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一中高二级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学段考试 语文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要欣赏诗词,须看诗词人“说话”的艺术。李义山的《锦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不说如今追忆,惘然之情,令人不可为怀;却说可待追忆,即在当时已是惘然不胜了。如此,不但惘然之情加倍托出,而且余味无尽。晏小山作《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 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许多长。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此词写怀人念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而归信无凭,空对来书,流泪循诵—此本相思之极致也,而词人偏曰:来书纸上诉说相思,何能为据?莫如丢开,枉费伤心之泪。话似豁达,实则加几倍写相思之挚。这就是“说话的艺术”。如果直言白讲,“我如何如何相思呀”,不但不能感人,而且根本不成艺术。 要欣赏诗词,不能不提“境界”的艺术理论问题。“境界”一词,虽非王国维所创,但专用它讲诗词的,自以他为代表。他认为,诗词有境界便佳,否则反是。其说认为,像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矣;欧公的“绿杨楼外出秋千”,着一“出”字而境界全出矣。究其实际,是文学艺术美学观念中的那个“传神”的事情。人们讲诗词时,最尚者是神韵。有神,方有容光焕发;有韵,方有言外之味。神与绘画密切相关,韵本音乐声律之事。可知无论“写境”(如实写照)还是“造境”(艺术虛构),都必须先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否则不可能有神韵之可言。由是而观,不难悟及:境界,并非最高之理想,盖境界本身自有高下雅俗之分,怎能说只要一有境界,便成好诗词呢?龚自珍尝笑不学之俗流也要作诗,开口便说“柳绿桃红三月天”,以为这俗不可耐。能说这句诗没有任何境界吗?不能的,它还是自有它的境界。问题何在?就在于没有神韵。东坡于同时代词人柳永,特赏其《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以为“高处不减唐人”。这“高处”何指?不是说柳永写出了境界,而是说词句极有神韵。境界有时是死的,神韵却永远是活的。 要欣赏诗词,须稍稍懂得自己民族的文学艺术上的事情。遇见文学史上的掌故、佳话等,不能都当作陈言往事而弃之不顾。杜甫称赞李白:“凊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有人硬说这是“贬”词。这实是诗圣老杜拈出的最高标准,析言之,即声清,意新,神俊,气逸。这是从魏晋六朝开始,经无数诗人摸索而形成的总结性的理论表述。如果我们对这些一无所知,又怎能谈到欣赏二字呢? (摘编自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词典>序言》)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看似豁达之语,实则极写相思之深,离恨深重,使人更觉哀伤。 B. “红杏枝头春意闹”“绿杨楼外出秋千”之所以是佳句,在王国维看来在于诗句创造出了境界。 C. 苏轼认为柳永的《八声甘州》不仅创作出了境界,而且富有神韵,故评价其“高处不减唐人”。 D. 有人不了解魏晋六朝起形成的诗歌创作理论,就误以为“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是在贬低李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李义山、晏小山诗词中的句子,意在证明鉴赏诗歌要关注诗词人“说话”的艺术。
浏览完整试题B. 文章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三个方面论述如何欣赏古典诗词,层次清晰,详略得当。 C. 文章举龚自珍取笑不学之俗流与东坡赞扬柳永的例子,论证境界、神韵对诗歌的重要意义。 D. 文章中引用大量诗词,使要论证的问题更加具体和具有说服力,更易于读者理解、接受。 3. 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境界是诗词创作、欣赏中的重要概念,虽不是王国维首创,但他却是专用境界讲诗词的典型代表。 B. 若没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就不可能创作出有境界的诗词,因为境界和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密切相关。 C. 诗词创作中写出神韵比写出境界更高一层,从流传至今的许多名篇佳句中我们可以找到明证。 D. 王国维认为有境界就是好诗词,而作者认为有境界不一定是好诗词,境界本身是有高下雅俗之分的。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项,“不仅创作出了境界,而且富有神韵”错误。文章的表述是“这‘高处’何指?不是说柳永写出了境界,而是说词句极有神韵”,“不是……而是……”不同于“不仅……而且……”。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项,“论证境界、神韵对诗歌的重要意义”错误。依据“能说这句诗没有任何境界吗?不能的,它还是自有它的境界。问题何在?就在于没有神韵……不是说柳永写出了境界,而是说词句极有神韵。境界有时是死的,神韵却永远是活的”可知,文章举龚自珍取笑不学之俗流与东坡赞扬柳永的例子是为了论证神韵对诗歌的重要意义。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项,“就不可能创作出有境界的诗词……境界和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密切相关”错误。