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单元练习
阅读:283 2020-11-11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单元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3]
2020-2021学年统编版语文高一必修上册第七单元阶段综合测评
第七单元综合测评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住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词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的三五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是树枝桠杈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浏览完整试题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一九三四)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太冷的日子,将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日本人叫作Hiking,德国人叫作Spaziergang狂者,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篇散文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出作者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了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
B.作者在描写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时,用色状物写景,浓淡适宜,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表达自己“相见恨晚”的情感。
C.作者描写江南的雪景,巧借诗句来实写雪景,在品评诗句中写出了雪趣。
D.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
C [“实写”错误。]
2.文章题为“江南的冬景”,开篇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以写北国的冬景开篇,通过对北国冬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概括叙述,为下文写江南的冬景做铺垫,以突出江南冬景与北国冬天的不同特点,表达对江南冬景的赞美、热爱之情。
3.作者运用一系列对比,描写了江南的冬景,请简要概括。(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写出了那种“明朗的情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故乡的胡同
史铁生
①40年前,一个男孩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着四下张望,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很长很长的一条土路,两侧一座座院门排向东西,红而且安静的太阳悬挂西端。男孩看太阳,直看得眼前发黑,闭一会眼,然后顽固地再看太阳。因为我问过奶奶: “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
②奶奶带我走出那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那家医院就是我的出生地。打完针,号啕之际,奶奶买了一串糖葫芦慰劳我,指着医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
③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
④有一天母亲领我拐进一条更长更窄的胡同,把我送进一个大门,一眨眼母亲不见了。我正要往门外跑时被一个老太太拉住。她很和蔼,但是我哭着使劲挣脱她,屋里跑出来一群孩子,笑闹声把我的哭喊淹没。我头一回离家在外,那一天很长,墙外磨刀人的喇叭声尤其漫漫。这幼儿园就是那老太太办的,都说她信教。
⑤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庙。僧人在胡同里静静地走,回到庙里去沉沉地唱,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多年以后我才找到它的来源。现在俄国使馆的位置,曾是一座东正教堂,我把那种声和它联系起来时,它已被推倒。那时,寺庙多也消失或改作他用。
⑥我的第一个校园就是往日的寺庙,庙院里松柏森森。那儿有个可怕的孩子,他有一种至今令我惊诧不解的能力,同学们都怕他,他说他第一跟谁好谁就会受宠若惊,说他最后跟谁好谁就会忧心忡忡,说他不跟谁好了谁就像被判离群的鸟儿。因为他,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见出他的影子。
⑦18岁去插队,离开故乡三年。回来双腿残废了,找不到工作,我常独自摇了轮椅一条条再去走那些胡同。 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抹着美丽的图画,我说我能参加吗?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我们整日涂抹说笑,对未来抱着过分的希望。
⑧母亲对未来的祈祷,可能比我对未来的希望还要多。她在我们住的院子里种下一棵合欢树。那时我开始写作,开始恋爱,爱情使我的心魂从轮椅里站起来。可是合欢树长大了,母亲却永远离开了我,几年前爱过我的那个姑娘也远去他乡,但那时她们已经把我培育得可以让人放心了。然后我的妻子来了,我把珍贵的以往说给她听,她说因此她也爱恋着我的这块故土。
⑨我单不知,像鸟儿那样飞在不高的空中俯看那片密如罗网的胡同,会是怎样的景象?飞在空中而且不惊动下面的人类,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杈杈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鉴赏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达出胡同中的诵经声和钟声带给作者的独特感受。
B.第⑦段中的“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这句话,表现出身残之后的作者对于人生的怀疑和对命运的困惑。
展开余下试题
C.作者以“故乡的胡同”为题,选取了与胡同有密切关系的典型生活场景,来表达他对故乡的爱恋之情,同时也暗含着对胡同的抱怨之意。
D.本文采取“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文末收结于两个疑问句,似乎是在表示:已届“知命”之年的作者已经洞察了命运和人生的真谛。
A [B项,这句话主要表明作者身残之后对生命的思考,表现人生的无常和偶然。C项,作者对胡同含着爱恋之情,并没有抱怨之意。D项,第一段与下文构成的是并列关系。]
