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82  2020-11-19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2]
内蒙古自治区集宁一中(西校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
集宁一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国的家训文化最早产生于周代,之后陆续出现了班昭的《女诫》、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司马光的《家范》等家训代表著作。家训文化在团结族人、凝聚家庭氛围、形成良好家族风气等方面作用十分突出。古人一方面强调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向贤德之人学习;另一方面,也身体力行,将家风形成文字,使之能够代代相承。
②家训文化绵延至今,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家风曾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当下,发掘家训文化的时代内涵、传承优秀家训的文化精神,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③中国传统家训包含立德、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的内容,兼及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传统家训文化的教育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④家风熏陶与个体自觉并举。传统家训一般流传于家族内部,是特定历史时期,某个家族的全体成员需要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家训代表着祖先对后人、族长对族人、长辈对幼辈在关于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的重要教诲和训示。全族成员都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践行家训,维护良好家风。
⑤亲情感化与家规约束并用。“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思想,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古代家训强调礼法并重,既有劝导性教育,更要加之以强制性的惩罚,以训诫没有遵循家规之人,从而维护家训的尊严。
⑥榜样示范与言传身教并重。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这与古人在教育方面讲求以身示范、身体力行来达到教育晚辈的目的是较为一致的。他们都是通过言传身教,营造正面而健康的家庭氛围,以期对晚辈的人格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⑦家风熏陶深深融入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影响颇为深远。家训文化展现了道德的力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诸多内在一致性,弘扬家风对于引导人民群众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优秀的家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深刻的价值追求。良好家风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亦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丰富滋养,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⑧传承优秀家训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进步则社会进步。要使精神文明建设适应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就要更注重家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施教导民、上下和合的良好局面。
(摘编自王西维《家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的家训文化在周代就已经产生,家训文化的作用非常明显,如团结族人、凝聚家庭氛围、形成良好家族风气等。
B. 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家风曾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内心、精神、思想及其生活。
C.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意蕴丰富,在立德、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均有其行为规范,它还包括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
D. 传统家训文化教育方式,不外乎是家风熏陶与个体自觉并举、亲情感化与家规约束并用、榜样示范与言传身教并重这三个方面。


浏览完整试题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摆事实,讲道理,正反论证,有力地阐述了家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
B. 文章举《女诫》《颜氏家训》《家范》家训代表著作之例,旨在论证家训文化早已有之。
C. 文章论证了发掘家训文化时代内涵、传承优秀家训文化精神、弘扬家风的现实意义。
D. 文章阐述古代家训的劝导性功能和强制性作用,旨在论证古代家训强调礼与法并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三纲五常”强调臣、子、妻分别为君、父、夫的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思想,旨在以此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
B. 现代教育理念肯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子女的首所学校。这一理念与古人讲求以身示范来达到教育晚辈的目的完全一致。
C. 优秀的家风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它所蕴含的基本精神,将成为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源泉。