语句原文“可知无论“写境”(如实写照)还是“造境”(艺术虛构),都必须先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否则不可能有神韵之可言”可知,作者认为所有诗词都有境界,而若没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就不可能创作出的是有神韵的诗词,因此神韵和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密切相关。 故选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教师(节选) 刘慈欣 他知道,这最后一课要提前讲了。 他忍住几乎使他晕厥过去的剧痛,艰难地移近床边的窗口,看着远处的村庄。从自己的老师为救自己被狼咬死的那一刻起,他这一生就属于黄土高原上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了。 窗外的田垅上,娃们在为他烧香和烧纸了。 半年前,他拿起扁担和想从校舍取椽子去修村头老君庙的几个人拼命,被人打断了两根肋骨。送到镇医院,竟又发现他患了食道癌,但他没有去管,实在没钱管。从镇医院出来,他把身上所有的钱都买了书。 在距地球五万光年的银河系的中心,一场延续了两万年的星际战争已接近尾声。 碳基联邦舰队将完成碳硅战争中最后一项使命:摧毁大部分恒星,建立一条五百光年宽的隔离带,免除硅基帝国对银河系中心区域的碳基文明的任何威胁。隔离带中只有形成3C级以上文明的恒星系才会被保护。 夜深了,烛光中,娃们围在老师的病床前。 他把剩下的12片止疼药一把吞了下去,他知道以后再也用不着了。他挣扎着想在黑板上写字,但头突然偏向一边,一个娃赶紧把盆接到他嘴边,他吐出了一口黑红的血,然后虚弱地靠在枕头上喘息着。 娃们中有了低低的抽泣声。 他让他们记住牛顿第一定律,记住牛顿第三定律,最后才让他们去记最难懂的牛顿第二定律。孩子们哭着记住了,他们知道记不下来,老师是不会放心的。 “发射奇点炸弹!” 一团团似乎吞没整个宇宙的强光又闪起,然后慢慢消失…… 隔离带在快速推进。直到他们遇到太阳系的三号行星。 3号行星检测,检测30个随机点。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盖区的圆心上。 “1号随机点检测。” 结果……绿色结果,绿色生命信号! “开始3C级文明测试。 1号测试未通过,2号测试未通过……10号测试未通过。 “发射奇点炸弹!” 最高执政官突然想起什么:“继续测试。” 11号测试题未通过! 12号测试题未通过! “3C文明测试试题13号: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运行状态如何?” 数字宇宙广漠的蓝色空间中突然响起了孩子们清脆的声音:“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 “3C文明测试试题13号通过!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 “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请叙述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间力的关系。” 孩子们说:“当一个物体对第二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第二个物体也会对第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通过!3C文明测试试题15号:对于一个物体,请说明它的质量,所受外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孩子们齐声说:“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3C文明测试试题15号通过,文明测试通过!确定目标恒星500921473的3号行星上存在3C级文明。” “奇点炸弹转向!脱离目标!!”太阳系,推送奇点炸弹的力场束弯曲了,奇点炸弹撞断了一条日珥,掠过太阳,亮度很快暗下来,最后消失在茫茫太空的永恒之夜中。 那些娃们什么也没觉察到,校舍里微弱的烛光下,他们围着老师的遗体,不知哭了多长时间。 最后,娃们决定自己掩埋自己的老师。他们拿了锄头铁锹,在学校旁边的山地上开始挖墓坑,灿烂的群星在整个宇宙中静静地看着他们。 “天啊!这颗行星上的文明不是3C级,是5B级!!”参议员惊呼起来。 “他们已经开始使用核能,并用化学推进方式进入太空,甚至已登上了他们所在行星的卫星。” “这个行星上生命体记忆遗传的等级是多少?” “他们没有记忆遗传,所有记忆都是后天取得的。” “那么,他们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是什么?” “极其原始,也十分罕见。他们身体内有一种很薄的器官在大气中振动时可产生声波,同时把要传输的信息调制到声波之中,接收方也用一种薄膜器官从声波中接收信息。” “这种方式信息传输速率是多大?” “大约每秒1至10比特。” “上尉!”舰队统帅大怒,“你是想告诉我们,一种没有记忆遗传,相互间用声波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每秒1至10比特的速率进行交流的物种,能创造出5B级文明?!且这种文明是在没有任何外部高级文明培植的情况下自行进化的?!”
展开余下试题“但,阁下,确实如此。” “但在这种状态下,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识,而这是文明进化所必需的!”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 “他们叫教师。” “教——师?” 娃们造好那座新坟,东方已经放亮了。娃们在那个小小的坟头上立了一块石板,上面用粉笔写着“李老师之墓”。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包含了丰富的信息,让我们大概了解了李老师的基本情况,包括身体情况、工作情况、经济状况和他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 B. 文本采用双线结构,一条是老师上课至生命最后一刻;另一条是碳基舰队建立隔离带时找寻并保留3C文明。双线互为呼应,并行不乱。 C. 天上地下截然不同的场景转换和故事内容,给小说带来了奇幻的色彩,也确实给读者带来了阅读科幻小说独有的体验。 D. 