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235 2020-11-03
标签:
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5]
江苏省常熟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抽测一语文试题
常熟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抽测一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死亡哲学区别于西方死亡哲学的第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它特别注重死亡的社会性和社会价值取向。与海德格尔和尼采等西方哲学家突出地强调死亡的个体性或本已性不同,中国哲学家比较注重死亡的社会性和社会价值取向,曾先后提出过“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等著名的死亡哲学命题。
诚然,孔子也关注死亡的自然属性,他不仅发出过“逝者如斯”的感慨,而且《论语》还有“死生有命”的说法。然而,他更为关注的是死亡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取向。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提出了“杀身成仁”这一死亡哲学命题,强调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为什么应当为了“成仁”而不惜“杀身”呢?这是因为,在孔子看来,惟有“仁”这个范畴才充分地表达了“人”的本质规定性,才使人成其为人,使君子成其为君子。他在《论语》中反复强调“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是想告诉人们,离开了“仁”讲“修身”,只是徒讲形式而已,其结果不是不得要领,就是培养出“小人儒”或“伪君子”。而这归根到底又是因为惟有“仁”这种美德才充分地表达了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的人的社会属性。孔子的“仁”,按照朱熹的说法,内蕴着两个层面:一为“忠”,二为“恕”。曾子所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即是谓此。但是,孔子所谓“忠”,无非是“尽己为人”,所谓“恕”,无非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在孔子这里,“人”绝对不是克尔凯廓尔的“孤独个体”,而是一种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主体,自我与他我的关系,因而也不是那种“我——他”关系,而是一种“我——你”关系。其实,孔子讲“仁者,爱人”,所强调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思想。不难看出,孔子所赞赏的这种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乃至身家性命的仁者风骨正是基于他对人生和死亡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深刻体悟之上的。
与孔子讲“杀身成仁”不同,孟子强调“舍生取义”。孟子并不轻生,他在《尽心章句上》强调说:“知命者不立于岩墙之下”,在《离娄章句下》中更进一步强调说:“可以死,可以不死,死伤勇”,以为在可以不死的情况下随意死去便有失“大勇”。在他看来,人之欲求生,一如口之欲求美味、目之欲求美色、耳之欲求好听的声音、鼻子欲求芳香的气味、四肢欲求舒适安逸的环境一样,都是人之本性之所好,无可非议。问题在于:在人的欲求对象中,究竟有无高于“生”的东西。孟子认为,义就是高于“生”的东西,是比生更值得欲求的东西。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他提出了“舍生取义”的死亡哲学命题,这样,孟子就把“义”提升到了生死抉择至上标准和唯一准绳的高度。
孟子的“舍生取义”虽然有别于孔子的“ 杀身成仁”,但不是同后者相对立的东西。“义”,从字面上看来,虽然无非是礼仪、适宜、道理诸义,但在孟子这里所要表达的却是“仁”的一个更深层面的内容。孟子突出地强调了“义”在“仁”的生成过程中的能动性品格和内驱力地位。孟子不仅同孔子一样,认为君子和圣贤必须具有仁德,而且还进一步深层次地探讨了仁德的成因问题。
(摘编自段德智《中国哲学家论死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浏览完整试题
A.中国死亡哲学和西方死亡哲学的不同点就在于是否注重死亡的社会性和社会价值取向。
B.孔子关注死亡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取向,因此提出了“杀身成仁”这一死亡哲学命题。
C.孔子把“仁”的内涵分为“忠”“恕”,充分地表达了“人”的本质规定性。
D.着眼社会关系中的主体,基于“我——他” 的关系,孔子强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通过对比论证,肯定了孔孟的观点,否定了某些西方哲学家强调死亡的个体性或本己性的观点。
B.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了“仁”和“义”这两个标准,彰显了儒家有关的死亡哲学的立场。
