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76  2020-12-2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6]
河北兽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
2020-2021学年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
(考查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第5课——第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材料二
是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文化素养和文化基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
然而不可回避的话题是:既然每个人身上都有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但这样的基因为何常常被压抑,而不是被唤醒呢?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快餐时代,浮躁的气息似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即便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许多人依然缺乏耐心与沉静,不愿去品味诗词歌赋带来的美好意境。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我们走了弯路。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教育曾经被挤到了边缘,近些年才再获重视。课堂中的诗词教育,往往抛却诗词的绝妙词句和美好意境,专注于反复咀嚼诗词的中心思想,专注于由此衍生的各种试题。这样的传授方式,往往让学生瞬间对诗词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在许多家长的内心中,过度专注于对孩子“一技之长”的培养,让诗词歌赋等浸润心灵的知识不知不觉间受到冷落。
然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除了奋斗的力量,还需要“诗和远方”。希望《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的这股风潮,能够一路走下去,让古老的诗词歌赋再度焕发青春,也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摘编自《生活中不能没有“诗和远方”》)
材料三
中华诗词千百年来一直家弦户诵,广为流传。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再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又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大家无不耳熟能详,烂熟于胸,这些经典诗词早与百姓生活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历程的最好见证。时至今日,中华诗词已经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黄金时期,传统诗词的复兴和繁荣也到了最紧要的节点上,诗词的大众化显得至关重要。


浏览完整试题诗词如何走向大众化,我以为首在作品自身。作品之语言、内容、风格、意境、韵味等均须符合当下百姓之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而其中诗词语言应被视为重中之重。众所周知,凡在坊间里巷口耳相传之不朽佳作,其语言必清新晓畅,浅显易懂,言浅意深,雅俗共赏。一如清人刘熙载所云:“放翁诗明白如话,然浅中有深,平中有奇,故足令人咀味”(《艺概·诗概》)。如放翁《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提倡的通俗是典雅之通俗,我们提倡的明白是精美之明白。
其次,传统诗词曾历经百年之冷落,如何改变诗词环境,重建诗词生态,社会引导责无旁贷。当务之急是有关方面应把传统诗词创作纳入主流文学范畴,让新诗与传统诗词双峰并举。新闻媒体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中央电视台连续四届的《中国诗词大会》让传统诗词再次映入人们眼帘,起到了一定的宣传和普及作用,但不能让观众深层次触及诗词的内心,领略诗词的精华。为此,建议开设诗词专栏,主办各种专题,把诗词作为央视的常设栏目来办。天长日久,传统诗词就能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一种阅读习惯。
我们希望,不久的将来诗词创作会进入国家教学大纲,进入大中小学的语文校本教材,使万千学子接受诗词业态的熏染。诗词创作也只有成为国家语文教育的一部分,才会迎来诗词真正的繁荣和诗词的大众化。故诗词要走向大众,依然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为之付出更多努力和奉献。
(摘编自《诗词复兴与诗词大众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读落日就是落日,闻一知一,而不产生更多的联想,这便是“一对一的感动”。
B.叶嘉莹认为,就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既可以包括见物象而起兴,又涵盖了因种种事象而引起的感动。
C.如果诗词创作能进入国家教学大纲,万千学子就可以接受诗词浸润,传统诗词真正的繁荣和诗词的大众化便会到来。
D.当前我们课堂中的诗词教育值得反思,基于实用、应试的古诗词教学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浸润他们的心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诗歌中“兴”的感发,在王国维“为学”第一境界中体现得很充分,比如他对写相思爱情的《蝶恋花》的解读。
B.当诗词作品自身符合当下百姓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语言表达能够做到明白如话,诗词也就走向大众化了。
C.传统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历程的最好见证,在实际教学中,地位理应在新诗词之上。
D.后两则材料虽出处不同,但都对央视的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发表了评论,一致认为该节目办得非常成功。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造成诗词困境的原因的是(3分)
A.社会风气比较浮躁,许多人缺乏耐心与沉静,以至于诗歌生存环境恶劣。
B.当今时代节奏明快,人心过于追求物欲、速成,诗词已不符合时代潮流。
C.诗词教授方式不当,忽略品读优美语言及意境,专注于诗词思想和试题。
D.家长教育认知错误,过于关注培养孩子的特长,冷落能浸润心灵的诗词等。
4.材料三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好处。(4分)
5.以上三则材料介绍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灯  塔
刘建超
父亲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海。给父亲起名叫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海。
父亲曾问过爷爷,海是什么?爷爷指着村子里几亩地大的池塘,说,江河湖海都是水,这池塘就是海。去,下海耍吧。父亲光着屁股在池塘里扑腾,那时他以为,天下有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这一方池塘。
父亲参军,跟着部队南下。
首长问,你们谁能爬山?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从小就上山放羊砍柴,每天翻山越岭如走平地,没啥说的!
