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196  2021-01-06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6]
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热点专练: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
热点01 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
(建议用时:30分钟)
【考点解读】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即理解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的内涵(特有属性)、概念的外延(包括哪些对象)。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即能结合上下文理解文章中提纲挈领的、过渡性的、总括性的等关键语句的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等。
3.“筛选”指根据试题要求对信息进行有目的的取舍来辨别选项信息的正误,“整合”指对原文信息根据题干要求进行筛选并进行组合表述。
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即研究文章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顺序,抓住要点。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即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能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全文中心。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即在整体阅读中通过审读标题、寻找文章的中心句、概括文中重点段落的大意等方法,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复习技巧】
1.以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为导向,全面系统复习,形成知识体系。
这一部分的复习,在考纲和考试说明隐退以后,以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为导向,全面系统复习,力求形成知识体系。
2. 立足核心素养,能力提升是王道。
一定要立足核心素养,在形成知识体系后,着力于能力提升。
3.夯实基础,多研究真题。
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坐下来,静下来,认真备考,打牢基础,以不变应万变。山东省要求所有报名2020高考的学生参加此次模考,从这一要求可以看出,考试改革试验与研究才刚刚开始,这并不代表2020高考题型就这么定了。应是想通过这次统一模考,来为接下来的试卷题型调整研究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
【答题方法技巧】
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解题方法
(1)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
重视标题、起始段、结尾段及各段落首句的内容,弄清字面和隐含的信息,还要特别注意超出常规的新思维,从而对文章的内容有整体的、准确的把握。
(2)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域。
对照题目,进行第二遍阅读,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筛选出相关的文字材料,进行归纳判别,不能断章取义,以偏赅全。
(3)结合题干,明确答题方向。
归纳的角度与试题要求保持一致,同一问题的前后归纳角度要一致,尽量用原文词语作答,语言合乎规范。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解题方法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
这方面主要是抓“文眼”,抓关键句和中心句。这些语句,论述类文章常在开头,或在段落的起始句、终结句。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2)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
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内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
(3)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①正反对比:要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②相似辨析: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这要仔细辨析,方可取胜。
【限时检测】
一、(云贵川桂四省2021届高三联合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浏览完整试题随着一场史无前例、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的进行,英雄之举层出不穷、蔚然成风,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大仁大爱,亦使一种大无畏的勇敢的道德传统在中华大地上再显峥嵘。
无疑,勇德是人类的共同道德。早在西方古老的《荷马史诗》中,美德就开始与勇敢须更不可分离,但论及人类勇德建设,中华民族的贡献尤值一提。中华民族不仅将勇德视为“三达德”之一,而且很早就开始了对其进行理论上的阐释。如孔子提出“见义不为,无勇也”的命题。该命题开始把勇与仁义、道义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勇业已正式跻入中国道德伦理的领域,并使所谓“见义勇为”成为千古传颂的优良品德。孟子对勇的思考可视为是孔子勇的思想的深化和继续。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认真讨论了勇的性质、勇的根本及勇的途径,而他的“浩然之气”学说的推出则为所谓“勇气”概念奠定了坚实基础。宋以后,有王阳明对勇的“敢直其身,敢行其意”的力行力为的力倡,有颜元对宋明“重文轻武”的唇舌之儒、文墨之儒的力辟,还有戴震对“益之以勇,盖德之所以成也”这一勇的“道德执行力”的力肯。以儒学为传统的中华民族从未停下对勇和勇德追求、探索的步展。
那么,对于中国古人来说,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勇呢?