C.文章结构清晰,采用“总—分—总”结构,先阐明中心论点,然后逐层分析,最后总结了孟子对死亡哲学命题的发展。
D.文章认为孔孟都重视死亡的价值,都特别关注死亡的社会性和社会价值取向,都认为有高于生命自身价值的社会价值存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孔子虽然提出“杀身成仁”这一命题,但并非无视死亡的自然属性,因此有“逝者如斯”的感慨。
B.“仁”这种美德充分地表达了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的人的社会属性,离开了“仁”讲“修身”,结果就只能培养“小人儒”或“伪君子”。
C.孟子认为,人的求生欲望是人之常情,他不赞同人在可以不死的情况下随意死去。
D.孟子和孔子都认为君子和圣贤必须具有仁德,孟子还探讨了仁德的成因问题,比孔子更深一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乡愁之“乡”是一个具有特定指向性的区域地理概念,因此乡愁之“愁”不是无缘之愁,而是有根之愁。乡愁是基于特定的地理位置产生的,其承载着主体浓烈的情感记忆,蕴含着主体对地理故乡的精神皈依。乡愁中的“乡”是对乡愁主体生活过的故乡的地理泛称,是乡愁地点的代名词。
乡愁的“愁”一方面指主体对故乡的记忆和怀念情感,另一方面指一种对故乡的情感文化,包含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感。乡愁的本质是个体关于情感认同的记忆,是个体在不同成长阶段超越地域、空间等客观现实条件的不断反思和感怀。
乡愁的物质载体包括自然和田园景观、乡村公共空间、日常生产生活场景、农特产品等。这些承载和唤起主体情感的物质载体富有生动的内容情节和情怀,与主体过去的日常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因此即使主体离开故乡多年依然能对其产生情感驱动,慰藉游子的思乡、精神失重等情绪。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愁社会价值,本质上就是从情感的角度引导社会各项资源向乡村倾斜,乡愁价值功能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在社会发展过渡中起着“纽带”和“导航”的重要作用。乡愁价值通过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理性疏导乡愁发生主体与社会发展间的矛盾,推进个体与社会的追求统一 ,进一步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和高质量发展。
乡村作为乡愁载体是最值得利用和发掘的宝贵资源和财富,这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关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政策不谋而合。乡愁生态价值的本质就是,以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作为核心,坚持“用生态留住乡愁,用乡愁留住生态”的发展原则,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通过引导作用使主体加深对故乡生态文明的认识,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平衡现代化建设和生态环境间的矛盾。
(摘编自马蕾《乡愁价值的激活: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愁理论价值研究》)
材料二:
乡愁包括乡“愁”和“乡”愁,前者凸显“愁”的语义,将焦点指向了关乎故乡的现实问题;后者凸显“乡”的语义,落脚于故乡的范畴问题。对于新型城镇化而言,解决了乡“愁”和“乡”愁的问题,也就真正实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包含了现实中“望不见山、看不见水”的乡愁话语语境,“山”“水”成为环境资源元素的隐喻而与乡愁直接关联,这种预设使新型城镇化中的乡愁话语构建首先关联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从外在形式看,解决乡愁中包含的生态效益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必须要求城镇建设规划中优先考虑对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就内在本质考量,实现与新型城镇化相匹配的人口市民化在根本上还需要基于心理、情感驱动的文化融合推动,承载着心理与情感方式的乡愁话语构建必须要满足文化的构建需求。因此,新型城镇化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深层意蕴在于推进市民社会参与、身份认同,推进友好环境的建设与体验,以融合落实社会福祉,改变城市居民、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三元结构,柔性化解环境污染、住房困难、半城镇化等城市病影响,这是乡之“愁”的内在诉求。
无论生态文明还是城乡共荣指向的乡之“愁”,都是群体性问题,对于个体而言,乡愁更多的是“乡”之愁。在这个维度下看,故乡首先是一个出生地,“山”“水”常在;这个故乡又由出生地界定了群族,这个意义上“乡”愁因群体性意义与乡“愁”部分重叠。其次,当故乡处于物质世界与人的关系视角之下,它是人的存在之乡,“乡”愁包含了对个体终极存在之乡的向往,这使乡愁成为了一个普适的范畴,它意味着新型城镇化中的乡愁话语构建具有与国家全面开放格局相融的匹配度。
