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肖珍《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儒家“天下为公”思想的相融相通》2018年9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彰显儒家“天下为公”思想内涵,并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作为“公”的精神实质和“为公”的责任追求,所以能够实现“大同世界”。 B. 人类命运共同体胸怀全球,放眼世界,勇担责任,为世界各国人民谋幸福,和儒家“天下为公”思想的内涵是一致的。 C. 虽然当今世界各国的差异越来越大,但不论怎样,各国之间存在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准则和共同的价值追求。 D. 孟子对鳏、寡、孤、独者的关心,体现了儒家以民为本、重民爱民的政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尊重和保护人权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经典切入,引出了“天下为公”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阐释。 B. 第三段从两个方面阐释了“为公”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的思想基础。 C. 第四段从政治、安全、经济、生态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观,这与“公平公正”的目标是一致的。 D. 全文紧扣“天下为公”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关系,采用引用、对比等论证方法,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天下为公”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来源之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天下为公”思想的高度升华与创新发展。 B. “天下为公”要求世界各国摒弃各自的利益、约束自己的行为,以追求大同世界。 C. 儒家天下为公思想包含着对“公平公正”的渴求,要求人们不要将眼前的私利置于社会之上。 D. 政治上讲求选贤举能,经济上追求共同发展,是推动建设国际新秩序必不可少的机制约束力和道德规范力。 【答案】1. D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项,“所以能够实现‘大同世界’”错误,原文信息是“人类运命共同体不断彰显儒家‘天下为公’思想内涵,以‘公平互信、合作共赢、包容互鉴’为价值追求,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作为‘公’的精神实质和‘为公’的责任追求,谋求‘大同世界’”,可见选项表述绝对。 B项,“内涵是一致 ”错误。原文信息是“梳理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儒家‘天下为公’的基本内涵,可以发现,二者一脉相承,具有观念上的相通性,价值上的相融性。人类命运共同体胸怀全球,放眼世界,勇担责任,为世界各国人民谋幸福,可谓‘天下为公’思想的承继”,可见,选项表述绝对。 C项,“差异越来越大”错误。原文信息是“‘为公’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的思想基础。当今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存在不同的国家利益、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宗教信仰等差异,但不论怎样,各国之间存在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准则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可见选项曲解文意,有差异并非越来越大,表述绝对,夸大其词。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能力。 D项,“采用引用、对比等论证方法”错误,文中有同类的比较,指出差异性,但并非 “对比”论证,而是类比。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B项,“要求世界各国摒弃各自的利益”错误。原文信息是“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利益,努力做到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可见没有要求“摒弃各自利益”,只是“兼顾他国利益”,还说摒弃博弈思维和冷战思维,和平相处。 C项,“要求人们不要将眼前的私利置于社会之上”文中无据,原文说“世界各国要着眼全人类的长远利益,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利益,努力做到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可见选项曲解文意,文中强调的是“兼顾”。 D项,“政治上讲求选贤举能,经济上追求共同发展,是推动建设国际新秩序必不可少 机制约束力和道德规范力”错误,原文信息有“天下为公”思想在政治上讲求选贤举能,经济上追求共同发展,以实现整个社会的‘公平公正’为目标。”“‘公平公正’是推动建设国际新秩序必不可少的机制约束力和道德规范力”,可见选项杂糅信息偷换主语,“推动建设……”的主语是“公平公正”,而“政治上讲求……,经济上追求……的主语是‘天下为公思想’”。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央电视台与全国9家博物馆合作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持续热播,这些国宝级文物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让很多观众感叹:中国文物很丰富,中国文化有内涵。 不仅是《国家宝藏》,近年来,电视综艺节目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出现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一大批“现象级”作品。这些节目就像一股清流,让曾经浮躁的电视沉静下来,悄然涵养出优雅的文化气质和温暖的人文关怀。 这些节目成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契合了全社会越来越强烈的文化自信。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征途上,中国的观众更加渴望找寻到内心的精神归属,扎牢自己文化上的根。因此,当战火中辗转守护先秦石鼓的故事被深情演绎,当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徐徐展开,当有着“瓷母”之称的各种釉彩大瓶震撼亮相……观众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责任感被一一激发,产生强烈共鸣。一方荧屏变幻,历史使然,时代使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一段时间里,电视曾被各种真人秀“霸屏”,过度娱乐化的现象让人不安。《国家宝藏》等一系列文化类节目的探索强有力地表明,观众需要娱乐,更需要精神的滋养,我们的需求远比“明星蹦蹦跳跳”来得更多。关键在于,如何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结合点,让诗词、文物、书法等传统文化“活起来”,变得更有故事、更有感情、更有温度,易于接受、易于感知、易于亲近。 (摘编自《<国家宝藏>持续热播观众不只需要“更快的马”》,《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7日) 材料二: 近日,位于故宫文华殿内的清乾隆各色釉大瓶前人满为患,很多中小学生拉着家长专门来观看这件有着“瓷母”称号的文物。在《国家宝藏》中,各色釉大瓶因被戏称为乾隆皇帝“农家乐审美”的象征,一夜之间成了“网红”。
