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阅读:175  2020-12-10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5]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内古诗词分类训练
2021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对应课本分类系列专题训练及解析
课内边练边评
限时训练:25分钟 评讲:15分钟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后面各套要求同此。
【训练1】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景和抒情是怎样紧密结合的。
2.笼罩全诗的是一种“悲”情,请分析概括诗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诗人之“悲”。
【答案】
1.前四句描写了苍茫辽远,萧瑟衰飒的深秋景象,烘托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苦,忧国伤时的情怀,情与景和谐统一,创造出沉郁悲凉的意境。
2.猿声哀婉,飞鸟徘徊;落叶飘零,万木萧疏;江水滚滚,韶华易逝;常年作客他乡;一生多灾多病;独自一人登高;时局艰难;两鬓如霜;因病戒酒。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景关系分析,要求回答诗人是怎样将写景和抒情紧密结合的,答题时注意答出诗歌哪些地方写景,哪些地方抒情,什么景物,什么情感。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苍茫辽远、萧瑟衰飒的深秋景象,烘托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苦、忧国伤时的情怀,情与景和谐统一,创造出沉郁悲凉的意境。
2.本题考查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要求概括诗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诗人之“悲”,注意根据诗中“猿声哀婉,飞鸟徘徊;落叶飘零,万木萧疏;江水滚滚”分析出“韶华易逝”;根据“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分析出“漂泊之感”;此外,一生多灾多病之“凄苦”,独自一人登高之“孤独”;时局艰难之“忧虑”;两鬓如霜之“功业难酬之困”;因病戒酒之“艰难”等悲情。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训练2】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这首词作于李煜被软禁在北宋首都东京(开封)时期。
3.“春花秋月”是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追问他“何时了”呢?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是从艺术手法和情感的表达上作简要的赏析。
【答案】
3.春花秋月总是和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可是李煜是一个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 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指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 作者对它没有任何的欣赏兴趣,只求早点结束,所以追问“何时了”。
4.词人用春水比喻愁绪, 既巧妙地呼应了前面的“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既写出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愁绪的连绵不断,无尽无休。
【解析】


浏览完整试题3.这是一道情感分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当时作者的处境,结合作者的处境可以达到答案。
4.这是一道手法(技巧)赏析的题目,主要手法是比喻,答题时注意分析喻体和效果,还要注意是结尾句,注意和情感的联系和结构上的照应。
【训练3】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王维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天官”“将星”点明人物身份和事情缘起,“柳”字暗点特定场景,言简意赅。
B.颔联描写军队行进中的气势,点出了进军的方位路线,与首句的“动将星”呼应。
C.颈联运用互文见义的手法,意思是无论是辞凤阙还是取龙庭,都下定忘身报国的决心。
D.诗歌前两联重在表现赵都督的耿耿忠心,后两联重在描写其英勇赴边的非凡气势。
6.诗歌的尾联“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有何含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5.D(前两联与后两联的意思刚好说反了。)
6.①含意:哪里肯学那些书生之辈,终老窗前死啃一经。②简析:以反问的方式收束,既表达诗人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也借此表达对赵都督的赞扬之情。
【解析】解答炼句题,一般先答出诗句的字面意思,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所蕴含的情感,进而分析其表达效果。尾联的“岂学”表示不应该学、不想学乃至决不学的意思,表达王维也有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以及对赵都督的赞扬之情。
先练后评(一)
【训练1】
水调歌头
(南宋)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南宋抗金志士。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下列对这首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既实写景物,又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乐景衬哀情,以此反衬愁怀。
C.“天在阑干角”两句,写出了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边又开启下片的心理矛盾。
D.“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也暗含诗人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
2.整首词塑造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D(“暗含诗人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错误,从词中来看,化用陶诗,只为寄寓词人的田园之思。)
