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阅读:207  2020-12-10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7]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冲刺练习(五)古代诗歌鉴赏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冲刺练习(五)
古代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春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邻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①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②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①锦字:《晋书》记载,窦滔妻苏氏,善属文。苻坚时,滔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寄滔。②元戎:军中主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女主人公是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她目睹皇城奢靡的生活,联想到夫君征戍在外,顿生愤懑不平之情与深切思念之意。
B.颔联的“心随明月到胡天”与李白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手法相似,都将明月当作心灵相通的媒介,表达出对远方行人的担忧与牵挂。
C.颈联上句借用典故表现女主人公的绵绵愁思,回文旋图诗可以反复回旋地阅读,恰若女主人公百转千冋的情意;下句的“笑”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尾联写女主人公不问夫君问主帅,何时才能燕然记功,战胜而还,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相关联,赋予了本诗更为深远的社会意义。
(2)本诗首联历来为人称道,其中“莺啼燕语报新年”在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赴彭州山行之作【注】
高适
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
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
怪石时侵径,轻萝乍拂衣。
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
且悦岩峦胜,宁嗟意绪违。
山行应未尽,谁与玩芳菲。
【注】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夏,时年五十九岁的高适自长安入蜀出任彭州刺史赴任途中写下本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脉连亘起伏,群峰如聚,鸟鸣清越,这些美景远近结合,声色交错,虚实相生。
B.嶙峋的峭壁怪石,撩人衣裳的轻萝,令山行艰难,又因路长年老,诗人内心愁苦。
C.山行迢迢,无限芳菲争相逞妍,诗人放下意绪,尽情饱览秀色,只可惜没人同游。
D.全诗写景远近结合,声色交错,抒情转折起伏,凸显诗人赶路时内心的曲折变化。
2).全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方尊师①归嵩山
王维
仙官欲往九龙潭,旄节朱幡②倚石龛③。
山压天中④半天上,洞⑤穿江底出江南。
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忽成岚。
借问迎来双白鹤,已曾衡岳送苏耽⑥。
(注)①尊师:对道士的敬称。②旄节:道士用来表示法力的符节。幡:长幅直挂的旗。③石龛:石室。④山压天中:谓嵩山居天下之中。⑤洞:指九龙潭。⑥苏耽:古仙人,相传乘鹤而去。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点明送别的对象和前往的地点,并勾画出尊师的仪仗。
B.颔联出句写嵩山,“压”显其雄伟,“半天上”突出其高峻。
C.颔联对句,写九龙潭水流穿越江底流向江南,可谓想象丰富。
D.尾联借用典故,再次点明方道士的去向,暗示其美好的前景。
2).颈联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问题。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①
王维
天官动将星②,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注】①得青字:古人相约赋诗,分拈韵字,依韵而赋,“得青字”即拈得青字韵。②天官:天上的星官。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一样,有大有小,因此称天官。将星:古人认为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出兵的预兆。


浏览完整试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天官\将星点明人物身份和事件缘起,柳条青则表明了季节特征和特定场景,可谓言简意赅。
B.颔联紧承首联,把军中用具刁斗写进诗中,富于实感地表现了军营中的生活情景,出写点明了行军的方向。
C.凤阙指宫廷,龙庭借指敌虏。颈联中两句互文,诗人以雄大笔力写赵都督出发后一鼓作气,雄劲无前。
D.尾联岂学二字表达了强烈的凄楚之情,与诗人《山居秋暝》作品中淡远、自然、清新、脱俗的风格有很大不同。
2).有人评此诗“意不止送别”,你在诗中读出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①
黄庭坚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②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③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注]①元明:黄大临,黄庭坚长兄,字元明。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长兄黄大临万里相送,二人分别后黄庭坚作此赠别诗。②朝云:化用楚王梦见神女的故事,隐含着自己往日的抱负如登天之梦,已经落空。③脊令:鸟名,即鹡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开篇从侧面写离别的哀痛,在离家万里的边远之地,兄弟相对,情深谊长,忘记了此时是谪居异乡,自然界动物的哀啼悲鸣陡然使作者从幻想中清醒过来,掀起感情的波澜。
