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42  2021-01-08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2]
福建省泰宁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泰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
语文试卷
一、文言知识检测(15分)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籍独不愧与心乎 独:难道 B.骑皆伏曰 伏:跪拜
C.族庖月更刀,折也 族:众 D.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此小大之辩也 B.零丁孤苦 C.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D.善刀而藏之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视为止,行为迟 B.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D.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4.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活用情况全都一致的是( )
A.①族秦者秦也 ②马童面之 ③辇来于秦
B.①燕赵之收藏 ②可怜焦土 ③未云何龙
C.①朝歌夜弦 ②骊山北构而西折 ③俊采星驰 雄州雾列
D.①鼎铛玉石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③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5. 下列各句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戍卒叫,函谷举 ②项羽身亦被十余创
B.①技经肯綮之未尝 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C.①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①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②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二、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6-8 小题 。
什么是家训呢?
王勃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说过一句名言:“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说的正是早期的家训。《论语•季氏》篇记载:(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这是一段对话,也是一幅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
有一天,孔子站在院子里,他的儿子孔鲤从庭前经过,孔子便叫住孔鲤问道:“你开始学诗了吗?”
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于是说:“不学诗,怎么会说话呢?”于是孔鲤退下,开始努力学诗。
虽然这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孔鲤的教育,但也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对儿子的教育,所以这段记载也被视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的典范之一,而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则成了古代早期家训的典型内容。
当然,就文献而言,《论语》所载孔子对孔鲤的教育还不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家训。作为商周时期文献的合集,《尚书》中收录着更多、也更为典型的家训作品。其中最为有名的《无逸》篇,是周公辅政时,周公教导侄子成王如何勤俭执政的。那句“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也成了后世诸多帝王教育后代不要贪图安逸奢华生活的名训。
通过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以及周公所说的“君子所其无逸”,我们可以知道,家训其实也很简单,不过就是家庭或家族中的长辈教育子弟或晚辈的教育内容。这些内容十分宽泛,包括家庭生活、言行举止、个体修身、交友处世,乃至出仕从政、建功立业等各个方面。这些内容中的精华被行之于文、传乎后世,便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家训文化。
家训遂一跃成为社会教育的主流,这集中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家训所代表的家庭教育形式成为当时教育的主流形式。
我们一般以为古代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也就是学校教育。但我们不知道的是,不论哪个时期,能进入这些学校学习的学生在整个数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中都是寥寥可数的。“修身齐家”的行为模式最终决定了家庭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教育形式。所以就“教”而言,父母才是人生第一重要的老师。推而广之,父母对子女,长辈对晚辈,具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这就是中国人所笃信的教育理念,也是家训在中国古代得以昌盛的最关键原因。


浏览完整试题二是家训所涵括的教育内容成为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
秦汉以后,大量有关家训的文本文献开始出现。虽然一直到南北朝时期,自颜之推写作《颜氏家训》开始,“家训”才开始正式得名,但在这之前,大量的“家诫”、“家范”与“诫子书”其实都是标准的家训文献。
这样一来,古代家训典籍中所包含的教育内容一下子变得极其丰富起来。狭义地看,囊括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治家,如何共处,如何规范,如何发展;广义地看,则囊括人生智慧的方方面面:如何启智,如何修身,如何成就人生,如何忠孝两全。学习之道、立身之道、家庭之道、事业之道,莫不成为中国古代家训的关注点,这正是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的核心所在。
(郦波《评“千古第一家训“》有删改)
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孔子和孔鲤关于“不学诗无以言”的对话被视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的典范之一。
B. 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是古代最早的家训内容。
C.“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是后世诸多帝王家的名训,教育后世君王不要贪图安逸奢华生活。
D. 家训就是家庭或是家族中长辈教育子弟或晚辈的关于言行举止、修身处事、建功立业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7.下面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用孔子周公等人的家训事例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让文章浅显易懂。
B.文章通过对比论证,推理出家训在中国古代得以昌盛的最关键原因。
C.文章用教育的主流形式和教育的内容论述了家训一跃成为社会教育的主流的两种表现。
D.文章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来突出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的核心。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家训的教育内容较狭窄,这些内容中的精华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家训文化。
B. 家庭教育是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教育形式,父母才是人生第一重要的老师。
C. 虽然秦汉以后有大量的家训文本文献出现,但“家训”正式得名是从《颜氏家训》开始。
D. 中国古代家训的关注点在家庭生活,这也是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的核心。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 3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1 题。
五 九
老 舍
张丙,瘦得像剥了皮的小树,差不多每天晚上来喝茶。他的脸上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显出他并不是因为瘦弱而完全没有精力。当喝下第三碗茶之后,这对黑眼开始发光;嘴唇,像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他要发议论了。
他的议论,不是有系统的;他遇到什么事便谈什么,加以批评。但无论谈什么事,他的批评总结束在“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说完,他自动的斟上一碗茶,一气喝完;闭上眼,不再说了,显出:“不必辩论,中国人是无望的。无论怎说!”