D. 进一步注重家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施教导民、上下和合的良好局面,是使精神文明建设适应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的前提。
【答案】1. D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D项,“不外乎”过于绝对,见原文第三段第二行,应该是“主要体现在”。故选D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有关论述类文本的论点、论据、论证。其中论证方法包括: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5.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6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的一种,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A项,“正反论证”错,文章没有进行反面论证。故选A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找到文本相对应的内容,加以比较,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A项,主客颠倒,见原文第五段第二行,应该是“君、父、夫分别为臣、子、妻的纲”;B项,“完全一致”分析有错,见原文第六段第二行,应该是“较为一致”;C项,“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错,见原文第七段末尾,原文是说“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故选D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随着深化改革和“双创”热潮对人才就业市场的影响加深,一向手捧“铁饭碗”的公务员群体,也渐渐开始将职业发展由以往的体制内融入多元化的就业市场中。对此,全球最大的职场社交平台 Linkedin(领英)针对当前我国公务员的跳槽情况,围绕公务员“下海”职业流向和发展状况等核心数据进行统计,对公务员群体多元化就业发展趋势进行了调查。领英的数据显示,在2006-2015这十年间,公务员跳槽前的职级以初级为主,科员高达53%。以工作年限区分,工作0~3年的公务员占到了37%,工作3~6年的公务员占到了23%。
如今,公务员群体由体制中到市场中的职业发展轨迹已不再是少数。扎实的教育和工作背景,让公务员这个群体越来越具备“复合型人才”的特质。同时,对于传统“铁饭碗”就业观的颠覆,也加强了公务员群体的人才流动和互通。公务员跳槽的热门目标行业分别为:金融(12.7%)、法律/会计/咨询(12.2%)、政府/社会组织(11.5%)、互联网(9.6%)、房地产/建筑(8.9%)。房地产、金融等热门行业受政策法规的影响较大,这些行业更需既懂政策又懂行业的复合型人才,以帮助企业更好地遵从政府部门的相关法规政策。以往公务员从体制中“走出来”,通常会选择与之前经验高度一致的行业。凭借多年所积累的经验和人脉,公务员可在这些相关行业里表现得如鱼得水。但事实上,如今的公务员跳槽目标行业与就业大环境中的热门行业高度吻合。这充分说明公务员跳槽群体更加注重个人能力和价值的体现。
领英的数据中,公务员跳槽前的职级以初级为主。其中科员高达53%,科级正职、科级副职分别以18%、13%紧随其后。由此可见,初级公务员更有动力选择跳槽,在更为广阔的职场空间实现自我价值。
在对已经跳槽的公务员群体的追踪中,领英的数据显示,处级干部转型后,在市场化的职业环境中晋升总监及高管的比例最高。同时,正科级干部担任经理、总监的人数较多,而科员多以担任初级职位为主。这一结果也从侧面印证了当前市场化就业环境对于体制内转行职场人的认可和接纳。
(摘编自光明网2016年6月2)
材料二:
“公考热”曾经席卷全国,而与此同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15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却让人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公务员群体。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春节跳槽人群最活的竟然是公务员,跳槽数量更比上年增加超三成。公务员“跳槽热”是否真的来临?这是喜还是忧?
其实,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反腐,并出台各项規定与禁令。公务员便逐渐地褪去了“光环”,逐步走下了“神坛”,随着养老金“双轨制”的废除,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务越来越市场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展开余下试题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有其“必然性”,这对社会发展与进步是相当有利的,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公务员这个群体,也激活了社会人才市场,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当然,公务员“跳槽热”也必然会引发担忧,公务员作为管理者与服务者,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公务员跳槽过于频繁,则有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成负面影响,有可能破坏公务员群体的整体性,也有可能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从这个层面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令人担忧,值得重视。
无论是喜还是忧,公务员跳槽或许离“跳槽热”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公务员开始跳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既然发展的是市场经济,就应让市场更多地去决定,更多地遵循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少ー些过度的解读,相信最终势必会达到“多赢”的状态。
材料三:
近日,智联招聘发布《2015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共中令不少人惊诧的是,被认为抱着“铁饭碗”的公务员竞成了跨界跳槽最活跃的白领人群,白领中有三成公务员纷纷转到房地产、金融等行业。
公务员跳槽的原因,主要是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不能否认,公务员跳槽有收入待遇降低的因素,但他们这个群体当下所做出的选择,也是对国家改革政策的理解和呼应,也可以说是看到了“全民创业、万众创新”所带来的新机遇。
