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60  2020-12-07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0]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1届高三第3次周考语文试卷
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高2021届第3次周考试题
语 文
命题人:王朝文 审题人:廖 英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首先需要深入研究中华文化,不断探究中华文化精神。
研究中华文化,就要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整体性。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域板块、各民族群体都为中华文化发展增添了不同的文化要素。以史诗为例,中原文化由于受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影响,史诗和神话传说得不到完整记载,散落成为“碎金”状态,以致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史诗”。但是,如果把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计算进来,中国就是史诗的富国和强国。《格萨尔王传》是藏族史诗,有六十万行以上;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也有十几万、二十万行。南方和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神话史诗、民族起源史诗、民族迁徙史诗,数量达几百种之多。因此,研究中华文化、探究中华文化精神,要从整体上考察中华文化。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也要善于从整体上利用好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
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既呈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品格,也有自大封闭导致落后的遗憾。汉唐时代,中国具有一流的综合国力和文化实力,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唐朝大规模汲取外来音乐,“南海舶”“西域舶”和日本“遣唐使”的船队络绎不绝。这种开放带来的繁华,使得中国人以汉为名,叫作“汉人”;以唐为字,叫作“唐人街”。然而,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北京进贡自鸣钟、世界地图时,《明史•神宗本纪》中只记一句话:“大西洋利玛窦进方物。”万历皇帝只把自鸣钟看作洋玩意儿,把世界地图绣成壁画来欣赏。当时的统治者只知享受西方文明却不思吸收借鉴西方文明,导致潜在的取法西方发展科技和工业的契机无声无息地滑走了。到了18世纪,尽管清朝乾隆时期《四库全书》以乾嘉考据学的功力展示了中国数千年博大精深的学术文化史,但可惜当时的体制不能使科学研究与创造发明相结合,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依然浪掷于以八股求利禄之中,无法开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历史一再证明:开放包容则兴,自大封闭则衰。正是在近代付出惨重代价后,中国人的精神在压抑中爆发、在挫折中提升,终于迎来中华文化的新发展,也迎来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我们研究中华文化、探究中华文化精神,要植根大地、连通地气。精致的瓷碟只能培育出绿豆芽,广阔的大地才能生长出参天大树。学术研究也是如此。为此,有必要提倡“五学法门”,即眼学、耳学、手学、脚学、心学。所谓“脚学”,就是要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注重田野调查,以双脚丈量写在大地上的中华文化血脉。就算研究中国传统文学,我们也要用好“脚学”,通过田野调查形成“文学地理学”。这种方法接地气,可以形成文学与地理关系上的“七巧板效应”。通过田野调查,我们也可以发现中国的少数民族史诗属于草原史诗、高原史诗、山地史诗,因而不同于古希腊的海洋城邦史诗、印度的热带雨林史诗。
(摘编自杨义《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少数民族的大量文学作品,给整个中华文化增添了光彩,各民族共同铸就了中华文化的辉煌。


浏览完整试题B.由于受到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言论的影响,中原文化没有了产生史诗和神话传说的土壤。
C.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唐朝大规模汲取外来音乐,体现了中华文化面向世界、未来的文化品格。
D.文中提到的“七巧板效应”是指通过田野调查,可以发现文学与地理的关系,了解中华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首先指出研究中华文化、探究中华文化精神的意义,然后分角度阐发如何加以研究和探究。
B.文章在论述中华文化的整体性时,运用大量材料增强了说服力,并运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
C.文章引用《明史•神宗本纪》和《四库全书》中的内容,论证了自大封闭会导致落后的观点。
D.文章在最后一段论述了利用好“脚学”对区分少数民族史诗与希腊、印度史诗有着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由于黑格尔对中华文化存在片面、错误的解读,所以他才得出了“中国没有史诗”的结论。
B.明朝统治者只知享受西方文明却不思借鉴,使中国错失了取法西方发展科技和工业的契机。
C.清朝乾隆时期注重八股取士,忽视学术文化研究,导致中国无法开启自己的工业化进程。
D.用好“脚学”,注重田野调查,就会产生积极效应,使中国传统文学研究出现繁荣景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材料一 现在看,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以某省为例,深度贫困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两高、一低、一差、三重”。“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22%以上;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在15%以上,高于全省贫困县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接近35%,高于全省贫困村平均水平近24个百分点。“一低”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深度贫困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650元,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86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28元,分别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50.7%、36.2%、49.7%。“一差”即基础设施和住房差。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中,村内道路、入户路、危房需要维修和重建。“三重”即低保五保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脱贫任务重、贫困老人脱贫任务重。
