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156  2021-01-05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6]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传记类文本阅读
专题03 传记类文本阅读
【考向分析】
分析《考试大纲》及近几年课标全国卷试题可以看出:
1.传记在2016年前曾经是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热点文体,传记阅读注重对考生多种能力的考查。从考查情况看,侧重考查两种能力:一是结合文体特征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二是结合文体特征考查理性认知和探究能力。
2.阅读文本一般选择古今中外那些内容丰富且思想性强、反映社会时代风貌特点、体现人类精神品格的人物传记、回忆文章等。现代文传记类作品作为考试文本,其传记主人公大多为中外历史名人,如著名政治人物、科学家、艺术家等。
3.从高考命题题型看,一般为客观题、主观题相结合,但以主观题为主。随着高考形势的发展,体现语文综合能力的主观题将会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考生备考时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一、整体阅读指导
传记是记录人的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的文体。人物传记,往往可以让我们学习人类的先进文化、科学思想和美好情操;传记人物的人生经历、所作所为、所思所感可以对我们的思想观念、生活学习、为人处世起到表率和榜样作用。
(一)传记的一般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传记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往往通过对传主的典型事迹的叙写,突出传主形象、性情、品格、成就,表达出对传主的崇敬之情。(为反面人物立传则相反)
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传记则记叙与评论各半,叫评传。评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它由传主、本事、作者的思考与评析三要素构成。“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结合”是其特点。
从篇幅长短看,传记可分为大传和小传。
(二)传记的文体特征


性 传记所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这些“人物”都是各个领域的名人(政治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所写的人物和事件必须符合史实,内容真实准确,不允许虚构。


性 传记是写人的,要表现出人的生命和情感;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通过艺术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塑造鲜明形象,增加艺术感染力的目的。


性 传记要求选材精当、高度概括:一是对人物要有选择,选择那些代表性强、事迹丰富和极具性格特点的人物;二是对人物的事迹要有选择,要选择能够概括人物特点的事迹。


性 传记一般要求在表达上简明易懂,容易被读者接受。语言风格要求多样化,如介绍科学成就的语言可以简明、平实、朴素;描述传主多种才能与生活情趣的语言可以生动活泼、文雅诙谐。
(三)传记的阅读方法
(1)理清脉络,整体把握。
第一遍速读文本:第一步,弄清作品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传主的生活经历是如何贯串起来的,把握文本的结构思路;第二步,整体领会文本内容,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弄清文段写了传记主人公哪些事,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品质特点;第三步,区分出作者评论的成分,弄清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揣摩题干,有备而读。
研读题干,认真审题,看清命题者问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并在大脑里形成“问题锁链”,形成明确而强烈的“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


浏览完整试题(3)细读文本,圈点勾画。
第二遍精读文本:带着问题,有意识地细读全文,注意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与细节,勾画出问题的相关信息区域,尤其注意叙述以外的其他议论性、阐发性的内容。强调两点:一是思考问题要瞻前顾后,二是准确锁定答题信息区域。
(4)深思熟虑,精确表达。
将问题与文本紧密衔接起来,对文本内容作深入思考,对传记人物的思想、情感、品格、气质、成就等以及作者所持的态度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对具体问题思考分析时,坚持“整体原则”“语境原则”和“‘知世论人、知人论事、事中见人’原则”,问什么,答什么。在表达时,一要整合筛选重要信息,二要删除可有可无的字句,三要用词雅致、精确。
【真题解析】
文本阅读 阅读导引
(2018•考试说明样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①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②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③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④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习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吴文俊同样清醒地认识到:“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⑤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他说:“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贪玩”,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⑥吴文俊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问道:“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功夫。他说:“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办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
【相关链接】
①1974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S.穆尔说:“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给整个领域带来光明。”(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
②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 第一步: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传主:
数学大师吴文俊
典型事件:
第①段写吴文俊进入上海交大数学系,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第②段交代吴文俊数学研究的特点。
第③段写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
第④段写吴文俊对数学基础教育的认识。
第⑤段写吴文俊兴趣广泛。
第⑥段写吴文俊长久的学术生命。
“相关链接”①中写到了吴文俊的数学成就和地位,②中介绍了吴文俊独辟蹊径的数学研究及对他的高度评价。
第二步: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
第一小题为单选题,要求选出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第二小题为单选题,要求选出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
第三小题要求结合材料中 “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的内容,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
第三步:回归文本,逐题分析。
解答两个选择题,应在阅读题干的基础上精读材料,比对选项与文本材料。