这一晚,电灯非常的暗,读书是不可能的。张丙来了,看了看屋里,看了看电灯,点了点头,坐下,似乎是心里说:“中国人是无望的,看这个灯;电灯公司……”
第三碗茶喝过,我笑着说:“老张,什么新闻?”
出我意料之外,他笑了笑——他向来是不轻易发笑的。
“打架来着。”他说。
“谁?你?”我问。
“我!”他看着茶碗,不再说了。
等了足有五分钟,他自动地开始:“假如你看见一个壮小伙子,利用他身体气力的优越,打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你怎办?”
“过去劝解,我看,是第一步。”
“假若你一看见他打那个小孩子,你便想到:设若过去劝,他自然是停止住打,而嘟囔着骂话走开;那小孩子是白挨一顿打!你想,过去劝解是有意义的吗?”他的眼睛发光了,看看我的脸。
“我自然说他一顿,叫他明白他不应当欺侮小孩子,那不体面。”
“是的,不体面;假如他懂得什么体面,他还不那样作呢!而且,这样的东西,你真要过去说他几句,他一定问你:‘你管得着吗?你是干什么的,管这个事?’你跟他辩驳,还不如和石头说几句好话呢;石头是不会用言语冲撞你的。假如你和他嚷嚷起来,自然是招来一群人,来看热闹;结果是他走他的,你走你的路;可是他白打了小孩一顿,没受一点惩罚;下回他遇到机会还这样作!白打一个不能抵抗的小孩子,是便宜的事,他一定这么想。”
“那末,你以为应当立刻叫他受惩罚,路见不平……那一套?”我知道他最厌恶武侠小说,而故意斗他。
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说:“别说《七侠五义》!我不要作什么武侠,我只是不能瞪着眼看一个小孩挨打;那叫我的灵魂全发了火!更不能叫打人的占了全胜去!我过去,一声没出,打了他个嘴巴!”
“他呢?”
