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167 2020-11-20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7]
湖南师大附属五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高一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一旦这种文化产生,它就成了该群体的识别标志及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换句话说,没有客家群体,就不会有客家文化;但如果没有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客家群体也不可能具有那么强大的生命力,以至于经过数百上千年之久。
客家人的先民是从中原地区来到岭南地区的,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或为军队戍边,或为躲避战乱。初以平民为主,后有文人贵族。而历史上的客家人因各种原因,又从岭南地区继续外迁。当今客家民系分布很广,其中粤闽赣边三角地区是其主要聚居地,在国外以东南亚为主。所以,客家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移民为代表的地域性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在客家迁徙史和客家文化的诸多方面中,都突出体现了客家精神的丰富内涵,而其精神的核心又在于团结和奋进。
首先是客家先民自身团结的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正是这种向心力使他们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灿烂的文明带到南方播衍而不被迁徙地的土著同化。江西赣南,广东梅州地区的多层梅州围龙屋、永定的土楼、长汀的九厅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筑,既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也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
在永定的一些大型土楼内,有石柱雕联、石鼓承柱、雕梁画栋;有天井、花园、假山、盆景、鱼池,美不胜收。甚至还有土楼附设学堂,楼有楼名,柱有雕联,如“振成楼”、“振纲立纪,成德达才”,教人遵纲纪,重德才,奋发进取。这些文化印记无不闪耀着中原文明崇文尚武、耕读传家的精神光芒。
其次,这种团结奋进的精神特质,还表现在对异族文化的博采和涵化上。客家先民的南迁,是中原的汉人与迁徙地土著长期斗争而又走向团结的过程,并最终形成了共同体。今天的客家,绝不单靠入迁的中原汉人的自身繁衍,而是经过与当地民族融合而发展壮大起来的,也有其他民系迁入客家居地而被同化成了客家人。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太平天国运动,提出“天生天养和为贵,各自相安享太平”、“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人,尽是姐妹之群”的口号,表现出客家人希望与土著居民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一视同仁那种朴素的民主思想。
在客家地区,人们的宗教信仰也是十分宽容和亲善的,儒、道、释以及基督等教可以亲如一家、同居一寺。连刘邦、项羽这对冤家也可合祀一龛接受人们的膜拜。妈祖本是沿海地区人们航行的保护神,客家人也把她请到山乡,作为山乡的保护神。客家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的精华,长期的迁移养成了兼收并蓄取其长、开拓进取不保守的民风,使客家民系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摘自罗勇《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客家精神就是团结奋进,它是维护客家人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力量。
B.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南方,例如耕读文化和儒家文化。
C.客家人包括入迁的中原汉人、本地的土著居民,还有迁入客家居地的其他民系。
浏览完整试题
D.客家人不仅信仰妈祖,还信仰儒、道、释以及基督等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第一段采用了假设的论证手法,论述了客家群体与客家精神之间的关系。
B.文章第二段按时间顺序概括评述了客家人的迁徙史,为下文奠定理论基础。
C.文章第五段引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两句口号,旨在表现出客家人希望与土著居民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的朴素愿望。
D.文章主要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系统阐释了客家文化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客家群体是客家文化存在的前提条件,而长期稳定发展的客家文化又是客家群体拥有强大的生命力的保证。
B.当今的客家人分布很广。在国内,客家人主要聚居在广东、福建、江西三省的交界处,国外主要聚居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地区。
C.多层梅州围龙屋、永定的土楼、长汀的九厅十八井等建筑,使客家人的团结奋进精神得以存续。
D.客家民系之所以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与他们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的精华相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子午镇往事 耿春元