其一,心性之勇。国人论勇,多从心论。“古文勇从心”的“恿”字,就是其明证。这种与勇相的心,既非西方式的理智之心,又非佛救式的虚灵明觉之心,而为中国式心性论的以“生”训心之心、从心从生之心。作为一种生命哲学的概念,它意味着心以其“生生不已”的潜在的可能忙为内涵。也正是基于心的这种可能性,才彰显了心不受制于现实规定性的“形上超越性”,才但心成为中国哲学“形上超越性”的真正体现。同时,一旦我们肯定了心的“形上超越性”,我际上也就肯定了真正的勇。勇一如心,同样具有“形上超越性”。正是性”出发,主张“见义勇为”的孔子提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于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其二,气力之勇。中国哲学的身心一体决定了勇并非“心性之勇”的一意孤行,而是以一种“下学而上达”的方式,具身化为一种气力之勇。中国古人在提出“5也”,强调气与身体不可分的同时,亦使勇敢与身体化的“勇气”相提并论。“即气而力在”,如若我们肯定了勇之气,那么同时也意味着我们肯定了勇之力。这一点,不仅可见之于《说文》的“勇”字从“力”说,《诗经》的“无拳无勇”说,还可在中国拳经中的“气与力合”说中找到注解。
“心性之勇”与“气力之勇”是统一的。这种统一告诉我们,一种真正的勇既具有一种“形上超越性”,又使这种“形上超越性”离不开形下的现实力量。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勇德也经历过沉浮,随着近现代“救亡图存”思潮的兴起,对勇德的崇尚再次被激发出来。身处更为和平、更为文明的今天的人们同样要面对诸如瘟疫、地震、洪水这样的自然灾难,面对诸如战争这样的社会灾难,面对艰难、挫折和“德福不能两全”的人生困境。这意味着,无论何时,我们每一个人都依然要在勇敢和怯懦之间做出选择,这也意味着,无论何时,勇德依然是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的必修之课。
(摘编自张再林《勇德: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的必修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20年我国抗疫斗争中涌现出的诸多英雄人物,将传统道德中的勇德推向顶峰。
B.“勇”在我国道德伦理领域中首次出现的标志是孔子提出“见义不为,无勇也”的命题。
C.国人从“心”的角度来审视“勇”,这里“心”的哲学内涵是“生生不已”的潜在的可能性。
D.我们肯定勇之气的同时也就肯定了勇之力,这一点可以在《说文》等书籍中找到依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举例论证,列举孔子等关于“勇”的论述事例,论证了中华民族在人类勇德建设中的贡献。
B.本文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心性之勇、气力之勇的对比来诠释和论证中国古人心目中的真正的勇。
C.末段由历史回归现实,指出当今社会既有和平、文明的一面,也有灾难、困境的一面,警示性强。
D.文章先提出勇德的话题,再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得出勇德是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的必修课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勇的思想内容方面,孟子延续了孔子,而宋以后的许多思想家则在孔孟相关学说的基础上继续探索。
B.孔子认为富贵要通过正当手段获得,孟子认为大丈夫要经得住各种考验,这些都以勇的“形上超越性”为前提。
C.因为无论是西方国家及民族还是我们中华民族,都很早就对美德做了理论阐释,所以勇敢和美德是密不可分的。
D.虽然时代在进步,但面对自然灾害、社会灾难等情形时,做出何种选择依然还在考验着每个人。
二、(泸州市高2018级第一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回文诗,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回环往复正读倒读皆成章句的诗篇,也称作“回环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种较为独特的文学体裁。回文诗充分展示并利用了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和以语序为重要语法手段这两大特点,读来回环往复,绵延无尽,给人以荡气回肠、意兴盎然的美感。
汉语是分析型语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这是产生回文诗的宏观背景;另外,古汉语没有标点符号,这让回文诗作表现得更加富有文学色彩。对于回文诗,不仅作者本人具有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欣赏者也必须具备相当的底蕴才能领悟其美妙之处。
回文诗体现了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一首诗从末尾一字读至开头一字,能够成为另一首新诗,这样的文字功力十分了得,这般“文才”不是什么人都敢“卖弄”的。
有人把回文诗当成一种文字游戏,认为它完全没有艺术价值。实际上,这是对回文诗的误解。民国时期的学者刘坡公先生在1934年出版的《学诗百法》一书中就指出:“回文诗反复成章,钧心斗角,不得以小道而轻之。“当代诗人、语文教育家周仪荣先生曾经认为,回文诗虽无十分重大的艺术价值,但不失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
据记载诗歌中的回文体在我国晋代就已经形成,而兴盛于宋代。它有着“反复成章”之特点,其种类有很多,如“通体回文”“就句回文”“双句回文”“本篇回文”“环复回文”“图形回文”等。其中,尤以“通体回文”最难驾驭,有人把这种形式的回文诗称作“倒读诗”,认为它是回文诗中的绝品。


展开余下试题例如,宋代大文豪苏轼(1037—1101)的《题全山寺》就是绝品中的绝品,该诗如下:
题全山寺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捕渔舟钓月明。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逆逆绿树江天晓,霜窝红霞晚日晴。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把诗句倒转来读也是一首完整的七言律诗:
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晴日晚霞红需需,晓天江树绿逆追。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明月钓舟渔捕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苏轼被贬出北宋京城开封去杭州的路上,游览了镇江全山寺,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
诗歌正读时,“江中的潮水一直奔向雪山之巅,远处的渔夫在明月下垂钓,只见远处的山上有无数的飞鸟,轻盈地飞翔着”,这是《题全山寺》沿着吟诵的时间所呈现的场景,描写了全山寺从午夜到清晨的景色,体现了黑暗过去后生命自由飞翔的无尽活力,以及由静到动的过程。
诗歌倒读时,“鸟儿都飞走了,只剩下茫茫江波一直连着水边,苦照万物的太阳也不见了踪影,只留下明月在静夜中独自皎洁”,这是《题全山寺》呈现的真实场景,展现了全山寺从白天到黑夜的景色,体现了生机渐去、万物归静的过程。
这是一首内容与形式俱佳的写景诗作,正读倒读慾境不同,可看作两首诗。如果正读是月夜景色到江夭破晓的话,那么倒读则是黎明晓日到渔舟唱晚。由于构思奇特,组织巧妙,整首诗顺读倒读都极为自然,音顺意通,境界优美,值得玩味。
由此可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独有的一枝奇葩,回文诗读起来回环往复,连绵未尽,让人回味无穷。经典的回文诗正读倒读都极为自然,音顺意通,意境优美,真是千古奇观,实在令人叫绝。读完它们,不由感叹,古人的智慧真是了不起,他们的文学造诣深不可测,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
(节选自吴镇《回文诗:正读倒读都通顺,古人智慧了不起》)
1. 下列关千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语语素为单音节,语法手段看重语序,回文诗充分展示并利用了汉语的这两个特点。
B. 回文诗产生的背景有二:一是汉语缺乏形态变化,二是古人写文章一般不打标点符号。
C. 回文诗博大精深,这对写作者和欣赏者的文化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非常高的要求。
D. 根据记载,回文诗形成于晋代,兴盛于宋代,其种类有很多,最难写的是“通体回文”。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回文诗的定义入手,对回文诗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
B. 作者引用刘坡公、周仪荣的观贞来证明回文诗有艺术价值。
C. 作者例析《题金山寺》意在证明苏轼这首诗是诗歌中的极品。
D.末段在前文举例论述的基础上,赞美回文诗之美和古人之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回文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种较独特的文学体裁,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
B. 回文诗的内容与形式俱佳,回文诗正读倒读都极为自然,意境优美,是千古奇观。
C. 回文诗本身没有标点符号,普通欣赏者不一定能够体会回文诗倒着读的妙处 。
D. 回文诗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一、1.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将传统道德中的勇德推向顶峰不合文意,原文为“使一种大无畏的勇敢的道德传统在中华大地上再显峥嵘”.B项,理解有误,从原文“业已正式跻入”看,孔子关于“勇”的命题是让“勇”正式成为中国道德伦理的内容,并不是“首次出现”C项,以偏概全,原文说“国人论勇,多从心论”,故选项中“是从,心,的角度来审视”表述不准确。
2.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中结构,分析文本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分析有误文中明确指出“心性之勇”与“气力之勇”是并列的关系,没有形成对比。
3.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C项,强加因果。原文中提到了西方和中华民族都将勇敢和美德联系在一起,而且我们还很早就对美德进行了理论上的阐释,但并未表明二者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二、1.【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项,“汉语语索为单音节”表述错误,根据原文“汉语以单音节语索为主”可知,题干曲解文意;B项,“一是汉语缺乏形态变化,二是古人写文章一般不打标点符号”表述错误,根据原文“汉语是分析型语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另外,古汉语没有标点符号,这让回文诗作表现得更加富有文学色彩”可知,题干曲解文意,表述错误; C项,“回文诗博大精深,这对写作者和欣赏者的文化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非常高的要求”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回文诗体现了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深刻智慧” “不仅作者本人具有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欣赏者也必须具备相当的底蕴才能领悟其美妙之处”可知,二者并没有直接的联系,题干强加因果;
故选D。
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C项,“作者例析《题金山寺》意在证明苏轼这首诗是诗歌中的极品”表述错误。作者详析《题金山寺》的最终目的是证明通体回文最难驾驭,是回文诗中的极品。故选C。
3.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B项,“内容与形式俱佳”说法无依据,原文只说到了《题金山寺》内容与形式俱佳;“回文诗正读倒读都极为自然……”扩大了范围,原文是“经典的回文诗”。故选B。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备战2021年”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