深度贫困地区在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摘自南方网)
材料二
2012~2016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据及发生率
材料三 脱贫攻坚千难万难,最难的是有一些贫困群众“不怕穷”,也就是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解决精神匮乏比解决物质匮乏难,解决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比解决贫穷难。
国家统计局近期对云南八个市州“直过民族”贫困村进行调查,59.5%的受访者对当前生活表示满意,35.2%表示一般,只有5.3%的表示不满意。贫困程度这么深,满意度还非常高,“不怕穷”、安于现状是一个重要原因,宁可守着穷摊子,也不愿干出新生活。
落后的观念、习俗,许多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精神上的内生动力和物质上的脱贫,既有密切联系,也有一定区别。扶贫工作既不提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急于求成,降低标准,我国有信心到2020年打赢这场攻坚战。
(摘自中国政府网)
材料四 不同地区因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原因,致贫原因不尽相同,“个性化”扶贫无疑是一剂治疗贫困的良药。
扶贫“个性化”,因地因人制宜是关键。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不同个体,在致贫问题上存在差异性,唯有深入其中、量体裁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精准扶贫的效用,全面助推精准扶贫攻坚工作持续升温。个性化扶贫在政策的制定上,要摸清家底,找出区域致贫的主要原因,借鉴其他地区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其可行性进行研判,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探索出台科学合理的帮扶政策,并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推进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扶贫项目上,要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多研究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按照贫困程度、产业发展进度、脱贫难易程度等,制定地区扶贫开发实施计划和年度计划,把扶贫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杜绝盲目扶贫。
(摘自《大众日报》)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深度贫困县的“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重、贫困发生率高,明显超过所在省的平均水平。
B.深度贫困县国内生产总值较低,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只有所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
C.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问题重重,村内道路、入户路等基础设施和危房均需维修和重建。
D.深度贫困县的低保五保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贫困老人等三类人口脱贫任务重。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材料一、二用明确的数字指出我国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的难点和现状,材料三则对部分地区贫困现象产生的原因作了分析。
B.从材料二看,2012~2016五年间,脱贫标准越来越高,当年贫困人口减少、年底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都呈直线下降趋势。
C.在扶贫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各地实际情况,探索出台科学合理的帮扶政策,不能使用其他地区的经验和做法。
D.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不同地区致贫原因也完全不同,只有实行个性化扶贫才能改变贫困面貌,全面助推扶贫攻坚工作。
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个性化扶贫的具体措施有哪些。(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掌 眼
刘志学
好字画的陈四仙,是骑河镇上唯一的看病先生,因为诊病、进药、买字画一类的事儿,常到七十里外、黄河对岸的省城开封去。因而,很多外边的消息,都是陈四仙带到镇上来的,但这次,陈四仙却从城里带来了一个旗人。
旗人是陈四仙多年的老朋友,汉名叫金辨芝,三十多岁,随手端着一个银制的大水烟袋,说起话来,一口的“里城音儿”,一听就知道是从北京城里出来的。金辨芝见多识广,过手的名人字画不计其数,自小练成了一双法眼。开封城里的官宦商贾,手里有了货又拿不准时,都要请金辨芝去一眼。前段日子,陈四仙用古方治愈了自己的肺痨,一高兴,去大相国寺后头捡漏,花二百现洋买了一幅徐渭的《古道青藤图》,正有心想请金辨芝给看看,碰巧冯玉祥在开封遣散旗营,于是,俩人就到了骑河镇。


展开余下试题好茶好酒为伴儿,与金辨芝神聊了几日后,陈四仙终于挂出了那幅《古道青藤图》:“辨芝兄,您给搭个眼儿。”
金辨芝端着自己那个大水烟袋,咕噜咕噜地抽了几口烟之后,在那幅画前踱来踱去,眯着眼睛,看款识、看笔韵、看墨色;再踱一阵,再看……
陈四仙屏着气,看金辨芝走来走去,只看不语,顿时呼吸粗了起来。
终于,金辨芝扭过身来,呼噜呼噜又抽了几口烟,问:“四哥,您多少钱到手的?”
