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B. 传统水墨随性又自在的视觉张力,加之作者充满童趣的漫画夸张手法,成就了书本中幻化古今的千年吟唱。 C. 《团圆》等三部中国原创绘本中的优秀作品,将民间绘画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用斑斓色彩映照出中国人的审美品格。 D. 在美食绘本中,作者以儿童的纪实视角,为每一个节日美食注入生命,为孩子们讲述一个个传统节日的故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用绘本对儿童启蒙的重要作用和现实中人们对绘本的重视,引出本文的主要论点。 B. 文章第三段用例证法,列举本土绘本中的成功案例,论证其体现出浓厚的民间文化特色。 C. 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采用并列关系,以中国本土原创绘本的三种不同来源展开论述。 D. 文章第四段将绘本中的纪实和主观视角做了对比,以突出后者在现实中的优势。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优质的海外绘本进入大众视野,刺激了本土原创的萌发,促进中国画风在绘本中的运用。 B. 作者认为用水墨画的方式来表现中国古代神话,不仅展现了中国风,还能帮助中国绘本走向世界。 C. 在美食绘本中,无论是客观写实还是主观视角都体现了中国人对美食独特的美好情怀。 D. 在原创绘本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绘本最大的优势就是传统文化为它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中国画风逐渐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曲解原意,由原文“无论是传统水墨、民间绘画艺术,还是融汇传统与现代的表现手法,中国画风在本土原创绘本中渐成气候,于笔墨间绘就满满童真”可知,原文是中国画风在本土原创绘本中“渐成气候”,而不是“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B项,“传统水墨随性又自在的视觉张力,加之作者充满童趣的漫画夸张手法”错误,偷换概念,由原文“传统的水墨与充满传奇色彩的神话传说故事结合,成就了书本中幻化古今的千年吟唱”可知,“成就了书本中幻化古今的千年吟唱”的是“传统的水墨与充满传奇色彩的神话传说故事结合”。 C项,正确。 D项,“儿童的纪实视角”无中生有,由原文“区别于《盘中餐》的纪实视角,在传统节日美食绘本套系《饺子和汤圆》《小粽子,小粽子》以及即将上市的《从前有个月饼村》中,食物不再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客观存在。作者以儿童的视角,为每一个节日美食注入生命,用这些可口的美食为孩子们讲述一个个传统节日的故事”可知,原文是“儿童的视角”,选项把美食绘本和传统节日美食绘本混为一谈了。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项,“文章第四段将绘本中的纪实和主观视角做了对比,以突出后者在现实中的优势”错误,原文中“区别于《盘中餐》的纪实视角”,并不意味着是将两者对比,也并未突出两者谁更有优势。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A项,“优质的海外绘本进入大众视野”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绘本阅读热潮的兴起,让许多优质的海外绘本进入大众视野,同时也刺激了本土原创的萌发”可知,不是“海外绘本”而是“绘本阅读热潮的兴起”刺激本土原创的萌发。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0年5月22日,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人大代表肩负全国人民的重托,共绘祖国宏伟蓝图。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听他讲述中医药的中国方案。 记者:您这次建议把中医药的相关内容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请您谈谈具体方案。 张伯礼:重大传染病是人类的大敌。传染病在中医里叫疫病,西医称为传染病。一种新型病毒,很难找到特效药,研究出疫苗也不是短期的事情。中医药辨证论治、多靶整合调节的治疗方法可以取得疗效。非典如此,新冠肺炎也是如此,中医药针对提高人体免疫力是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已于2013年6月29日修订,该法共九章八十条,其中并未充分体现中医西医并重的原则,未能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在传染病防治体系中,应强调中西医并重,中西医优势互补,中医应具有知情权和全程参与权。所有医务人员均应掌握中医药防治传染性疾病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也应加强全民中医药防控知识的宣传普及。同时,中药作为中医防病治病的重要物质基础,其质量与数量至关重要。为了防范疫情暴发导致的物资短缺和价格上涨,进而引起恐慌以及防控乏力,应当对具有特殊疗效的中药品种进行国家储备及统一调配。 记者:2016年12月25日《中医药法》正式出台,在做人大代表期间,您曾经多次提出中医药立法,这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 张伯礼:我6次领衔提出中医药立法议案,多次参加调研,3次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016年12月正式通过《中医药法》,对于依法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断走访调研,我们6次修改文本,有10多条重要建议被采纳。