那年合作化,子午镇的农民都入社,只有白胜不入社。村里的领导去动员,他不入;镇上的领导去动员,他也不入。因为白胜一个人不入社,子午镇就没有完成合作化任务,就不好向县上交待,就必须想办法让他入社。
白胜三代贫农,出身不错,战争年代还救过一个“八路”的命!这个“八路”叫刘大勇,现今在本地区任专员!你看看,这事软的不行,硬的又不敢,领导们犯了难。
说来也巧,领导们正在为难的时候,专员刘大勇视察工作来到了子午镇。趁这空,子午镇领导硬着头皮壮着胆子说了白胜不入社的事。刘大勇笑了笑说,我正想去看看他呢,顺便嘱咐一声就是了。
提起刘专员刘大勇,子午镇的人们没有不知道的;提起白胜救过刘大勇刘专员的命,子午镇的人们更是没有不知道的。刘大勇当年在子午镇一带打鬼子时不叫刘专员,叫刘司令。刘大勇的队伍其实是八路军的一支地方游击队!刘大勇应该称队长的,叫司令是乡亲们尊称他。“管他队长还是司令,能打鬼子叫啥都行;不能打鬼子,狗屁不是!”刘大勇给战士讲话经常这么说。刘大勇的队伍打起仗来确实不含糊——炸碉堡、端炮楼、打伏击、杀汉奸……个顶个往死里拼。刘大勇的队伍在这一带打出了威风,成了鬼子的肉中刺眼中钉。
在一个月黑风高夜,阵阵枪声响过后,负了伤的刘大勇再也跑不动了,倒在了白胜的家门口。也该刘大勇命大,白胜出来解手,听到门前有呻吟声,也幸亏白胜认识刘大勇。刘大勇来子午镇宣传抗日、组织队伍时,白胜见过他。白胜认出倒在门前的军人是刘大勇的时候,鬼子和汉奸已经追到了子午镇的大街上。
大半个时辰的工夫,鬼子和汉奸们先后冲进了白胜家里。当时白胜家只有三间草屋和一间厨房,搜查一个人并不困难。一只盛粮食的大瓮一枪托子捣碎了,一个盛衣物的破柜子,一刺刀穿透了……旮旮旯旯里里外外砸了个遍搜了个遍,就剩下那三间草房的最后一间的时候,白胜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一条破门帘挡不住什么,端着上了刺刀的枪猛地一挑,那门帘就落在了地上。见到的是一盘土炕,土炕上一床露着烂棉絮的破被子,破被子底下盖着一个人!一个鬼子端着刺刀“嗨”一声,刺刀一闪,那床破被子呼地就挑开了。被子底下蜷缩着白胜的老父亲!白胜的老父亲卧床已经三年了。老父亲气喘吁吁,奄奄一息,命悬一线的形骸令人异常惊惧。鬼子很失望,一瞬间,一股恶臭扑鼻而来。这股恶臭立时弥漫了整个房间。鬼子们不知道老人生的什么病,非常惶恐地掩起鼻子退出房间,然后返身蜂拥而去……其实,刘大勇就藏在老父亲身子底下的炕洞里!
又一天,刘大勇来到白胜家。白胜的父亲早已亡故,刘大勇先到老父亲坟上烧了纸钱磕了头,然后告诉白胜说,解放了,我刘大勇不当司令了,当县长了。后来刘大勇刘县长到地区当专员了,这回因为入社的事,刘大勇刘专员来到了白胜家里。
刘专员说:“镇上那些农户都入了呢,光剩下你了,入吧!”白胜说:“别的事你说啥俺听啥;这件事,俺是谁的话都不听。”刘专员说:“说这么坚决干啥?原来俺还寻思你一定起带头作用着呢,想不到……还是入了吧,我不误你。”白胜光抽烟,不吱声。刘专员又说:“合作化是奔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呢,早晚的事,为啥不早入?再说,你不入,我脸上也无光呢。”白胜依然闷头抽烟,就是不吱声。
刘大勇刘专员见白胜不说一句话,有些沉不住气了,就板起面孔站起来,没好气地大声说:“你说话呀,入还是不入!不入,讲出个道理来,咱也长长见识!”白胜抬眼看了看他,没好气地说:“大道理俺不懂,俺这人认死理——一些人好吃懒做,自己的地都种不好,还能为大伙出力?不都成了懒汉才怪呢!我怕把地种瞎了……”
为入社的事,两人竟然不欢而散。这次不欢而散,成就了白胜在子午镇独一无二的单干户。单干户白胜勤勤恳恳种自己那地,得空做点小生意,日子过得很滋润。
滋润的日子过了四五年,不幸发生了饥荒,子午镇的人们都挨饿,只有单干户白胜不挨饿。白胜不但不挨饿,还把囤积的余粮救济了挨饿的乡亲们……又过了四五年,“文革”开始,白胜灾难临头了。地被没收了,还游街批斗吊打……白胜再也忍受不了,在一个月黑风高夜携家眷逃跑了。白胜这一逃,竟是十多年。
十多年后的某一天,子午镇的村民们家家户户在分地!名头叫包产到户或叫责任承包。这个时候白胜回来了。回来听说刘大勇离休后在子午镇安了家,便来到了刘大勇家里。生死之交呀,两个人有说不够的话。那个亲呀,一日三餐,吃大肉喝茅台,一住就是半个月。说了半个月的话,谁也没有触及那个敏感的话题。
白胜要走了,刘大勇才说:“怎么被你言中了呢!”白胜说:“我只觉得那地成了集体的,就谁也不上急不出力了,我才觉着长不了……”刘大勇再无语,只是用食指沾着茶水在桌面上画了个圆圈。
一个哑语。白胜一直没有想明白。
(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展开余下试题
A.文章详细描写鬼子搜查白胜家的情况,反映当时情况危急,体现白胜过人的机智。
B.文章将不同时代背景下子午镇的几件往事串联在一起,角度选取巧妙,耐人寻味。
C.文中插叙了刘大勇打鬼子和白胜智救刘大勇的故事,使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
D.结尾处刘大勇“画了个圆圈”含有讽刺意味,意为历史回归原点,反映人生的无奈。
5.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白胜”这一形象的。(6分)
6.本文题为“子午镇往事”,写了哪些往事?有何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57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下面对加点字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假(借助,利用)舟楫者 狐假(借助,利用)虎威 不假(借助)思索
B.冰,水为(做,凝成)之 行将为(被)人所并 何为(为了)其然也
C.非利足也,而致(达到)千里 专心致(尽,极)志 闲情逸致(兴致,情趣)
D.劝(劝勉,鼓励)学 劝(用道理打动人)导 劝(劝说,阻止)架
8、下列加点词活用现象相同的一组是(3分)( )
①輮使之然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科己
③东望武昌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⑤顺流而东也 ⑥吾妻之美我者 ⑦小学而大遗
