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262  2020-10-20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62]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劝学》分层作业
劝学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余嘉其能行古道
D [A项,“有”同“又”;B项,“生”同“性”;C项,“受”同“授”,传授。]
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心备焉  备:具备
而闻者彰 彰:清楚
B.不积跬步 跬:一步
金就砺则利 砺:磨刀石
C.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
圣益圣,愚益愚 益:更加
D.吾未见其明也 明:明智
郯子之徒 徒:同类的人
B [B项,跬: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B.木直中绳, 以为轮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 [A、B、C三项均为使动用法,意思分别为“使……走得快”“使……弯曲”“使……学习”。D项为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耻”。]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A [B项,古义:寄身,托身。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C项,古义:传播道理,文中指传播儒家思想。今义:通常指传播宗教思想。D项,古义:在文中指对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下列各句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C.马之千里者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C [C项,与例句同为定语后置句;A项,状语后置句;B项,宾语前置句;D项,判断句。]
6.下列有关文学或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自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
B.“青,取之于蓝”中的“青”为“靛青”,是一种染料。“蓝”,也叫蓼蓝,叶子可提取靛青。
C.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读,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句。
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占卜、祝祷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C [C项,应为“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人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4)韩愈在《师说》中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形成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代圣人敏而好学,尊师重教,虚心向别人请教学习,而现在的一般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怎能不更加愚昧?


浏览完整试题(5)韩愈在《师说》中将士大夫对自己与对儿子的不同要求进行对比,指出了“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其中有关重视孩子教育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韩愈在《师说》中针对“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现象,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分析士大夫的心理,这种心理使得从师学习的风尚难以恢复。
(7)《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8)韩愈在《师说》中说明不必苛求老师一定要比弟子强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韩愈在《师说》中谈及择师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韩愈在《师说》中慨叹从师风尚长久不传、人难免产生疑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3)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5)爱其子 择师而教之 (6)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8)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9)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8.每逢佳节,许多同学总忘不了给老师、同学、亲人送贺卡,以优美含蓄的语言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和真挚的感情。请根据要求,给两张贺卡各写一段话,每段文字都要用一种修辞手法。每段不超过60字。
(1)写给曾经开导过自己的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给和自己闹过误会的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节日贺卡作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而言,语言内容必须要注意场合、礼貌,要符合双方的身份。根据本题要求,还要讲究文采,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 (示例)(1)老师,在我失意的时候,您像柔和的阳光照进了我的心房,让我感到无比温暖。您的教导如一缕春风,吹散我心灵的阴霾,感谢您,亲爱的老师。
(2)让爱的扁舟越过误会的冰川,到达你心灵的彼岸。让我们抛开“误会”的背包,乘着友谊编织的小船去遨游吧!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学 校
黄宗羲①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馘②,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③也。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擿以为非。簿书、期会、钱谷、戎狱,一切委之俗吏。时风众势之外,稍有人焉,便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往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矣。
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其不仕者有刑,曰:“此率天下士大夫而背朝廷者也。”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
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宋诸生伏阙搥鼓,请起李纲④。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论者乃目之为衰世之事,不知其所以亡者,收捕党人,编管⑤陈、欧,正坐破坏学校所致,而反咎学校之人乎!