文本中李老师这个乡村教师卑微不幸,作为一个悲情角色,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小说的悲剧主题,引发了我们对其深深的同情。 5. 文中画线句“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盖区的圆心上”有何作用? 6. 一篇优秀的科幻小说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本文蕴含了哪些人文精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①构思巧妙:是两条线索的交汇点,串接起了两个不同时空故事,即一方面银河系碳基舰队在建立隔离带过程中探触3C级以上文明的恒星,小山村碰巧成为探测点;另一方面,黄土高原上这个偏僻山村有师生间知识文明传承。②制造悬念,让读者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更加关注。③突出主题:为山村小学的师生成为拯救地球的英雄埋伏笔,表现了悲壮的英雄主义主题。 6. ①坚守使命:柔弱者在困境中用知识、良知、师德等对传承文明使命的坚守。②知恩感恩:孩子们为老师烧香烧纸,围在床前以及哭着记住牛顿三大定律可见孩子们感恩于老师的付出。③尊重文明:碳基舰队在探测到3C级以上文明行星上的生命迹象后让炸弹转向,以保护有3C级以上文明的恒星系,碳基舰队惊叹地球的5B文明、师生生命体之间知识的传承。④敬仰崇高:崇尚教师的奉献坚守。乡村教师用微小的生命个体,用原始方式艰辛地推动地球人类文明进步,歌颂卑微的生命凭借崇高的精神传承至高的文明。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D项,“文本中李老师这个乡村教师卑微不幸,作为一个悲情角色,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小说的悲剧主题,引发了我们对其深深的同情”说法错误。根据文本内容可知,小说表现的应该是悲情的英雄主义主题,歌颂了教师在人类文明传承发展中的功绩,引发的应是读者的崇敬之情,如小说的最后一段娃们造好那座新坟,东方已经放亮了。娃们在那个小小的坟头上立了一块石板,上面用粉笔写着“李老师之墓”,可以看出孩子们对老师的崇敬、怀念之情,所以选项中所说的“深深的同情”错误。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在文中作用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读懂文章,把握作者写作的意图,然后依据上下文,找出句子出现的语境,依据语境作答句子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内容和主题方面分析。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某一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往往是推动故事发展,使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盖区的圆心上”,这句话一方面是说文中的山村小学正好在碳基舰队的探测点上,另一方面是说在这山村小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正进行知识文明的传承,如果说前一个发生的地点在天上,那么后一个就是在地上,而划线句把这两个故事巧妙地连接到一起,把天上和地下两个时空连接到一处,构思显得极为巧妙;因为碳基舰队的检测波覆盖了这所山村小学,而病重的教师正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巧妙地引出了该星球被判定为3C级以上文明的故事情节;从下文来看,碳基舰队在建立隔离带时本是把奇点炸弹对准地球,后来因为发现3C文明而转移目标,而3C文明就是通过老师对孩子的授课传递出来的,划线句交代碳基舰队的检测波覆盖的圆心就在这山村小学也就为下文师生拯救地球埋下了伏笔,歌颂教师在人类文明传承发展中的功绩。本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从句子的本身意思理解出发,从结构、内容、主题等角度作答,主要是构思巧妙,制造悬念,突出主题。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快速读懂原文,深人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其次,跳出文章,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再次,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作者的真正意图);最后,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信息。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优秀的科幻小说往往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本文蕴涵了哪些人文精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探究作品的人文精神需要从多个视角进行,从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从周围的人对他的影响或他对周围的人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从文章的次要人物的性格分析,从社会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本题中,考生可以先从主人公李老师的角度分析,李老师作为教师,他在困境中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用自己的知识、良知和师德来传承文明,坚守作为教师的使命,李老师坚守的毅力和奉献的精神是考生要抓住的一个关键点;还可以碳基舰队的角度分析,碳基舰队在建立隔离带的时候,发现3C文明因而放过地球,这展现出对文明的尊重;最后还可以从孩子的角度来探究,李老师去世之后,孩子们给老师造了一座新坟,体现出对老师的崇敬之情。