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20年高三月考试卷 语 文 2020.8 本试卷其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单选题,从四个选项中选择最佳答案。每道题2分,共20分。 1. 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沛公安在? B. 大晋,何厌之有? C.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D.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言文句式的能力。 A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沛公在安”; B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何厌”; C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大王来操何”; D项,无特殊句式。 故选D。 2. 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求人可使报秦者 B.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D. 凌万顷之茫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判断能力。 A项,定语后置句,语序应为“可使报秦之人”; B项,定语后置句,语序应为“知其事之太子及宾客”; C项,省略句,应为“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D项,定语后置句,语序应为“茫然之万顷”。 故选C。 3. 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C. 皆为陛下所成就 D. 何以汝为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 A项,被动句,“见……于……”表被动。 B项,被动句,语意被动。 C项,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D项,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 “所以”的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是( ) A.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B.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D.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项,……的原因;句子译为: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B项,……的原因;句子译为: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C项,用来……;句子译为: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低头观察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尽情地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高兴啊。 D项,……的原因;句子译为: 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 故选C。 5. 下列“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失其所与;吾其还也。 B. 其人居远未来;吾令人望其气 C. 君知其难矣;共其乏困 D. 路漫漫其修远兮;臣左手把其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项,代词,自己的;/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同时带有商量的语气,可以翻译成“还是”。 B项,代词,那;/代词,那。 C项,代词,这;/代词,他们。 D项,语气词,无意义;/代词,他的。 故选B。 6. 下列“因”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 不如因而厚遇之 C. 欲因此时降武 D. 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及用法的能力。 A项,因:通过。 B项,因:趁机。
浏览完整试题C项,因:趁机。 D项,因:趁机。 故选A。 7. 下列“以”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焉用亡郑以陪邻;越国以鄙远 B. 敢以烦执事;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以其无礼于晋 D. 以勇气闻于诸侯;不然,籍何以至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项,连词,表目的,来; B项,介词,拿、用;连词,来; C项,连词,表原因,因为; D项,介词,凭借。 故选B。 8. 下列“顾”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反而 B.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回头 C.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只是、不过 D.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照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对常见文言实词的考查。 D项,“照顾”错误,应为“考虑、顾虑”。句子译为:干大事可以不考虑细微末节,行大礼不躲避小的责备。 故选D。 9. 下列表格内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编年体 左丘明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 《荆轲刺秦主》 《战国策》 编年体 刘向 “风萧萧兮易水寒” C. 《苏武传》 《汉书》 断代史 班固 “见犯乃死,重负国” D.