说到底,社会经济活力的激发,离不开一流的人才参与。现在政府出台的不少新政策,正是为了使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够更具活力。面对如此迅猛的发展形势,公务员队伍中自然会有人出来“闯一闯”,而从以往的经验看,他们中最终会有不少成功者。换个角度说,现在有一部分公务员出来创业,也是人才资源的活力释放,对优化人才配置的正向力量不可小视。
(摘编自《苏州日报》)
4.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当下的“公务员跳槽”这一问题,并且都认为是社会原因促使公务员选择到更为广阔的职场空间实现自我价值。
B. 材料一认为公务员的专业经验和对政策法规的把握使他们具备了“复合型人才”的特质,这是他们在热门行业中能够如鱼得水的优势所在。
C. 材料二和材料三均在文章开头部分对“公务员跳槽”这一新闻事实进行了简要叙述,这是新闻评论通常采用的结构,体现出评论的效率性。
D. 材料一表明当前市场化就业环境对跳槽公务员是认可和接纳的,因此材料二对“公务员跳槽”引发的问题的担忧是不必要的。
5.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
A. 相对而言,材料一客观、准确地报道了当前我国公务员的跳槽情况,专业性最强,而材料二、三是针对这一情况进行的评论,略逊一筹。
B. 材料三夹叙夹议,不能将报道和评论分开,将个人观点和客观报道混淆,让受众无法客观地看待“公务员跳槽”这事实。
C. 材料一多处运用数据,侧重报道公务员跳槽后的职业流向和发展状况,体现出新闻语言的客观、确切,有利于受众把握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
D. 材料一和材料三都关注到是公务员收入待遇降低使他们谋求从体制中跳出来,并选择去热门行业中就业以追求个人能力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6. 阅读材料三,请指出它与材料二在看待“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上的分歧。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的看法。
【答案】4. C 5. C
6. 分歧:①材料二认为“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喜忧参半,突出了其在人才资源分配方面的好处和有可能带来的影响,对其持谨慎观望的态度;②材料三对这一现象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是人们追求实现自身价值的种行为,是人才资源活力释放的一种方式。
看法:①对“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盲目肯定;②虽然这一现象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如会影响公务员队伍建设等,但也应看到这一人才流动现象是政府、市场、社会、个人能力及选择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③希望在政府严格监管下,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让这一现象向好的方面发展。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项,“都认为是社会原因促使公务员选择到更为广阔的职场空间实现自我价值”表述错误。材料一、三还提到了个人原因,如材料三中“公务员跳槽的原因,主要是追求实现自我价值”。
B项,“公务员的专业经验和对政策法规的把握使他们具备了“复合型人才”的特质”“在热门行业中”等表示错误。根据文意,应该是“材料一认为公务员的扎实的教育和工作背景使他们具备了‘复合型人才’的特质,他们凭借多年所积累的经验和人脉在相关行业中能够如鱼得水”。
C项,表述正确
D项,“因此材料二对‘公务员跳槽’引发的问题的担忧是不必要的”强加因果。材料二仅仅在于表达“认为对“公务员跳槽”引发的问题的担忧是不必要的”这个观点。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项,“专业性最强”“略逊一筹”等表述错误。根据文意,只能说材料一的报道“专业性强”,而材料二、三是针对这一情况进行的评论,“比较客观,符合实际”,二者并不能予以比较。
B项,“夹叙夹议”表述错误,材料三的内容均以议论为主;“混淆”表述错误,个人观点是遵循“《2015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的,是客观事实;“让受众无法客观看待”也属于无中生有。
C项,理解分析正确。
D项,“都关注到”以偏概全,材料一没有提及公务员收入待遇降低的问题。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本内容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关于材料三与材料二的分歧问题,材料二第三段“这对社会发展与进步是相当有利的”表达的是“对公务员跳槽的喜”,第四段“从这个层面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令人担忧”表达的是“对务员跳槽的忧,喜忧参半”,“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公务员这个群体,也激活了社会人才市场,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社会全面和谐发展”,肯定其好处和影响。材料三“…带来的新机遇…正是为了使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够更具活力”,没有体现忧,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认为他们是“主要是追求实现自我价值”。关于对“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的看法,可以从对这现象的认识和期望的角度去分析,可结合前面的分歧、“公务员跳槽”一分为二来看,看到它的必然,“随着养老金双轨制的废除,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务员越来越市场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也看到它的缺点,“则有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成负面影响,有可能破坏公务员群体的整体性,也有可能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也有对它期望,“但是公务员开始跳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既然发展的是市场经济,就应让市场更多地去决定,更多地遵循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黎明前夜
陈德鸿
大勇说,娘,回吧。
娘抓住大勇的右手说,到西风口寻找到你弟,就让他回家来。一时走不脱,也让他寻机跑回来。娘顿了顿,又说,你爹这一没,日子眼瞅就过不下去了。
大勇抽出手,揩了揩娘脸上的泪说,娘,我知道了。外面冷,回吧!
