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材料三: 中共十八大以来,从习近平总书记在《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作出批示,要求“浪费之风务必狠刹”,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意见》等法规制度的贯彻实施,餐饮浪费现象有所改观,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但鉴于经济社会的飞快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有些人认为已经没有必要再勤俭节约了,甚至养成了讲排场、比阔气、搞攀比的陋习,还有些人主张浪费能拉动内需、刺激消费,致使铺张浪费的现象仍屡屡发生。一些“吃播”标榜“大胃王”吸粉,实则暴饮暴食、假吃真吐;饭店里许多宴请聚餐,“盛宴”始,“剩宴”终;部分学校等单位也存在食物浪费问题。据统计,中国每年浪费粮食约3500万吨,接近粮食总产量的6%。 餐饮浪费不是私事,也不是小事,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尽管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我国人口多、基数大,每人浪费一点,就会给粮食生产带来较大压力,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粮食市场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要时刻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古人的教诲犹在耳畔,历史的教训历历在目。无论发展到何种程度,勤俭节约的传统决不可丢。 餐饮浪费无助于消费升级,更不会带来健康经济。消费升级,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的背景下,浪费行为的本质是对资源的无效消耗。靠铺张浪费、肆意挥霍换来的经济发展绝不会健康、可持续。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浪费也是腐败,铺张浪费会使得党失去根基,会与群众相脱离,故把“反浪费”作为改进作风的突破口,厉行节约,从严治党。 B. 要建立厉行节约的长效机制,需要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良好氛围,各餐饮协会会同相关部门]建章立制,加强监督和监管。 C. 目前,国民餐饮消费中浪费现象严重,摆在我们面前的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峻,我们必须警钟长鸣,否则会导致经济发展不健康、不可持续。 D. 十八大以来,随着相关法规制度的贯彻实施,党政机关和干部率先垂范,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从而开启了健康向上的文明新风尚。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餐饮浪费不是私事,也不是小事,事关国家粮食安全,所以无论发展到何种程度,勤俭节约的传统决不可丢。 B. 人们的消费观念并未改变,才导致铺张浪费现象屡有发生,“盛宴”始,“剩宴”终,令人痛心。 C. “反浪费”作为政治任务,要把转变作风和建立机制相结合,把根治浪费“顽疾”作为衡量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 D. 全国人民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就能做到勤俭节约,实现可持续发展,共建厉行节约的社会风气。 3. 下列语句不能说明“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一项是( ) A. 每从嘉宴过,摆阔入眸频。海味当餐盛,鸡豚余膳陈。 B. 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 C.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D. 半铲情盈碗,三餐味绕梁。劝君珍重我,节俭面荣光。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 三则材料都围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展开论述,但是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析。 【答案】1. D 2. D 3. C 4. ①首先,提出了两个问题:遏制“舌尖浪费”的新举措是否得到有效落实?如何才能更好尽快构建长效机制?②其次,从自身做起和构建机制两个角度出发,进一步分析如何更好地落实好举措。③最后,发出号召,陈述“光盘行动”的实施意义,制止浪费行为,培养节约习惯。 5. ①材料一从如何治党的角度出发,分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对治党的意义。②材料二具体分析如何做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分别从自身和机制两个角度谈论怎样厉行节约的问题。③材料三从改变群众的消费观念出发,谈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对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意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项,“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从而开启了健康向上的文明新风尚”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三第一段“餐饮浪费现象有所改观,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可知,并没有“开启了健康向上的文明新风尚”,只是“餐饮浪费现象有所改观”。