(摘编自谭晖《新型城镇化中的乡愁话语构建》)
4.下列对材料中 “乡愁”的理解和分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愁之“愁”是一种情感记忆,指向了故乡的现实问题,是乡愁主体的精神所皈依的故乡范畴。
B.乡愁的本质是个体关于情感认同的记忆,是个体在不同成长阶段就固定地理区域的不断反思和感怀。
C.对乡愁的生态价值进行积极引导,让人们只关注乡村的生态建设,能加快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
D.乡愁常附着在与主体曾经的日常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自然田园景观、乡村公共空间等载体上。
5.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乡愁价值对推进个体与社会的追求统-A,进--步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和高质量发展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B.生态文明和城乡共荣所指向的乡之“愁”,是属于群体性问题;而乡愁更多的“乡”之愁,是针对于个体而言的。
C.材料二第三段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分析问题,从外在和内在两个层面来解读“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深层次内涵,论证层次清晰。
展开余下试题
D.乡愁具有普适的范畴,这意味着新型城镇化中的乡愁话语构建与国家全面开放的格局有了相融的匹配度。
6.“美丽乡村” 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请结合材料,从“乡愁”视角就“美丽乡村”建设向有关部门提出三条建议。(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优雅的事
[美]理查德·耶茨
五月的一个下午,在莱克星顿大道的办公大楼里,沃特坐在桌前假装工作,等着被解雇。现在没人能看得出他背后冷汗直流,也看不到他左手藏在口袋里,慢慢捻着纸板火柴,一根根撕着,弄得火柴纸板湿乎乎、黏嗒嗒,成了一团。他好几周前就明白这迟早是要发生的。今天早上,从步出电梯时起他就感觉到了;下午,他从工作的格子间里往外瞟了一眼,正好与部门经理乔治·克罗威尔对了眼神。
沃特·亨德森九岁那会儿,有阵子觉得装死是最浪漫的事,他发现警察抓强盗的游戏中真正有意思的就是假装被枪打中,捧着胸口,扔掉手枪,卧倒在地,他陶醉在伙伴们的欢呼声中。儿时的回忆突然袭上心头,他突然想到——这让他的指甲深深掐入口袋内的纸板火柴里——顺其自然,优雅地接受,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成了他生命的一种模式。之后的青春期,他都沉溺于此,与比他强壮的男孩打架时,总是勇敢地输给对方;打橄榄球时无心恋战,心底下偷偷渴望受伤,被抬出场外。大学为他的这种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展示空间——竞选落败—— 后来,空军又让他体面地品尝了一次被淘汰的滋味,没能进飞行军官学校。现在,看起来,他不可避免地要再体会一次了。
“沃特?”
格子间的门给推开了,乔治·克罗威尔站在那里,看上去有点不太自在,“你能到我办公室.来一下吗?”
克罗威尔坐在办公桌前,他俯身向前,两手摊开,撑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沃特,我还是直接跟你说了吧,”他说。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有趣的是,即使早就有准备,它还是让沃特一惊。“我和哈维先生考虑了很久,我们觉得你跟不上这里的工作,对你、对我们都有利的办法是,请你走。不过,”他飞快地加上,“这不是对你个人有什么看法,沃特。我们这里工作是非常专业的,我们不能指望每个人都能得心应手。”克罗威尔往后靠,抬起两手,玻璃上留下两只湿乎乎的手印,像骷髅的手。沃特盯着手印,被它们吸引住了,看着它们慢慢变小,消失。
“哦,”他抬起头来,说道。“你说得很对,乔治。谢谢。”回他的格子间大概要走五十米的距离,沃特·亨德森颇有风度地走完了。他感觉得到,在克罗威尔眼里,他的背影相当整洁、笔直;他也意识到,在他穿行在办公桌间时,他脸上每一个表情都控制得很好,很微妙。整个事情看上去像是电影里的一个场景。
点头、微笑、握手,沃特不停地说,“谢谢,”“再见,”还有“我当然会的”;他退进电梯里,微笑定格在脸上,朝那些热情的、表情丰富的脸,自信地鞠了一躬,这个场景最后以电梯门缓缓合上、关紧而告终,电梯在沉默里一路下行。直到他走到大街上,飞快地走着,他才意识到自己有多享受刚才的表演。
走到大街上,他猛然做出一连串举动,理理帽子,动动下巴,在人行道上跺着两脚,试着让自己看上去像忙于工作,匆忙急躁的样子。如果有人下午在莱克星顿大道上想要分析自己的心理,那他简直疯了。他决定不告诉妻子。唯一可做的是马上让自己忙碌起来,开始找工作。今晚,当她问他今天过得怎么样时,他要说,“啊,还好,”他甚至会说,“不错。”早上他要在平时同样的时候出门,在外面呆上一整天,找到工作前他要一直这样。
他走进家门,孩子们还在厨房里吃晚餐;他在盘子的叮当声里听得到他们大声咕哝着,还有妻子哄他们吃饭的声音,话语里透着疲劳。他关上门,就听到她在说,“爸爸回来了。”孩子们开始叫着,“爸爸!爸爸!”
