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一中2021届高三级第三次模拟试题(卷)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全国上下众志成城的脱贫攻坚战中,从来都不缺文艺的身影。文艺的优势是什么?是形象生动,接地气,连人心,百姓喜闻乐见。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不久,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就创作出小品戏《喜鹊为啥叫喳喳》,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和脱贫攻坚政策融入其间,在小品里生动揭示牧区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巧妙融入了牧民最为关注的草场承包权延长30年等政策。一台小品讲活了政策文件,牧民们听得懂,记得牢,看得有滋有味。近年来,有不少这样的“文艺轻骑兵”活跃在基层乡村,也有不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歌曲、小品、相声、影视剧等文艺作品,深入宣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好政策,有力推广脱贫攻坚中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发挥文艺的“巧劲”与“柔功”,让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深入人心,让脱贫实践如虎添翼。 文艺的力量是什么?是抒发人的情感和思想,提振人的精气神儿。要想真正拔穷根,需要引导帮扶对象转变“靠等要”的思想观念,提升贫困地区自身奔向幸福生活的内生动力。扶贫先扶志,文艺工作者大有作为。不仅要通过优秀文艺作品帮助贫困群体立志向、树理想、昂扬精神,也要从文化立人的角度,以多种多样的文艺形式提升贫困地区群众文化素质,培育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综合相关媒体报道,目前,已经有相当多的文艺院团和文艺工作者与贫困地区结对帮扶,形成送文化、种文化的有效机制,为贫困地区培育了一支不走的文艺人才队伍,也通过文艺支教、专业培训、辅导讲座等各类文艺惠民服务项目,丰富村民精神生活,让贫困群体既“富口袋”也“富脑袋”。 贫困地区未必就缺乏文化资源,许多地区恰恰有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特色艺术资源的富矿。文艺工作者可以发挥所长,对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地展开艺术扶持,结合当地文化资源进行艺术创作,培育地方文化旅游品牌,把文化开发保护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推动当地就业、创业和经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文艺工作者不仅是重要的开发创作者,还是深有影响力的传播者。作为备受关注的公众人物,一些文艺工作者深入脱贫攻坚一线,以其影响力和号召力带动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深度参与。典型的例子是不少影视演艺明星通过公益代言、产业帮扶等形式,推介贫困地区特色文化、特色旅游、特色农副产品,让“土味变成“网红”“爆款”,让粉丝对明星的“注意力”变成了解乡村、帮扶乡村的“行动力”。 当前脱贫攻坚“正是最吃劲的时候”,正需要文艺工作者的加油鼓劲,激发广大群众决胜小康的雄心、信心和决心。通过实践,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思考文艺在脱贫攻坚中的功能与作用,探索文艺扶贫的方式方法,更好地让文艺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开发式扶贫,让文艺工作者的“菜单”与基层百姓的“订单”实现更精准的对接。只有这样,文化进万家才能进得深入,进得广泛,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脱贫攻坚取得最终胜利。 (摘编自胡妍妍《为脱贫攻坚加油鼓劲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艺具有形象生动、接地气等优势,这决定了它的身影必然活跃在脱贫攻坚战中。 B. 推广脱贫攻坚中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可让相关政策更好地融入文艺作品。
浏览完整试题C. 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群众“富口袋”的问题,需要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 D. 文艺扶贫工作要求每一位文艺工作者既要成为开发创作者,也要成为传播者。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以乌兰牧骑的文艺活动为典型事例来阐明观点,增强了说服力和时代感。 B. 文章以“文艺的力量是什么?”这一设问承接上文,将论证引向深入,思路清晰。 C. 文章列举演艺明星帮扶乡村的例子,目的是证明贫困地区未必缺乏文化资源。 D. 文章以号召文艺工作者为脱贫攻坚而奋斗作结,体现了立足当代的写作倾向。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用相声、快板等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乡村宣讲脱贫政策,可以让脱贫实践取得如虎添翼的效果。 B. “扶贫先扶志”的想法,与“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这一哲学观念在思想内涵方面是基本相通的。 C. 探索文艺扶贫的方式方法,让文艺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扶贫,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 D. 