“二……二百块钢洋!”陈四仙伸出俩手指,冲金辨芝晃了晃,另一只手抚着胸口,嗓子里嘶嘶地开始发喘。
“缘分!能在这小镇上见到徐渭神品,缘分啊!”金辨芝这些话出口后,陈四仙嗓子里的嘶嘶声渐渐落了。
在骑河镇小住了几个月后,金辨芝要走了。临走,他要了陈四仙灸病用的几根银针,说:“四哥,行里规矩,替人掌眼,不能落空。这针,算是我的酬劳吧。”
金辨芝这一走,陈四仙就再也没见过他。听开封城里人说,他去了天津卫。
十六年过去了,日本人打开封。骑河镇被日本人占了后,陈四仙被日本人扣了,要他给受伤的日本兵治刀枪伤。日本人在搜查他的诊所时,发现了那幅《古道青藤图》。陈四仙见了,胸口忽地一闷,嗓子嘶嘶地响,肺痨犯了。
一个日军大佐看到那画时,立即惊呼:“徐渭,支那明朝大画家!金辨芝的,有请!”
一听“金辨芝”三个字,陈四仙心里咯噔一下,刺疼!
不一会儿,一个日军下士跑来,伏在大佐耳朵上说了一通陈四仙听不懂的日本话之后,大佐的脸色突然变了。
等陈四仙再见到金辨芝时,他已经瞎了,但他手里,依然端着那个银制的大水烟袋。
夜里,陈四仙和金辨芝被关在一起,这才知道,还在天津卫的时候,金辨芝就被日军抓住来为他们劫得的古玩珍宝掌眼,一路到了骑河镇,他听说日军掠了《古道青藤图》,就趁人不备,用当年从陈四仙这儿拿走的银针刺瞎了双眼。
“辨芝兄弟,你这是……”陈四仙不解。
“我如果说实话,他们就会杀了你!”十余年没见,金辨芝还是一口的“里城音儿”。
“啊?”陈四仙猛咳了几声,吐出一口血来。
“那幅画,是新活儿!”金辨芝忽然说。
“你说啥?!那你当年……”陈四仙忽然觉得心里一阵轻松,呼吸也畅快了不少。
“我那时要说实话,你肺痨刚好,又花了二百块现洋,会经受不起,有性命之虞。”金辨芝一只手捂着还在作疼的眼睛,另一只手托着水烟袋,慢吞吞地说。
“那这次,你何苦刺目?还那样说,不就得了?”陈四仙已经不喘了,他抚摸着老友的盲眼。
金辨芝苦笑了一声,说:“这次?日军中也有不少行家。我说实话,你一个人活不成;我说假话,咱俩都得送命!唉……掌眼,掌眼,给畜生掌眼,不如瞎掉!”
陈四仙长叹一声,落下泪来。
(有删改)
7.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随手端着一个银制的大水烟袋”“一口的‘里城音儿’”等外貌描写是作者刻画旗人金辨芝这一人物形象的精髓。
B.金辨芝为《古道青藤图》“搭个眼儿”时“只看不语”这一细节为小说结尾揭示画作是“新活儿”埋下了伏笔。
C.金辨芝擅长鉴定字画,明知画作是赝品,却做出了违心的判别,是出于对朋友的保护,怕陈四仙得知真相后有性命之虞。
D.小说写金辨芝有“一双法眼”,看画也看人,到最后“刺瞎了双眼”,在照应题目的同时,塑造了金辨芝的光彩形象。
8.文中画线句子着重描写了陈四仙的三次呼吸,请逐一分析其内涵。(6分)
9.有人认为小说结尾金辨芝刺瞎双眼这一情节的设置并不合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柳)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爽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 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其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有云: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剌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10.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B.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C.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D.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诺,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古人有名有字。柳宗元字子厚,名宗元;刘禹锡字梦得,名禹锡。韩愈称呼他们二人的字来表示尊敬。
B.进士第是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博学宏词是唐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属于制科。
C.文中称呼韩愈死去的父亲为“皇考”,古称父母为“大人”,“梦得亲在堂指刘禹锡的父母健在。
D.集贤殿正字是官名,掌校勘书籍;监察御史是御史台的属官;集贤殿是收藏整理图书的机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柳宗元自幼精明聪慧,年纪很轻就已成才,后精通经史典籍和诸子百家,发表议论旁征博引,令人折服。
B.柳宗元治政有方,深受百姓拥戴。柳州虽然地势荒僻,但他依乡俗制订政令,在刺史任上政绩不凡。
C.柳宗元能急朋友之难。刘禹锡被遣播州任刺史,播州比柳州更偏远,柳宗元上疏朝廷与刘禹锡互换,得到批准。
D.柳宗元怀才不遇,在宦海中几经沉浮。韩愈认为,柳宗元长久被贬谪,穷困到极点, 反而成就了他辉煌的文学事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个句子5分,共10分)


展开余下试题①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②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小题。
常州张卿养素堂
欧阳修
江左衣冠世有名,几人今复振家声?