他一走进厨房,就立刻感到被厨房的湿润明亮给包围住,陷在这湿润明亮之中了。他的眼睛忧郁地扫过牛奶盒、蛋黄酱罐子,汤盆和麦片盒,窗沿上桃子摆成一线,还没熟,两个孩子柔弱娇嫩,叽叽喳喳说着话,小脸蛋上沾着点土豆泥。
进到卫生间,情况好多了。他在卫生间里呆了好久,远远超出洗洗手准备吃晚餐所需的时间。在这里至少他可以自己再单独呆上一会,他往脸上浇点冷水让自己振奋一点;唯一的干扰是妻子对大儿子不耐烦地提高了嗓门:“好了,安德鲁·亨德森。今晚你不吃完所有的奶油蛋糕,你就没有故事听。”不多久,传来刮盘子,叠盘子的声音,孩子们吃完晚饭了。又是一阵趿拉趿拉的鞋子声、摔门声,他们给放回自己房间,洗澡前要在那里玩上一小时。
沃特仔细擦干双手,走回起居室的沙发处,拿了一本杂志就窝在那里,他缓缓地、深长地吸了一口气,自己控制得还不错。他呷了一小口冰凉的酒,开始很苦,但让他平静下来,手里的杯子看上去深得让人安心,杜松子酒的沉醉让他的思维滑入混乱之中。自己只有一个建议,像酒般冰凉清冽,一次次冒到嘴边:挺住。
但是随着孩子们洗澡时泼水的声音飘进房间,挺住越来越不容易;到他们给领进房来说晚安时挺住可更难了。孩子们手里抱着泰迪熊,穿着干净的睡衣,小脸亮光光的,一股香皂的清香味,看到这一切之后简直不可能再在沙发上坐得住。他跳起来,在房间里来回踱着,香烟一根又一根地抽。听着隔壁房间里,妻子在绘声绘色地念着睡前故事,声音清晰:“你可以走进田野,也可以走小路,但千万不要走进麦克格里高的花园……”.
她将身后孩子房间的门关上后,走进来,看见他站在窗边,像一尊悲哀的雕像,望着下面黑漆漆的院子。“怎么啦,沃特?”
他转身过来,咧开嘴假笑一下。“没什么,”声音还是有空洞的回音,电影摄影机开始转动了。是他紧张的脸部特写镜头,接着切换到她这里,观察她的行动,她站在咖啡桌边,找东西。“嗯,”她说。“我打算先抽支烟,再端菜上桌。”她又坐下来——这次没有往后靠,也没有
笑,这是她忙碌、端菜上桌时的表情。“沃特,你有火柴吗?”
“有。” 他走过来,在口袋里掏了半天,好似给她他珍藏了一天的东西。
“天啊,”她说。“看看这些火柴。它们怎么啦?”
“火柴?”他盯着那糊作一团,扭成一堆的纸板火柴,这似乎是无可辩驳的证据。“肯定是把它们撕了什么的,”他说。“紧张时的习惯。”
“谢谢,”她接过他颤抖的手递过来的火,她睁大眼睛、严肃地盯着他。“沃特,出什么事了,是吗?”
