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268  2020-10-25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68]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拿来主义》同步课时作业
12.1 拿来主义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缘故 挖掘 发扬广大 大宴宾客
B.女婿 精典 佳节大典 剔除糟粕
C.存膏 倘使 性格不合 象征主义
D.徘徊 儒弱 自我炫耀 欣然接受
2.对下面各句中加粗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捧”表示郑重,几张画却郑重地挂过去显得寒磣可怜)
B.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用“催进”讽刺“送去主义”的卖力媚态)
C.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不知后事如何”可理解为展品下落不明)
D.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进步”是运用反语进行讽刺,实为“堕落”之意)
3.下列句中的“是”,表判断的一项是( )
①此后是顺便到欧洲去传道
②然而尼采不是太阳
③“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④这是抛给的
⑤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
A.②④ B.①③ C.③⑤ D.②⑤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鲁迅是除张爱玲之外,另一位让我感觉非常冷的作家___________是冷,构成了鲁迅的辨别度,他的冷和张爱玲的冷,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①但如果你对鲁迅有一个整体性的阅读,你会发现,鲁迅的基础体温其实是非常高的
②他太克制了,克制得让人心疼
③为什么会这样?我的理解是他很克制
④读《呐喊》,我们不仅感受不到那种炙热而又摇晃的体温,相反,我们感到了冷
⑤他的冷不是动态的、北风呼啸的那种,而是寂静的、天寒地冻的
⑥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矛盾
A.①③②④⑤⑥ B.①⑥③②④⑤ C.⑤①⑥③②④ D.⑤③②④①⑥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是本文的重要特征,比如 开头大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好像绕了一个大圈子,其实正好和“拿来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
B.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喻来阐明抽象的道理,也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比如将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将文化遗产中的糟粕比作“鸦片”,既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又能使人得到艺术的愉悦。
C.本文虽然是一篇专谈批判继承问题的文章,但作者卓越的幽默和讽刺能力,在字里行间充分地展现了出来。
D.本文全面而形象地阐明了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问题,批判了种种错误态度,指出正确的继承和借鉴是建设新文艺、塑造新人的必要条件。
6.(1) 鲁迅著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和历史小说集《_______》,散文集《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杂文集《_______》《_______》。
(2)鲁迅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对待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愿服务的意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下面语句的横线上补写两句话,修辞、句式必须和所给的句子相同。
思想家的鲁迅,是大海上的一座灯塔,灯光划破中国社会的黑暗;
文学家的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革命家的鲁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鲁迅先生记
萧红
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点儿瓷釉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瓶耳,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


浏览完整试题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我就问过:
“这叫什么名字?屋里不生火炉,也不冻死?”
第一次,走进鲁迅先生家里去,那是快接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所以那室内稍微有一点儿暗,同时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卷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
“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和他的袖口相距离着。
“这花不怕冻?”以后,我又问过,记不得是在什么时候了。
许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而且她还拿着瓶口给我摇着。
我还看到了那花瓶的底边是一些圆石子。以后,因为熟识了的緣故,我就自己动手看过一两次,又加上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又加上自己是来自寒带的北方,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谢的植物,总带有一点儿惊奇。
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每次到许先生家去,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子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遗像的前面。
花瓶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
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着房中所有的花草。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掉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因为不停地动作是她的习惯。有时候就检查这“万年青”,有时候就谈着鲁迅先生,就在他的遗像前面谈着,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而且瓶底已经丢失,虽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它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站成了石榴。
从开炮以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别人就没有去过。当然那墓草是长得很高了。而且荒了,还说什么花瓶,恐怕鲁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没到他的胸口。
我们在这边,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努力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么远,那荒草是总要记在心上的。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自然段重点写瓶子,这个花瓶能种活植物万年青,作者看到它,睹物思人,表现其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B.写许先生在鲁迅的遗像前谈着鲁迅先生,“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将巨大的悲痛化为轻描淡写的文字,更见感情深沉。
C.“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表明作者站在鲁迅先生墓前的时间很长,表达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景仰。
D.一瓶万年青、一句“永久这样”、一缕轻烟、一丛墓草的细节描写,勾勒出了鲁迅朴实、坚忍、勤奋、崇高的形象。
(2)文章命题很大,但切入点却很小。作者主要选择了何种事物来描写?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3)找出作者描写鲁迅抽烟这一细节的句子,揣摩一下这些描写具有怎样的象征意味。
(4)文章题目是“鲁迅先生记”,行文却没有过多记叙鲁迅先生的事情,这样写是否偏离题意?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A
4.答案:C
5.答案:B
解析:“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既有害又有益的一类事物。
6.答案:
1.客观填空 呐喊
2.客观填空 彷徨
3.客观填空 故事新编
4.客观填空 朝花夕拾
5.客观填空 野草坟
6.客观填空 热风
7.客观填空 (华盖集或南腔北调集或二心集或且介亭杂文)
8.客观填空 横眉冷对千夫指
9.客观填空 俯首甘为孺子牛
10.客观填空 取其精华
11.客观填空 弃其糟粕
7.答案:是长空雁群中的一只头雁,鸣叫成为现代文学的第一声呐喊;是寒光闪闪的一柄宝剑,剑锋直指封建时代的妖魔鬼怪。
8.答案:(1)C;(2)主要选择了万年青来写。作者反复强调它不怕冻,“最耐久”,是一种使“我”感到“惊奇”的“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主要是为了通过这一寓意深长的美好形象来象征鲁迅先生的坚忍顽强、不畏艰难的伟大人格。
(3)“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卷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和他的袖口相距离着。”以象征的手法写出了鲁迅永不熄灭的热情。虽然,过度的劳累使他的身体迅速衰老,但他的思想、他的精神永远不会衰老。“那红的烟火”恰好可以使人联想到那正是先生火红火红的生命的象征。
(4)没有离题。写万年青采取的是象征手法,用寓意深远的形象表达真挚的感情;写鲁迅先生的话以及抽烟的细节是用画龙点睛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写墓地的状况是巧妙地告诉读者,鲁迅先生虽然去世了,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统编版高一”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6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