2.①整首词塑造了一个深受羁旅漂泊之苦【飘零孤寂】、心怀故国【眷恋故国、忠贞爱国等也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等也可】、想要归隐田园的爱国词人形象。②上片的“离愁”“征鸿”写故国之思,沦陷之痛,和下片的“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共同塑造了一个眷恋故国山河的深沉爱国词人形象。③下片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塑造了一个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词人形象。④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句,写出其深受流离之苦;“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写出其愿效法陶渊明与范蠡做个高洁隐士,塑造了一个有退隐之意的词人形象。
【点睛】
1、对形象特点的术语概括要准确、到位。比如,只答“塑造了一个愁苦的词人形象”则未免空泛,要明确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具体总结出来才行,比如是“漂泊孤寂之愁”,“有志不得伸之愁”等。笼统答“忧愁”是不能得分的。
2、要学会从上下片或选择不同的词句来概括出不同的形象特点,这是答题角度;注意养成分条答题的习惯,但分条不能交叉重叠。
3、不要忽视了注释的利用,如注释说词人是“南宋抗金志士”,这个很重要。
【训练2】
旅宿
杜 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3.这首诗歌的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
4.清代章燮评价本诗尾联:“以幽闲之意结之,益见旅人跋涉之苦。”你赞同吗?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3.颔联写寒夜孤灯陪伴孤客,思念故乡旧年往事,失群孤雁声声鸣叫,羁旅之人深愁难眠, 细致地描绘出了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视听结合,融情于景,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之情。
4.赞同。尾联用乐景反衬哀情,用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如答不赞同,也需讲清理由且能自圆其说)
【解析】
3.本题属于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之意境类题目,比较完整的答题思路一般是:①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 ②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或幽冷、清幽、宁静、闲适、恬静或苍凉、雄浑、苍茫、辽阔、高远 、壮阔或萧瑟、凄凉、暗淡、萧条、荒凉、冷寂,④分析蕴含的作者思想感情。
4.尾联以景结情,以设想之词,勾勒一幅优美宁静祥和的家乡风光图景,融情于景,把浓烈的归思之情融入家乡优美的风景之中。画面中虽然没有写人物,但一条静静地系于家门外的钓鱼船却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面对这样一幅家乡优美的画面,谁人不梦绕魂牵,更何况旅宿在外的诗人呢!家乡远隔千里,旅人归思难收,如此优美的家乡风光图景非但没有给诗人以慰藉,反而加深了诗人的思乡愁苦。这也是用乐景反衬哀情的典型。
【训练3】
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①远,小楼吹彻②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注:①鸡塞:亦作鸡禄山。这里泛指边塞。②彻:大曲中的最后一遍。
5.词的上片开头两句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6.清朝文人许昂霄曾云:“细雨二句,合看乃愈见其妙。”这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7.下片结句“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中的“恨”有哪些?试结合全词概括。


展开余下试题【答案】
5.描绘了一幅衰败、凄凉的荷塘秋残图。荷花的清香已经销尽,翠绿的荷叶已经枯败,荷塘绿水间吹起了秋风,写出了词人眼中的一片萧瑟。(大意对即可)
6.(1)虚实结合,寄托深远。(2)“梦回鸡塞远”是虚景,写思妇在睡梦中见到遥远的边关而去找寻想念的人;“细雨”是醒来后的实景,细雨迷蒙正与梦境的迷离相结合——边关何其遥远。(3)“玉笙吹彻”为实景,“寒”字写人的内心凄冷,为虚写,共同渲染了抒情女主人公不堪迟暮的感伤心情。
7.“无限恨”包含了伤秋之恨,思夫之恨,家国之恨。
【解析】
5.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菡萏,荷花的别称。文学的语言是形象的,所以作者一上来就说:“菡萏香销翠叶残。”“香”点其“味”,“翠”重其“色”,此时味去叶枯确实使人惆怅。西风,秋风之谓也。绿波,写的是莹莹秋水。如果说上句重在写秋色,那么这一句则重在写秋容。一个“愁”字,把秋风和秋水都拟人化了,于是,外在的景物也霎时同作家的内在感情融为一体了,词作也因之而笼罩了一层浓重的萧瑟气氛。
6.词的下片着重抒情。首句,托梦境诉哀情。一梦醒来,雨声细细,梦境即便美好,但所梦之人毕竟远在边塞,可思可望而不可即,可谓“雨亦绵绵,思亦绵绵”。“小楼”句,以吹笙衬凄清。风雨高楼,玉笙整整吹奏了一曲,因吹久而凝水,笙寒而声咽,映衬了词人的寂寞孤清。这两句亦远亦近,亦虚亦实,亦声亦情,而且对仗工巧,是千古传唱的名句。
【点睛】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有哪些。详情可参考备课组下发的资料。
7.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环境如此凄清,人事如此悲凉,不能不使人潸然泪下,满怀怨恨。具体“恨”,需结合上下文来领会并概括。
【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点睛】(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训练4】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8.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 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 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 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9.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答案】
8. B ( “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
9.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
8.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分析,主要错误多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风格不正确等,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对照相应诗句仔细辨析。
9.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或清新,或古朴;或诗绚丽多彩,或质朴无华;或明朗,或含蓄;或平易近人,或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诗人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
先练后评(二)
【训练1】