(节选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注】 ①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浙江宁波余姚人,曾为东林党人,是“复社”领导人之一。②讯馘:战争结束后,计检战功。③辟雍:本指周天子所设的太学。④李纲:字伯纪,北宋邵武人,曾因力主抗金被罢官。⑤编管:宋代官吏得罪谪放,编入当地户籍加以管束。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
B.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
C.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
D.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
B [“其始也……其继也……”陈述“开始”与“后来”的情形,应单独断开;“学校与朝廷无与”意思是“学校与朝廷没有关系”,因此可以排除A、D两项。“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意思是“朝廷跟学校事事相反。学校不但不能培养人才”,显然应在“朝廷与学校相反”后断开,排除C项。]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祖”指得姓的祖先,也指有世系可考的最初的远祖。它还用于开国君主追尊的先祖庙号。
B.“朝廷”指封建社会(分封制)下,被王国、诸侯国拥戴为共主,共主建立的统治机构的总称。在这种统治制度下,共主通常被称为皇帝。
C.“书院”是中国古代各民族的民间教育机构。开始只是地方教育组织,最早出现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
D.“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C [“书院”是汉族民间教育机构。]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宗羲认为学校除了养士的职责外,更重要的任务是独立地评判政治是非。政策、措施及施政的是非不能由天子一人裁断,而应交由学校评议而定。
B.在“学校”篇中,黄宗羲对学校职能和作用的认识,摆脱了一般士大夫忠君思想的约束,使学校承担了重要的社会责任,显示了其思想的“革命性”。


展开余下试题C.黄宗羲引用东汉时太学兴盛和宋代诸生干预朝政的事例,既论证了学校应该具有议政功能,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所处“衰世”政治的影射与抨击。
D.黄宗羲关于学校职能的思想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只能是一种理想,但是他的让庶人议政的观点,对封建专制制度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B [B项的分析理解是错误的,文中的“君安而国可保也”,可看出黄宗羲思想的局限性。]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往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而真正具有才能的有学问的读书人,往往从民间自行崛起,与学校压根就没有什么关系。说到底,学校就连培养人才这一点作用也失掉了。
(2)东汉有太学生三万人,敢于发表正直深刻的言论,即使是面对豪强也从不隐瞒回避,朝廷的公卿大臣都畏惧他们的批评。
【参考译文】
学校,是用来培养人才的。不过古代圣王设置学校的用意不止如此,还要让治理天下的手段都出自学校,这样设置学校的意图才能得到完全实现。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指朝廷会议、发布政令、尊养老人、抚恤孤儿、计检战功,以及出兵征伐之时检阅将士、审理重要案件时召集吏民、举行重要祭祀之时祭奠始祖,这些事情自古都要在辟雍举行。而且无论朝廷之上,还是民间之中,都要经过学校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大家都有诗书中所蕴含的那种宽厚的气象。天子认可的未必对,天子否定的未必错,因此天子也不敢以自己的态度来判断是非,而把判断是非的任务交给学校的公论。所以培养士人固然是学校的职责之一,但是学校并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士人而设置的。
三代以后,天下事的是非对错完全由朝廷来判断。天子赞扬过的,大家就全都认为是对的;天子贬抑的,大家就全都指摘是错的。文书、限期、赋税、司法,全都交给庸俗的胥吏去处理。在这种风气之外,偶尔有稍具才干的人出现,也会认为学校这种地方不算什么要紧的事情。其实他们所说的学校,不过是为了科举考试而喧嚣争竞,一心想争取功名富贵之地,所以他们才能利用朝廷掌握的权势和利益改变了学校的本来意义,而真正具有才能的有学问的读书人,往往从民间自行崛起,与学校压根就没有什么关系。说到底,学校就连培养人才这一点作用也失掉了。
于是学校一变而为书院。可是,书院中人认为不对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对的并且加以表彰;书院中认为正确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错的并且加以羞辱。或者禁止所谓“伪学”,或者禁毁天下书院,都是用政治权力来与书院争胜。就连不肯出来做官的,朝廷也要施以刑罚,指责这些人:“这是带领天下的士大夫背叛朝廷。”开始的时候,学校与朝廷没有关系,后来,朝廷跟学校事事相反。学校不但不能培养人才,反而成了迫害人才的场所,这样的话,朝廷还要沿袭前代的名目而设立学校干什么呢?
东汉有太学生三万人,敢于发表正直深刻的言论,即使是面对豪强也从不隐瞒回避,朝廷的公卿大臣都畏惧他们的批评。宋代的太学生聚集到宫门之外,擂鼓上书,请求起用李纲。这两件事还算接近于三代的风气。如果当时在朝廷当政的那些人,认同太学生的是非判断,一定可以使盗贼奸邪们屈从于正气的权威!皇位得以安稳,国家能够保全。但是很多人却把东汉、宋代太学生做的这些事情看成是亡国的表现,却不知道国之所以灭亡,正是由于收捕党人、打压言论、拘禁异议人士、破坏学校追求真知真理造成的,怎么能责备学校的学生呢!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统编版高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6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