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⑤一座城市的建筑立面体现着城市面貌的特点和视觉连续性,体现着城市文化特征,也可以说城市建筑设计的改造重点是对建筑立面的改造。在改造中,以尊重原有年代风格和特点为核心,保留结构,改变外观,将城市文化符号运用到现代建筑立面的设计上,不仅提高了使用价值,也提高了其艺术欣赏价值。在现代建筑立面设计中应按照形式美的法则,在大和谐中寻求小变化,以城市文化符号为设计手法进行改造设计,让现代建筑立面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感的实用艺术。 (摘编自李梅红《浅谈城市文化符号在现代建筑立面设计中的应用》) 材料三: ①每天一份报纸,每月固定的《读者》和《知音》,这些许的文字信息需求,在小区门口的报刊亭就能逐一实现。作为城市重要“文化符号”之一的报刊亭,承载着许许多多海口市民以及阅读爱好者的美好回忆。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迅猛普及,这一原本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风景线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而正在逐渐消失。在第24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记者对海口市的多家报刊亭进行了实地走访。 ②“以前的报刊亭很多,相隔一公里就有一个,现在两三公里都不一定能见到一个,甚至有些新的小区周边乃至整条街上都没有一个。”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对报刊亭没有那么深的需求,但像他们这拨人都已经保持了30多年的阅读习惯了,每天一份报纸是必不可少的。 ③经营者也普遍反映生意不好做,读书看报的人越来越少,收入也就相应的少了很多。经营者章女士告诉记者:“原来一天从早到晚开门12个小时,现在能有4、5个小时就不错了。没有生意守着也白守,你看现在好多人都增加了很多‘副业’,要不然真没办法。” ④每天在报刊亭购买报纸的人鲜而有之,记者蹲守海口某处报刊亭2个小时,才有一人路过购买一份报纸。市民李女士也表示,定期阅读的那些杂志和期刊,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了。“现在工作都比较忙,能闲下来阅读一下自己喜欢的书籍和杂志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虽然现在网络发达,很多人是手机不离手的,加上电商的出现也对传统书店和报刊亭等行业的冲击很大。但对于我们普通市民来讲,回家的途中路过报刊亭,买上一份读物,很方便的,这对于我来说才是‘生活’。”李女士说,现在的报刊亭少了,没有以前那么方便了,但就算多走两公里也还是希望到店里翻一翻、看一看,这是一种情怀。 ⑤希望这一抹充满文化魅力的城市风景线不会消失,而是更好地为那些心存情怀的阅读爱好者们营造一个文化驿站、一个心灵港湾,也为这个城市,留下充满人情味的无限美好与遐想…… (摘编自《海口城市“文化符号”--报刊亭现状:经营难“副业”多》)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各种符号按既定规则组合在一起形成庞大的符号体系,形成了世界上各具特色的文化。 B. 哈尔滨着力打造冰城符号,提升城市魅力,有效地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境界和文明高度。 C. 作为城市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文化符号诸如文字、色彩等可成为城市的标志。 D. 材料三以记者实地调查的形式报道海口文化符号报刊亭的现状,比材料一更具权威性。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音乐作为哈尔滨城市文化的典型代表,历史悠久,演出常态化、多样化,而且深入市民内心,成为城市文化印记。 B. 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造城市建筑设计的重点是对建筑立面的改造,城市文化符号又居于建筑立面改造的重要地位。 C. 设计师在建筑立面中艺术化地表达各种造型符号,就能赋予建筑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展现这些符号的深刻寓意。 D. 城市建筑立面体现着城市的文化特征,对城市建筑立面的恰当改造可以有效地提升建筑的实用功能以及审美价值。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 一项是( ) A. 四合院屋檐上雕刻的蝙蝠与寿字等,使北京四合院成为蕴涵着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建筑。 B. 徽派建筑,以白墙黛瓦,掩映于青山绿水之间,黛色又称青色,合在一起谐音为:清白。 C. 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举办,鸟巢、水立方传遍世界,这些建筑无疑成为北京的代表。 D. 旧时南京秦淮河两岸商铺林立,许多文人在乌衣巷、朱雀桥边尽显诗酒风流,一片繁华。 4. 作为海口“城市文化符号”之一的报刊亭,近年逐渐消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分析。 【答案】1. B 2. C 3. D 4. ①城市不断发展报刊亭的生存空间遭到挤压(或者“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②互联网迅猛发展,阅读纸质刊物的人更少,对报刊亭需求降低,营收额少使经营难以维系。③电商大量出现,对报刊亭等实体行业产生了巨大冲击。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项,“按既定规则组合在一起”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文化是由多种多样、五彩缤纷的符号组合而成的一个庞大的符号体系”,可见并不是“按既定规则组合”,选项主观臆断,于文无据; C项,“作为城市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城市文化符号是构成城市文化的最外层”,“最外层”不等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表意有区别; D项,“材料三……比材料一更具权威性”说法错误。写作的内容和目的决定了表现的形式两则材料在这一方面无法比较。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四个选项,到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筛选出相关的信息,辨析正误。 C项,“设计师在建筑立面中艺术化地表达各种造型符号,就能赋予建筑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展现这些符号的深刻寓意”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将恰到好处的文化符号运用到建筑设计中,赋予了建筑更多的精神文化内涵”,并不是只要“艺术化地表达各种造型符号”,就一定能赋予精神文化内涵,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由材料二的出处“浅谈城市文化符号在现代建筑立面设计中的应用”可知,材料二主要论证对象是城市建设中的文化符号。