题许道宁①画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②。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③,吟断不相关。
【注释】①许道宁:宋河间人,一作长安人,善画,自成一家。②“向来”二句:山谷《以椰子茶瓶寄德孺》:“往时万里物,今在篱落间。”此用其句式。一窗间,指画幅不大。③“此中”句:化用陶渊明《饮酒》“此中有真意”句 。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答案】
1. C (“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2. ① 含意: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② 评价: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
1.略
2.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970年-1052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写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有《秋江渔艇图》 《关山密雪图》 《秋山萧寺图》传世。


展开余下试题【训练2】
桂州腊夜
唐•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①。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注】①赊:长、远。
3.颔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请简要分析。
4.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赏析。
【答案】
3.①以动衬静。深夜雪落在竹子上的声音十分清晰,反衬环境的寂静,表现诗人的孤独。②虚实结合。上句实写醒时所听之境,下句虚写梦中回到家乡。③寓情于景。用雪声和梦境表现远离家乡的孤寂凄清。
4.①孤独之情。诗人除夕夜由坐到睡、由睡到梦、由梦到醒的过程,无不写出其孤独之感。②漂泊之苦。描写了雪落竹林的凄清声响、回归故里的断续寒梦、破晓号角的悲凉、昏黄孤灯的余烬等,表现了诗人的长夜难眠、悲凉落寞。③思归(怀乡)之心。一“尽”一“赊”,对照写出了乡思的绵长,故乡的遥远;一“仍”一“寒”,又透露出不得已而滞留他乡的凄凉心境。
【解析】
3.题干问的是“颔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这是考查学生对诗歌技巧的把握。首先明确诗歌技巧所涵盖的范畴,然后再分析颔联中的技巧,最后按照“点明技巧、分析技巧、分析写景效果和表情效果”的步骤答题。“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这两句是写三更以后诗人凄然入睡,可是睡不安稳,进入了一种时梦时醒的朦胧境地。前句说醒,后句说睡。“雪声偏傍竹”,雪飘落在竹林上,借着风传进一阵阵飒飒的声响,在不能成眠的人听来,就特别感到孤方凄清。这把南寂寒夜的环境气氛渲染得很足。那个“偏”字,更细致地刻画出愁人对这种声响所特有的心灵感受,似有怨恼而又无可奈何。“寒梦不离家”,在断断续续的梦中,总是梦到家里的情景。在“梦”之前冠一“寒”字,不仅说明是寒夜做的梦,而且反映了诗人心理上的“寒”,就使“梦”带上了悄怆的感情色彩。前一句“雪声”以声衬寂,是人物醒时的实景,后一句是诗人梦中情境,是虚景。
4.题干问的是“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赏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开头两句写除夕守岁,直坐到三更已尽。这是诗人在离乡万里,思归无计的处境中独坐到半夜的。一个“尽”字,一个“赊”字,对照写出了乡思的绵长,故乡的遥远。一个“仍”字,又透露出不得已而滞留他乡的凄凉心境。三四句中的“寒梦不离家”,表达了思乡之情。五六句叙时断时续的梦大醒以后再不能入睡时的情形。“晓角分残漏”。写所闻。古代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残漏指夜将残尽时的更鼓声。天亮后号角一响,更鼓声歇,表明长夜过去,清晨来临。“分”,是以听觉上的不同,反映时间上的划分,透露了诗人梦断以后闻角声以前,一直眼睁睁地躺在床上耳闻更声,其凄苦之情可知。“孤灯落碎花”写所见,青灯照壁,诗人长时间地望着那盏孤零零的昏暗油灯掉落着断碎的灯花。“孤”字既表现了诗人环境的冷清,也反映了他主观感受上的寂寞。此联通过一闻一见,把作者的乡思表现得含而不露,情在词外。“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最后一联和首联相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收结全诗。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诗中,这首诗写了除夕之夜由坐至睡、由睡至梦、由梦至醒的过程,对诗中所表现的乡愁并没有说破,可是不点自明。特别是中间两联,以渲染环境气氛,来衬托诗人的心境,艺术效果很强。那雪落竹林的凄清音响,回归故里的断续寒梦,清晓号角的悲凉声音,以及昏黄孤灯的断碎余烬,都暗示出主人公长夜难眠、悲凉落寞、为思乡情怀所困的情景。
【训练3】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①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①【戎昱】(744~800)唐代诗人。荆州人,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他是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
5.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案】
5.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及它们的不舍,来表现诗人的惜别之情。)
6.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借拟人手法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解析】
5.诗歌的抒情方式分为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其中,间接抒情又主要有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拟人或借景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6.先对“系”“啼”进行解释,然后结合诗句的内容分析这两个字写出物象的特征和对主人的情感。
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方面考虑。
【训练4】
卜算子•孤雁
蒋冕(明)
斜日坠荒山,云黑天垂暮。时见空中一雁来,冷入残芦去。
惊起却低飞,有意同谁语?啄尽枝头数点霜,还向空中举。
注:蒋冕,明代诗人,为人刚正,遭到忌恨和排挤。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斜日坠荒山”中的“坠”是“落”的意思,但比“落”更体现出斜日落下的速度之快。
B.“冷入残芦去”中的“冷”既是天气冷,又是雁的心理之“冷”。
C.“有意同谁语”运用反问的手法,从雁的角度入手,突出雁的孤独。
D.“啄尽枝头数点霜”中的“霜”,重在表现孤雁饥饿难忍的程度。
8.苏轼也写过一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1高考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