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史记》 纪传体 司马迁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识记的能力。 B项,“编年体”错误,《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 故选B。 10.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祖道”,指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荆轲刺秦王》中“至易水上,既祖,取道”中的“祖”就是“祖道,指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B. 侯、伯: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从而可见,齐桓公的位次高于晋侯。 C. 古人的称谓比较复杂,如“留侯张良”是封号加姓名的。留,古地名,刘邦得天下后,封张良为“留侯”。再如“左尹项伯”,也是封号加姓名的。 D. 古时音乐分为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为变徵之声”中的“变徵”,足“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文化常识。 C项,“‘左尹项伯’,也是封号加姓名的”错误。“左尹”,是官职。 故选C。 二、文言文阅读,回答下列问题。(共25分) (一)(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祁彪佳,天启进士,授兴化推官,濒行,跪其父请教,不答。或问之,曰:“不见夫诲泅者乎,执壶而扶瓮,人藉其肘,终其身不能泅,一旦挟诸清泠之渊,翻壶却瓮, 其身入水,而泅成矣。今者入官,则翻壶却瓮之时也。”彪佳去。果以贤能称。 巡按苏州,会无赖打行①,廉其稔恶可杀者四人械于衢,集乡三老询之曰:“是可杀否?”乡三老曰:“可。”又询诸观者曰:“是可杀否?”观者曰:“可。”于是棰杀之。 国变,诸臣援宋高故事②,拟以福王为兵马元帅。彪佳抗言曰:“监国,本朝故典也,何远引为?”议遂定。未几,有传正大位者。彪佳抗言曰:“甫建国而遽登极,何可?且群帅劝表未至。”然是时邀功者,言史可法③有二心。可法惧,虽是彪佳言,不敢持。遂以苏民变,谓彪佳素德苏,出彪佳安抚苏州。 彪佳至,揭榜于路曰:“叛逆不可恕,忠义不可矜,毋借锄逆报私怨,毋假勤王造祸乱。”捕苏民之首乱者,斩之。募士为苍头军,亲教战。适兴平兵攫丹阳市钱,彪佳率苍头驰治,斩兴平兵。兴平伯杰夙惮彪佳名,至是忌之,扬言且移兵丹阳以待彪佳。彪佳却以牒复约会杰于大观楼。时杰踞大观楼,谓彪佳必不至。至期风作,杰笑曰:“祁抚不至有辞矣。”顷之,隔江帆起破浪,顷刻达岸,传呼曰:“祁都堂至矣!”杰闻之大骇,迎及门,见彪佳角巾单衣,携胥隶各一人,又大喜。坐语久之,起指江誓曰:“公,巨人也!公在,杰敢越尺寸 以溷公者,有如此江。”乃飨彪佳,彪佳一举箸而别。 我兵下江南,以书币聘彪佳,彪佳夜望南山笑曰:“山川人物皆幻形也,今山川如故,而人生已一世矣!”诘旦,家人失彪佳所在,见柳陌浅水,露角巾,曰是耶,盖入水端坐云。 (取材于陈鼎《东林列传》) 【注】①打行:对当时以在市场上劫掠为业的人的称呼。②宋高故事:指宋高宗以“天下兵马大元帅”身份即位建立南宋偏安江南为后世所笑的旧事。③史可法:北京陷落后率兵拥立福王,有实权但一度遭遇排挤,后在扬州殉国。 11. 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 果以贤能称( ) A. 声称 B. 著称 C. 称呼 D. 称职 ②出彪佳安抚苏州( ) A.驱逐 B.开脱 C.外放 D.免除 12. 下列各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 㧐其身入水,而泅成矣 //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 甫建国而遽登极,何可 //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C. 捕苏民之首乱者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杰敢越尺寸以溷公者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1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监国,本朝故典也,何远引为 监国 本朝老制度,为什么要拉宋高宗旧例呢 B. 虽是彪佳言,不敢持 虽然这是祁彪佳的话,史可法也不愿意支持 C. 彪佳却以牒复约会杰于大观楼 祁彪佳却用文书回应杰,约他定在大观楼会面 D. 今山川如故,而人生已一世矣 现在山川像过去一样,可人生已经过了一辈子 14. 把第一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执壶而扶瓮,人藉其肘,终其身不能泅。 15. 根据文意分析,第三段中祁彪佳两次“抗言”,原因各是什么? 16. 根据文意,按照题目要求填空。 祁彪佳第二次任职苏州时的主要事迹,可以用“平暴民”、“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以及“____________ ”四个短语来概括。 【答案】11. ①B②C 12. C 13. B 14. 如果老拿着辅助漂浮的壶瓮,靠别人扶着胳臂,一辈子也学不会泅水。 15. 第一次抗言,是因为诸臣援引宋高宗南逃偏安为先例,祁彪佳认为这有损朝廷的威信,在政治结局的预示上也于朝廷不利。第二次抗言,是因为有人怂恿福王登基称帝,祁彪佳认为急于继承大统会有所不利,另外劝表未到就会名不正言不顺。 16. 募勇士、斩乱兵、摄兴平伯(杰)
展开余下试题【解析】 【11题详解】 文言文中重点实词意思的判断方法有:(1)语境分析法(2)联想迁移法(3)结构分析法(5)字形分析法(4)语法分析法(6)成语词语印证法(8)通假代入法(7)邻词推断法等。解答时要瞻前顾后,“称”应理解为动词“著称”;“出”联系其后的官职名可以理解为“外放”。 【12题详解】 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应当结合该词的位置作一定的语法研究,A项:承接前文指代,他的;B项:承接关系的连词;C项: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 D项:连词,来。 【13题详解】 B项主要是对句中“是”的理解,“是”应是意动用法,“认为......是对的”的意思,因此该句可以翻译为“虽然认为祁彪佳说的话正确,但却不愿意支持”。 【14题详解】 文言文句翻译一般是按点给分,可以找出句中重点字词并做准确的翻译,一般 的实词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句式中的特殊句式为考查的重点。该句中应注意:“执”是“拿着”的意思;“扶”是“扶着”的意思;“藉”是“靠着”的意思;“终其身”是“一辈子”的意思。 