“当然没有。怎么会有什么——
“说实话。是工作上的吗?是不是——你上周担心的?我是说,今天出了什么事会让你觉得他们可能——克罗威尔说什么了吗?告诉我。”她脸上的细纹似乎更深了。她看上去那么严肃,有魄力,突然老了许多,也不再美丽——一个惯于处理紧急事件,随时准备承担责任的女人。他朝房间里一把舒服的椅子走过去,背影明确宣告失败即将到来。他在地毯边上停下脚步,身体好像变得僵硬,一个受伤的男人,把自己拼凑起来;他转过身,面对她,想朝她忧郁地淡然一笑
“嗯,亲爱的
他开口道。他的右手伸出来,摸着衬衣中间的钮扣,好像要解开它,接着长叹一声,颓然地向后倒进椅子里,一只脚耷拉在地毯上,另一只脚蜷在身下。这是他一天中做过的最优雅的事。“他们找我了,”他说。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3 分)( )
A.小说插叙沃特年少时的游戏和青春期的记忆,既介绍了沃特自身性格特征的养成,也为小说情节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B.小说中沃特听到自己被解雇后,盯着上司克罗威尔在玻璃桌面上留下的“骷髅”手印,暗示了沃特最后一丝希望破灭的沮丧和头脑中一片空白的状态。
展开余下试题
C.作者以冷峻的笔触,采用全知视角刻画沃特内心矛盾复杂的心理并对此作了批判,这种心理和鲁迅笔下人物阿Q虚构自身强大的心理是一致的。
D.小说语言质朴又细腻,以沃特被解雇的一天作为切入点,勾勒出了一个积极面对生活却屡遭生活抛弃的失败者形象。
8.小说中关于沃特回家后对其家中场景的描绘,有什么作用? (6分)
9.有人说,耶茨如同一个写实主义画家,画出了芸芸众生的平凡生活的画面,请结合文本来谈谈小说现实性。(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祖正,尚书郎。父旷,淮南太守。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
起家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累迁长史。亮临薨,上疏称羲之清贵有鉴裁。迁宁远
将军、江州刺史。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頻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
B.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
C.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覬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
D.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覬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从,指堂房亲属,如《李将军列传》中“广从弟李蔡”,“从弟”即“堂弟,此处指王羲之是他的侄子。
B.草,指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C.迁,可指晋升或官职调动,不能指贬谪。左迁,指降职,如《琵琶行》小序中“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D.薨,指古代诸侯或大官的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王羲之特别擅长隶书,评论者称赞他书法的笔势飘逸如浮云,刚健如惊龙。他评价自己的书法时说,他的书法并不比书法名家钟繇、张芝差。
B.王羲之的才能并没有一开始就受到人们认可,他的书法成就也不是天生的,他的书法起初没有超过庾翼、郗愔,等到了暮年方才显得精妙。
C.王羲之虽然后来寄情山水,远离官场,但之前他也关心国事,考虑到国家的安定在于内外和睦,他写信给殷浩,提醒他处理好和桓温的关系。
D.魏晋时期人们对生命、自然很敏感,谢安曾对王羲之说,中年以后自己为悲哀的音乐所感伤,尤其是同亲友分别,心情就会变得很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4分)
(2) 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①
苏轼
东武望余杭②,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③,堕泪羊公④却姓杨。
[注]①杨元素:即杨绘,字元素,时年7月接替陈襄为杭州知州,9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为密州知府,杨为之饯别于西湖上,唱和此词。②东武:指密州州治诸城。③河塘:宋代杭州有名的闹市。④堕泪羊公:指羊祜。他死后,百姓在岘山他生前游息之处建庙立碑,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片开头词人想象调任密州之后的情景,“渺茫”表达的是距离的遥远,也是形容与杨元素再相见的机会很渺茫。
B.“醉笑陪公三万场”大胆运用夸张手法。词人大方倾吐心中志向,展望、想象自己功成名就之后与友人开怀痛饮的情景。
C.下片写两人饯别的情景和感受,其语言节奏比上片略显缓慢,字里行间的感情真挚而深沉,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D.“今夜送归灯火冷”,字面意思是灯火稀疏,实是因为夜深很多灯光都灭了。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送归时的情景。
15.词的下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 雍也》中,孔子认为理想的君子人格应是“文”“质”并重,需要避免两种调和不当的情况:“ , ”。
(2)《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 ”,
“ ”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3)《阿房宫赋》中,杜牧在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又说,只有“ , ”秦国的迅速灭亡才可以避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由华裔女导演石之予执导的8分钟动画短片《包宝宝》,喜获最佳动画短片奖。《包宝宝》以其细腻的描述、大胆的想象、感人的剧情,打动了无数人。影片将中国美食包子塑造为一个人格化的宝宝形象,描写了一个中国母亲与孩子间的互动:年幼获得母爱的呵护与陪伴,青年期产生对母爱的隔阂与疏远,最终母子相互理解,家庭再次洋溢着幸福。这是一个关于爱与成长、亲情与理解、包容与放手的故事,让人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生活的美好。
为了塑造“原汁原味”的中国“包宝宝”,石之予和华裔美术总监刘碧青走遍多伦多、旧金山、奥克兰等地的中国城,观摩华人妈妈的打扮以及买菜说话的动作,包括她们在公园打太极的样子。石之予努力给团队中的非亚裔员工介绍中国的家
上一篇:
云南省大姚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模考题(三)
下一篇:
浙江省五校(杭州二中、学军中学、杭州高级中学、效实中学、绍兴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标签:
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江苏省常熟”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