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83  2020-12-24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3]
山东省泰安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19级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加深,两岸民众之间的通婚逐渐增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也因此被誉为“第四通”。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发现,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民族文化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瑰宝。其中部分人对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国学等有着较深入的了解,并能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约束自身行为。绝大部分的受访者肯定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并赞同“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优秀的民族”这一说法。但涉及国家身份,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中国就是大陆,而台湾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台湾居民常以“台湾人”自称。
在采访和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受访者了解民族文化的渠道是电视或网络,希望去大陆感受体会,但当前大多以旅游的方式前往。大部分受访者对中华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能够认识到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对中华文化的践行存在着一定差异。在面对“是否有必要在学校开设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相关课程”的问题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有必要,但是被问及“是否愿意主动践行”时,回答却是否定的。
对这一群体展开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加深两岸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了解、促进两岸关系的友好发展以及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摘编自卢文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民族文化认同研究》)
材料二:人的认同从来就是多重的。人首先有血缘族群的身份,而以血缘为基础的族群认同,总是与其社会关系的性质相关联。每个国家一般都包含着许多民族或族群,而且世界秩序要求主权国家的基本稳定,如果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在多民族国家就可能“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危机就可能被某些预料不到的事件触发;如果国家认同强于族群认同,多民族国家就容易经历各种风雨变幻而保持统一。
文化认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它与族群相关,也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关。作为中介认同形式,文化认同必须既与族群认同有交叠部分,也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文化认同也与一定的地域相关,即使是同一个族群,在不同的地域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格。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就是地域认同,这种认同不是族群的,而完全是文化性的和社会性的归属感。香港和澳门由于长期被西方国家殖民,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出现了比较特殊的情况。也就是说,即使在回归之后,有些人的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完全重叠。当然,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既为是香港人或澳门人,也为是中国人感到骄傲。现在仍然存在认同危机的是台湾,这是由内战所造成的分治产生的。台湾与大陆之间民族文化认同是基本重叠的,但是国家认同出现了复杂的现象。很多人虽认同中国,但对中国的表述出现多种形式;也有部分人采取“台独”的立场。
中国自古就有“天下一体”的理念,这种理念就是中国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为了国家统一,我们必须进一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和精神家园,从而扩大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交叠内容。共同的语言、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是保障国家认同的重要构成性因素,会强化公民的归属感。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
材料三:每一个人都属于某一特定的民族,同时在现代民族国家当中,每一个人也一定属于这一国家。但从认同的特点来看,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要形成国家,就必须由具备族体意识的人开展积极行动,各种局部的、游离的族群认同对于国家认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局部性的民族认同本身不等于国家层面的国家认同,但是它们是国家认同的血肉,如果没有这些局部性的群体意识,国家认同就会形同空壳。
对于国家认同而言,多元文化主义往往强调血缘、文化传统特征等因素。例如,在确立对“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中,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等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这些因素具有强大的纽带作用,强有力地缩小了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和力,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
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关注的是肯定“我们”的存在,而国家认同关注的是“我们”为什么存在。单纯的自我肯定的局限性反映在民族认同的被动性上,它使人的自我意识束缚在诸如血缘、语言、宗教或传统等实在因素之中。而要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就不能不考虑到“国家”这一体制的重要性,社会的整体利益只能借助主权国家的作用而得以实现。
(摘编自张宝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比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仁”“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多元文化的内核,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
B. 对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需保持平衡,如果国家认同过于强势,则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导致出现动荡不安的局面。
C. 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民族认同就会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没有共同的文化信念,就不能构成统一的国家。
D. 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注点不同,只有民族认同上升到国家认同,才能实现民族共同体存在的价值。
2. 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践行存在差异,只要知行合一,就能消除危机,促成国家和平统一。
B. 材料一所做的调査反映出的问题,能印证材料二“台湾与大陆民族文化认同是基本重叠的,但是国家认同出现了复杂的现象”的观点。
C. 材料二和材料三作者表述的要义虽有不同,但是都明确强调了文化认同对维系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的重要性。
D. 中国谋求和平统一和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国家认同。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巩固和不断强化的国家认同会对民族认同的发展形成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打破两者之间的平衡。
B. 在国家的政治统一中,共同的民族性将发挥至关重要的合法化作用,是意识形态动员的主要途径。
C. 族群的相互承认与社会生活语境相联系,社会成员通过走向他们共同目标的构想,形成一个价值共同体。
D. 在全球化和全球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多民族国家非常重视弘扬传统文化,夯实认同基础,以增强国家凝聚力。