娘蹒跚着回了屋,一会儿又跑出来,冲走远的大勇喊,路上千万当心,寻不到,就早点回家。


展开余下试题走到村外一片收割后的田野时,大勇停下来,在地头找到一个写着父亲名字的木橛,然后蹲在地上,用右手抓了一把土,紧紧攥在手里,嘴里喃喃自语,小勇啊,咱家有地了,是政府分的,哥使不上力,你回来帮哥种吧!
第二天傍晚,大勇赶到西风口时,长长的队伍仍在不停地过着,土道旁,挤满了一层又一层的人。
大勇挤进人群,看着队伍中一张张稍纵即逝的脸,犯起愁来,这可上哪儿找小勇啊!听说兵是从昨天开始过的,小勇也不知过去了没有。
大勇想了想,也学旁人从队伍边拽住一个兵问,同,同志,我向你打听个人?
兵停住脚,叫啥名,是哪个部队的?
叫赵小勇,是,是3纵的。
不认识。兵摇摇头,3纵还没过来,你再等等吧。
大勇舒了口气,刚在离土道不远的一个土墙边坐下来,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便挤坐在他旁边。
大勇往边上挪了挪,男人又挤过来,说,兄弟,俺姓韩,刚才你和那个官长的话俺都听到了,俺儿子也是3纵的。
那敢情好。大勇说,我是赵家堡的,你是哪的?
男人说,俺家在马家洼。
那地方我去过,有个牲口市。大勇问,那边的地也分了?
分了,分了。我这次找儿子,就是告诉他这事。这回家里有地了,俺再捣腾点牲口啥的,日子就更好了。家里还有啥人,能忙过来?大勇问。
家里还有个小的,不顶啥事。他娘病在炕上好几年了。男人说,俺一个人,多吃点辛苦就是了。
看着男人满足的笑意,大勇忽然想起来,前年在马家洼买骡子时,曾经和这个男人打过交道。
那时,大勇相中了一头骡子,这个男人要价十五个大洋。大勇磨了半天,男人死活不吐口。眼瞅着太阳快落山了,一个年轻人突然把男人拉到一边,互相把手伸进对方的袖子里……大勇急了,拽过男人说,15个大洋,这骡子我要了。到家没几天,大勇发现这骡子走路爱往右边去,找来八爷一看,说是骡子左眼受过伤。听大勇讲了买骡子时的情况,八爷说,你这是让人唬了,那是爷俩,专好下扣子。
见大勇不吭声,男人说,我儿在部队表现可好了,打锦州时还立了功呢!
大勇愣了愣,问,你这次来,是想把儿子叫回家去帮你?
男人撇了撇嘴说,那哪行啊,俺就是想儿子,让他对家里放心,告诉他在部队好好干,全国都解放了再回来。
大勇尴尬地笑了笑,不吭声了。
半夜时,许多汽车和马拉的炮车驶过之后,又开始过起长长的队伍。男人问了几个兵,高兴地对大勇说,这是3纵的,咱俩精神点,互相帮衬着打听。
天快亮时,男人找到大勇说,兄弟,你慢慢打听着,我,我回家了。
咋?大勇一边盯着队伍,一边问。
俺儿,俺儿他没了。男人蹲在地上,呜呜哭了起来。
大勇不知怎样安慰男人,只是用右手轻轻拍着男人的肩膀。
过了好久,男人站起来,擦了擦脸上的泪,踉踉跄跄边走边说,兄弟,管咋,俺儿这是光荣,没给俺韩家丢脸。
走了几步,男人又折回来,对大勇说,兄弟,那事对不住了。等回去,俺给你寻头好的送家去,换回那头病骡子……
男人的身影在黑暗中消失了很长时间,大勇才回过神来,泪水早已湿了眼睛。快中午时,大勇终于看到了队伍里扛着机枪的小勇。
小勇吃惊地摇着大勇的右手问,哥,你的左手呢?