首长又问,你们谁会游泳?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会。村里的海,我能一口气扑腾几个来回。没啥说的!
父亲的两个没啥说的让父亲变成了一名海军。他以为海军就是上舰艇,开着军舰像开着坦克车一样。
父亲被派去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他学得很快,成绩也好。学习结束,他被分配到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日夜守着航标灯。
排长对父亲说,这个小岛你就是岛长了,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岛上活着的东西就是空中的海鸟,海滩上的海龟、螃蟹。
排长说,守护好航标灯就是守护好祖国的领土。能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小海,你要自豪呢。
父亲很自豪。父亲每天的日子就是在小岛上巡逻,给航标灯添加柴油。父亲从没有一点儿失落。
日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座小岛。父亲说,守岛的日子里,他真的学会了在大海里游泳,学会了钓鱼,学会了和海鸟说话。
寂寞的时候,父亲就给母亲写信,每周来岛上送给养的船就成了他们传书的鸿雁。父亲的书信封封都是海岛的说明书,岛的静、岛的动、岛的趣、岛的乐,没有半句岛的苦、岛的累。他告诉母亲,坐在礁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扎个猛子可以捞出红薯大小的海参,晚上睡觉,都会有螃蟹来敲你的柴门。
母亲被父亲的描绘给迷住了,带着红薯干、炒花生到了海岛。母亲上岛的日子遇到了风浪,母亲被颠簸得把胆汁都吐出来了,船还是靠不了岛,只是依稀地看到个人影在挥手。母亲没有上岛,她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母亲说,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的男人,靠得住。
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亲举办了简单而又热烈的婚礼。母亲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闲暇,父亲教母亲游泳,在滩头捉螃蟹抓海参。他们把钓的鱼晾干,让给养船带回连队的炊事班。
父母最快乐的事就是给未来的孩子起名字。两个人对孩子叫什么名字争执不下,父亲说,周一、三、五,叫我起的名,周二、四、六叫你起的名,星期天咱俩一起带出来玩。
于是经常听到父亲喊着,海星、海带和我一起出操,正步走!母亲会说,岛儿、灯儿开始做饭喽。
母亲怀着我的时候,遇到一场特大风暴。浓雾翻滚,暴雨雷鸣,海天像倒翻过来一样,几十米高的巨浪一排排咆哮着疯了般拍到岛上,航标灯都被震得直摇晃。父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阵势,有些不知所措,偏偏柴油机发生了故障。


展开余下试题母亲说,这么大的风浪,不会有啥船只过往,等风浪小了再上塔修理吧。父亲背上工具包说,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就是维护好航标灯,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一分钟也不能灭。
父亲登塔,风浪扑得他站立不住。母亲担心,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己身上,两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
父亲看着累瘫在身边的母亲,抚着她的秀发说,今天该哪个孩子陪咱出操了?母亲抱着父亲哭了,父亲说母亲上岛就哭过那一次。
部队裁军,灯塔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父亲也脱下了军装,可他依然留在岛上。父亲在孤岛上守护灯塔四十年,直到退休。
父亲病重期间,我正带着舰队在波斯湾护航。
母亲说,父亲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岛。老海啊,你放心,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撒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父亲欣慰地笑了,伸出枯瘦的手,抚摸着母亲干瘦的脸,自己的眼角却淌下了泪水。
我是舰长,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我告诉父亲,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首长询问谁“能爬山”“会游泳”,父亲连用两个具有方言特色的“没啥说的”来回答首长问话,这突出了父亲的自信与勇气。
B.排长说“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而“活着的东西”就是海鸟、海龟、螃蟹,语言幽默风趣,暗示了父亲在岛上的孤单、寂寞。
C.“母亲上岛的日子遇到了风浪,母亲被颠簸得把胆汁都吐出来了,船还是靠不了岛”,写母亲的上岛经历,侧面烘托了父亲的性格特点。
D.“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我”行注目礼的原因是“我”留恋那座小岛,那里有父母爱情,有“我”温馨的童年。
7.文中画线的句子说“母亲抱着父亲哭了” ,试分析母亲“哭”的原因。(6分)
8.请探究小说题目“灯塔”的含义。(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逾年,丁父忧。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
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箠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安石曰:“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自此逾月不言青苗。