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项,说法绝对,“就能做到勤俭节约,实现可持续发展,共建厉行节约的社会风气”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二段“珍惜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从自身做起,实现可持续发展,共建厉行节约的社会风气”可知,“实现可持续发展,共建厉行节约的社会风气”只是一个目标,“就能做到”太绝对。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某个观点的理解分析能力。 A项,主要讲的是嘉宴摆满海味鸡豚,过分的讲究排场,说明了“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B项,主要意思是,凡是足以供给的就可以,而那些种种增加的费用,对于人民百姓的利益不能增加的,英明的君王是一概不去做的,说明了“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C项,主要意思是强调了一个道理,从节俭到奢侈容易,从奢侈到节俭困难,这句话指出了人们生活状态变化的“易”和“难”的特点,不能说明“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D项,主要意思是强调珍惜粮食,节约光荣,说明了“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先分别概括段落大意,然后理清行文思路。第1段讲的是面对“各地着力推动厉行节约”的新措施,作者不禁产生几个问题,即新举措能否得到有效落实?如何才能更好尽快构建长效机制?属于提出问题部分;第2段指出具体落实新措施的方法,主要从人的角度来讲,即“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让全社会都积极行动起来”;第3段指出具体落实新措施的方法,主要从制度的角度来讲,即“政府要建立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加强监督和监管”,这两部分属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部分;第4段进行呼吁,“节用裕民,节俭兴国”,让举措收到实效。
展开余下试题【5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针对“公款浪费更是危害巨大、影响恶劣”的现状,指出“需要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把“反浪费”当成一项政治任务,这些内容都是从如何治党的角度出发的;材料二主要从自身做起和构建机制两个角度出发,解决如何才能更好尽快构建长效机制的问题,并陈述“光盘行动”的实施意义;材料三主要针对“有些人主张浪费能拉动内需、刺激消费,致使铺张浪费的现象仍屡屡发生”的现象,提出从改变群众的消费观念出发,并给予结论“餐饮浪费无助于消费升级,更不会带来健康经济”。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黎明的河边(节选) 峻青 旷野里一片黑暗,天地溶合在一起,什么也看不见。然而,雷却在西北方向隆隆地滚动着,好像被那密密层层的浓云紧紧地围住挣扎不出来似的,声音沉闷而又迟钝。越是担心落雨,雨果然就来了。在这样暴风雨的夜里,走路与其说是用眼找,还不如说用本能感觉到的。如果对地区没有像对自己家门口那样的熟悉,就根本别想继续前进。果然走了一会儿,我和老杨都迷失方向了。我说是向南走,他说是向北走。而小陈却什么都不说,老是沉默地然而却异常坚定地在前面走着,偶尔回过头来招呼一声。 “喂!当心前面是小沟!” “喂!右转弯,左面是据点。” 我心里想:幸亏有这样一个好向导,要不,那才糟了哩!每当闪电亮起的一刹那,我看见他那矮小的身形在大雨中吃力地走着时,心里就不禁泛滥起一种怜惜和感动的情绪。唉!他还完全是个小孩子哩! 说起来可真凑巧,我们正在庆幸大风雨的夜里走路不会遭遇敌人的时候,却偏偏就遭遇上了敌人。那是走到昌邑城以北不远的地方。二三十个还乡团①人马押着十多个村干部迎面走来。在闪电中我们都看清了双方,惊愕片刻之后枪就响起来了…… 遭遇战很快停止了。 我和老杨、小陈却失去联系了。于是我按照事先约定的信号找到他们,继续往前走。这时风停了,雨也住了,但天依然很黑,我们三人走进一片荒草地,小陈愕然地停住了。原来在遭遇战之后他也迷失了方向,我们无可奈何地伏在荒草地里等待天亮。小陈又着急又惭愧,哭了起来。水在草底下潺潺地流着,身旁不时地有沙沙声响过,大概是水蛇在草间爬行。蛤蟆在我们的周围,咕咕呱呱地不住气地叫。老杨抓起了一把泥,恶狠狠地向着蛤蟆叫的地方丢了过去。 鸡叫了!天亮了!我们终于来到了潍河边,但藏好的船已被昨夜的大水冲走了,我和老杨都不会凫水,小陈只好带我们去找他爹想办法。 我们踏着沙地,穿过林间小路,走了一会,一座四面都围着葡萄和葫芦的密密层层的绿叶的小屋,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小屋的门吱呀的一声开了,一个有着苍白胡须的老人,从屋里探出身来,眯缝着眼睛,向我们打量了一会,一看见小陈,吃惊得张大了嘴。 “爹!”小陈轻轻地喊了一声。 老人机警地向四周扫视了一下,把手一挥,命令地说: “快进屋去!” 一踏进门槛,屋子里的混乱景象使我吃了一惊。小陈一看,脸色霎时变得苍白,异常不安地问道: “爹,我娘呢?” 老人默然地坐在门槛上,阴沉地低着头,停了好一会,才愤然地说: “被还乡团捉去啦,还有你兄弟小佳。” 