5.阅读第⑨段,请联系作者的人生,说说作者认为“命运的构造”与“密如罗网的胡同”有什么关系。(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的人生故事都以“胡同”为背景,作者的成长和命运与“胡同”的漫展融合在一起,胡同浸透了作者的经历,见证了作者的成长和成熟。
“胡同”“密如罗网”,似乎暗示着自身的宿命,“胡同”“延伸、连接、枝枝杈杈、曲曲弯弯”,意味着命运的坎坷不平。
6.从全文看,作者在第⑧段中提到的“珍贵的以往”主要包括六个典型的生活场景。 请选择其中四个生活场景作简要概括,每个场景不超过15个字。(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典型场景:①我在胡同里看太阳望母归(我在胡同里蹒跚起步);②我出生在胡同的医院里(奶奶带我走过胡同去看病);③母亲把我送进了胡同里的幼儿园;④胡同里时时响起诵经声和钟声(胡同里的诵经声和钟声伴我长大);⑤我在学堂读书心灵受到摧残;⑥残疾后我在胡同找到第一份工作。
二、古代诗文阅读(2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5分)
放鹤亭记
苏 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B.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C.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D.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A [“嗟夫”为发语词,其后须断开,排除B、D项。“得”“能”为能愿动词,其后若有动词,它们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C项。]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熙宁”,是北宋时宋神宗一个年号,共计十年,因王安石在此期间变法而闻名。王安石的变法也称“熙宁变法”。
B.“山人”,一般指隐士或与世无争的高人,还指修身、悟道的人,或者是与世俗少争议的文人墨客的别号。
C.“郡守”,官职名,郡的行政长官,始置于战国。汉代改称太守,明清则专称知府。
D.“鹤”,在中国是权势、吉祥、长寿、忠贞、仙雅、健美的象征,也是文人雅士洁净脱俗的人格和孤独自由的生活方式的象征。
D [“鹤”不是权势的象征。]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段通过对山人放鹤和收鹤的描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和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D [D项,对引用“山人”作歌的作用理解不当,它不能理解为“意境悠远,余韵绵长”。文章最后写山人作“放鹤、招鹤之歌”,点明主旨,含意深刻,也表现隐居之乐。]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低洼的池塘,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
(2)翻过身来收起翅膀,好像将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么,矫健地又凌空翻飞。整天独自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参考译文】
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淹没到他家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退去了,(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在东山的脚下,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了亭子。彭城一带的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隐的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春夏之交,草木接天;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风雨阴晴,瞬息万变。
山人养了两只鹤,非常驯服而且善飞。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低洼的池塘,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东山飞回,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苏轼)给山人斟酒并告诉他说:“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易经》上说:‘鸣鹤在幽深隐蔽处鸣叫,它的小鹤也会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深泽中鸣叫,声音也传到天空。’大概这种鸟(指鹤)清净、深远、悠闲、旷达,超脱世俗之外,因此《易经》《诗经》中,用它比喻圣人君子。不显露自己有德行的人,亲近把玩它,应该有益无害,但卫懿公喜欢鹤却使他的国家灭亡。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认为造成荒唐灾祸的没有能比得上酒的;而刘伶、阮籍那类人,凭借酒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唉,面南的君主,即使清净、深远、悠闲、旷达,像鹤这样,还不能过分享受,过分喜好就会使他的国家灭亡;而超脱世俗隐居山林的贤士,即使荒唐、迷惑、颓败、迷乱,像饮酒的人,还不能成为祸害,更何况对鹤的喜爱呢?由此看来,君主之乐和隐士之乐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山人欣然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啊!”于是,写了放鹤、招鹤的歌:
展开余下试题
鹤飞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飞而向下俯览选择它去的地方。翻过身来收起翅膀,好像将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么,矫健地又凌空翻飞。整天独自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鹤飞回吧,到东山的北面。那下面有人,戴着黄色的帽子,穿着草鞋,披着粗布衣服,弹奏着琴弦。亲自耕种,自食其力,剩下的东西就能喂饱你。回来啊,西山不可以久留。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5分)
别房太尉①墓
杜 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②,把剑觅徐君③。