4. 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观点态度。
5. 请结合材料,试分析怎样加强香港地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
【答案】1. D 2. A 3. A
4. ①对中华民族文化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②肯定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并能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约束自身行为;③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能够认识到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④不愿意践行在学校开设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相关课程。
5. ①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其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提升公民归属感;②通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加深香港市民对大陆近距离深层次了解;③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 升民族自豪感;④坚持“一国两制”,清除殖民思想,严厉打击“港独”势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项,“‘仁’‘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多元文化的内核,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错,结合原文“在确立对‘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中,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等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这些因素具有强大的纽带作用,强有力地缩小了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和力,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可知,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元体”的观念的是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等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并非“仁”“义”。
B项,“需保持平衡”错。根据原文“如果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在多民族国家就可能‘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危机就可能被某些预料不到的事件触发;如果国家认同强于族群认同,多民族国家就容易经历各种风雨变幻而保持统一”可知,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导致出现动荡不安局面是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并非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没有保持平衡。
C项,“民族认同就会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过于绝对。原文说“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可见二者并不矛盾。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项,“只要知行合一,就能消除危机,促成国家和平统一”过于绝对。原文说“对这一群体展开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加深两岸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了解、促进两岸关系的友好发展以及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可见只是“有着重要的意义”“打下坚实基础”。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据的能力。
A项,“巩固和强化国家认同,会对民族认同的发展形成定程度的抑制作用”错,原文中提到“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二者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本题要求回答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的关系,材料提到“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可概括出“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根据“文化认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它与族群相关,也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关。作为中介认同形式,文化认同必须既与族群认同有交叠部分,也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可概括出“文化认同是纽带,能固化中华民族不同地域的体化观念,从而强化国家认同”;根据“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就是地域认同”“香港和澳门由于长期被西方国家殖民,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出现了比较特殊的情况。也就是说,即使在回归之后,有些人的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完全重叠”可概括出“地域认同从属于国家认同”;材料提到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所有的认同,只有在国家的保障下才能得到实现。


展开余下试题【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并运用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结合文本分析如下:根据“香港和澳门由于长期被西方国家殖民,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出现了比较特殊的情况”可知,香港青少年对中国文化缺少了解,因此要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例如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其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提升公民归属感;通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加深青港市民对大陆近距离深层次了解;根据“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既为是香港人或澳门人也为是中国人感到骄傲”,可知,我们应当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升民族自豪感;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一国两制”,清除殖民思想,严厉打击“港独”势力。
二、现代文阅读2(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穿燕尾服的巴基先生
[匈牙利]米克沙特
关于阿尔弗勒德平原的“土财主”,有许多事情是值得描述的。他们的收入不算多,但他们拥有的财产倒不亚于摩洛哥王子呢。讲到巴基先生,故事有一大堆呢!的确,事情真是稀奇古怪:这些身穿大棉袄,其貌不扬的人物,遇到他们高兴的时候也会悠然自得地叼着烟斗,坐上四轮马车,招摇过市呢!
不过,他们很少闹出这种排场。巴基先生总是坐普通的农民马车来佩斯。在车上,他的午饭是面包夹腊肉,他兴致勃勃地用他那把弗赫堡小刀切肉片;他要是想把味道调得好一些,就把腊肉放在火上烤,让猪油慢慢地滴在面包片上面。这样可口的饭菜,连国王也没有吃过呢!
然而,有谁认为阿尔弗勒德的富农是吝啬鬼,他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他们也是很会装阔气的,只不过表现不一样罢了。因为老爷死了,在地狱里也还是老爷。在酒店里,碰巧他的兴头上来了,4个吉卜赛人为他拉一段忧伤的小提琴曲调时,他就吆喝着吩咐堂倌:
“去给这些吉卜赛人抬4桶酒来。”
“我们用什么东西侍候你呢?巴基先生!”
“给我抬半桶黑咖啡来好了。”
遵照巴基先生吩咐,堂倌在露天用一口大锅煮咖啡。整个酒店的人都忙碌地围着他转。他知道,人们正在干一件大蠢事。但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表现出他的豪爽。只要是巴基先生的吩咐,即便是一件蠢事,也大可不必去计较。他之所以叫巴基先生,是因为他有大笔财产,至于他的话对与不对,都是无所谓的。
这位阿尔弗勒德的农民头子对于能挤进本地上层人物的圈子,感到非常得意。但是,要想得到更高的地位,就先要获取好的名声。
巴基先生经常交好运,原因是他常跟老爷式的人物打交道;他家里的佣人可算得上高贵人物,他们谈吐文雅,又有匈牙利式的健全的头脑。——因此,他的佣人无论跟谁打交道,都不会给主人出丑的。
这件事情发生在巴勒时代①。当时,有位新州长到诺格拉蒂州上任,他决定庆祝一番:举行一次午宴,宴请全州的达官要人。
从哪儿知道什么人是州里最尊贵的人物呢?再没有比查地产登记簿更清楚的了。这是一部真正伟大的“科学著作”啊!谁要是从头到尾将它通读一遍,那么,在他面前不会有什么事情是“模糊不清”的了。
州长秘书就是根据土地登记簿开列出应邀客人的名单。巴基先生当然是在被邀请之列,几乎还是属于最前面的名次呢!
