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267 2021-01-11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67]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20级高一
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
考试科目:语文 满分:150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上,写在试题上和超出答题框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而在我们中国“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这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不同,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愈推愈远,愈推愈薄。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乡土社会里,地缘关系也是如此。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縮能力。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来往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从已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五伦是天下之达道。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譬如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浏览完整试题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家庭与西洋家庭的结构不同在于中国家庭的人员界限不分明,可以伸缩。
B.中国家庭的亲属关系是通过生育和婚姻所发生的可包括无数人的社会关系。
C.“伦”就是一个人和与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
D.西方的个人主义和中国的自我主义的区别在于个人是否在团体中,是否平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亲缘和地缘两方面说明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点就是差序格局。
B.“一捆柴”和“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都是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帮助论证。
C.文中儒家经典《礼记》中所讲的“十伦”,正是“差序格局”的具体表现。
D.文中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阐明了西方社会结构和中国社会结构的不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差序格局体现为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各种网络的中心不同,且彼此独立。
B.地缘关系中的差序格局体现为依据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社会圈子的大小可以伸缩。
C.孔子谈“克己”,正因为他发现各种社会关系中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自己这个中心。
D.社会道德只在私人联系中才产生意义,决定了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是私人关系的增加。
(二)现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题。
偶成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945年5月31日
4.对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以“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B.诗歌第一节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长久以来的专制暴政而被冰结、窒息的生命力。
C.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的道理,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
D.诗歌多次出现“重到”“再看见”“再听见”“重开”等字眼,隐含着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题。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5.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你”是观察者,“风景”是观察对象;第二句,作为观察者的“你”陡然一转,成为观察对象。
B.诗歌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是“风景”的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就有了灵气,会更生动。
C.作为一首朦胧诗,它语言含蓄蕴藉,内容丰富深邃,达到了明与隐、实与虛、具体与抽象的和谐统一。
D.世间人物、事物之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这首诗以优美隐喻的画面,暗示人生中许多“相对”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6~8题。
林子深处
张炜
芦青河口那围遭儿树多。大片大片的树林子,里面横一条小路,竖一条小路,非把人走迷了不可。因此河边的各家老人都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没事儿,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
可二兰子倒蛮不在乎,她常钻到林子深处割牛草。家里养个老牛,肚子比碾砣还大,地上放捆嫩草叶儿,它伸出舌头抿几下就光了。大弟弟忙着复习考大学,小弟弟要进重点班,惟独她不被看重,忙里忙外,出工前还得去割一大早的牛草。割就割吧,她没上几天学,管“太”念“大”,常常忽略中间那“一点儿”,还不得割牛草吗?可近处的青草全被人割光了,不进林子深处行吗?好在二兰子还从没有迷过路。
早晨,还是很早的时候就进林子了。一路上,也不知踢散了多少露珠儿。太阳升起来了,光芒透过树隙,像一把长长的剑。小鸟儿就像不闲嘴儿的小姑娘,吵死人了!还是老野鸡性子缓——多长的时间才叫一声“喀喀嗒”呀!二兰子总是这样:不管心里多么不痛快,一进了这林子就变得高兴了。大树林子绿蒙蒙的,多宽敞啊,她很想扬起脖儿喊一句,听听自己在这树林子里的声音。她知道,树林子能把声音传出老远、拖得老长,树林子真好哩!可她憋住了,她要赶去割草呢。她只瞅着脚下的草叶儿,急急地走。
她走着,地上的草叶儿嫩极了,一簇一簇,顶着露珠儿,闪着亮儿,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她继续往前走着……地上的草叶儿墨绿墨绿,又深又密,简直连成片儿了,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她还是往前走……又穿过几排杨树,跨进了杂树林子。看吧,这里的草叶儿才叫好呢!青青一片,崭新崭新的,叶片儿宽板板,长溜溜,就像初夏的麦苗儿。那草窠里面还有花哩,红一朵,黄一朵,二兰子先拣一朵大的插在头上,然后才解了绳儿,举起手里那把雪亮亮的镰刀……小鸟儿在头顶“喳喳”地叫了几声,清甜的空气直往鼻孔里扑,二兰子高兴极了!她盯着那镰刀刃儿,镰刀刃儿锃亮锃亮,反射着阳光,耀得她眯起了眼。四周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她脸儿红红的,四面儿瞧瞧,心里一热,不知怎么脱口喊了一声:“大刀唻,小刀唻——”呀,满林子都喊哟!二兰子听到那声音了,听那尾音儿,在林子里还引起了一阵“啦沙沙沙……”的震动。二兰子恣得闭上了眼睛,一溜睫毛显得格外长、格外密。她大仰着脸儿,眼也不睁,嘻嘻笑着又喊一遍,“大刀唻,小刀唻——”她喊完了,大气儿也不出,只用心听着自己在这树林子里的声音。大树林子绿蒙蒙的,多宽敞啊!