B.颔联诗人借典故抒发了自己抱负落空的苦闷,但求将来能兄弟相伴,晤言一室之内,长享天伦之乐。
C.尾联从自身宕开,写兄长在回程归舟中,盼望兄弟早日归来。写法上从对方落笔,比单纯写自己的相思更富有情致。
D.整首诗感情深笃,表达了诗人在仕途上遭受挫折之后,兄弟二人分手时的离别哀伤之情,善用典故,丰富了诗句的内涵,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2)本诗的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
杨万里①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②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注】①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做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②无那:无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并非眼前的实景,为虚写。
B.诗中虽然写“梦入”,但诗人其实并没有做梦,是诗人看到今日春风和煦,春暖花开,感觉恍若梦境。
C.诗人从春日海棠开花、万物春回,联想到自己老了,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人的衰飒老气形成了对比。
D.“万物皆春”明点“春”,“一年过社”说的是春社,暗点“春”。海棠花开、燕子飞回,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远游①
杜甫
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
尘沙连越巂②,风雨暗荆蛮。
雁矫衔芦③内,猿啼失木间。
敝裘苏季子④,历国未知还。
【注】①诗人晚年出夔州至潭州,此诗写于其间。②越巂:古郡名,治所在今四川西昌东南;安史之乱后,吐蕃不断入侵河陇诸州及安西、北庭诸地。③衔芦:指雁衔芦草以自卫。④敝裘苏季子:原指苏秦游说秦王未果,敝裘而归的事,这里指人奔波劳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先写江水后写高山,由近而远,由高到低,描绘了诗人羁旅途中所见的壮阔之景。
B.诗的颔联将眼前的气象与时局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时局动荡、社会战乱的忧虑。
C.诗的颈联写雁与猿,颇具暗示性,独猿失木,暗指诗人此时的处境。
D.诗的尾联写苏秦奔波劳碌狼狈返乡的故事,实指自己飘零无依、无家可归的现状。
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①。
阵解星芒②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③,独有霍嫖姚。
[注]①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这里泛指敌人。②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星芒已尽,就意味着战争结束。③麟阁,即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官中。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后即以此代表卓越的功勋和最高荣誉。霍嫖姚,指霍去病,汉武帝时大将,曾任“嫖姚校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塞下曲》是唐代边塞诗常用的题目,本诗运用夸张与想象,描绘了边塞的战斗生活,表达了出征将土的心声。
B.诗歌一、二两句劈空而来描写了战马飞奔如风的动态和将土英姿飒爽的形象,体现了盛唐诗歌的雄壮气象。
C.三、四句描绘了军队出发与克敌两个场景,“辞”一“破”,省略具体的鏖战场面,高度概括,极富表现力。
D.五六句笔锋转描写星芒退尽海雾消散的景象烘托冷清凄凉的气氛,表现将土战后茫然失落的心境。
2).诗歌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展开余下试题
参考答案
1.答案:(1)A;
(2)①点明新春佳节,描绘皇城生机盎然的景象,交代女主人公情感触发的原因,巧点题旨“春思”。
②与第二句中千里外的“马邑龙堆”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与颔联的“层城邻汉苑”相呼应,突出女主人公内心的孤寂。
③以乐景衬哀情,以热闹美好的春景反衬女主人公思念征夫的寂寞感伤,引发后面的记叙抒情。
解析:(1)“皇城奢靡的生活”和“愤懑不平之情”曲解文意。“驾啼燕语”写皇城生机盎然的景象,“马邑龙堆”写边疆的荒凉,二者形成对比,衬托自己的孤寂,表达了女主人公的思念之情。
(2)此题要求分析“莺啼燕语报新年”在全诗中起的作用,此类试题一般从诗句的内容、手法、情感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内容上看,此句处于诗歌的开篇,点明新春佳节,描绘生机盎然的景象,交代女主人公情感触发的原因,巧点题旨“春思”;从结构上看,与第二句中千里外的“马邑龙堆”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与颔联的 “层城邻汉苑”相呼应;从手法上看,以乐景衬哀情,以热闹美好的春景反衬女主人公思念征夫的寂寞感伤,引发后面的记叙抒情。
2.答案:1.)A; 2).①陶醉之情。沿途风光绝胜,诗人心旷神怡,赞叹不绝。②思乡之愁。诗人年老仕宦、独行赴任,悦目的山色终难完全排解愁思。③游子的寂寞。山行逶迤,长路漫漫,无人共“玩芳菲”,表达出诗人孤寂之感。
解析:“虚实相生”错,前两联的美景都是实写。
3.答案:1).D; 2.)颈联岀句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嵩山雨瀑图,对句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嵩山夕照图”,一幅雨中景,一幅夕阳图,尽显嵩山的优美风致,充满了诗情画意。
解析:“再次点明方道土的去向,暗示其美好的前景”错,借用典故,说方尊师将乘鹤而归,增添了神秘色彩。
4.答案:1).D; 2).①对友人的不舍、惜别之情。首联以“柳”字略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表现了送别的情谊。