请帖发出去了。伟大的日子终于来临。州府大厦重新装饰过,焕然一新,这项工程是在州长亲自指导下进行的啊!他准备把这次宴会办得豪华而又丰富多彩,使它成为空前绝后的大事件。他吩咐仆役们,说:只有穿燕尾服的客人,才允许进去参加这次在阿尔弗勒德地区举行的极为盛大的宴会。
呵!几乎所有的客人都穿着燕尾服来了。唯独巴基先生穿着农民的节日服装;是的,为了准备参加这次宴会,这套服装经过了一番洗刷。他的裤兜里特地放了一条粉红色的、有些油污的手帕,稍稍露在兜口外面,这够庄严的啦!
“你到这儿来干吗?你是谁?”等候在门口的管家对他大声地问道。
“我么?我就是巴基呀!”他说,英武地挺直胸脯,大衣前襟上有笔直的3排纯银纽扣。
“巴基!现在不许到州长那儿去。他正在里面宴请客人。”
“我就是来参加午宴的呀!”
管家睁大了眼睛。
“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他说道。
巴基先生从口袋里拿出请帖,管家把眼睛瞪得大大地、惊讶地注视着;但是,他还是这样说:
“这不顶事。只让穿燕尾服的人进去。这是命令。这里是沙龙,只有穿礼服的人才配进去。”
巴基先生生气地转身走了。他观察了管家的神色,立刻赶到一家裁缝铺去,人们按照规格给他穿上燕尾服。现在,在圣悌斯地方的人们,还常常谈起巴基先生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穿燕尾服时可笑的模样哪!
巴基先生在宴会上故意找茬,出气。当客人围着大桌子坐好,仆役们首先端上汤时,巴基先生皱着眉头,呆板地瞧着那只盛汤的大盆,故意把匙子弄得叮当响以引起大家的注意,然后低下头,撩起他那套新买的燕尾服的右襟,漫到菜汤里去。
“你干吗?巴基先生!我的上帝,你到底要干吗?!”周围的客人目瞪口呆,过了好一会儿才诘问他,他们还以为他疯了呢!
“哦!我请我的燕尾服喝汤哪!”巴基先生谦逊、安详地说,“因为我发现,不是请我,是请它来参加宴会的。”
州长马上理解这件事情的原委。从此以后,他也很乐意招待身穿农民棉大褂的巴基先生了。
[注]①匈牙利1848年革命失败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实行残酷的黑暗统治,当时负责具体执行反动政策的是内政部长巴勒•山陀尔。因此,人们惯称1849 -1867年为巴勒时代。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富人巴基先生不是一个特别讲究排场的人,他在马车上吃着简单的食物,但却兴致勃勃。
B. 小说写不管巴基先生的话对不对,众人都照办,反映出当时的人对金钱的崇拜和屈从。
C. 除了巴基先生,几乎所有的客人都穿着燕尾服,这是因为巴基先生觉得穿燕尾服可笑。
D. 结尾写州长知道原委后,很乐意招待没有穿燕尾服的巴基先生,可见巴基先生的影响力。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叙述巴基先生在酒店里“吆喝着吩咐”堂倌给为他拉小提琴曲的吉普赛人抬上4桶酒,意在表现他为人豪爽、慷慨大方的性格特点。
B. “因此,他的佣人无论跟谁打交道,都不会给主人出丑的”这一句看似闲笔,实则是作者的用心之笔,与下文州府管家阻挠巴基入场形成鲜明对比。
C. 小说以“穿燕尾服的巴基先生”为题,起到突出主要人物、点明叙事线索、揭示形象性格、暗示主题意蕴的作用;“燕尾服”成为阶级身份的象征。
D.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详写巴基先生应新州长之邀参加午宴的始末,由此可以窥见十九世纪中叶匈牙利社会的趋炎附势、邀荣固宠、追名逐利之风。


展开余下试题8. 管家与巴基先生的对话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9. 米克沙特的小说具有寓褒贬于幽默诙谐之中的风格。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答案】6. C 7. A
8. ①(从情节组织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巴基先生的自以为是,管家的照章办事、坚守原则,将小说情节逐步推向高潮,为引出下文巴基先生换穿燕尾服和请燕尾服喝汤的情节做了充分的铺垫。②(从人物塑造看)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从巴基先生与管家对话时的言辞与神态等细节描写,可以进一步看出他的固执自傲、自以为是的个性特点。