这回的尾音拖得特别的长。奇怪的是,它好像飞到了老远的地方,又从那儿折回来。声音已经变了。二兰子听着愣住了!
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分辨着:是哪个小伙子在老远的地方接着喊哩!听听,他还在喊哩——“大姑娘唻,小姑娘唻——”
二兰子赶紧藏到了一丛灌木后边。当她听出那声音是从远远的河西岸传过来的,才从灌木丛里走出来。不过她一颗心还在“怦怦”跳着,胆怯地向着河西岸望去——一团绿色又一团绿色,苇行、灌木,遮得严严实实,哪里看得见啊!不过这声音却是蛮嫩气,听那调儿,还是喊的普遍话①。二兰子小声骂一句“该死的”,就弯下身子割草了。
展开余下试题
这天,她只默默地割草,连大声“哼”一句也不敢,生怕河西岸听见似的。割成了一大捆儿,她就无声地扛起来,踏着那林中小路儿回家了。
以后的早上,她每每来到林子里,刚要弯腰割草,就会听到河西岸那人在喊。“喊吧,喊吧,有谁理你才怪!”二兰子在心里说着,下狠劲儿割着草,头也不抬。割呀割呀!割得草叶堆成小山,老牛吃得肚儿圆;割呀割呀,一口气割了十天。十天里有十个早晨,有十次踢散那林中小路上的露水珠儿,也有十次听到那河西岸的呼喊。呼喊,呼喊,显你小伙子嗓子脆啊!显得你小伙子甜咪嗦嗦啊!二兰子烦他。她这会儿开始后悔了:一个姑娘家,干吗在树林子里乱喊呀?你就不知道这树林子特怪——能让声音大上几倍吗?
二兰子以后割草时,故意用心听那鸟儿吵嘴——这就能忘了那个小伙子的声音。可是几天之后,她突然觉得这无边的林子里好像少了些什么。
少了些什么呢?花也在,草也在,鸟儿也在,手里的镰刀也在——少了些什么呢?她干活不勤快了,再也无心割草,默默地贴站在一棵大杨树上,伸出镰刀刮那衰死的老皮儿……她刮着刮着猛然记起了:是少了他那喊声哩!——他从河西岸走了吗?他回去了?他怎么就一连这多天不喊哩!
二兰子扛着草捆儿回家,走在路上都没劲儿。她是太累了。早上回到林子里,她清了清嗓子,面向河西,用甜津津的声音喊了一句:“大刀唻,小刀唻——”
树林子哟,树林子哟!树林子又把这声音传走了,那尾音儿不消不失,颤颤悠悠,像琴!像箫!像笛!像鼓!二兰子料定这声音是那千千万万片叶子传动的,要不它们怎么老是唰唰地动呀?她半个脸贴在树干上,她等河西岸那个声音。正在她的心急急跳动的时候,那声音果然又一次传过来了——“大姑娘唻,小姑娘唻——”
那尾声在林中回荡着,悠悠不绝,无边的树林仍在鸣响。这声音扩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起落、震荡,交织成一个力的回响,深沉、昂扬,像乐章里奏出的和声……二兰子一动不动地谛听着,抿着嘴角。她四周都是高入云天的大树、蓬蓬勃勃的草木。她谛听着,渐渐觉得自己也溶化在一片无垠的绿色里了……
二兰子笑了。二兰子蹲在地上了。二兰子解了草绳儿。二兰子挥起雪亮亮的镰刀了。这个姑娘真能割牛草! (选自张炜《林子深处的声音》,有删改)
【注释】①普遍话:一些地区通行的话。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二兰子的形象非常立体、鲜活,对于老人们的告诫,她表现得天真胆大,“还从没有迷过路”又能从侧面看出她的心细机灵。
B.小说语言质朴,富有乡土气息,如“肚子比碾砣还大”“宽板板,长溜溜”,同时又不失美感,如“那尾音儿……像琴!像箫!像笛!像鼓!”