小陈颓然地坐在锅台上,呼吸急促起来了,咬着下唇,一声不响,停了好一会,突然抬起头来,问道: “爹,你打算怎么办?” “我嘛,我打算去叫你回来。”老头子冷冷地说。 “叫我回来?”小陈吃惊地说。 “嗯!”老头子深深地点着头。“整整五天了,你娘和小佳一直吊在保公所梁头上。我到处去找你也找不到……” “找我咋?”小陈打断了老头子的话。 “找你咋?”老头子冷笑一声道,“哼!你说咋?咱这一家三口的命你就不管啦?还有咱庄上死的那二三十口子村干部、军属的仇,你们就不报啦?想当初我答应你去参军的时候,是为的什么来?啊?”老头子越说越激动,苍白的胡须,一抖一抖地颤动着。小陈会意地看了看我,微笑了一下,忽地抓住了老爹的手,兴奋地说: “爹,我这不是回来了吗?” 老杨也激动地一把拉住了老头子的手说: “老大爷,放心吧,河东的武工队是完不了的,河东的天下也是完不了的。我们俩就要上那去接替马队长的事。” “啊?”老人惊讶地看着我们,“是吗,到河东去?” 小陈点点头说:“是的,爹。我就是来送他们到河东去的。河边上柳丛里的船被水冲走了,怎么办?” 老头子忽地站了起来,把我们上下仔细地打量了一下,连连地点着头说: “好,你们来了就好。赶快地去吧,你们来了就好,老百姓又有依靠了!好!快过河去吧。唔,怎么?船被水冲走了?” “是呀!”我说,“船冲走了,河里水很大。可是我们一定要今天过河。” “那是的,一定要今天过河。”老人打断了我的话说。 老大爷,你有什么办法吗?”老杨问道。 老人没有回答,默默地开了门,走出了小屋,仰着头看了看天,回头问道: “你们俩会不会凫水?” “会一点点,这样大的水可不行。”我和老杨说。 老人没有再说话,默默地走到里间,拿出了一个玻璃瓶子来,一仰脖,咕嘟嘟喝了几口,然后,向我面前一伸说: “来,喝一点,河水太凉。” 我们都喝了一点,是很猛烈的白干。 “走吧!”老人命令地说。 我惊异地望着小陈,小陈高兴地眨了眨眼睛,小声地说: “走吧,他要带你们凫过去,老头子好水性哩!” 小陈的话音里充满着骄傲和自豪。于是,我也兴奋起来了。就在这个时候,我忽然想起了被吊在保公所梁上的老大娘和小佳。啊!他们怎么办呢? “你停着干什么?”老头子看见我在沉思,吃惊地问道。 “我想,老大娘……” 老头子的胡须剧烈地抖动了一下,忽地转过身去,把手一挥,厉声地说: “走!快走!” 我们一行四人又朝着潍河的方向走去。 (有删改) [注]①还乡团: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组织的地主武装。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主要塑造了小陈父子的形象,他们朴实无华的言语让读者感受到他们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 B. 小说并未直接描写激烈、血腥的战争场面,但依然让我们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为抗击侵略者而亲人离散。 C. 小说通过对小陈父亲“探出身来”“眯缝着眼睛”“打量了一会”等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小陈父亲极强的警觉性。 D. 小说的结尾部分既表现了小陈父亲复杂的心理,又让读者看到了他不同一般的思想觉悟。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在情节上,注重事件发展过程的曲折起伏,一张一弛,大大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B. 小说在语言上,运用了大量的方言俚语,如“哩”“咋”“唔”“凫水”,体现了其口语化的特点。 C. 小说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小陈的人物形象,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D. 小说运用了第一人称来进行叙述,缩短了读者与小说的距离,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8. 景物描写在小说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渲染气氛、揭示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等,请从文章中找出两处并分析。 9. 习近平主席指出“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请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这种军民关系的。 【答案】6. B 7. C
展开余下试题8. ①从“旷野里一片黑暗”到“声音沉闷而又迟钝”。此处主要作用为渲染气氛。“好像被那密密层层的浓云紧紧地围住挣扎不出来似的”渲染了一种压抑的氛围,暗示了当时革命斗争的残酷。②从“水在草底下潺潺地流着”到“咕咕呱呱地不住气地叫”。此处的主要作用为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水蛇在草间爬行”“蛤蟆在我们的周围,咕咕呱呱地不住气地叫”等景物描写,暗示了当时我们因迷失了方向耽误了行程而感到烦躁、无奈的心理。 9. ①对小陈父子来说,面临着两种选择:先救出家人,还是先帮助革命同志过河。他们毅然选择了后者,表现出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正是有像他们那样的无数人民群众的存在,才能推动着革命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真正体现了人民军队人民爱。②当我看见小陈在雨中吃力地走着时,心中泛起怜惜和感动;当百姓遭受杀戮时,宁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及时过河组织队伍救助百姓;当听说老大娘和小佳被还乡团捉走后,考虑的不是先完成任务,而是他们的生命安危。