大勇含糊着说,我这只右手也啥都能干,不耽误事儿。
小勇问,爹娘都好吗?
都好,都好,地也分了,咱家分了二十多亩呢。大勇说,爹妈特意让我来告诉你,家里不用你操心,在部队上好好干,不解放全国不许回家。
大勇往家走时,觉得自己的脚步比来时坚定了许多,也踏实了许多。
1950年4月,赵小勇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光荣牺牲。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多次写大勇使用右手,暗示他身有残疾,独自承担家庭生活有困难,使大勇找弟弟回家的情节更符合生活逻辑。
B. 小说精心设置主场景,安排大勇与韩姓男子在西风口寻找亲人巧遇,巧妙地绾结了两个家庭的故事,使情节更集中、更有戏剧性。
C. 目睹曾下套坑自己的韩姓男子的变化,大勇情感是复杂的,听完他对儿子的夸奖和期盼,大勇以尴尬一笑和不吭声表示对他不信任。
D. 大勇受到身边人物支持革命的精神感染,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被唤醒,克服了小农意识的局限性,毅然决然鼓励弟弟留在部队。
8. 小说以“黎明前夜”为标题,有何寓意?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以赵小勇光荣牺牲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7. C 8. ①暗示了人民军队浴血奋战,即将贏得全国大解放的时代背景;②意味着翻身做主拥有土地的农民,思想觉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
9. ①呼应开头,交代人物归宿,结构更完整,更有张力;②强调革命胜利得要民众的理解和支持,更需要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深化了作品主题;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强化了悲剧之美。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手法,B项考核结构,CD项考核情节,其中C项,“表示对他不信任”错误,应是“对自己找弟弟回家种地”不好意思。
【8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标题的含义的题目,要求回答“黎明前夜”为标题的寓意,注意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主旨作答,从时代背景的角度看暗示了人民军队浴血奋战,即将贏得全国大解放的时代背景;从主旨的角度看,意味着翻身做主拥有土地的农民,思想觉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
【9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情节额作用的题目,要求回答“小说以赵小勇光荣牺牲结尾的艺术效果”,注意从结构,内容和主旨的叫偶读作答,从结构上看呼应开头,交代人物归宿,结构更完整,更有张力;从内容上看,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强化了悲剧之美;从主旨的角度看,强调革命胜利得要民众的理解和支持,更需要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深化了作品主题。
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曾樱,字仲含,峡江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历郎中。天启二年,稍迁常州知府。樱持身廉,为政恺悌公平,不畏强御。屯田御史索属吏应劾者姓名,樱不应。御史危言恐之,答曰:“僚属已尽,无可纠,止知府无状。”因自署下考,杜门待罪。抚按亟慰留,乃起视事。织造中官李实迫知府行属礼,樱不从。实移檄以“尔”“汝”侮之,樱亦报以“尔”“汝,卒不屈。无锡高攀龙,江阴缪昌期、李应升被逮,樱助昌期、应升赀,而经纪攀龙死后事,为文祭之,出其子及僮仆于狱。宜兴毛士龙坐忤魏忠贤遣戍,樱讽士龙逃去。上官捕其家人,赖樱以免。武进孙慎行忤忠贤,当戍,樱缓其行。忠贤败,事遂解。崇祯元年,以右参政分守漳南。九莲山贼犯上杭,樱募壮士击退之,夜捣其巢,歼馘殆尽。士民为樱建祠。母忧归。服阕,起故官。进按察使,分巡福宁。红夷寇兴泉樱请巡抚邹维琏用副总兵郑芝龙为军锋果奏捷及刘香寇广东总督熊文灿欲得芝龙为援维琏等以香与芝龙有旧疑不遣樱以百口保芝龙,遂讨灭香,芝龙感樱甚。十年冬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内蒙古自治”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