当宣布通过的那一刻,我很激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中医药法终于修成正果,这也实现了几代中医药人的夙愿,开启了依法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新征程。 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医药的传承和现代化的关系? 张伯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传承与创新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矛盾。中医药的理法方药及诊疗技术方法从不曾停止进步,才保障了其历久弥新、学术长青。当前,中医药发展需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不断丰富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色。探索中医药科技创新的路径和方法,既要善于从古代经典医籍中寻找创新灵感,也要善于学习借鉴先进科学技术,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偏颇。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承与创新,在坚持中不断发展,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实现更好的传承,做到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摘编自《专访张伯礼:让<中医药法>落地生根》《人民周刊》记者屈一平)
展开余下试题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于提议将中医药相关内容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原因,张伯礼认为现行的法规未能充分体现中西医并重的原则,未能发挥中医优势。 B. 张伯礼指出在抗击非典和新冠肺炎的过程中,中医药针对提高人体免疫力有效;要加强全民中医药防控知识的宣传普及。 C. 在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张伯礼作为人大代表提出中医药立法议案,并多次调研走访,最终促使《中医药法》正式出台。 D. 在面对中医药的传承和现代化的关系的问题时,张伯礼认为两者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中医药发展需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民周刊》从当下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人手,针对《中医药法》的落地生根问题与张伯礼进行了深入对话。 B. 记者作为访谈的问题提出者,针对张伯礼在人代会期间提出的议案,追根溯源,让人们了解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中医药法产生的过程。 C. 张伯礼作为访谈的对象,面对记者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提倡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医的传承与创新问题。 D. 在本次访谈中,双方都肯定了中医药学在重大传染病中的有效性,并就中医药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交流。 6. 记者是如何将访谈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D 6. ①有比较充分的准备:对张伯礼的相关提案内容非常熟悉;②围绕中心话题分角度展开:提问环环相扣,针对中医药学的立法过程,有序设问;③抓住话题的现实意义:发挥记者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将访谈深入到中医药未来发展方向的层面。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项,“在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张伯礼作为人大代表提出中医药立法议案”错误,由原文“我6次领衔提出中医药立法议案,多次参加调研,3次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016年12月正式通过《中医药法》,对于依法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可知,中医药立法是之前提出并于2016年出台的,并不是“在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由原文“您这次建议把中医药的相关内容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请您谈谈具体方案”可知,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是提出要将中医药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项,“双方都肯定了中医药学在重大传染病中的有效性,并就中医药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交流”错误,根据原文内容可知,这次访谈主要是以张伯礼为主表达观点,记着并未表达自己的观点。