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南开中学高2023级高一(上)中期考试 语文试题卷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为“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我们是不是也因之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就不需要文字。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用另外一句话来说,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都是天天见面的。在社会学里我们称之做face to face group,直译起来是“面对面社群”。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说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记号,立刻派人来救。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所引起的反应。文字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句子。 “特殊语言”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做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因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因为它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我想大家必然有过“无言胜似有言”的经验。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浏览完整试题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城里人和乡村工作的朋友们都认为乡下人“愚”,作者并不认可他们,他认为乡下人并不“愚”,只是欠缺某种特定的知识。 B. 作者认为当人和人的接触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阻碍时,人们选择“间接交流”的方式来交流,于是结绳记事、文字才会产生。 C. 电话、广播的出现削弱了书信文告在人际交流中的地位,这是因为电话、广播是更先进的技术手段,远比书信文告便捷方便。 D. 特殊语言用来作为象征体系的材料比语言更为丰富,包含了声音、动作、表情等,因此特殊语言能够比语言更好地传情达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属于“面对面社群”特点的一项是(3分) A. 人际往来是直接接触 B. 人际关系比较密切 C. 社群成员相对固定 D. 主要靠表情、动作传情达意 3.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作者为什么认为在乡土社会中文字是多余的。(4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 6题。 题目: “全忠,2月14日,咱们一家三口站台上见。”这是一本普通家庭日记本上的留言。这样的日记一写就是23年,用掉了12本日记本,留下6820多条只言片语,长达24万余字。 写下这段留言的妻子叫任亚娟,是兰州铁路局兰州客运段武威南车队队长。丈夫李全忠,是兰州客运段宁波车队副队长。虽然同在一个单位上班,但因为从事不同车次的客运管理工作,夫妻两人在家碰面的机会少之又少。1995年,两人步入婚姻殿堂不久,甜蜜的家庭生活就被忙碌的工作带走了——夫妻二人一个值乘北京列车,一个值乘乌鲁木齐列车,每隔3周才能相聚一次。 “那时候哪有手机、微信这么方便的沟通平台?我们就把家里需要办的事情都记在日记本上交代给对方,一来二去,日记本就成了我们两人之间最主要的沟通纽带。”任亚娟回忆说,他们出乘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日记本有没有留言。“看到了熟悉的文字,就像见到了本人一样。”丈夫李全忠这样形容。 翻开一本本泛黄的日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夫妻二人23年来的点点滴滴。 “亚娟,昨晚在列车上没合眼吧?一回来就趴在沙发上睡着了,看着好心疼。你最喜欢的冬果梨汤熬好了,在茶几上,醒来记得喝,我先出乘去了。” “亲爱的,这两天武威温度下降得厉害,你的毛衣毛裤我洗好放在卧室第一个衣柜里了。记得穿上,保重!” “全忠,女儿说什么时候咱们一家三口能坐在一起吃上你做的臊子面?我都不知道哪一天,心凉!” “亚娟,你荣获全局十大‘最美贤内助’,真替你高兴。但我觉得这个奖,颁给我也合适呢,哈哈!” “现在翻一下,23年的心酸与牵挂历历在目。”李全忠说。 23年,经历了传呼机、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不同的通讯工具,但是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比不上“见字如面”的纯情与质朴。随手写下的留言,笔笔写出的爱意,期待与牵挂,相知与守候,与子偕老的“家庭心灵史”尽在其中。 每到春运、暑运和黄金周,正是家家团圆或是休闲度假的时候,但对于这对夫妻来说,却是最繁忙的时候。女儿李卓蔚,已经21岁了,在她的记忆里,一家人却没有一起过过一次春节。 任亚娟的父母去世得早,公婆也在客运段上班,李卓蔚很小就没人带,平时只能将女儿寄放在邻居家,到了春节就送到陕西姨姥姥家。“别人家的小姑娘都是捧在手心里养,我们却是‘散养’,真是觉得对不住她。”一提到女儿,任亚娟的眼里总是泛起泪花。 懂事的女儿不仅没有埋怨过父母,还做起了他们情感的“联络员”。她在家庭日记本上识字、认字、写字,渐渐地也开始留字。 高三那年,学校开家长会,夫妻俩都在列车上值乘检查。李卓蔚既没打电话也没发短信,在家庭日记本上写下了一条留言:“爸妈,后天要开家长会,我英语竞赛考了全校第2名,想着让你们看看我的成绩!” 3天后,出乘回家的妻子任亚娟一进家门就发现这条留言。“觉得自己这父母当得太失职,孩子都长这么大了,可我们参加家长会的次数却屈指可数。”任亚娟低头抚摸着家庭日记本,心里泛上一阵酸楚。 忙碌的工作依旧,但今年新年以来,家庭日记本上的内容更多了。 “爸,我跟着电视学,做了一盘您喜欢吃的红烧肉!您回来尝尝!” “爸妈,我在网上给你们定了一款对戒,样子暂时保密,不过保证你们喜欢!” 2月14日,李全忠乘坐K1040从宁波返回兰州,妻子却要乘坐T6601次列车前往武威。女儿带上精心挑选的对戒,一家三口相聚在了兰州火车站站台上,而这次相聚只有短短的37分钟…… 在聚少离多的日子里,一家三口仍旧在用“见字如面”的方式守护着纯情家风。浸润在字里行间的牵肠挂肚,还将在家庭日记本上延续。 (节选自《工人日报》2017年3月18日,作者 康劲) 4.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做本篇通讯标题的是(3分) A. 平凡的铁路夫妻 B. 列车上的爱情 C.“见字如面”23年 D. 家书·家风·家国 5. 下列对原文的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开篇直接引用了家庭日记本上任亚娟给丈夫的留言,亲切的称呼,特定的日子,简单的约定,朴素的话语,引出了通讯的主要内容。 B. 文中写亚娟因一家三口不能一起吃臊子面而感到“心凉”,流露出她对自己生活的心酸;丈夫对妻子获奖的调侃,反映了他对生活的乐观。 C. 虽然通讯工具在变,但夫妻之间用留言交流的方式未变,说明了夫妻二人通过文字交流的时间跨度很长,夫妻二人很难适应现代的交流方式。 D. 通讯后面引述了女儿李卓蔚的留言,不仅表现了女儿对父母工作的支持与理解,而且暗示了留言这种方式在家庭中的传承以及纯情家风的延续。 6. 下列各项对这篇通讯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本文采用了夹叙夹议的行文方式,抓住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细节来勾勒人物的事迹,并偶尔穿插作者的议论,以此表现作者的报道立场。 B. 文中写女儿21岁一家人也没有一起过春节这一内容,与春运期间人们能够阖家团圆相对比,进而突出了夫妻二人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C. 新闻通讯会适当描述当事人的话语来凸显人物,本文用生活化的语言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与精神品质,不冗长,不煽情,不虚浮。 D. 本文从“家庭日记”这一独特的交流方式选材,描绘了一个聚少离多,但又充满温情的劳动者家庭,表现了当代列车员的恪尽职守与敬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