②对赵都督戍边报国的赞美之情。颈联“忘身”“报国”及尾联的反问,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出征的赵都督甘愿驰骋沙场、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的高度赞叹。
③诗人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尾联寄寓了诗人不愿做皓首穷经的书生,而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心志。
解析:1.)不是凄楚之情,这一联从反面议论,加以强调。“岂学”表示不应学、不想学乃至不学。抒写王维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
2).译文:
天上星宿的将星动了,汉家营地上的柳条青青。
万里征途刁斗声声鸣响,三军将士迅速越过井陉。
辞别帝宫全忘了身家,立功报国定要夺取龙庭。
哪里肯学那些书生之辈,终老窗前死啃一经。
5.答案:(1)A;
(2)①颈联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急雪”与“惊风”突显眼前的风雪交加之景,使诗人感叹自己境遇的险恶、兄弟的离散,正反映了诗人触景所生之情。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大雪纷飞中,借相互依傍的鹡鸰鸟,离散失群、飞不成行的大雁来比喻兄弟患难与共。
③运用对比,“脊令相并影”既是手足情深的写照,又反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
解析:(1)“首联开篇从侧面写离别的哀痛”说法错误,应为“从正面描写离別的哀痛”。
(2)颈联是写景,出句写大雪纷飞中,但见鹡鸰鸟相互依傍,同时也是喻兄弟患难与共,这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对句则写惊风中,大雁离散失群,飞不成行。诗人眼前的风雪交加之景使他感叹自己境遇的险恶、兄弟的离散,所以将雪称作“急雪”,风称作“惊风”,正反映了诗人触景所生之情,运用的手法是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对比鲜明,“ 脊令相沖影”既是手足情深的写照,又反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作答时,围绕触景生情、比喻和对比三种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然后组织答案即可。
6.答案:1).B; 2).①故园之思(怀乡之情)。写故园海棠花开、眼前燕回絮飞的美好春色,寓情于景,抒发思乡之情;
②爱春、惜春之情。春光明媚,诗人爱之欲餐,抒写爱惜春天之意;③年华老去,愁对春光的孤寂之情。诗人在春光中孤独地老去,抒发枉抛光阴之叹。
解析:1).B项,“但诗人其实并没有做梦,是诗人看到今日……感觉恍若梦境”说法错误,“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诗句中是诗人真的梦见了家乡的海棠,抑或诗人假托梦境表达思念之情,并非见眼前之景感觉恍若梦境,“海棠开”并非眼前所见之景。
2.) 题干要求回答的是“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因此要结合关键诗句,分点回答即可。从“故园今日海棠开”“一年过社燕方回”可知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从“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可知诗人对春天景色的喜爱之情,从“万物皆春人独老”可知诗人对时光流 逝,年华老去的伤感。
7.答案:1).BD;
2.)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1).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无中生有,在诗中找不到依据;“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理解错误,由注释③可知,是为避免被扣留,不让苏辙自居第一。D.苏轼告诫苏辙“切莫以家世傲人”,是担心弟弟的安危,并不是让他展示“谦恭的君子风度”。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首联巧妙化用王勃的名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写兄弟二人虽相隔千里,但“我”不会因兄弟出使远方而落泪,体现了其旷达的一面。
8.答案:1.)A
2.)①动静结合。首联写水写山,眼前江面阔大,岸边高大的房屋倒映在江中,“浮”字给人一种动态感,远处陡峭的山上云雾缭绕,“出”字写出了云的气势,此处写景,动静结合,实为诗人羁旅途中之所见。②虚实结合。颔联中的“风雨”亦实亦虚,既指现实的风雨,又暗喻动荡不安的局势,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时局尚不安稳的忧虑。③化用典故。诗人借苏季子敝裘的典故,抒写了漂泊(羁旅)之苦。
解析:1).“由高到低”错。诗的首联,由近而远,写水写山,以云衬托出陡峭壁立的高山之高。
2).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指出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然后分析是如何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最后简析这种表达技巧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时所起的作用。首联由近而远,写水写山,以云衬托出陡峭壁立的高山之高。此处写景,动静结合,实为诗人羁旅途中之所见。颔联中的“尘沙”“风雨”亦实亦虚,既指现实的风雨,又暗喻动荡不安的局势,表达了诗人对动荡时局、战乱社会的忧虑。尾联借苏季子敝裘的典故,抒写了诗人漂泊(羁旅)之苦。
9.答案:1).D; 2.)①只有霍去病那样的将军才能功成受赏。②表达了将十们代功立业的渴望。(或表达了对将士们不计名利保家卫国的赞美)③同时也奇予了作者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渴望。
解析:雾气消散表现的是战后的宁静安谧,而不是茫然失落的心境。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1届高三”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