【15题详解】 解答该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祁彪佳抗言的具体语境,第一次抗言是在“国变,诸臣援宋高故事,拟以福王为兵马元帅”的情况下;第二次抗言是在“未几,有传正大位者”的情况下。组织答案时,结合祁彪佳的语言和当时的情况分析即可。 【16题详解】 解答该题,可以结合文章中的第四段分析概括即可,根据“募士为苍头军”一句可以总结出“募勇士”;根据“彪佳率苍头驰治,斩兴平兵”一句可以总结出“斩乱兵”;根据“兴平伯杰夙惮彪佳名......彪佳一举箸而别”等信息可以总结出“摄兴平伯”,意思对即可。 (二)(8分)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道之以致,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材料二)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材料三)台湾学者萧民元先生对材料二有过质疑,他认为“刑”是一个音误字(声音相近,写的人写时误听而错写),正确的应该是“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信,小人怀惠”。 17. 指出材料一所体现出的孔子的思想。 18. 你同意萧民元先生的观点吗?请结合上面二则材料和孔子的有关思想说说相关理由。 【答案】17. 孔子认为,拯救道德人心(为政以德、建立有道的社会)才是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根本。 18. (1)认同萧民元先生的观点,如材料一所讲,孔子反对惩罚性的行为,“怀刑”同前面的“怀德”也对应不上。真正心里想的是“刑”的是小人,而不是君子。而“怀信”就符合君子的行为,告诉我们君子更关注精神和道德的层面,而不是想着用刑罚来整顿百姓。 (2)反对萧民元先生的观点,这里的“怀刑”意思是“君子关心刑罚当否”,能够同后面的“小人关怀利益足够否”对应;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相同。解读应要尊重经典文本,不能随意篡改。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孔子在本章中提出,刑罚只能避免人们犯罪,并不能让他们生出犯罪可耻的心理。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荣辱观,光靠政令和刑罚是确立不起来的。但是,若是用道德诱导人们向善,用礼制统一人们的言行,老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还能恪守正道,民心归服。这两种方法比较起来,道德教化和以礼治国要比苛政刑罚高明许多。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根本。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以认同萧民元先生的观点,也可以反对萧民元先生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如认同,孔子在此强调“以德治国”的思想,重视道德修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政治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若是统治者以德和礼治国,就能得到百姓的认同和亲近,整个国家的凝聚力也会提升不少。倘若利用刑罚和政令治理国家,虽然也能相安无事,但是民众对国家的感情却很淡,缺少相应的凝聚力。而“怀信”就符合君子的行为,告诉我们君子更关注精神和道德的层面,而不是刑罚。 如不认同,这里的“怀刑”意思是“君子关心刑罚当否”,能够同后面的“小人关怀利益足够否”对应。他认为君子有“怀德”“怀刑”之心,他们时常记挂着道德礼仪,心中所想的只有仁德和善良。行事的时候考虑的比较周到,所有的一切都力求合理,担心自己的行为违反国家法律和社会规范。而小人所存“怀土”“怀惠”之心,他们心中想的只有自身的那点私利,对一些小恩小惠和个人的利益十分在意,很少有人去关心道德的修养,很少顾及到事情的后果和他人的感受。为了获得一些利益,即使是作奸犯科,他们也在所不惜。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孔子说:“君子心怀的是仁德;小人则怀恋乡土。君子关心的是刑罚和法度,小人则关心私利。” 三、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共18分) (一)(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 王赞①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②。昔往鸧鹒③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师涓④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注】①王赞,西晋文人。②商、参:二十八宿之中的二个,永不同时出现于天空中。③鸧鹒:又作仓庚,指黄莺。④师涓:先秦时代卫国的著名乐师。 19.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二句以写秋景起笔,不仅写出了悲凉肃杀的时令特点,也流露出“思归”意绪。 B. 三至六句自述战事不断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C. 第十句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使用的手法相似,都是以物类比自身情感。 D. 诗歌最后两句的感叹,表达出征夫内心的痛楚、郁结,以及那说不尽的思乡之情。 20. 下列诗句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曹丕《杂诗》) B.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曹植《杂诗》) C.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阮籍《咏怀》) D.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古诗十九首》) 21. 本诗“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两句可追溯到《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二者又有所区别。请结合诗句,比较它们在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