化程度往往决定着这个地区的经济状况,村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贫困由此而生。农村人口数量庞大,诸多访问对象的文化程度只停留在小学低年级水平。六十岁以上的村民中接受过教育的人极少,中年人中大多数女性没有接受过教育。文化水平过低使得村民对大多事物的理解存在偏差,不愿接受新鲜的东西。他们难以理解国家政策,一般不太关注国家的政策导向,所以出现了对精准扶贫参与度不高的现象。发展教育,提高村民认知水平和文化程度对解决贫困问题尤为重要。
(选自《科学与财富》,有删改)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我国如果要在2020年实现农村人口“脱贫”的既定目标,就必须在“扶贫”的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B.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技术指导,可见“扶技”是精准扶贫最为核心的内容。
C. 精准扶贫基本上是一种财富再分配,一旦涉及利益分配,就容易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问题。


展开余下试题D. 作为一项惠民工程的“精准扶贫”,却常被一些文化水平低的农民误解,出现参与度不高的现象。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四则材料都详细说到了精准扶贫所遇到的困惑与难题,但对实现扶贫目标并未抱有消极悲观的态度。
B. 打好脱贫攻坚战,技能培训、发展教育、促进公平是重中之重,任何一方面存在短板,都可能导致精准扶贫无法落到实处。
C. 四则材料虽然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网站,有期刊,但都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
D. 对于“精准扶贫”的报道,材料一侧重理论支撑,材料二侧重“扶技”问题,材料三、材料四侧重扶贫过程中产生的难题。
6. 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精准扶贫”?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4. B 5. A
6. ①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②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③全力避免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问题,尽量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④发展农村教育,扩大相关宣传,让村民更好地理解国家政策,提高精准扶贫的参与度。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最后做出判断。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
B项,“可见‘扶技’是精准扶贫最为核心的内容”错误,因为材料二中说“实现农村地区脱贫奔富的核心是要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A项,“四则材料都详细说到了精准扶贫所遇到的困惑与难题”错误,材料一强调的是要求,不是困难和难题。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生需审好题,带着问题筛选答案,本题答案应该在全部材料中找。明确每则材料的侧重点,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材料中有答案可以直接照搬,如果材料中没有明确的答案,考生根据材料内容概括即可。
回答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精准扶贫”这个问题,一定要结合材料内容来回答。①依据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扶贫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创新,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必须以此为根本遵循”,可知开展“精准扶贫”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②依据材料二“实现农村地区脱贫奔富最核心是要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可知开展“精准扶贫”要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③依据材料三“因为是通过分配方式进行,经常会导致村民‘阶级’的再分化,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一般表现在不同宗族之间、家族之间、村民群体之间”,可知开展“精准扶贫”要全力避免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问题,尽量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④依据材料四“六十岁以上的村民接受教育的人极少,中年人中大多女性没有接受过教育”“发展教育,提高村民认知水平和文化程度对解决贫困问题尤为重要”等内容,可知开展“精准扶贫”要发展农村教育,扩大相关宣传,让村民更好地理解国家政策,提高精准扶贫的参与度。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邮差先生
师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着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就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7. 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A. 作者对邮差先生进行了心理、语言、行为等方面的描写,却在故事情节上做过多的设计,但就是这样的文章,却给人朴素的真实感。
B. 小说含蓄地写出了小城的生活状态,邮差先生身兼二职,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以至觉得它们很远,展现了小城落后、闭塞的特点。
C. 小说叙述舒缓、略带散文化的风格,这并没有损害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而对情节的淡化处理,更有助于作品抒情风格的形成。
D. 小说善于从细微处表现人物心理,从而揭示人与人的关系,面对家长,他尴尬地笑;面对老太太,他小心谨慎,展现了人与人不太和谐的一面。
8. 小说主人公“邮差先生”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9. 请对小说的结尾“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做简要赏析。
【答案】7. C 8. ①悠闲自得。邮差先生送信售票,裁剪花样,在街上散步,惬意而满足。②热心善良。邮差先生体谅家长的辛苦,怕老太太失望,不希望带来坏消息,这些都表现了他的热心体贴,心地善良。③尽职尽责。邮件来时,他小心扎好;送邮件时,他耐心等待。④乐观开朗。对跟他开玩笑的小子说“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答出三点即可)
9. 这句话表面是在说小城的天气,而实际上是说这个小城正是晴天下的小城;小城里的生活很安详、静谧,在这样的小城里生活很舒适很快乐,每天都有好心情;展现出抗日战争背景下,没有硝烟只有祥和与宁静的生活画面,表达作者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不愿看到这种生活被打破的意愿。在结构上与上文的“阳光”相照应,使文章的结构紧凑完整。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和鉴赏能力。
A项,“却在故事情节上做过多的设计”错误,小说没有在情节上做过多的设计,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
B项,“小城落后、闭塞”概括错误,小城的特点应是“平静、恬淡”。
D项,“他尴尬地笑”“小心谨慎”“人与人不太和谐”表述均有误,从原文上看,作者传达 意思是人际关系和谐。
故选C。
【8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即悠闲自得。邮差先生送信售票,裁剪花样,在街上散步,惬意而满足。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即热心善良。邮差先生体谅家长的辛苦,怕老太太失望,不希望带来坏消息,这些都表现了他的热心体贴,心地善良。
“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即尽职尽责。邮件来时,他小心扎好;送邮件时,他耐心等待。
“送信 ,有我的信吗?”“你的信吗?”“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即乐观开朗。对跟他开玩笑的小子说“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
根据“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可知这句话表面是在说小城的天气,而实际上是说这个小城正是晴天下的小城;
根据“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可知小城里的生活很安详、静谧,在这样的小城里生活很舒适很快乐,每天都有好心情;
展现出抗日战争背景下,没有硝烟只有祥和与宁静的生活画面,表达作者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不愿看到这种生活被打破的意愿。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心情,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
根据“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可知在结构上与上文的“阳光”相照应,使文章的结构紧凑完整。
【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传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
标签:苏教版 高一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连云”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2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