“他?反正我是计画好了的:假如我不打他,而过去劝,他是得意扬扬而去;打人是件舒服事,从人们的兽性方面看。设若我跟他讲理,结果也还是得打架;不过,我未必打得着他,因为他必先下手,不给我先发制人的机会。”他又笑了;我知道他笑的意思。
“但是,”我问,“你打了他,他一定还手,你岂是他的对手?”我很关心这一点,因为张丙是那样瘦弱的人。
“那自然我也想到了。我打他,他必定打我;我必定失败。可是有一层,这种人,善于利用筋肉欺侮人的,遇到自家皮肉上挨了打,他会登时去用手遮护那里,在那一刻,他只觉得疼,而忘了动作。及至他看明白了你,他还是不敢动手,因为他向来利用筋肉的优越欺人,及至他自己挨了打,他必定想想那个打他的,一定是有些来历;因为他自己打人的时候是看清了有无操必胜之券而后开打的。就是真还了手,把我打伤,我,不全像那小子那样傻,会找巡警去。至少我跟他上警区,耽误他一天的工夫(先不用说他一定受什么别的惩罚),叫他也晓得,打人是至少要上警区的。”
他不言语了,我看得出,他心中正在难受——难受,他打了人家一下,不用提他的理由充足与否。
“他打人,人也打他,对这等人正是妥当的办法;人类是无望的,你常这么说。”我打算招他笑一下。


展开余下试题他没笑,只轻轻摇了摇头,说:“这是今天早晨的事。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我又遇见他了。”
“他要动手了?”我问,很不放心的。
“动手打我一顿,倒没有什么!叫我,叫我——我应当怎样说?——伤心的是:今天下午我遇见他的时候,他正拉着两个十来岁的外国小孩儿;他分明是给一家外国人作仆人的。他拉着那两个外国小孩,赶过我来,告诉他们,低声下气的央告他们:踢他!踢他!然后向我说:你!你敢打我?洋人也不打我呀!(请注意,这里他很巧妙的,去了一个“敢”字!)然后又向那两个小孩说:踢!踢他!看他敢惹洋人不敢!”他停顿了一会儿,忽然的问我:“今天是什么日子?”
“五九!”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
“噢!”张丙立起来说:“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
他好像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也没喝那末一碗茶,便走了。
【注】这篇小说是老舍为“五九”国耻日而写的,发表于 1931 年 10 月《齐大月刊》。
9.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五九”为题,不同于现代小说以人名、物名等为题的惯常用法,标题显得较为陌生化,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引导读者思考小说的主题。
B. 小说开篇描写张丙的外貌,并重点突出对眼睛的刻画,“深而很黑”,暗示他对国人国事并未失去热情,“黑眼睛开始发光”,表明他内心的激荡、不平。
C.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线索人物,起到了组织情节的作用。“我”与张丙虽然十分熟悉,但交谈时主要是倾听,并没有流露出个人情感和思想倾向。
D. 小说将视角放置于底层市民的日常生活,呈现他们的生存状况,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而且笔触有所延伸,深入到对民族精神的挖掘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
10. 从全文看,小说借张丙那些“出我意料之外”的言行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4分)
11. 小说主体部分由人物对话构成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2~15 题。
宗悫,字元干,南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不富贵,即破我家矣。”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拒贼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义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独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江夏王义恭为征北将军、南兖州刺史,悫随镇广陵。元嘉二十二年,伐林邑,悫自奋请行。义恭举悫有胆勇,乃除振武将军,为安西参军萧景宪军副,随交州刺史檀和之围区粟城。林邑遣将范毗沙达来救区粟,和之遣偏军拒之,为贼所败。又遣悫,悫乃分军为数道,偃旗潜进,讨破之,拔区粟,入象浦。林邑王范阳迈倾国来拒,以具装被象,前后无际,士卒不能当。悫曰,吾闻狮子威服百兽 。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收其异宝杂物,不可胜计。悫一无所取,衣栉萧然,文帝甚嘉之。三十年,孝武伐元凶,以悫为南中郎谘议参军,领中兵。孝武即位,以为左卫将军,封洮阳侯,功次柳元景。孝建中,累迁豫州刺史,监五州诸军事。先是,乡人庾业,家甚富豪,方丈之膳,以待宾客;而悫至,设以菜菹粟饭,谓客曰:“宗军人,惯啖粗食。”悫致饱而去。至是,业为悫长史,带梁郡,悫待之甚厚,不以前事为嫌。