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陈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
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光皆不能从。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并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苏辙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
B.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
C.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
D.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定字。
B.进士,是科举会试及第者,宋代进士分为三等: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C.诗,指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与《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D.元祐,是宋哲宗赵煦的年号。一个皇帝可以有一个年号,也可以有几个年号。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辙富有才华,胆识过人。十九岁时与兄长同登进士科;在参加制举的策论考试时,大胆议论宫禁朝廷之事,却受到司马光赏识。
B.苏辙为国为民,敢于直言。苏辙敢于直言《青苗法》的弊端;王安石派官员到各地寻求尚未收取的财利,苏辙当面劝说此事不可行。
C.苏辙体谅士子,思虑周全。苏辙认为考试时间将近,建议来年的考试除稍作变动外,一切还照旧,但是司马光没有听从。
D.苏辙性情沉稳,为人淡泊。苏辙性情沉静简洁,他写出的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处事很相似,不愿被人知道。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逾年,丁父忧。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4分)

(2)安石曰:“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自此逾月不言青苗。(4分) 

13.苏辙认为《青苗书》有哪些不好的地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休
水香塘黑蒲①森森,鸳鸯鸂鶒②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③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②鸂鶒( xī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③柘(zhè):一种树。树皮有长刺,皮可以染黄色,叶卵形,可以喂蚕,木材质坚而致密,是贵重的木料。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池塘里森森蒲草,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为“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托。
B.颔联写村庄前后到处是蓬勃生长的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显示物产的富足,村民生活的安宁和睦,也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
C.颈联描写了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牧童吹笛和衣而浴的场景,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蚕娘丰收的喜悦,又表现出牧童性格的顽皮。
D.这首诗的后四句描写了四个不同的人物,这在同类唐诗中是不多见的,诗人主要运用动作描写和对比手法来勾勒人物形象。
15.概括尾联中“山翁”的形象特点并分析尾联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7分)


展开余下试题(1)《短歌行》中化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指出作者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9分)
读书的同时兼顾劳动,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中国自古就有“负薪挂角”的故事,近代以来教育界也有“学工学农”的倡导。即便在不少“70后”“80后”的记忆里,劳动片段还 ,做些家务、干点农活,把书本带到田间地头都再正常不过。但随着生活条件愈发优渥,劳动逐渐远离学生的生活,也成为教学体系的短板。虽说“德智体美劳”的育人标准十分明确,但“劳”的份额 。特别是今天,“下了课就上网”是许多学生的“标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孩子很多。根据统计显示,中国小学生每天平均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劳动课确实到了必须补的时候。
( )眼下,很多“00后”“10后”与自然世界隔阂严重,对许多事物的认知基本来源于课本、网络。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把《锄禾》背得 ,认识可能不如到田间地头干个把钟头农活来得深刻。当汗水流过脸颊,也就明白为何“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这个意义上,将适量劳动融入到教学之中,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们亲近自然、强健体魄,去一去“公主病”“巨婴症”;一方面则利于涵养“ 可耻,勤勉耕作光荣”这一最为朴素的价值观。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俯拾即是 不值一提 炉火纯青 不辨菽麦