A. ①② B.⑤⑦ C.④⑥ D.②③
9、下列加点虚词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其曲中规 其皆出于此乎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惟江上之清风
C、吾尝终日而思矣 扣舷而歌之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师不必贤于弟子
10、指出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3分)(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客有吹洞箫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D、崖限当道者。
11、翻译文中划线句子(8分,每句4分)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4分)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分)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日:“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民曰,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六月,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国,即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汉王使郦生说豹,不下。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B.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C.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D.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13、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信度何等已数言上 ( 度:估计 )
B.诸将亡者以十数 (亡:死亡 )
C.信数 与萧何语 (数:屡次。多次)
D.何奇之 (奇:以……为奇,认为(他)很奇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布衣,指布制的衣服,即用麻葛之类的织物制成的衣服,用来代指平民。古代指平民的词还有“黎庶”“黔首”“元元”“民氓”等。
B.三秦,项羽灭秦后,把秦关中之地分封给三个秦朝降将,其所辖地就称三秦。今把陕西的陕南、陕北、关中并称“三秦”。
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活动前要沐浴更衣、整洁身心,不饮酒,不吃荤,不游乐,以示虔诚和庄敬。
D.谒,在此处指“谒见”,有觐见、拜见之意,是臣下、属下以恭谨的礼仪拜见君王或上级,拜见时还有一定的礼仪要求。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韩信出身贫寒,却不甘居人后。先后投奔项梁、项羽都因不受重用而逃走;又投奔刘邦,也因不受重用再次逃走。
B.韩信才华出众,深受萧何赏识。萧何在韩信逃离时,毫不犹豫追回了他,又极力请求刘邦礼待重用韩信。
C.韩信足智多谋,善于带兵打仗。刘邦与齐王、赵王合击楚军却大败,韩信收集了败军在彭城击败了楚军。
D.韩信见识独到,颇能看清形势。他冷静分析了刘邦和项羽的优劣形势,指出刘邦夺取天下的关键是民心。
16.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4分)
(2)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 (4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展开余下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7—18题。
六月二十四日夜梦(注1) 陆游
六月二十四日夜分,梦范致能、李知几、尤延之同集江亭,诸公请予赋诗,记江湖之乐,诗成而觉,忘数字而已。
露箬霜筠织短篷,飘然来往淡烟中。
偶经菱市寻溪友,却拣蘋汀下钓筒。
白菡萏(注2)香初过雨,红蜻蜒弱不禁风。
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
注:(1)这首诗是宁宗庆元二年陆游在故乡山阴时,据梦中所得而补写,他时年七十二岁,已在家乡闲居多年。(2)菡萏:读音hàndàn,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首联写诗人驾着用露箬和霜筠织成的短篷小舟,在淡烟缘绕的江河湖泊中飘然来往。
B、“偶经”“却拣”二语前后呼应,用语灵动自然,补足了首联“飘然来往”之意。
C、诗人问诸公吴中近事你们知道吗?这写出了诗人在家乡闲居多年后不知国事的苦闷。
D、陆游的诗作大多抒写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此诗却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情趣。
18、本诗的颈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6分)
(四) 名句名篇默写。(8分,每空1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用“ ”一句,高度概括了大自然万事万物在美好秋景中的生存状态。高度概括“同学少年”经历的革命岁月的句子是: 。
(2)“没有人天生懂道理的”,这与韩愈《师说》中“ ,
?”意思一致。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4)苏轼的《赤壁赋》中“ , ”两句,常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本题共3小题,9分)