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记者:您这次建议把中医药的相关内容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请您谈谈具体方案”和“2016年12月25日《中医药法》正式出台,在做人大代表期间,您曾经多次提出中医药立法,这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可知,记着有比较充分的准备,对张伯礼的相关提案内容非常熟悉;并围绕中心话题分角度展开,提问环环相扣,针对中医药学的立法过程,有序设问。由原文“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医药的传承和现代化的关系”可知,记者抓住话题的现实意义,发挥记者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将访谈深入到中医药未来发展方向的层面。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生之土 叶浅韵 四平村前头的大片土地上种满了油菜花,春天时,金黄的田野就是我们的乐园。比大人还高的菜花,捂住了我们的欢笑。田野里,庄稼借着肥沃的土壤长得健硕。一季一季的土地,变着花样,喂养人们的肠胃。苞谷、洋芋、豆子、烤烟、小麦、大麦、油菜,种什么,土地就生出什么。 我们光着脚底板奔跑在田野里,找猪草,捉蝴蝶,偷蚕豆,掰苞谷。泥土的芬芳在雨后的麦地里、苞谷地里、洋芋地里、蚕豆地里,它们的味道是不一样的。丰收的土地和歉收的土地,它们的味道也是不一样的。土地就像每一个母亲身体上的乳香味儿,孩子们依着气味找寻母亲的怀抱。 年成不好时,会遇上冰雹、虫灾、洪涝。大人们会说,天作的天会收。往往是苞谷歉收了,荞麦丰产了。就是在那些吃不饱的年代里,也曾有过房檐下面都出满了菌子的年景。奶奶说,饿了,就烧菌子吃。没油,少盐,吃得想吐。不吃又没吃的。那些密密麻麻的谷熟菌,在稻谷被蝗虫吃了的那一年,救过一村人的性命。损余相补的自然哲学里,隐藏着一些生存的奧秘。 大人们起早贪黑地在土地上刨,想喂饱人、猪、鸡、狗们的肚皮。当有一天,母亲提出要把那七分自留地改造成菜园时,当生产队长的爷爷持反对意见。出于疼爱,他勉强地同意母亲耕种一年。待那些辣椒、茄子、西红柿在街市上卖了好价钱,远远高出种洋芋和苞谷的产值时,爷爷划出了更多的土地让母亲折腾。这事,后来就做大了。村子里的妇女们都跟着母亲搞起了菜园经济。若是放在今天,母亲的大胆改变是要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样板的。村里要选妇女主任时,母亲采用逃避的方式。她不知道她的这一举动,深深地影响了她的孩子们。我们都以为只要在土地上种好自己的庄稼,其他的名头都只能成为不重要的附属品。 就像这土地上曾经发明了一种生产模式,苞谷套种洋芋,高棵植物与矮棵植物套种在同一块土地,增加了透气性,让植物的呼吸彼此顺畅,它们一高兴,苞谷背了大包,洋芋在地下长了大个子。这经验曾到处推广,一时成为土地上的先进生产力。为了卖个好价钱,母亲把绿色的西红柿摘来了,放在箱子里捂。捂一些日子,红艳艳的西红柿就坠在我们的背上,翻山越岭去换钱了。到了后来,母亲又发现放进箱子捂红与在树枝上自红的时间差不多。而市场上已经有“催红素”这种东西在销售了,但母亲拒绝用它。我们从枝头上摘红了的西红柿,又好看又好吃。 一茬一茬的蔬菜,在土地上一轮一轮地翻开我们的生活。母亲像一个不知疲倦的人,一提起土地就有使不完的力气。水缸、木桶、锡盆、猪槽、鸡圈,每一样容器都在合理地归顺着家里的日子。还有一个用水泥和石灰砌成的装水的容器,只有我们家有。它从地板上拔地而起,齐母亲的腰杆。方形的,或许应该叫蓄水池。那是土地的后备供给力。许多个深夜,母亲一挑一挑的把水装进池子里,足足能装三十挑。待到了白天,石洞里人员拥挤,取水困难时,母亲的智慧让她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也让她在与别人发生争端时被人痛恨。勤劳在一些懒惰的人眼里,是一种罪恶。 大人们不闲一刻地在土地上劳作,作物把水当成乳汁,把大地当作母亲,把春风当成亲戚,长啊长,长成花花绿绿的票子。我们上学的学费、杂费、伙食费都有了。土地依旧在那里,它的变迁是一部人类生存史和精神史,一代又一代人从土地上攫取不同的生活。黄河,长江。北方,南方。 允许我的记忆成为弓箭。一会儿我拉满了,一会儿我疲软了。但我的脚总该是踏在这坚实的土地上。唯有这样,我仰望星月和赞美山川河流土地时才显得有些底气。 如今,四平村的孩子们都从村子前头的路上一个个走远了。他们散居在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有的甚至务工到了非洲。于是,村子里的人知道了遥远的毛里求斯和坦桑尼亚。很多人最关心他们一年的收入,而我的母亲,她更关心那里的土地上种些什么。我们都在特定的日子里回到四平村。当家族中添丁了,嫁娶了,有老人去世了,或者是遇见沟沟坎坎的难事了,嫁到南山北山的老姑奶奶们,或是嫁到广东广西的小娘娘小姐姐们,都一齐回来了。哭哭笑笑,光阴就老了。
展开余下试题随着年岁增加,我越来越喜欢亲近泥土,也越来越惧怕人多的地方。我害怕别人和自己在夸夸其谈中,掉进尘世的种种悲哀。世界上的事物,唯有土地,最值得人类守护。如此,世界上的所有物事,都不会是纯粹的好与坏。人们福祸相依地生存在土地上。 (本文发表于《人民文学》2020年第3期,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土地就像母亲一样,给予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无限的温暖。即使在年成不好的时候,也有诸如损余相补的自然哲学,让人们渡过难关。 B. 对母亲在选妇女主任时的逃避方式,我有些埋怨,因为这种在土地上种好自己的庄稼,其他的名头不重要的态度影响了“我”的人生。 C. “一季一季的土地,变着花样,喂养人们的肠胃”运用比拟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土地对于人们生存的意义。 D. 随着年岁增加,“我”越来越喜欢亲近泥土。这是一种生活阅历丰富的人生感悟,也是不忘初心的可贵品质。 8. 文中描写了一位可亲可敬的母亲,请概括分析母亲的形象。 9. 请从构思角度,简析文章标题“生生之土”的用意。 【答案】7. B 8. 8.①勤劳智慧:母亲一生都在土地上劳作,为一家子辛劳付出。创新劳动方式,增加家庭收入。