这些都体现了人民军队爱人民。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项,“小说并未直接描写激烈、血腥的战争场面”分析错误,依据原文第5和6段“那是走到昌邑城以北不远的地方。二三十个还乡团人马押着十多个村干部迎面走来。在闪电中我们都看清了双方,惊愕片刻之后枪就响起来了……”“遭遇战很快停止了”可知,文章这一部分直接描写了战争场面。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项,“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分析错误,没有心理描写。有大量的语言描写,比如“喂!当心前面是小沟!”“喂!右转弯,左面是据点”等;还有动作描写,比如“小陈又着急又惭愧,哭了起来”“小陈会意地看了看我,微笑了一下,忽地抓住了老爹的手,兴奋地说”等。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开篇“旷野里一片黑暗,天地溶合在一起,什么也看不见。然而,雷却在西北方向隆隆地滚动着,好像被那密密层层的浓云紧紧地围住挣扎不出来似的”的景物描写,首先交代了天气不好,暗示大雨就要来了,为下文的雨天迷路碰上敌人做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其次,故事发生在这样一个大雨快要来临的时间点,渲染了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也暗示了当时大环境下革命形势的严峻和残酷,映射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文章中间在“我们”迷路的时候,“水在草底下潺潺地流着,身旁不时地有沙沙声响过,大概是水蛇在草间爬行。蛤蟆在我们的周围,咕咕呱呱地不住气地叫”这段环境描写,主要衬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大雨天,又是晚上一片漆黑,对道路又不熟悉的情况下,内心的那种焦急,烦躁不安表现的淋漓尽致。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某个问题进行探究式阅读的能力。 文章描写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对敌斗争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人民怎样用鲜血和生命夺取和保卫胜利的革命斗争,歌颂了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其中对小陈父子来说,依据文中“小陈又着急又惭愧,哭了起来”和“还有咱庄上死的那二三十口子村干部、军属的仇,你们就不报啦?想当初我答应你去参军的时候,是为的什么来?啊?”等情节的描述,主要叙述了小陈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去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勇敢、老练地护送两名武工队员在暴风雨之夜过河。小陈的父亲不顾家庭和个人的安危,忍受着妻子和两个儿子都被敌人抓走的巨大悲痛,毅然决然地挟着武工队员凫水渡河。表现出父子俩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正是有像他们那样的无数人民群众的存在,才能推动着革命事业不断走向胜利。就文章中的“我”来说,依据文中“每当闪电亮起的一刹那,我看见他那矮小的身形在大雨中吃力地走着时,心里就不禁泛滥起一种怜惜和感动的情绪。唉!他还完全是个小孩子哩!”“就在这个时候,我忽然想起了被吊在保公所梁上的老大娘和小佳。啊!他们怎么办呢?”等情节,表现了“我”对百姓革命事业赤胆忠心的感动和关怀,“我”首先考虑的不是先完成任务,而是他们的生命安危。这些都体现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情怀。所以小说形象地说明了人民群众与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之间的血肉联系,揭示了革命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乙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节选自帛书《老子》) 丙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田子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 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 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 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11.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名词活用为状语,在里面 ②自贼者也 贼:伤害 ③为学者日益 益:好处 ④取天下也,恒无事 恒:经常 ⑤文王欲举而授之政 举:推荐 ⑥于是旦而属 之大夫曰 属:嘱咐 A. ②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 乙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与《〈老子>四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句中的“无为”表达的思想不同。 C. 当周文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