由此可知,考生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概括小说的人文精神:坚守使命;尊重文明;敬仰崇高。 【点睛】解答句段作用类题目,重点从以下几个角度把握。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 ,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比如开头段的作用,一般从下面几个角度思考,一是看与标题的关系,即点题,照应标题,二是看与下文的关系,引起下文,如为下文写……做铺垫(张本,埋下伏笔),与……形成对比(反衬) , 照应……;中间段一般是承上启下,结尾段一般呼应上文和标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展开余下试题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B.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C.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D.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8.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亭长是管理亭的官吏。亭即驿亭,是由驿站所设置的供行旅途中歇宿的处所。 B. 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C. 所食邑即收食禄的封地,由皇帝封赐给臣下,受封者以其中民户赋税为食禄。 D. 相国是辅佐君主治理国政的最高长官。韩信死后,丞相萧何被刘邦拜为相国。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萧何勤勤恳恳,长期辅佐刘邦。萧何在刘邦做亭长时就经常帮助他。楚汉战争中,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巴蜀、关中,使刘邦有稳固的后方。 B. 萧何深谋远虑,志在经世济民。汉军攻入咸阳,将士们忙着哄抢财宝,萧何却收藏秦律令图籍档案,使刘邦能了解天下地形、户口等情况。 C. 萧何不善征战,论功却排第一。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刘邦以狗猎为喻,坚持认为萧何之功最高。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 D. 萧何忠于刘邦,献计斩杀韩信。楚汉战争中,萧何为帮助刘邦战胜项羽,举荐了韩信;刘邦称帝后,因韩信谋反,萧何又帮吕后杀死了韩信。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2)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答案】7. D 8. A 9. C 10. (1)诸事总要奏请汉王,获准了就执行;倘若来不及奏请,就根据情况酌情处理,汉王来了再报告。 (2)如今萧何没有汗马功劳,只管管文书案卷(只不过靠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不打仗,反倒功居我等之上,为什么(这是什么道理)?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还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其中的某些标志词,必要时可以直接凭意思和修辞等断句。 这段话的大意是:沛公被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去。而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 “汉王”是人称代词,在句中做主语,“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是谓语,此句的意思是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而去”是指项羽离开,与前文连在一起,意思是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去,故排除AC;“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是四个并列的部分,做“知”的宾语,排除B。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A项,亭长在秦汉是负责治安警卫的,监管停留旅客和民事,所以亭长是地方行政管理者;亭不单单指驿亭,也指地方行政单位。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C项,并不是“心悦诚服”,原文说“群臣皆莫敢言”。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辄,总是;从事,执行做事;即,倘若;便宜,根据情况酌情处理;闻,使……闻,报告。 译为:诸事总要奏请汉王,获准了就执行;倘若来不及奏请,就根据情况酌情处理,汉王来了再报告。 第二句得分点:徒,只,只不过;持,把持,管理;顾,表转折,却。 译为:如今萧何没有汗马功劳,只管管文书案卷(只不过靠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不打仗,反倒功居我等之上,为什么(这是什么道理)?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萧相国萧何是沛县丰邑人。高祖担任亭长,萧何又经常给他帮助。等到高祖起兵当了沛公,萧何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诏令以及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 沛公被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去。而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萧何又向汉王进言,推荐韩信,汉王就任命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