B.俯拾即是 微乎其微 滚瓜烂熟 不稼不穑
C.层出不穷 微乎其微 滚瓜烂熟 不稼不穑
D.层出不穷 不值一提 炉火纯青 不辨菽麦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根据统计显示,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左右。劳动课确实到了必须补的时候。
B.根据统计显示,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劳动课确实到了必须补的时候。
C.统计显示,中国小学生每天平均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劳动课确实到了必须补的时候。
D.统计显示,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劳动课确实到了必须补的时候。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劳动,是一种简单的形式,更是青少年的一种必备经历。
B.劳动,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而是青少年的一种必备经历。
C.劳动,既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也是青少年的一种必备经历。
D.劳动,是青少年的一种必备经历,不应是一种简单的形式。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很多高中生在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时,常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1) 。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是意象,意象的基本规定性是情景交融,所以任何艺术作品(2) ,都要追求情景交融。但并不是情景交融的艺术作品就有意境,意境除有意象基本的规定性外,还有自己特殊的规定性,那就是“境”要突破时间上和空间上有限的“象”,体现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因此,二者相较:(3) ,意境的外延要小于意象。
21.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5分)
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成就幸福圆满的人生的有效途径。劳动教育通过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为成就青少年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上面的一段话,引发你想起了什么切身经历的故事,故事中有怎样的成长体验?请把你的经历和体验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叙述突出重点,感情自然真挚,不得编造,不得抄袭。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语文答案
1.C(“如果……便会……”太过绝对。原文表述为“只有成为国家语文教育的一部分,才会迎来诗词真正的繁荣和诗词的大众化”。)
2.A(B.原文表述为“诗词要走向大众,依然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为之付出更多努力和奉献”,诗词语言表达只是其中一方面因素而已;C.文中表述为“应把传统诗词创作纳入主流文学范畴,新诗与传统诗词双峰并举”;D.“一致认为”错,作者在材料三中肯定了“中国诗词大会”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但也指出其不足。)
3.B(“诗词已不符合时代潮流”错。)
4.①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2分)
②如第一段中,以诗句为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说明中华诗词生命旺盛,广为流传。第二段举清人刘熙载、放翁之例,意在说明被大众视为佳作的诗词语言必是清新晓畅、浅显易懂、言浅意深、雅俗共赏。(1分,举一例说明即可)
③丰富文章内容,增强其文学意味,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1分)
5.①材料一侧重介绍中国诗歌中“兴”的作用。(2分)
②材料二侧重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被压抑的原因。(2分)
③材料三侧重从三个角度具体分析诗词如何才能走向大众化。(2分)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 D(“我”行注目礼的原因,是感动于父亲的精神。)
7. ①母亲哭是因为战胜了风浪,表现了劫后余生的欣喜与后怕。②“母亲”哭是因为对“父亲”为维护好航标灯(或守护好祖国领土)而不顾个人安危的感动与佩服。(每点3分)
8. ①灯塔指孤岛上的航标塔;②灯塔是国家主权的象征;③灯塔象征父亲的爱国精神,这精神指引“我”人生的方向,“我”传承了这种精神。(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C(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
10.B(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11.B(苏辙写信劝说王安石。)   
12.(1)过了一年,(苏辙)遭父丧。为父亲服完丧后,神宗已即位二年,苏辙上书论政事,在延和殿被神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河北兽鹿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