大明三年,竟陵王诞据广陵反,悫表求赴讨,乘驿诣都,面受节度,上停舆慰勉。悫耸跃数十,左右顾盼,上壮之。及行,隶车骑大将军沈庆之。初,诞诳其众云:“宗悫助我。”及悫至,跃马绕城呼曰:“我宗悫也!”事平,入为左卫将军。五年,从猎堕马,脚折不堪朝直,以为光禄大夫,加金紫。悫有佳牛堪进御,官买不肯卖,坐免官。明年,复职。废帝即位,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卒,赠征西将军,谥曰肃侯。(节选自《宋书•宗悫传》)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悫年十四/挺身拒贼/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义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独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B. 悫年十四/挺身拒贼/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义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独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C. 悫年十四/挺身拒贼/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义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独/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D. 悫年十四/挺身拒贼/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义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独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除,授予官职,除此之外,《陈情表》中的“察”“举”“拜”都有这层含义。
B.长史是中国历史上职官名,其执掌事物不一,但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
C.表,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一种,用于劝喻或讽谏。
D.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贵族、大臣以及其他有地位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宗悫年少志大。他“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却不愿“以文义为业”,家中遇强盗,十四岁的他挺身而出,打跑强盗。
B. 宗悫有勇有谋。元嘉年间,征伐林邑,宗悫自愿请战,在作战中善于思考,仿制狮子形状大破敌军“大象阵”,取得赫赫战功。
C. 宗悫廉洁朴素。攻占林邑后,面对珍奇异宝,他除随身携带的衣物木梳篦子等物外一无所取,皇帝非常赞赏他。
D. 宗悫正直豁达。同乡庾业家甚富有,招待客人多用美味佳肴,而对宗悫却只是酸菜、糙米饭。宗悫任豫州刺史后,不计前嫌,反而举荐他任长史。
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林邑遣将范毗沙达来救区粟,和之遣偏军拒之,为贼所败。(5 分)
(2)吾闻汉王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4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6—17 题。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①
岑 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①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②其那:怎奈。
1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B.颔联承首联诉平生感慨,“长不用”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
C.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D.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17.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古诗文背诵默写(10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 。”


展开余下试题(2)《湘夫人》中,借秋景来渲染和深化这相约未见愁情,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_____ , 。”
(3)鲍照在《拟行路难》中“ , ”两句将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变现的淋漓尽致。
(4) 杜牧《阿房宫赋》中对秦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 , 。”
(5)《归去来兮辞》中“ , ”表现了作者乐天安命,顺随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的思想。
三、语言文字运用(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如今的大众文化圈,已经不再单纯。电影、电视、文学、音乐、传统艺术,这些领域中再精彩的节目几乎成为所有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也不可能如十几二十年前的“前辈”一样,而平民狂欢造就的网络红人更被许多人视为“一种喧嚣的泡沫”。这是多元的时代使然,有人 因为有太多的自由选择而_______。
在互联网的56k时代甚至更早,那时的网络红人的共同特点是以文字_______。当互联网已经进入高速的图文时代,这时的网络红人________,网络女性占尽优势。此后因艺术才华获得广大网民追捧的网络红人,他们大都没有接受所谓的“正规”训练,多是依托其非同一般的天赋和在兴趣支配下的自我学习,从而在某个艺术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们把自己的作品传到个人网站或者某些较有影响力的专业网站上,( ),从而拥有某个固定的粉丝群。
