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92  2020-11-20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石河子二中高一语文月考试卷
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7小题,共54.0分)
1.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
A. 拜 遏(yè) 忤视(wǔ) 厚 遗(wèi) 瞋目(chēng)
B. 创伤(chuāng) 戮 没(mò) 飧用(xiǎng) 目 眦(zì)
C. 悖论(bèi) 刀 俎(jǔ) 变 徵(zhǐ) 惊 愕(è)
D. 美 姬(jī) 卮酒(zhī) 玉 玦(jué) 谨 诺(nuò)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
A项,“遏”应为“谒”;“瞋”应读 chēn。
B项,“飧”应为“飨”。
C项,“俎”应读zǔ。
D项,正确。
故选D。
2. 下列加划线字的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鲰生(zōu) 戳没(lù) 濡褛(rú) 樊 於期(wū)
B. 偏 袒(tǎn) 扼腕(è) 怯 懦(ruò) 揕其胸(zhèn)
C. 淬火(cuì) 陛下(bì) 拊心(fŭ) 图穷 匕见(bĭ)
D. 箕踞(jī) 贰(èr)于楚 眩(xuàn)从 百余骑(qí)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
A 项,“戳”应为“戮”;
B项,“懦”应读nuò;
C项,正确;
D项,“骑”应读jì
故选C。
3. 下列各句中都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B. 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D.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具体考查通假字。
A项,“蚤”通“早”
B项,“郤”通“隙”,隔阂;“不”通“否”,表否定。
C项,“倍”通“背”,背叛。
D项,“卒”通“猝”,突然。
故选B。
4. 下列句子中都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距关,毋内诸侯②秦伯说,与郑人盟③范增数目项王④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⑤秋毫不敢有所近⑥拔剑切而啖之⑦张良出,要项伯⑧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A. ①②③ B. ④⑥⑦ C. ③⑤⑦ D. ①④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具体考查通假字。
③⑤⑥不含通假字。①“内”通“纳”,接纳。②“说”通“悦”,高兴。④“振”通“震”,惧怕。⑦“要”通“邀”,邀请。⑧“蚤”通“早”。
故选D。
5.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项伯杀人,臣活之 B.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 拔剑撞而破之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具体考查词类活用。
例句“退”是使动,“使……撤退”。
A项,使动用法,“使……活”;
B项,意动用法,“认为……迟”;
C项,使动用法,“使……灭亡”;
D项,使动用法,“使……破”。
故选B。
6. 对下列各句中画线字 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樊於期乃前曰 ③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④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⑤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⑥项伯杀人,臣活之
⑦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⑧素善留侯张良 ⑨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浏览完整试题A. ①②⑦\③④\⑤\⑥⑨\⑧ B. ①②⑦\③④⑤\⑥⑨\⑧
C. ①⑦\③④\⑤\②⑥⑨\⑧ D. ①⑦\③④\②⑥⑨\⑤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①②⑦都是名词作动词,意思分别为“驻扎,走上前,取道”;三个句子分别译为:①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②樊於期走上前说。⑦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③④都是名词作状语,意思分别是“用匣子装,向北”;两个句子分别译为:③樊於期走上前说。④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⑤是动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晚了”;句子译为: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⑥⑨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分别是“使……活下来,使……跟从”;两个句子分别译为:⑥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⑨刘邦第二天早晨使一百多人骑着马跟从他来见项羽。⑧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与……交好”;句子译为: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
故选A。
7. 下列加画线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④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⑤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⑥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⑦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⑧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A. ①③⑥ B. ①④⑧ C. ②⑤⑧ D. ④⑤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①古为“使者”,今一般指出行者所携带的旅行中需用的少量物品;②古为“那个人”,今为“妻子”;③古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指称接待或宴客的主人,或指请客的人,也指某项赛事的主办国家、主办城市或主办单位等;④咬牙痛心,极端痛恨的样子,古今意义相同;⑤对同辈、朋友的敬称,古今意义相同;⑥全力,古今意义相同;⑦古指崤山之东,今指山东省,在太行山之东;⑧古指儿女亲家,今指嫁娶的事。
故选D。
8. 选出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项
A.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 夫晋,何厌之有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 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