不久前在英国受捧的《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在中国读者中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有人摘出许多字词的译法,认为不忠实金庸原作。但与之相对的,是英语读者一边倒的好评:“大师般的叙事”“高品质的梦幻故事”这样的评价______,就连公认难译的武功,也被评为“以十分优雅的方式展示出来”。译者郝玉青认为,译文的生动和流畅感最为重要:“最糟糕的是你把每个字都翻译准确了,但译作读起来却毫无生趣,这完全丧失了文学翻译的意义。”
这个译本的好坏姑且不论。郝玉青所说的那种译得毫无生趣、毫无美感,当下在国内的文学翻译中却并不鲜见。《老人与海》《了不起的盖茨比》等经典名著更是“重灾区”,新译本______却又令人______。网上有人专门开列了名著清单,向翻译界喊话“求放过”。这对于当下的文学翻译,不可不谓是一种讽刺。正是______这样的情况,许多翻译界专家呼唤文学翻译“美”的复归。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比比皆是 屡见不鲜 不忍卒读 基于
B.比比皆是 层出不穷 难以卒读 基于
C.俯拾皆是 层出不穷 不忍卒读 鉴于
D.俯拾皆是 屡见不鲜 难以卒读 鉴于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郝玉青所说的那种译得毫无生趣、毫无美感的情况,在当下国内的文学翻译中却并不鲜见。
B.郝玉青所说的译得毫无生趣、毫无美感的那种情况,当下在国内的文学翻译中却并不鲜见。
C.那种郝玉青所说的译得毫无生趣、毫无美感,在当下国内的文学翻译中却并不常见。
D.那种郝玉青所说的译得毫无生趣、毫无美感的情况,当下在国内的文学翻译中却并不鲜见。
22、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中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许多翻译界专家呼唤文学翻译“美”的复归。
B.“梳理探究”设计的专题有: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C.关于文学作品的多义性,《文心雕龙•隐秀篇》说:“隐以复意为工。”
D.这几年来,一般地讲,殴打的事情已经渐渐地少了,可是这种“幸福”只局限在外头工人身上。
四、写作(60分)
23、同学们进入高中学习已接近半个学期,对学校、对老师、对同学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对高中的学习也有了初步的感受,对自己的将来可能有了新的定位,对父母的爱也有了更深的体会。请以《心中有话对你说》为题写一篇文章,将你进入高中以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中印象最为深刻的部分告诉“他”(“他”就是题目中的“你”,可以是父母、亲戚、老师、同学),让他更好地了解你,关心你,帮助你,使你更好更快地健康成长。
要求选好倾诉对象,以《心中有话对你说》为题,思想健康,有真情实感,书写认真,标点规范,不得透露个人信息,字数不少于700字。
答案
1. B 【A.张冠李戴。由第一段“一旦这种文化产生,它就成了该群体的识别标志及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可知,客家文化是维护客家人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力量。C.扩大范围。第五段“今天的客家,绝不单靠入迁的中原汉人的自身繁衍,而是经过与当地民族融合而发展壮大起来的,也有其他民系迁入客家居地而被同化成了客家人。”以及“客家人希望与土著居民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可知,客家人不包括“土著居民”。D歪曲文意。第六段“人们的宗教信仰也是十分宽容和亲善的,儒、道、释以及基督等教可以亲如一家、同居一寺。”不等于说人们都信仰这些。】
2. D 【文章采用的是“总——分”的论证结构,重点阐释的应该是“客家精神的核心是团结和奋进。”】
3. C 【是一种象征。不等于说是必要条件。】
4.D(刘大勇“面了个圆圈”并不含有讽刺意味,也不能反映人生的无奈,而是对历史的一种反思。)
5.①叙述介绍。文中介绍了白胜的家世,叙述了救人的情景、挨斗逃跑的故事等,体现白胜的清白正直、有正义感等品格。②语言神态描写。在刘大勇劝说他人社时,他“不吱声”后“没好气”地说出自己的观点,体现了他的坚持、执着。③对比。白胜藏人的机智灵活与后来不入社的固执坚决形成对比,白胜不入社和其他人的态度形成对比,更好地体现白胜的性格。(每点2分)
6.写的往事有:①刘大勇打鬼子和白胜救刘大勇;②合作化时白胜不听劝告坚决不入社;③饥荒之时白胜救济乡亲;④白胜被批斗、逃跑。(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作用:①可以体现刘大勇和白胜勇敢抗日的形象;②表现白胜在合作化时自己冷静的思考和坚持;③表现白胜的善良,变通;④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更好地表现了人物,引人深思。(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7. B
8. D
9、A
10.C
11、(1)顺着凤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强劲,但听的人会听得特别清楚。
(2)君子的资质禀赋同一般人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12.A “益为”指增加设置,作句子的谓语。“疑兵”作“益为”的宾语,“信乃益为疑兵”是指“韩信就增设疑兵”,中间不能断开。据
上一篇:
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及答题卡)
下一篇:
湖南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湖南师大附”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