借网络推手而成名的网络红人背后往往有一个团队,这个团队会_______去策划, 一般选择在某个大众关注度很高的场合通过某些举动刻意彰显该网络红人,给大众留下一个较深的印象,然后会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推动,在全国的各个人气论坛发帖讨论,造成一种热闹的假象,从而引起更多的网民关注。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如鱼得水 立身处世 绚丽多彩 苦思冥想
B. 左右逢源 安身立命 五彩缤纷 苦思冥想
C.如鱼得水 安身立命 绚丽多彩 费尽心思
D.左右逢源 立身处世 五彩缤纷 费尽心思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领域中几乎成为所有中国人的集体记忆的再精彩的节目,不可能如十几二十年前的“前辈”一样
B.这些领域中几乎折射所有中国人的集体记忆的再精彩的节目,不可能如十几二十年前的“前辈”一样
C.这些领域中再精彩的节目也不可能如十几二十年前的“前辈”一样,几乎折射所有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D.这些领域中再精彩的节目也不可能如十几二十年前的“前辈”一样,几乎成为所有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在艺术上的独特品味不同于主流,所以积累的人气也不错
B.由于在艺术上不同于主流的独特品味,所以能逐渐积累不错的人气
C.由于逐渐积累了不错的人气,所以在艺术上形成了独特品味
D.由于积累的人气也不错,所以在艺术上具有不同于主流的独特品味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字。(4 分)
地 震 发 生 的 时 候 , 若 正 在 用 燃 气 生 火 , ① , 然 后 迅 速 躲 避 。 ② ,应迅速远离外墙及其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等空间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千万不要外逃或从楼上跳下,也不能使用电梯。若是在户外, ③ ,要远离高压线及石化、化学、煤气等有毒的工厂或设施。
23.提取材料的要点,回答问题,不超过 30 个字(含标点符号),(3 分)
有些月收入千余元的年青人,却热衷于买一些顶级品牌的小配件,如领带、皮鞋、皮包等。有些年轻的白领节衣缩食购买奢侈品,不是出于实用的考虑,而是把它作为“成功人士”、“社会地位”以及“美好生活”的象征。有学者据此认为,“消费主义”已成为不少人生活的主宰。
从以上材料可知,学者所谓的“消费主义”体现的是这样一种理念___。
四、写 作(60 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五一”期间,重庆杨家坪步行街,图书论斤卖。一搭建的流动书店内全场图书每斤售价为 18元人民币,吸引不少市民选购。购书现场很热闹,选购者踊跃,书籍种类繁多,包括时下的畅销书、中外名著等,还有不少装帧精美的精品书。此事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认为图书当萝卜白菜卖,是不尊重知识文化;有人认为有买有读,才能体现书的文化价值,利于知识的传播;也有人认为,这种销售方式可以冲淡人们对电子读物的喜爱,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的手机依赖症。
读了以上材料,你更认可哪种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试卷答案
1.B 2.C 3.D 4.C 5.A
6.答案:B
(解析:A 项正确,在文中提到“虽然这是伟大的教自家孔子对孔鲤的教育,但也是一个昔通的父亲对几子的教育,所以这段记载也被视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的典范之一。”B 项错误,文中提到“而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则成了古代早期家训的典型内容。当然,就文献而言,《论语》所载孔子对孔鲤的教育还不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家训。”C 项正确,文中提到“那句“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積之艰难”,也成了后世请多帝王教育后代不要贪图安逸帮华生活的名训。”D 项正确,文本中提到“家训其实也很简单,不过就是家庭或家族中的长辈教育子弟或晚辈的教育内容。这些内容十分宽泛,包括家庭生活、言行举止、个体修身、交友处世,乃至出仕从政、建功立业等各个方面”)
7.答案:B 文章并没有使用对比论证论证“家训在中国古代得以昌盛的原因”
8.答案:C 解析:A.项错误,原文提到“我们可以知道,家训其实也很简单,不过就是家庭或家族中的长辈教育子弟或晚辈的教育内容。这些内容十分宽泛,包括家庭生活、言行举止、个体修身、交友处世,乃至出仕从政、建功立业等各个方面。这些内容中的精华被行之于文、传乎后世,便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家训文化。”B 项错误,原文中提到“修身齐家”的行为模式最终决定了家庭教有成为全社会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教育形式。所以就“教”而言,父母才是人生第一重要的老师。”根据原文的表述,缺少了条件一一“就“教”而言”。C 项正确,原文中提到“自颜之推写作《氏家训》开始,“家训”才开始正式得名,但在这之前,大量的“家诚”、“家范”与“诚子书”其实都是标准的家训文献。”D 项错误,原文中提到“学习之道、立身之道、家庭之道、事业之道,莫不成为中国古代家训的关注点,这正是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的核心所在。
【答案】9. C
10. ①“我”问张丙有什么新闻时,不轻易发笑的他笑了笑,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福建省泰宁”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