惟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注】 ①房太尉:房琯,唐玄宗入蜀时拜相,为人比较正直。至德二年(757),为唐肃宗所贬。杜甫曾毅然上疏力谏,结果得罪肃宗,几遭刑戮。②谢傅:指晋代谢安。他在面对苻坚率百万大军征讨时,还在与谢玄下围棋,从容击退了敌兵。③徐君:典出《说苑》,春秋时吴季札聘晋,路过徐国,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死,遂解剑挂在坟树上而去。意即早已心许。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诗歌题目中“别”交代了事件,而“房太尉墓”交代了地点。整体上看交代出此诗的目的是致哀亡友。
B.诗人虽然公事在身,行色匆匆,但还是驻马暂留,来到孤坟前哀悼亡友,可见两人之间情谊深厚。
C.诗人在房太尉坟前洒下许多伤悼之泪,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房太尉坟前如此凄凉,令人心伤;二是诗人与房太尉感情深厚,凭吊时内心极为哀痛。
D.诗人哭墓之哀,似乎使天上的云也不忍离去。云层压得很低,还下起了细雨,仿佛上天也和诗人一样悲伤。
D [D项,“还下起了细雨”无中生有。“低空有断云”是景物描写,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凭吊时内心的悲痛。]
12.诗歌的尾联是运用什么手法来抒发情感的?请结合诗句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惟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两句写房太尉坟前林花飘落,黄莺哀鸣,一片肃穆凄清。诗人眼见和耳闻,自然将内心的伤痛与外在景物联系起来。如此理解之后,结合诗歌表达技巧归纳,可以得出使用了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的表现手法。综合作答即可。
[答案] ①尾联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②尾联描绘出幽静、肃穆的景象。只看见林花纷纷落下,只听见莺啼送客之声。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引人联想:林花飘落似珠泪纷纷,莺啼送客似哀鸣阵阵。③渲染出凄凉孤独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哀伤。
(三)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3.(1)朱自清在《荷塘月色》结尾处“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以此表明自己在获得短暂“宁静”后不得不回归残酷现实。同夜游的苏轼则自适太多,从他《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束出游的方式也可以看出。
(2)屈原用“香草美人”象征理想,抒发政治感慨。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运用了类似的写法。
(3)《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霎时间变得五彩缤纷,为喷薄欲出的太阳蓄了势。
[答案] (1)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2)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3)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9分)
较之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对读者似乎更难。因为散文的选材更为灵活,写法更为宽泛,主题更为隐晦。一些富于灵气的作家,笔下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一些学养深厚、阅历丰富的作家,为文则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因此,阅读散文似乎无章可循,__________难以按图索骥。然而,虽说散文宽泛的无边无际,灵活的如________,但写作和阅读并非完全没有规律。作为同一种文体的作品,散文也存在某些共性,如果掌握了这些共性,也能寻得阅读散文的________。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的“形”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它好比一个人的形体、相貌等外部__________,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对于散文而言,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大到全球性事件,小到一滴水、一粒沙都是它的选择内容。散文的“神”指散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主题等,它好比一个人的精神、气质等,读者需要仔细琢磨才能感受到。“神”是散文的主心骨,( )。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往往 天马行空 蛛丝马迹 特点
B.往往 羚羊挂角 蛛丝马迹 特征
C.常常 羚羊挂角 千丝万缕 特点
D.常常 天马行空 千丝万缕 特征
B [“往往”表示某种事情在一般情况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常用来说明有一定规律性的事情。例如:每逢假日,学校往往会举办舞会。“常常”着重在表示动作经常重复,但不一定有规律性。用“往往”的时候,句子中要说明重复出现这种情况的其他情况、条件和结果。“常常”可以用于未曾发生的事情,如“欢迎常常来玩”,而“往往”不能这样用。天马行空:多比喻诗文气势豪放,不受拘束。羚羊挂角:羚羊夜宿,挂角于树,脚不着地,以避祸患。旧时多比喻诗的意境超脱,不着痕迹。语境是说散文宽泛灵活,不着痕迹,因此选用“羚羊挂角”。蛛丝马迹: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千丝万缕:原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现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语境是说如果掌握了散文的某些共性,就能找到阅读散文的一些方法或途径,因此选用“蛛丝马迹”。“特点”和“特征”都是名词,都表示事物独特的地方。区别在于: ①词义的侧重点不同。“特点”指事物内在、外在的独特的地方;“特征”侧重指事务外表或形式上独特的象征或标志。 ②适用的对象不完全相同。“特点”适用的范围广泛,可以用于抽象事物,也可以用于具体事物,可以指事物内容、性质上的独特之处,也可以指事物形式上、外形上独特之处;“特征”多用于人或具体事物,如“这个人的特征是脸上有颗豆大
上一篇:
无锡市2021届高三10月联合调研语文试题
下一篇:
2020-2021学年统编版语文高一必修上册《故都的秋》精品习题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单元练习
相关:
关于“2020-2021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