展开余下试题解答第三小题,应精读文本,画出文中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有广泛兴趣的句子,然后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吴文俊大学毕业后,曾当过六年中学教师,是恩师陈省身帮他走上数学研究的道路,从而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这说明学术前辈的提携引领至关重要。
B.吴文俊从事数学研究,特别强调数学思维,认为要创新就不能总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若只参考借鉴前人的成果而不能独辟蹊径,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C.在吴文俊看来,我国的奥数教学方法太功利,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训练数学思维,应着重引导学生学习、探究数学的兴趣,而不是追求海量题目训练和竞赛获奖。
D.吴文俊不仅具有扎实功底、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而且学术视野开阔,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独辟蹊径,因而他能够在数学研究上取得举世公认的创造性成果。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
题干要求:一是下列选项是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二是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第二步,明确区间,比对选项。
相关
段落 对应文本
A项 第二
段 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
(选项与原文一致)
B项 第三
段 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选项与原文一致)
C项 第四
段 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习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吴文俊同样清醒地认识到:“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原文中吴文俊否定的是“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而不是说不要追求题目训练和竞赛获奖)
D项 第五/
六段
及相
关链
接 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1974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
(选项与原文一致)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
【答案】 C
2.(改编)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吴文俊因为对数学根本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
B.吴文俊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清楚地看到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用计算机实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C.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D.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
题干要求:一是下列选项是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二是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第二步,明确区间,比对选项。
相关
段落 对应文本及分析
A项 第一
段 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吴文俊就进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原文只说“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而该项转述为“因为对数学根本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文中并没有明确指出他对数学不感兴趣,分析不正确)
B项 第二
段及
相关
链接 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
(选项分析与原文没有出入)
C项 第三
段 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
(“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说法于文无据,根据原文表述可知,吴文俊只是强调数学思维、数学创新,期待下一代在数学研究领域的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C项分析错误。)
D项 第六
段 他说:“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办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分析错误,由文中最后一段“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办法”可知,吴文俊不认同的是他们研究数学的方法,而不是他们的研究成果)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
【答案】 B
3.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
题干要求:一是结合材料中“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的内容,二是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
第二步,找准区间,分析文本。
文本在记述吴文俊数学研究的事迹和成就时,还记述了他的兴趣爱好,并引出了他对“贪玩”的解释等。可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结合吴文俊的具体事迹,从不同角度分点进行分析。组织答案时要有明确的观点和具体的论述。
文本内容及分析
① 第一段提到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第五段写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展开余下试题② 第一段写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第三段写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与对物理的兴趣有很大关系。
③ 第五段写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这帮助了他的学术研究,培养了他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④ 第五段写吴文俊富有生活情趣,心胸开阔,对其保持罕见长久的学术生命有益。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吴文俊广泛的阅读面为日后的专业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有助于科学与人文交融理念的形成;②物理与数学本来就关系密切,吴文俊对物理的兴趣,为他的数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③吴文俊兴趣广泛,视野开阔,使他的思维活跃,能够融会贯通,富有创造性;④吴文俊富有生活情趣,心胸开阔,对其保持罕见长久的学术生命也有益。
二、理解句子,归纳要点
【思维导图】

考向一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内涵
【典型例题】 1 (2016•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①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②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③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④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⑤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 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和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侍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⑥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⑦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应。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
(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
题干要求有两点:一是为什么说“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二是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第二步,确定区间,理解句意。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句子的重要含意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弄清楚“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的含意,然后在文中寻找相关的材料加以佐证。“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处于文本的最后一段,据此可知,应结合上文、联系文章主旨等来理解句子含意。
摘录文本 文本解读


段 《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 《白鹿原》奠定了陈忠实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





陈忠实的《白鹿原》……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纪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中国是无可取代的。
作品在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中国是无可取代的。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经典。
【技法梳理】 
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经常涉及对含蓄语句和抽象语句的考查。含蓄语句的内涵既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1年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