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28  2020-12-27
标签:人教版 七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28]
上海地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末模拟卷(一)
绝密★启用前
2020-2021学年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一)
考试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考生注意】
1.考生须诚信考试,遵守考场规则和考试纪律。
2.请考生将所有答案做在指定位置,书写工整,字迹清晰,禁止使用修正带!
一、文言文 (30分)
(一)默写(10分)
1. 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4. 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5. 对别人的优点,我们要善于学习;对别人的缺点,我们应引以为戒。这正如孔子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选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
【参考答案】
1. 随君直到夜郎西
2. 潮平两岸阔
3. 何当共剪西窗烛
4. 尚思为国戍轮台
5.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阅读古诗,完成题目(4分)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6.这首《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第一章,作者__________,是_________末著名的 政治家、军事家。(2分)
7.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B.“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C.“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D.“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参考答案】
6. 曹操;东汉
7. B(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通过描写茫茫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抱负、宽广的胸襟,表现了诗人豪迈自信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下列古文,完成题目(8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
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持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战!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8.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太丘舍去( ) (2)去后乃至( )
(3)尊君在不( ) (4)相委而去( )
【参考答案】(1)离开;(2)才;(3)同“否”;(4)舍弃
9. 故事中的“友人惭,下车引之”的原因是友人既“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2分)
【参考答案】日中不至;对子骂父。
10. 下列选项中全都是表示敬辞的一项是( )(2分)
A.尊君、寒舍、鄙人 B.见教、贵姓、奉劝
C.惠存、赐教、久仰 D.垂询、令堂、拙见
【参考答案】C
【解析】古人向别人表示敬意的方式无外乎两种:一是直接用敬词向听话人致敬;一是用谦词表示自谦,这其实是说话人在间接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尊敬之情。A.寒舍,寒酸的房屋,称呼自己家;鄙人,地位低下的人,称呼自己;B.见教,对方对自己的指教;D.拙见,不好的见解。故选 C。


浏览完整试题11. 下列选项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中元方指出了父亲朋友失约在前,不守信用和出言不逊,没有礼貌的两点错误。
B.在元方一番义正辞严的批评后,友人“惭”且“下车引之”,表现出友人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C.“无信”“无礼”为全篇核心,可见作者的意图是借元方的责客之语从正面来说明“信”与“礼”的重要性。
D.学习完本文,让我们明白了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参考答案】C
【解析】C项是从反面来说明“信”与“礼”的重要性。因此答案选C。
(四)阅读下列古文,完成题目(8分)
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愈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卧席。④濡: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1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徙衽以从阴( ) (2)其阴逾去( )
13.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表达)(2分)
15.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
12.(1)移动;(2)离开   
13.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14.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15.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
情况是不断变化的,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就会碰壁受灾。
客观世界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不能墨守成规。
用狭隘的经验去对待变化着的事物,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译文】有个郑国人怕热,他跑到一棵树下去乘凉,太阳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也挪动着自己的卧席随着树荫走。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挪动着卧席随着树影走,因而受到了露水沾湿身子的伤害。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了。这个人白天乘凉的办法很巧妙,但晚上用同样办法乘凉就相当笨拙了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2分)
《猫》节选
(1)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的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对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2)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3)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4)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5)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 。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6)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7)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8)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9)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10)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11)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12)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13)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14)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15)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16)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17)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18)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19)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20)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6.阅读选文,梳理“我”对第三只猫的情感变化过程。(2分)
( )——愤怒——( )
17.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捉”能换成“抱”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请分析“好像”和“一定”这一组反义词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余下试题19.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对文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在全文中的作用,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写出了作者因自己的过失造成第三只猫死亡的内疚永远不能消除,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B.结构上与文章开头“我家养了好几次猫”及文中“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相照应。
C.三次养猫的经历,让作者难过不已,痛定思痛后决定再也不养这娇气的动物了,让人太劳神。
D.表达了作者因第三只猫的死深深的痛苦与内疚之情。
【参考答案】
16.讨厌(漠视);悔恨(内疚、伤痛、后悔)
17.不能换。“捉”有强行带走的意思,“抱”流露着喜爱之情。结合文章内容可知,第三只猫不受大家欢迎,所以“捉”不能换成“抱”。
18.“好像”指猫的动作像是在吃东西,但不确定,为下文猫受冤枉作铺垫;“一定”是“我”的主观臆断,是猫平时爱凝望鸟笼带给“我”的错误判断,既表现出“我”平时不喜欢这只猫,又在情节上为下文冤枉了它埋下伏笔。这一组反义词用在同一句中,并不矛盾,表现了“我”的主观臆断造成了第三只猫的悲剧,为下文“我”的愧疚和永不养猫作铺垫。
19.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20.C(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文章主旨情感的把握。C.“不再养娇气的动物”这点表达错误。故选 C)
(二)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8分)
孩子和书
①这小镇只有一家书店。这书店只有她一个卖书的。
②她卖了多少书?怎样忙过来的?没有人说得清。人们只知道,书架上的书越来越丰富,进出书店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她的额头和眼角也已渐渐刻上细细的皱纹。可她那一双眸子却依然如秋日潭水般清明。几十年来,人们从她那传神的眸子中读出的满是善良、真诚。正因为这样,那些赶集的老婆婆们不买书也会走进店来,歇乏,拉家常,向她讨水喝。有时,她们也会大把大把地掏出鲜枣、红果,强留在柜面上。
③一天,小书店里来了一位年轻人。
④“您要买书?”“不,看看,先看看……”年轻人礼貌地说,“请您取一下那本书。”他指向那本装帧精荚、雅致的诗集——《孩子和书》。
⑤“您看过这本书吗?”他抚摸着手中的诗集,问。
⑥她赧然了:“没有……”真的,她卖过的书很多,但读过的书太少。实在是因为太忙了。她常常只能翻一翻新进的书:看看封面、内容提要、插图、定价。这是为了向客人介绍、推荐。让顾客买了不合适的书,她觉得对不起人家,尤其是那些农家孩子。她深知,那些孩子手中的一把把硬币是从妈妈的盐钱里一点一点抠来的。
⑦“您,认识我吗?”年轻人突然问道。
⑧她愣住了,仔细地观察他,希望能记起来。可是,回忆里只是一片空白。他笑了。“您真好,”说着,他放下手中的诗集,从包里取出一本书,递到她面前,“这是我送给您的。”她茫然,甚至有点不知所措——为什么送我书?