②不慕名利:母亲带领大家增收,却在选妇女主任时逃避,只在士地上种好自己的庄稼,不争名利。③诚信踏实:在卖西红柿的过程中,母亲拒绝为了缩短时间而添加催红素。 9. ①“生生之土”是指自己生长的土地,一代又一代的人依赖于这片土地生活。②“生生之土”是本文的叙述线索,本文叙写了土地上的人和事,全文内容都是围绕土地展开。③暗示文章主旨:全文表达了作者对土地和生活的热爱、赞美以及土地带给他的人生感悟。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项,“我有些埋怨”错误,原文的意思是为了突出母亲是一个不爱名利的人,并没有埋怨的意思。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原文“大人们不闲一刻地在土地上劳作,作物把水当成乳汁,把大地当作母亲,把春风当成亲戚,长啊长,长成花花绿绿的票子。我们上学的学费、杂费、伙食费都有了”可知,母亲一生都在土地上劳作,为一家子辛劳付出。由原文“当有一天,母亲提出要把那七分自留地改造成菜园时,当生产队长的爷爷持反对意见。出于疼爱,他勉强地同意母亲耕种一年。待那些辣椒、茄子、西红柿在街市上卖了好价钱,远远高出种洋芋和苞谷的产值时,爷爷划出了更多的土地让母亲折腾”可知,母亲创新劳动方式,增加家庭收入。这些都体现了母亲的勤劳和智慧。由原文“村里要选妇女主任时,母亲采用逃避的方式。她不知道她的这一举动,深深地影响了她的孩子们。我们都以为只要在土地上种好自己的庄稼,其他的名头都只能成为不重要的附属品”可知,母亲带领大家增收,却在选妇女主任时逃避,只在士地上种好自己的庄稼,不争名利。由原文“到了后来,母亲又发现放进箱子捂红与在树枝上自红的时间差不多。而市场上已经有‘催红素’这种东西在销售了,但母亲拒绝用它。我们从枝头上摘红了的西红柿,又好看又好吃”可知,在卖西红柿的过程中,母亲拒绝为了缩短时间而添加催红素。体现了母亲的诚信踏实。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标题作用的能力。 由原文“土地依旧在那里,它的变迁是一部人类生存史和精神史,一代又一代人从土地上攫取不同的生活。黄河,长江。北方,南方”可知,“生生之土”是指自己生长的土地,一代又一代的人依赖于这片土地生活。文章写了小时候我在土地上玩,到后来母亲在自留地上种菜,还写了苞谷套种洋芋,高棵植物与矮棵植物套种在同一块土地等,全文内容都是围绕土地展开,“生生之土”是本文的叙述线索。由原文“随着年岁增加,我越来越喜欢亲近泥土,也越来越惧怕人多的地方。我害怕别人和自己在夸夸其谈中,掉进尘世的种种悲哀。世界上的事物,唯有土地,最值得人类守护。如此,世界上的所有物事,都不会是纯粹的好与坏。人们福祸相依地生存在土地上”可知,表达了作者对土地和生活的热爱、赞美以及土地带给他的人生感悟,暗示文章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父异之。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孝宗即位,诏求直言。熹上封事言:“圣躬虽未有过失,而帝王之学不可以不熟讲。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悉毕照则自然意诚心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 乾道三年,陈俊卿、刘珙荐为枢密院编修官,待次。五年,丁内艰。六年,工部侍郎胡铨以诗人荐,以未终丧辞。七年,既免丧,复召,以禄不及养辞。九年,梁克家相,申前命,又辞。克家奏熹屡召不起,宜蒙褒录,执政俱称之。上曰:“熹安贫守道,廉退可嘉。”特改命入官,主管台州崇道观。熹以求退得进,于义未安,再辞。淳熙元年,始拜命。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少依父友刘子羽,寓建之崇安,后徙建阳之考亭,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庆元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年七十一。疾且革,手书属其子在及门人范念德、黄干,拳拳以勉学及修正遗书为言。翌日,正坐整衣冠,就枕而逝。 (节选自《宋史》)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悉毕照/则自然意诚心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 B. 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悉毕照/则自然意诚/心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 C. 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悉毕照/则自然意诚/心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 D. 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悉毕照/则自然意诚心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八卦,中国道家文化的深奥概念,是一套用三组阴阳组成的形而上的哲学符号。 B. 待次,古代指官吏在授职后,没有足够的缺位时,要依次按照资历补缺。 C. 丁内艰,原指遇到父母丧事,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任官者须离职。 D. 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熹自幼聪明,悟性极高。刚开始学说话的时候,父亲告诉他天的概念,他就问出天的上面是什么这样有深意的问题。 B. 朱熹为官清正,进退有度。多次被其他人推荐,他都以理由请求辞职并因此受到朝廷的嘉奖,得到了更高的官职,顺利升迁。 C. 朱熹安于贫苦,坚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