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余下试题例如,宋代大文豪苏轼(1037—1101)的《题全山寺》就是绝品中的绝品,该诗如下: 题全山寺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捕渔舟钓月明。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逆逆绿树江天晓,霜窝红霞晚日晴。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把诗句倒转来读也是一首完整的七言律诗: 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晴日晚霞红需需,晓天江树绿逆追。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明月钓舟渔捕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苏轼被贬出北宋京城开封去杭州的路上,游览了镇江全山寺,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 诗歌正读时,“江中的潮水一直奔向雪山之巅,远处的渔夫在明月下垂钓,只见远处的山上有无数的飞鸟,轻盈地飞翔着”,这是《题全山寺》沿着吟诵的时间所呈现的场景,描写了全山寺从午夜到清晨的景色,体现了黑暗过去后生命自由飞翔的无尽活力,以及由静到动的过程。 诗歌倒读时,“鸟儿都飞走了,只剩下茫茫江波一直连着水边,苦照万物的太阳也不见了踪影,只留下明月在静夜中独自皎洁”,这是《题全山寺》呈现的真实场景,展现了全山寺从白天到黑夜的景色,体现了生机渐去、万物归静的过程。 这是一首内容与形式俱佳的写景诗作,正读倒读慾境不同,可看作两首诗。如果正读是月夜景色到江夭破晓的话,那么倒读则是黎明晓日到渔舟唱晚。由于构思奇特,组织巧妙,整首诗顺读倒读都极为自然,音顺意通,境界优美,值得玩味。 由此可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独有的一枝奇葩,回文诗读起来回环往复,连绵未尽,让人回味无穷。经典的回文诗正读倒读都极为自然,音顺意通,意境优美,真是千古奇观,实在令人叫绝。读完它们,不由感叹,古人的智慧真是了不起,他们的文学造诣深不可测,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 (节选自吴镇《回文诗:正读倒读都通顺,古人智慧了不起》) 1. 下列关千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语语素为单音节,语法手段看重语序,回文诗充分展示并利用了汉语的这两个特点。 B. 回文诗产生的背景有二:一是汉语缺乏形态变化,二是古人写文章一般不打标点符号。 C. 回文诗博大精深,这对写作者和欣赏者的文化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非常高的要求。 D. 根据记载,回文诗形成于晋代,兴盛于宋代,其种类有很多,最难写的是“通体回文”。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回文诗的定义入手,对回文诗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 B. 作者引用刘坡公、周仪荣的观贞来证明回文诗有艺术价值。 C. 作者例析《题金山寺》意在证明苏轼这首诗是诗歌中的极品。 D.末段在前文举例论述的基础上,赞美回文诗之美和古人之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回文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种较独特的文学体裁,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 B. 回文诗的内容与形式俱佳,回文诗正读倒读都极为自然,意境优美,是千古奇观。 C. 回文诗本身没有标点符号,普通欣赏者不一定能够体会回文诗倒着读的妙处 。 D. 回文诗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一、1.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将传统道德中的勇德推向顶峰不合文意,原文为“使一种大无畏的勇敢的道德传统在中华大地上再显峥嵘”.B项,理解有误,从原文“业已正式跻入”看,孔子关于“勇”的命题是让“勇”正式成为中国道德伦理的内容,并不是“首次出现”C项,以偏概全,原文说“国人论勇,多从心论”,故选项中“是从,心,的角度来审视”表述不准确。 2.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中结构,分析文本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分析有误文中明确指出“心性之勇”与“气力之勇”是并列的关系,没有形成对比。 3.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C项,强加因果。原文中提到了西方和中华民族都将勇敢和美德联系在一起,而且我们还很早就对美德进行了理论上的阐释,但并未表明二者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二、1.【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项,“汉语语索为单音节”表述错误,根据原文“汉语以单音节语索为主”可知,题干曲解文意;B项,“一是汉语缺乏形态变化,二是古人写文章一般不打标点符号”表述错误,根据原文“汉语是分析型语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另外,古汉语没有标点符号,这让回文诗作表现得更加富有文学色彩”可知,题干曲解文意,表述错误; C项,“回文诗博大精深,这对写作者和欣赏者的文化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非常高的要求”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回文诗体现了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深刻智慧” “不仅作者本人具有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欣赏者也必须具备相当的底蕴才能领悟其美妙之处”可知,二者并没有直接的联系,题干强加因果; 故选D。 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C项,“作者例析《题金山寺》意在证明苏轼这首诗是诗歌中的极品”表述错误。作者详析《题金山寺》的最终目的是证明通体回文最难驾驭,是回文诗中的极品。故选C。 3.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B项,“内容与形式俱佳”说法无依据,原文只说到了《题金山寺》内容与形式俱佳;“回文诗正读倒读都极为自然……”扩大了范围,原文是“经典的回文诗”。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