⑨见她不接,他就把那书放在柜面上,凝视着她,“您还记得十五年前的一个偷书的孩子吗?”他顿了一下,似乎为了唤起她的记忆,“他偷了您的书……您没有骂他……还给了他两块点心,是白皮的,一杯水,放了糖……”
⑩年轻人的话使她渐渐记起了一件往事。十五六年前,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她店里许多捆书被贴上了封条,放在了角落里。有一天,她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响声,走过去,啊!一个孩子,蓬头垢面,一脸汗珠,正从一捆书里掏出一本匆匆往怀里塞。她咳嗽了一声。于是看到一双慌张中带着倔强的眼睛……她没有训他,送了那本书给他,好像是《牛虻》。孩子被感动了,哭着告诉说,父母都死了,他无依无靠,可是爱读书……她听了,爱怜地为他擦去汗珠,又挑了几本书送给他,还给了他一点钱和食物……为了这件事,她后来也吃了点苦头……十几年过去了,她已渐渐淡忘。难道眼前的他就是当年的那个孩子?
⑪当她回过神来,那年轻人不知什么时候走了,柜面上只有他留下的那本书。她惊讶地发现,那是同样的一本诗集:《孩子和书》。
⑫扉页上,有几行秀气的字:
阿姨:
这本书赠给您——我写的——一个关于您,我、书的故事。
我,是一个诗人了。但,没有您,就只是一个偷书的孩子。
也许您早已忘记我了,那正是您的崇高。
偷书,爱书,写书的人
×年×月
⑬天哪,他是诗人!这诗人____就是当年的孩子!
⑭“我要买书。”稚嫩的声音从柜面下传来,惊醒了她。她探出身子,看到一只胖胖的小手攥着硬币,另一只手指着一本小人书。“噢,又一个孩子。”她急忙招呼这位小客人,心想,兴许这个孩子将来也会成为诗人的,至少能成为有文化、有学识的人。
⑮门外传来一阵孩子的喧闹——放学了,她又要忙起来了,可是她心里很高兴,也很欣慰……
21.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一项,填人第⑬段的横线。( )(2分)
这诗人____就是当年的孩子!
A.俨然 B.依然 C.竟然 D.当然
22.第②段中说,“几十年来,人们从她那传神的眸子中读出的满是善良、真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她的“善良、真诚”在全文中的表现:(6分)
(1)热情招呼不买书的顾客;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如果将第⑨段画线内容改为“他偷了您的书,您不仅没有骂他,还给了他点心和水”,两者相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说说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联系全文,第⑮段中“她心里很高兴,也很欣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5.十五年后,年轻人重返书店。请就他这一感恩之举谈谈你的看法。(80字左右)(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1.C(2分)
22.(2)向客人推荐合适的书;(3)帮助陷入困境的孩子;(4)淡忘自己的善举【各2分】
23.与改句相比,原句更能表现“我”对此事印象深刻(2分),更真切地表现“她”的善良(2分)
24.自己当年的善举成全了一个孩子(孩子回来感恩)(2分);感觉到自己卖书能使孩子成为有文化有学识的人(2分)
25.十五年的时间足以抹平任何事情,但是年轻人没有忘记那个书店阿姨的善举,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我觉得有一颗感恩的心是一件好事,只有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才能够传播正能量,才能为社会创造无形无价的财富。(2分)
三、写作(40分)
26.请以“我的世界以______为伴”
要求:
(1)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
(2)语言顺畅,没有语病。
(3)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3)立意深、构思巧、语言生动形象。
(5)不少于600字,写一篇记叙文。
标签:人教版 七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上海地区20”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2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