朝廷独立清冰节,闾里归来白首卿。
志在言谈犹慷慨,身闲耳目益聪明。
长松野水谁为伴,顾我堪羞恋宠荣。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3分)
A.首联拈出“家声”二字,意在指出家风传承的重要性,语气上颇为沉重。
B.“朝廷”与“闾里”对举,表达了诗人对张卿壮志难酬、白首归隐的同情。
C.从言谈慷慨、耳目聪明等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张卿老当益壮的风采。
D.对张卿安于“长松野水”的恬淡心境,诗人表达了高山仰止之意。
15.这是一首酬赠诗,但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追求的理想人格。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用“好古文”,点出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同时还以“ ”一句,交代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直接原因。
(2)郦道元在《三峡》中,运用侧面描写突出三峡山峦重重叠叠,高大险峻特点的句子是:“ , 。”
(3)《桃花源记》中综合视觉和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两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一场史无前例、世无前例的大规模教育实验——线上授课,被 地推上了前台,却以意想不到的成长速度发挥作用。
自2月开启“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授课以来,截至5月11日,中小学国家网络云平台浏览人数达20.73亿,访问人次达17.11亿,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收视率也大幅跃升,一举进入全国卫视关注度前十名。
目前,已有近4成学生线下复课,随着复课的人数越来越多,步子越来越大,线上教育是否可以功成身退、 ?答案是 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5月14日举行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未来,线上教育将与线下教育有机衔接,从新鲜感走向新常态。在基础教育方面,吕玉刚表示,将认真总结线上教育的宝贵经验,分析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指导各地继续做好疫情期间线上学习及与开学后课堂学习的教学衔接工作。“同时,要巩固深化这次线上教育教学的成果,进一步完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融合应用,推动教学模式变革,服务学生自主学习,服务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服务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加快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
复课后,要防止“抢时间”“赶进度”。( )吕玉刚表示,中小学生 能力比较弱,居家学习的效果也不相同。因此在教学衔接方面,有很多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当其冲 不了了之 否定 自主
B.突如其来 不了了之 肯定 自主
C.突如其来 束之高阁 否定 自律
D.首当其冲 束之高阁 肯定 自律
18.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第一句话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项是( )(3分)
A. 李时珍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才编成这部药学经典——《本草纲目》。
B.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 到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
D. 你不能用这么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超长假期之后的一段时间,不少学生,尤其是毕业班同学,是一个非常紧张的复课阶段。
B. 超长假期之后,对毕业班同学甚至不少学生来说,复课是一个非常紧张的阶段。
C. 超长假期之后的一段时间,对不少学生,尤其是毕业班同学来说,复课是一个非常紧张的阶段。
D. 超长假期之后的一段时间,对不少学生,尤其是毕业班同学来说,是一个非常紧张的复课阶段。
20. 下图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路径”框架图,请把图中的内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面文段有五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5分)
近年来,①我国的电子书阅读率发生了快速增长,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③根据统计数据显示,④2000年国内网上的阅读率仅为3.9%,⑤2012年上升到41.7%,⑥电子书的阅读人数更是达到了2.95亿左右。⑦截止目前,⑧我国已经有接近20%的网民养成了通过互联网阅读时事新闻的习惯,⑨16%的人群养成了电子阅读的习惯,⑩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电子书上。
(1)语句: 修改为:
(2)语句: 修改为:
(3)语句: 修改为:
(4)语句: 修改为:
(5)语句: 修改为: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智者虑事,虽处利地,必思所以害;虽处害地,必思所以利。
材料二:1815年4月,位于今印度尼西亚境内的坦博拉火山爆发,大量烟尘和灰烬遮蔽了太阳,造成全世界粮食减产。粮价飞涨,不但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就连当时人们的主要交通运载工具马匹也因燕麦缺乏而大量死亡。在此背景下,德国发明家卡尔•冯德莱斯构想出了“奔跑的机器”来代替马的运动,这就是今天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自行车。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B.(3分)“没有了……土壤”分析错误,原文是“得不到完整记录”。
2.C. (3分)文章并没有引用《四库全书》的内容。
3.B. (3分)(A.黑格尔认为中国没有史诗的原因是“中原文化由于受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影响,史诗和神话传说得不到完整记载,散落成为“碎金”状态,”C.“忽视学术文化研究”分析错误,原文说“当时的体制不能使科学研究与创造发明相结合”,文章强调的是体制的原因。D.过于绝对,还有其他条件)
4.B(3分)(B.“国内生产总值”表述不准确,原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且不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原文是“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
5.A(3分)(B.“都呈直线下降趋势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攀枝”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