D. 吾属今为之虏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项“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都为宾语前置句。A项“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为判断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句。B“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D“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定语后置句。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概念:所谓倒装句,是比照现代汉语习惯说的,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分类: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即谓语前置)(一)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不仁哉!梁惠王也 。译文:“梁惠王不仁!”(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形成宾语前置的情况。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如C项两句都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9. 下列句子按句式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②欲呼张良与俱去③大王来何操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⑤甚矣,汝之不惠⑥亚父者,范增也⑦此天子气也⑧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⑨具告以事⑩毋从俱死也
A. ①⑥⑦/②⑨⑩/⑤⑧/④③ B. ①②⑥/⑦⑨⑩/⑤⑧/③④
C. ①⑥⑦⑧/②⑨⑩/③/④/⑤ D. ①⑥⑦③/⑧②⑨/⑩/④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
①⑥⑦⑧为判断句,“者……也”“此……也”表判断。②省略句,完整的句子是:欲呼张良与(之)俱去。⑨省略句,完整的句子是:具告(之)以事。⑩省略句,完整的句子是:毋从(之)俱死也。③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大王来操何。④被动句,“为所”表被动。⑤主谓倒装,正常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
故选C。
10. 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③ 顾计不知所出耳 ④ 荆轲顾笑武阳
A.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相同
C.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 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试题分析:①②“微”解释为“如果没有”。③“顾”解释为“只是”, ④“顾”解释为“回头”。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贰于楚(从属二主) 晋军函陵(驻军)
B. 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 亡郑以陪邻(增加)
C. 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又欲肆其西封(扩张)
D. 若不阙秦(侵损) 以乱易整(改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D项,易:替代。所在句子译为:用分裂来替代团结一致。
故选D。
12. 对下语句中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兵北 略地,至燕南界  略:掠夺,夺取
秦王 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购:重金征求
B. 以乱易整,不武 武:威武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怪:责怪
C. 因人之力而 敝之,不仁 敝:损害
素善留侯张良 善:与……交好
D. 秦之遇将军,可谓 深矣 深:狠毒,刻毒
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B项,“武:威武”错误,武:勇武、有武德怪。“怪:责怪”错误,怪:以之为怪,意动用法。
故选B。
1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不如因善遇之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 ①劳苦而功高如此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②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展开余下试题D. ①未得与项羽相见 ②欲呼张良与俱去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含义的能力。
A项,①介词,趁机;②副词,于是,就。
B项,①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②表示目的关系的连词。
C项,①代词,这样;②连词,然而。
D项,两个“与”都是介词,可译为“同”。
故选D。
14. 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1)顷之未发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6)臣请入,与之同命
(7)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
(8)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9)怅恨久之
(10)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A. (1)(9)/ (2)(10)/(3)(5)/(4)/(6)(7)(8)
B. (1)(3)/(2)/(4)(5)/(7)(10)/(6)(8)(9)
C. (1)(9)/(2)/(3)(5)/(4)(6)(10)/(7)(8)
D. (1)(3)/(2)(10)/(5)(8)/(4)(6)(7)(9)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含义的能力。
(1)(9)助词,用于时间名词之后,无实义;(2)动词,到,往;(3)(5)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4)(6)(10)代词;(7)(8)结构助词,的。
故选C。
15.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为”字的用法和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⑤约为婚姻⑥何辞为?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
A. ①⑤/②③④/⑥/⑦ B. ①⑤/②④/③/⑥/⑦
C. ①/②④/③/⑤/⑥/⑦ D. ①/②④/③/⑤/⑥/⑦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含义的能力。
①做;②④替,给;③是;⑤变成;成;⑥句末语气词,呢;⑦跟“所”字合用,表示被动。
故选C。
16. 下列对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B.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也精于刻画人物。其笔下人物形象,往往是寥寥几句,就能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C. 先秦爵制,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西周、春秋爵称,在周天子(周王)下可大致分为侯、公、伯、子、男五级。
D. 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通婚姻,结为“秦晋之好”。后来“秦晋之好”泛指两家联姻。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C项,“可大致分为侯、公、伯、子、男五级”错误,应是大致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
故选C。