展开余下试题D项,“旧时南京秦淮河两岸商铺林立……一片繁华”错误。选项陈述的是秦淮河相关的历史事实,而材料二中主要论证对象是城市建设中的文化符号,选项内容不属于“城市建筑中的文化符号”。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作为海口‘城市文化符号’之一的报刊亭,近年逐渐消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分析”,然后浏览几则材料,找到设题区域,筛选出相关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进分点概括。浏览三则材料,由材料的出处可知,本题的设题区域在材料三中。 材料三中,第一段“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迅猛普及,这一原本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风景线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而正在逐渐消失”,由此可知,城市的发展让报刊亭的生存空间遭到挤压,这是原因之一; 第二、三、四段提到“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对报刊亭没有那么深的需求”“ 经营者也普遍反映生意不好做,读书看报的人越来越少,收入也就相应的少了很多”“ 每天在报刊亭购买报纸的人鲜而有之”,由这些信息可知,阅读者变少,对报刊亭的需求变少,经营的收入降低,这是原因之一; 如第四段“很多人是手机不离手的,加上电商的出现也对传统书店和报刊亭等行业的冲击很大”,这是说电商出现对报刊亭产生的冲击是巨大的,这是原因之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衡 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年盛夏时分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②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③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忽然眼前一亮,一条溪流从山上奔腾而下。眼前这条溪流无法与我见过的任何一条流水相比较,因为它没有留下一丝人类活动的痕迹。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④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 ⑤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找寻原始。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够原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有人的痕迹。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种种干扰和玷污。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人文污染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词,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 ⑥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国内很有名的一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 ⑦现在要说一说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了。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绿染着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最让人感动的是它的慈祥,它小心地包裹着每一根已失去生命的枯木。那些直立的、斜依的、平躺于地的大小树干,虽然内里已经空朽,你轻轻一碰就是一个洞,但经它一打扮,都仍保持着生命尊严。绿苔与枯树正在悄然作着生命的转换。 ⑧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霸气十足。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松树的根能分泌一种酸液,一点一点地润湿和软化石块。成语“相濡以沫”是说两条鱼,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续。而这棵红松种子却是以它生命的的汁液,去濡润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终于感动了顽石,让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它赶紧扎下一条须根,然后继续濡石、挖洞、找缝,周而复始,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 ⑨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它生在一根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全树就成了一个丁字形,一个标准的体操“一字马”。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挺胸拔背,平视前方。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棵树的根与身子长得一般的粗细,一样的匀称,一样的美丽。好一个“幽谷美人”! ⑩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就成了动物直至我们人类的摇篮。这时再回看那艘石头巨舰,是泰坦尼克号?是哥伦布的船?是郑和下西洋时的遗物?都不是。它沉静地停在这里,是特别要告诉我们,假如没有人的干扰地球是什么样子,大自然是什么样子,我们曾经的家是什么样子。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 ⑪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路,不为伐木,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 5. 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原始林”点明了本文描写对象,而“幸存”一词表现了作者思想情感。 B. 作者一行不顾大雨换上迷彩服、长筒靴,带着雨伞,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作者一行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 C. 作者认为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干扰与玷污,所以喜欢原始林的三无境界,在这里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 D. 结尾写作者一行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作者为此感到欣喜。 6. 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主体部分的顺序非常清晰,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开,有头有尾,脉络分明。 B. 作者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写云南石林、贯州天星桥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原始林里的石头野性十足的特点。 C. 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九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段落内容自然衔接。 D. 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苔藓、大树,步步递进,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 7.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原始林,为什么从第⑤段开始花了很多笔墨写石头?