9. ①于细节特写中见幽默诙谐。文中写巴基先生稍稍露在兜口外的“有些油污”的粉红手帕的装饰细节的勾勒,以及在筵席上故意做出滑稽动作而引人注目的行为,这些都为作品增添了耐人玩味的谐趣。②以叙述者议论介入见幽默诙谐。文中对州长选定州里最尊贵人物的依据标准做了简洁的议论,充满调侃、嘲讽的意味;还有对阿尔弗勒德平原“土财主”财产数量与行事做派的点评,满含揶揄之意。③在遣词造句中见幽默诙谐。文中运用夸张手法、大词小用等修辞技巧,彰显幽默诙谐之意。如“这样可口的饭菜,连国王也没有吃过呢”“这是一部真正伟大的‘科学著作’啊”“使它成为空前绝后的大事件”等等,都极尽冷嘲热讽之意。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项,“这是因为巴基先生觉得穿燕尾服可笑”依据不足,原文后面写巴基先生穿着燕尾服可笑的模样,这是后话,与前文巴基先生不穿燕尾服缺乏必然的关联。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项,“意在表现他为人豪爽、慷慨大方的性格特点”这一分析不正确。从原文语境看,巴基先生在酒店里的这番行为,只是为了“装阔气”,炫耀其富农的身份,博取所谓“出手阔绰、慷慨大方”的好名声。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结构与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文中管家与巴基先生的对话的作用。解答这一问题,应从情节结构安排与人物形象刻画两个角度来分析。管家与巴基先生的对话属于小说情节的发展部分,这一部分属于延迟叙事,即通过巴基先生执意不穿燕尾服去赴宴,与管家照章办事、毫无通融余地的刻板,为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做了铺垫,于是才有了巴基先生临时改穿燕尾服,以及请燕尾服喝汤的戏谑场景的出现。同时,管家在作品中是个陪衬人物,他的行为是新任州长权力意志的体现,管家越是正经、严格,越可见出他的势利眼,越反衬出巴基先生这位新兴富农的另类个性,从两人对话这一场景中巴基先生的言辞及其服饰、神情细节的简洁勾勒,可见其人之固执自傲、自以为是的个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风格的欣赏与探宽能力。
题干明示米克沙特小说“寓褒贬予幽默诙谐之中”的风格,要求考生结合作品具体分析。解答此题,须具体阐释米氏小说幽默风格形成的艺术手段,即经由哪些艺术表现手法的路径建构这种幽默风格,须立足文本列举相关语例加以具体解说。通过细读文本,不难发现,其幽默诙谐风格主要借助如下艺术表现手法,一是在小说人物形象的细节特写中呈现幽默诙谐的色调。这可以从巴基先生的言行举止、神态服饰等带有明显调侃意味的描写中看出。如:因为老爷死了,在地狱里也还是老爷。在酒店里,碰巧他的兴头上来了,4个吉卜赛人为他拉一段忧伤的小提琴曲调时,他就吆喝着吩咐堂倌:“去给这些吉卜赛人抬4桶酒来。”
二是叙述者声音(叙述者对小说中人事的议论)介入,彰显了幽默诙谐的色彩。文中对阿尔弗勒德平原“土财主”阶层特点的简介,还有新任州长拟办盛大午宴与筛选、邀请来宾的依据等事件的议论,这些叙述者议论的介入都具有幽默调侃的味道。
三是小说叙述语言在遣词造句方面,具有夸张意味,大词小用、多用感叹句式等,从而突出其讽刺、戏谑之意。如:“然而,有谁认为阿尔弗勒德的富农是吝啬鬼,他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他们也是很会装阔气的,只不过表现不一样罢了。” “巴基先生经常交好运,原因是他常跟老爷式的人物打交道;他家里的佣人可算得上高贵人物,他们谈吐文雅,又有匈牙利式的健全的头脑。——因此,他的佣人无论跟谁打交道,都不会给主人出丑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B.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C.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D.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守藏室之史:“藏室”是藏书之所。“守藏室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与“守”相同,就是管理周王朝皇家图书的史官。
B. 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也泛指短箭。
C. 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古代三公之一。
D. 孝文,是谥号。是后人根据皇帝生前事迹评定其生平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
B. 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C. 老子写了5000多字《道德经》,分上下两篇,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山东省泰安”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