17. 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C. “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鸿门宴》。
D.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项,“游刃有余”出自《庄子•养生主》。
故选C。
18.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冯伯伯您惠赠给我的书籍内容翔实,观点新颖,我一定会好好惠存,细心研读。
B. 张雷把妻子创作的书画送给老领导并附信:“拙荆在美术学院工作,此为其涂鸦之作,敬请笑纳。”
C. 小张啊,凭咱们这么近的关系,你就不要客气,有什么要请教的,可以随时来找我。
D. 关于两国之间的复杂关系我请教了多位高人,难以厘清,只好不耻下问,请您指点迷津。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项,“惠存”是敬辞,请保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不能用于自身。故A错误。
B项,拙荆,是丈夫对妻子的一种谦称;涂鸦之作比喻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或胡乱画画,多用于谦辞;笑纳是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故B正确。
C项,“请教”意思是向对方求教,本项用于别人问自己问题,不得体。故C错误。
D项,“不耻下问”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人请教问题,不能用于自己。故D错误。
故选B。
阅读下面文言文,思考回答以下小题:
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导。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愿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刎。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勿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1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B. 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C. 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D. 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20. 下列实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子丹患之:使动,使……忧患 B. 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贫穷
C. 诚得劫秦王:果真、如果 D. 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固执
21. 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展开余下试题A. 樊将军亡秦之燕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 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C. 有顷而后言曰 秦王还柱而走
D. 光言足下于太子 长于臣
【答案】19. A 20. C 21. A
【解析】
【19题详解】
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中“于外”作“擅兵”的后置状语,与“内有大乱”对应,应在“外”后断开,排除BD两项;这句是太子丹对荆轲说的话的一部分,“此丹之上愿”是一个判断句,“上愿”是宾语,后面应断开,排除C。
本句译为:那些秦国大将这时都在国外指挥军队,而国内出现了大乱,这样,君臣会互相猜疑。(我们)凭借这样的机会,诸侯能够再次合纵,打败秦国就是必定无疑的了。这是我的最大愿望,但不知这个使命用来交给谁好,(我)希望您多多关心这件事。”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A项,患:意动用法,以……为患。
B项,困穷:处境艰难、走投无路。
D项,固:坚决。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的能力。
A项,两句中的“之”都是动词,到、往。
B项,第一句中的“以”,连词,来。第二句中的“以”,介词,把。
C项,第一句中的“而”,连词,表顺承关系。第二句的“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D项,第一句中的“于”,介词,对,向。第二句中的“于”,介词,比。
故选A。
参考译文:
秦国将灭掉六国,秦兵又已逼近易水。恐怕祸临燕国,太子丹为此非常忧虑。樊将军逃离秦国到燕国,太子丹接纳了他。太傅鞠武劝他说:“不行啊!秦王很残暴,对燕国积累了很深的仇恨,真让人(或“为这件事情”)胆战心惊,更何况秦国听说樊将军逃到了燕国呢!这就像将肉放置在饿虎往来的路上,(您遭受到的)灾祸一定无法挽救了!我希望您赶快把樊将军送到匈奴去,以便消除秦国进攻燕的借口。太子丹说:“樊将军在这个世界上已经走投无路了,才投奔到我这里来,我总不能因为被强秦压迫,便抛弃了我所可怜的朋友,将他送到匈奴去。(反正)这是我性命本当绝的时候了。希望太傅再想一个别的计策。”鞠武说:“燕国有位田光先生,可以和他研究谋划。”
太子丹跪着上前迎接田光,向后倒着走为田光引路。田先生坐好以后,太子丹看看左右没人,便离开坐席请教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关心一下这件事。”田光说:“现在太子您听到的是我精力旺盛时的情况,可不知道现在我的精力已经消耗完了。虽然如此,我不敢因为我(精力不如以前)就荒废了国家大事。(庆幸的是)我有一位好朋友荆轲可以为您所用。”太子说:“希望通过您(让我)与荆轲结交。可以吗?”田光说:“可以。”太子送他到门口,说:“我向您汇报的情况,和您自己说的话,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漏出去。”田光俯下身子笑了笑。
田光去见荆轲,说:“我和您关系很好,这在燕国是无人不知的。我向太子推荐了您,希望您到宫中去拜见太子。”荆轲说:“愿接受您的教导。”田光说:“希望您赶快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表明我不会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泄漏出去了。”于是田光自刎而死。
荆轲见到太子丹,说田光已经自刎而死。太子听了,跪下拜了两次,又跪着往前行,泪流满面。过了一会才说:“我所以请田光先生不要说出去,是想通过他来实现一个伟大事业的计划。现在田先生死了,这哪里是我的本意呢?”荆轲坐好以后,太子离开坐席,叩头至地说:“田先生不知道我不才,让您来到这里,我希望(向您)说出我的想法,这是上天哀怜燕国,不抛弃他的后人啊。我想如果能够找到一位勇冠天下之士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秦王贪图那些厚重的礼物,(我们)一定能实现愿望。如果真能劫持秦王,让他全部返还侵占诸侯的土地,那就最好了;如果不行,趁势就杀了他。那些秦国大将这时都在国外指挥军队,而国内出现了大乱,这样,君臣会互相猜疑。(我们)凭借这样的机会,诸侯能够再次合纵,打败秦国就是必定无疑的了。这是我的最大愿望,但不知这个使命用来交给谁好,(我)希望您多多关心这件事。”荆轲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才学很低下,恐怕不能胜任这个使命。”太子上前叩头至地,坚决请他接受这个使命,不要推辞。这样,荆轲才答应了。于是太子尊荆轲为上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注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22. 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 苏轼“以诗为词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新疆维吾尔”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