展开余下试题8. 文章在细致写景的同时,还有一些恰到好处的议论。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5. D 6. D 7. ①表明石头也是原始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正是这些石头保住了原始林。(分析本身的作用)②为了引出下文乱石间争荣竞秀、生机勃勃的蕨类、苔藓、树木。(分析和上下文的关系)③为了更好地阐释这片原始林顽强的生命力与来之不易,深化文章主旨。 8. ①使文章形成描写、议论相结合的表达特色,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表达方式)②形象生动地展现原始林特点的同时,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更能突出保护生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旨。(内容主题)③发人深省,引人深思,使文章容量更大,更有深度,更具艺术性。(艺术效果)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思想内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作者为此感到欣喜”是错误的。结合结尾和全文来看,作者对开展原始森林游是忧虑的。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层层深入”是错误的。这些景物之间并没有层层深入的关系。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象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回归文本,在文本中找到对该物象的描写,然后分析物象本身的作用,在联系上下文分析它和上下文的关系,最后还要分析它在表现主旨方面的作用。 文章从第⑤段开始花了很多笔墨写石头,特别是滴⑥段既写到云南的石林,也写到贵州天星桥,都是为了突出这里的石头的特点,因为石头也是原始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第⑦段又写到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第⑧段又写到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正是因为石头的存在才保住了原始林。同时从结构上来说,对石头的描写也是为了引出后文对苔藓、树木等的描写,所以又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写到这里的石头无不迸放着野性,写到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这些都能更好地阐释这片原始林顽强的生命力与来之不易,深化文章主旨。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常见的表达方式,然后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在内容主题、表达效果方面的作用。 文章第⑤段有关于“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一种干扰和玷污”的议论,第⑩段有关于以原始林为镜的议论。这些在写景的同时加入适当的议论,使表达方式更加的多样化。并且这些议论是作者在游览原始森林时发出的,直接表明了作者当时的感受,是作者观点、态度的体现,这些观点、态度是文章主旨的外化;另外,这些议论使文章不单单是一篇游记,增加了文章的思想魅力,促人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熊概,字元节,丰城人。幼孤,随母适胡氏,冒其姓。永乐九年进士。授御史。十六年擢广西按察使。峒溪蛮大出掠,布政使议请靖江王兵遏之。概不可,曰:“吾等居方面,寇至无捍御,顾烦王耶?且寇必不至,戒严而已。”已而果然。久之,调广东。 洪熙元年正月,命以原官与布政使周干、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初,夏原吉治水江南还,代以左通政赵居任,兼督农务。居任不恤民,岁以丰稔闻。成祖亦知其诬罔。既卒,左通政岳福继之,庸懦不事事。仁宗监国时,尝命概以御史署刑部,知其贤,故有是命。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浙西豪持郡邑短,长为不法。海盐民平康暴横甚,御史捕之,遁去。会赦还,益聚党八百余人。概捕诛之,已,悉捕豪恶数十辈,械至京,论如法,于是奸宄帖息。诸卫所粮运不继,军乏食。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帝悦,谕户部勿以专擅罪概。 概用法严,奸民惮之,腾谤书于朝。宣德二年,行在都御史劾概与春所至作威福,纵兵扰民。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概亦自信,诸当兴革者皆列以闻。时屡遣部官至江南造纸、市铜铁。概言水涝民饥,乞罢之。 五年还朝,始复姓。亡何,迁右都御史,治南院事。行在都御史顾佐疾,驿召概代领其职,兼署刑部。九年十月录囚,自朝至日宴,未暇食,忽风眩卒。赐祭,给舟归其丧。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 B. 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 C. 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 D. 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古人幼时命名,男子至20岁、女子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字供平辈和晚辈称呼,名是供长辈呼唤。 B. “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C. “民”,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 “署”,办理公务的机关,专署、公署、官署等。在此文中表示兼任官职,在古代表示代理官职的还有“权”“转”“摄”等。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熊概预料事情准确。布政使想请靖江王来阻止峒溪蛮人劫掠时,他认为贼寇肯定不来,最后结果也印证了他的判断。 B. 熊概深得皇帝信任。洪熙元年正月,宣宗命他以原来 身份参与巡视南畿、浙江,巡视后宣宗晋升他做了大理寺卿。 C. 熊概执法不畏强暴。浙西豪强肆意作恶,熊概逮捕了遇赦的平康,把他连同另外抓捕的几十个豪强恶徒,一并送往京都治罪。 D. 熊概为官为民请命。朝廷屡派部官到江南造纸、买铜铁,影响了民生,他就上书说洪水积涝,百姓饥馑,请求停止行动。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等居方面,寇至无捍御,顾烦王耶?且寇必不至,戒严而已。 (2)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 13. 皇上升任熊盖为大理寺卿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9. B 10. D 11. C 12. (1)我们担任地方长官,贼寇来时不能保卫抵御,反而烦劳王爷吗?况且贼寇肯定不来,只需严密警戒就可以了。 (2)熊概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发放各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供给部队,然后再上报朝廷。 13. ①前几任官员在江南治水无功,不体恤百姓,还有的欺骗皇上每年都上报说丰收。 ②熊概以御史之衔代理刑部事务,仁宗知道他贤能。 ③有关部门多任用非人,当地豪强肆意作恶,而岳福又不管事。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