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卷 总分:150分 时量: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可以当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小说、戏剧、杂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大都在小说和戏剧中可能只是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他们里面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和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探求艺术家对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的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木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团锦簇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没有见到艺术家对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就像只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 学文学的人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对胃口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视。这种人不但是近视,在文学趣味方面也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文学作品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纯正的文学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的作品的佳妙,就不能正确地欣赏任何作品的佳妙。 趣味是对生命的彻悟和留恋。生命时时刻刻都在进展和创造,趣味也是如此。纯正的文学趣味必有创造性,必时时刻刻开发新境界。如果让你的趣味囿在一个狭小的圈套里,它无机会可创造开发,怎能不随之僵死腐化?从前私塾冬烘学究如井底之蛙,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八股文、试帖诗。他们对于这些乌烟瘴气何尝不津津有味?然而,这算是文学的趣味么? (节选自吴铭《话说文学趣味》) 1. 下列对“小说中的诗”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可以当一首诗看的好小说。 B. 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有趣的小说。 C. 描写内心生活和社会真相的小说。 D. 艺术家对人生的观照和传达的技巧。 2. 根据原文,下列对“纯正的文学趣味”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小说、戏剧、杂文等等各类作品都能够当一首诗看。 B. 对诗有浓厚的兴趣,能欣赏到其他种类的作品的佳妙处。 C. 有广博的趣味,能够同时欣赏许多派别的作品的佳妙处。 D. 有创造性,时时刻刻都能够开发创造新的文学趣味。 3.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喜欢诗,说明他有很高的文学趣味。 B. 一个人不喜欢诗,在小说和戏剧中就只能见到故事。 C. 第一流小说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并不在故事。 D. 从前私塾冬烘学究偏嗜八股文、试帖诗。 【答案】1. D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从文中来看,“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没有见到艺术家对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这里的“故事”和“诗”是“小说”的组成部分,这里的“诗”即“艺术家对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 A、B、C项都属于偷换概念,把“小说中的诗”理解为“小说”。
浏览完整试题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A项,“对小说、戏剧、杂文等等各类作品都能够当一首诗看”错误,选修偷换概念,原文意思是具有“纯正的文学趣味”的人能欣赏到各类的作品的佳妙处,而不是“当一首诗看”。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意推断的能力。 A项,“一个人喜欢诗,说明他有很高的文学趣味”错误,条件与结果倒置,文中说的是“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 B项,“一个人不喜欢诗,在小说和戏剧中就只能见到故事”错误,选修混淆偶然必然,文中说的是“大都在小说和戏剧中可能只是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 C项,正确,由文中“第一流的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木搭成的花架……”可以推知。 D项,“从前私塾冬烘学究偏嗜八股文、试帖诗”错误,选修偷换概念,私塾冬烘学究如井底之蛙,趣味囿在一个狭小的圈套里,是狭隘,不是偏嗜。 故选C。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各题。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璧于赵? (明朝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4. 对下列的句子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坚明约束:坚守信约。 B. 臣请就汤镬 就:于是 C. 不如因而厚遇之 遇:招待 D.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 唯:表希望的语气。 5. 下列内容全都能体现蔺相如的“智”和“勇”的一项是( ) A. 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B. 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C.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D.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 6. 对上面两段文字的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 A. 蔺相如知道秦王是不可能拿十五座城市和赵国交换和氏璧的,于是派人悄悄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对蔺相如的这一做法,王世贞持否定态度。 B. 蔺相如让秦王斋戒五日,并且在朝廷上设置九宾之礼,他以为秦王绝不会答应,没想到秦王竟然答应了。于是蔺相如骑虎难下,只得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C. 王世贞认为,既然秦王已经“召有司案图”,而且也按蔺相如的要求“斋戒五日”,并“设九宾之礼”,那他应该会把十五座城市送给赵国的。 D. 王世贞认为,为了得到一块璧,秦国如果失去十五座城市,那是得不偿失的事;但如果不失去十五座城市,又会失信于天下。所以秦王实际上是处于两难的境地。 7.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2)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璧于赵? 【答案】4. B 5. A 6. B 7. (1)我确实很担心被大王欺骗而辜负赵王,因此让人拿着和氏璧,从小路到达赵国了。 (2)现在为什么派手下人怀揣和氏璧逃回去,使璧回到赵国呢?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B项,“臣请就汤镬”中“汤镬”是名词,前面需要动词做谓语, “就”是动词,意思是“接受”。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全都能体现蔺相如“智”和“勇”的一项。 A项,“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是蔺相如用来拖延时间的方法,可以看出“智”,“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是蔺相如主动提出接受汤镬之刑,可以看出“勇”。 B项,“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可以看出蔺相如的“智”,但“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是秦王的行为,无法看出蔺相如的“勇”。 C项,“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是蔺相如评价秦国君王的言辞,这是看出“勇”,“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是王世贞对蔺相如做法的评述,与“勇”无关。 D项,“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可以看出蔺相如的“智”,而“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是作者王世贞按照自己的看法模拟蔺相如的话,所以无法看出蔺相如的“勇”。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语段内容的能力。 B项,“蔺相如骑虎难下,只得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错误,结合后文蔺相如的话来看,“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蔺相如认为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余位君主,从没有一个是能切实遵守信约的,所以秦王也不会例外,一定不会遵守约定的,并非“骑虎难下”。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中,“诚”,确实,实在;“见……于”,表被动;“负”,辜负;“故”,所以;“间”,名词做状语,从小路;“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