展开余下试题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学生刘晓在各色釉大瓶前驻足许久,看了又看不愿离去。他是《国家宝藏》的“铁杆粉丝”,电视上看完后又上网找来节目视频反复看了几次,“既爱听文物背后的故事,也爱看自己喜欢的明星”。 “原本怕影响孩子学习,挺反对他看的。跟着看了一集后就放不下了,一到播出时间就陪孩子一起看。”刘晓的母亲于女士说,原本对历史兴趣不大的孩子自此迷上了历史。 “历史节目也能真实又轻松好看,这样寓教于乐的节目应该大力提倡。”一位带学生在故宫参观文物的初中历史教师说,不仅自己爱看《国家宝藏》,在课堂上向学生大力推荐,还计划结合课堂教学把节目里涉及的知识点融入期末考试试题中。北师大历史系学生刘媛更关注每件文物背后守护人的故事,尤其令她感动的是节目第一期的最后,梁家三代故宫人接力守护“中华第一古物”石鼓的故事,“感谢每一位文物守护者,是他们将中华民族的信念留存下来”。 (摘编自《评:历史文化课需要怎样的“打开方式”》,中国教育网,2018年1月9日) 材料三: 一档综艺节目又一次带火了旅游,只不过这次不再是旅游类真人秀,而是一档“正经到骨子里”的文化节目。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自12月初《国家宝藏》开播以来,通过“博物馆”搜索国内旅游产品的数据骤然上升了50%。有旅游网工作人员预计,随着该节目热度的攀升,尤其寒假临近,不少有亲子游和游学计划的家长,已开始把目光转投“寻宝之旅”。 在经济领域,有一个专门的“博物馆经济”的说法,它是指以博物馆或博物馆群为依托,通过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特有优势和经济价值,将博物馆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有机融合的一种经济形态,能带动区域软实力提升和经济持续发展,促进博物馆事业功能发挥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某种程度上,《国家宝藏》所“意外”带动的博物馆旅游热,也就是对博物馆经济的一次间接激励。 《国家宝藏》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让国宝重器“说话”,其实就是拉近文物、历史与公众的距离,将文物的魅力、历史的细节以恰当的方式展示、诠释给公众,告别了过去的“高冷范”和“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状态。它的成功,既实现了一种高效的历史文化科普,也为发展博物馆经济乃至整个文博、文旅产业,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启示,那就是要有“受众意识”,要创新展现和供给形式,找到市场的“痛点”。 (摘编自《<国家宝藏>走红,博物馆经济大有可为》,中国新闻网,2017年12月26日) 4. 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材料一肯定了央视与全国9家博物馆合作推出的节目《国家宝藏》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具有优雅的文化气质和温暖的人文关怀,是目前大型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 B. 材料一认为《国家宝藏》这个节目成功的原因就在它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同时还契合了全社会越来越强烈的文化自信。 C. 像《国家宝藏》这样的文化类节目受热捧,说明了观众需要娱乐,更需要精神的滋养。 D. 虽然近几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都持续热播,获得成功,但我们在探索如何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结合点方面,仍然不能止步。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材料二通过叙述中小学生及家长、老师和大学生等观众对《国家宝藏》节目的喜爱和欣赏,说明要让历史节目获得观众的认可,要从孩子做起,照顾到孩子的兴趣和接受能力。 B. 材料二多角度引用学生、家长、老师对历史节目《国家宝藏》的理解和评论,体现了新闻的客观性和时效性。 C. 《国家宝藏》带动了博物馆旅游热,它在各领域都带动了区域软实力提升和经济持续发展,在各个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 《国家宝藏》能够为发展博物馆经济提供有说服力的启示,主要是因为这个节目有“受众意识”,创新展现和供给形式,找到市场的“痛点”。 6. 结合三则材料,请你就如何在电视综艺节目中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谈看法。 【答案】4. B 5. D 6. ①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结合点,让诗词、文物、书法等传统文化“活起来”,变得更有温度,更易于接受、感知、亲近。②历史节目的制作要坚持真实又轻松好看,寓教于乐。③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拉近文物、历史与公众的距离,将文物的魅力、历史的细节以恰当的方式展示、诠释给公众,要有“受众意识”。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项,“材料一认为《国家宝藏》这个节目成功的原因就在它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分析错误,以偏概全。由原文材料一第3段“这些节目成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可知强调成功的原因是“很大程度上就在于”。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A项,“要从孩子做起,照顾到孩子的兴趣和接受能力”分析错误,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历史节目也能真实又轻松好看,这样寓教于乐的节目应该大力提倡。”可知,是想说明“这样寓教于乐的节目应该大力提倡”。 B项,“体现了新闻的客观性和时效性”分析错误,“多角度引用学生、家长、老师对历史节目《国家宝藏》的理解和评论”只能体现新闻的客观性,没有体现“时效性”。 C项,“带动了区域软实力提升和经济持续发展,在各个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的不是《国家宝藏》,张冠李戴。由材料三“有一个专门的“博物馆经济”的说法,它是指以博物馆或博物馆群为依托,通过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特有优势和经济价值,将博物馆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有机融合的一种经济形态,能带动区域软实力提升和经济持续发展,促进博物馆事业功能发挥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可知,应该是“博物馆经济”。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材料一“不仅是《国家宝藏》,近年来,电视综艺节目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关键在于,如何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结合点,让诗词、文物、书法等传统文化“活起来”,变得更有故事、更有感情、更有温度,易于接受、易于感知、易于亲近”,可知要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结合点,让诗词、文物、书法等传统文化“活起来”,变得更有温度,更易于接受、感知、亲近。由材料二“‘历史节目也能真实又轻松好看,这样寓教于乐的节目应该大力提倡。’一位带学生在故宫参观文物的初中历史教师说”,可知历史节目的制作要坚持真实又轻松好看,寓教于乐。由材料三“《国家宝藏》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让国宝重器‘说话’,其实就是拉近文物、历史与公众的距离,将文物的魅力、历史的细节以恰当的方式展示、诠释给公众,告别了过去的‘高冷范’和‘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状态。它的成功,既实现了一种高效的历史文化科普,也为发展博物馆经济乃至整个文博、文旅产业,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启示,那就是要有‘受众意识’”,可知要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拉近文物、历史与公众的距离,将文物的魅力、历史的细节以恰当的方式展示、诠释给公众,要有“受众意识”。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