提升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文艺素养,是扶贫攻坚最后冲刺阶段全国扶贫工作者应当共同面对的主要问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近期多国出台了不同程度和范围的农产品出口限制政策,多个国际组织担心,这会引起“示范效应”,进而演变为全球粮食危机。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如何?多国收紧粮食出口是否会影响中国的粮食供应?为此,《南方都市报》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委员方言。 记者:近期多国限制粮食出口,是否会影响全球粮食安全? 方言:衡量粮食安全的关键指标之一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库存消费比”,反映紧急时刻库存量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份额。粮食作物生产周期长,自然风险大,生长期最短的早稻也需要约90天,所以这个指标非常重要。粮农组织认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所必要的起码水平是库存占消费量的17—18%。 粮农组织2月份预计,2019-2020年度全球谷物产量达到27.1亿吨,贸易量4.2亿吨,库存量8.6亿吨,谷物库存消费比达到30%。从总量上看,全球粮食安全有保障,疫情中的粮价上涨并非由产量不足引起的,而是农产品供应链出现了问题。不过,由于粮食生产全球分布不均、贫困和收入不均衡等原因,局部地区粮食安全可能会受到影响。 记者:近期,国际粮食价格出现波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小麦价格曾在三月中下旬上涨约15%,如何看待当前粮价出现的波动? 方言:粮食是人类的必需品,弹性很小,刚性很强。粮价是百价之基,价格波动除了受自然灾害导致的减产影响,还常与政治事件、石油价格等挂钩。粮食期货交易的存在,使得粮食的金融衍生品属性也越来越明显。 当前粮价不平稳,全球经济也呈下行趋势,投资者很可能借机炒作粮价以弥补损失。长期来看,疫情可能导致全球消费需求减少,若传导至生产者,生产者会因对市场的悲观情绪而减少农作物种植。目前全球粮食库存状况已大为改观,只要疫情得到控制,恢复正常的进出口秩序,粮价就会平复。 记者:疲情之下如何维持粮食全球供应链稳定? 方言:各国在疫情防控的同时,也应在粮农组织的框架下,加强贸易政策的沟通,消除贸易壁垒,共同维护全球粮食安全,这样对农产品进口国和出口国都有益。 记者: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近些年每年进口量在1亿吨左右,约为 全球粮食贸易量的四分之一,多国限制粮食出口是否会对中国的粮食供应产生影响? 方言:这是一个统计口径问题,中国对大豆进口的依赖度校高,但国际上大豆不计入粮食。2019年,中国谷物进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3.4%,小麦进口350万吨,稻谷进口约250万吨,且主要为品种调剂。目前,中国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库存也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中国可以实现粮食自给。 记者:当前春播粮食面积约为9亿亩,占全年粮食面积一半以上。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此前也发布了春耕生产工作指南。如何判断2020年国内粮食生产形势? 方言:目前冬小麦长势良好,后期只要不发生极端天气,夏粮生产问题不大。2020年的粮食生产重点在于稳定水稻面积。稻谷是重要口粮,2021年全球稻谷贸易量预计为4500万吨,国际市场调整的余地不是很大。 近年南方地区“双改单”势头较猛,双季稻面积下降。早稻播种面积逐年降低,从2015年的8573万亩下降到2019年的6675万亩。 早稻面积减少,意味着晚稻的生产也会受到影响,抓好早稻生产,晚稻就有保障。2020年2月底,国家发布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2020年每50公斤早籼稻、中晚籼稻价格分别较2019年增加1元,传导出稳定面积的信号。 (摘编自《专访粮食专家方言:世界粮食安全有保障,警惕投资者借机炒作粮价》,2020年4月3日“粮农智库”微信公众)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回答多国限制粮食出口是否影响全球粮食安全这一问题前,方言先介绍了粮农组织提出的“库存消费比”这一关键指标,为之后的回答做了铺垫。 B. 目前预计全球谷物库存消费比达30%,远高于粮农组织划定的17~18%这根红线,由此可见,2020年在全球范围内不会出现粮食安全问题。 C. 方言认为粮价出现波动不是孤立事件造成 ,粮食是必需品,弹性很小,在全球经济下行、粮价不稳的当下,投资者可能借机炒作粮价。 D. 在中央应对新冠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发布的春耕生产工作指南的指导下,2020年的春耕春播 工作进展顺利,春播面积占全年粮食面积的一半以上。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 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疫情,恢复粮食进出口秩序,那么即使全球粮食库存充足,也会因为 供应链得不到保障导致粮价持续波动。 B. 中国对大豆进口的依赖度较高,但国际上大豆不计入粮食,若仅从粮食进口的角度来看, 中国不一定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 C. 稻谷是重要口粮,在方言看来,如果2020年能确保水稻种植面积这一粮食生产重点的稳定, 又不发生极端天气,夏粮生产就可以得到保证。 D. 尽管当前我国口粮品种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但南方水稻种植区域“双改单”势头较猛, 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还是存在一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