C.文章最后写尾声悠悠不绝,草木蓬蓬勃勃,绿色无边无垠……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语句既交代了情节发展的走向,又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D.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呈现二兰子心灵世界的成长过程:由开始的“潜意识”发展到了后来的“主观意识”,越来越有主动性。
7.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二兰子三次呼喊“大刀唻,小刀唻——”时的心理状态。(6分)
8.景物描写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戎,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10.下列各组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 (3 分)
A.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B.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D.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1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开头记叙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生动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和山人一同作放鹤、招鹤之歌,以此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5分)
(2)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①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②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③,三谢不能餐。
【注释】①此诗作于李白晚年参加永王璘的起兵失败后。媪(ǎo):老妇。②雕胡:菰米,秋季结实,色白而滑,古人当作美食。③漂母: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指馈赠食物。韩信贫贱时,一位在江边漂洗丝絮的老妈妈见他饥饿,便拿饭给他吃。他富贵后,送给漂母千金表示感谢。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即题而咏,交代夜宿荀媪家,“寂寥”二字既写出了诗人的孤寂落寞之感,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由点及面,写尽农家的酸辛悲苦。一“苦”一“寒”语义双关,耐人寻味,折射出诗人的悲悯情怀。
C.颈联写而媪对诗人的热情款待。白色盘子里的花米饭在在月光的映照下格外耀眼,展示出主人的心灵品行。
D.全诗即事抒情,风格朴素自然,于不事雕琢的平铺直叙中颇见神韵。在以豪迈飘逸为主的李白诗歌中别具一格。
1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7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展开余下试题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短歌行》中,借《诗经•郑风》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两句是: , 。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运用比喻和对比手法,表达了回归田园后的喜悦。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 ”两句,描写诗人着好装束开始登山。
(4)“ , ”,两句道出了《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白居易与琵琶女情感的共鸣。
(5)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 , ”两句,描绘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沙场的英勇形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一些个性十足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 ,折射出年轻网民活跃多样的思想观念。但近来,所谓“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标题、正文中频频出现,其浮夸荒诞的文风,却令不少读者感到不适。
“跪求”“哭晕”本用来形容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的网言网语,却成为少数网站、微信公号制作标题作为“口头禅”。一款“炫酷”的国产LED电风扇发售,“老外纷纷跪求购买链接”;央行公示百行征信的个人征信业务申请,“有人却哭晕在厕所”……如果说这样的标题只是 ,那么,某国遭遇金融风暴而“跪求中国伸出援手”等内容则纯属 。( ),感觉假得不能再假了。
汉初文章质朴畅达、经世致用,折射出开明务实的治世风貌;为扭转晚唐“俪偶章句”的浮靡,古文运动让中国散文的发展又耸起一座高峰;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要求文章摆脱空洞抽象,全党文风 。而当下,祛除媒体报道里的浮夸风、标题党,让沾泥土、带露珠的文字喷涌而出,网络环境才会风清气正。
用各种招式吸引受众固然重要,但能真正赢得读者的,是权威的信息、理性的观点、真诚的写作。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层出不穷 夸夸其谈 信口雌黄 涣然冰释
B. 层出不穷 夸大其词 子虚乌有 焕然一新
C. 不胜枚举 夸夸其谈 子虚乌有 涣然冰释
D. 不胜枚举 夸大其词 信口雌黄 焕然一新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跪求”“哭晕”本是形容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的网言网语,却成为少数网站、微信公号制作标题的“口头禅”。
B. “跪求”“哭晕”本用来形容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却成为少数网站、微信公号制作标题作为“口头禅”。
C. “跪求”“哭晕”本用来形容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网言网语,却成为少数网站、微信公号制作标题的“口头禅”。
D. 本是“跪求”“哭晕”形容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的网言网语,却成为少数网站、微信公号制作标题的“口头禅”。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有网友说配合“惊天一响”“全球震惊”等词语的使用,“跪求体”“哭晕体”的出现
B.有网友说“哭晕体”“跪求体”的出现,“惊天一响”“全球震惊”等词语的配合使用
C.有网友说“跪求体”“哭晕体”的出现,配合“惊天一响”“全球震惊”等词语的使用
D.出现了网友说的“跪求体”“哭晕体”,并配合使用“惊天一响”“全球震惊”等词语
19.下列句子出自张炜小说《林子深处》,破折号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3分)
A.因此河边的各家老人都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没事儿,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
B.还是老野鸡性子缓——多长的时间才叫一声“喀喀嗒”呀!
C.你就不知道这树林子特怪——能让声音大上几倍吗?
D.少了些什么呢?花也在,草也在,鸟儿也在,手里的镰刀也在——少了些什么呢?
20.下列加点字词注音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百舸(gě) 峥嵘(nóng) 罅隙(xià) 慰籍(jiè)
B.着恼(zháo) 木讷(nà) 阡陌(mò) 暧暧(ài)
C.霓裳(cháng) 惊悸(jì) 抿嘴(mǐn) 纶巾(guān)
D.寥廓(liáo) 律吕(lǚ) 墙橹(qiáng) 守拙(zhuō)
21.下面是高一某班黑板报上的一段文字。请参考上下文,在横线上仿写出恰当的句子。(6分)
我不想知道你的电脑多么高级,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了解世界的窗口;
我不想知道你的语言多么华丽,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不想知道你的理想多么远大,我只想知道他是不是你学海航行的灯塔。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我们”,但生活中还有“他/她”或“他们/她们”,茹志鹃关注一位普通的通讯员,鲁迅先生纪念自己并不熟悉的学生刘和珍,汪曾祺先生关注捡烂纸的老人,铁凝女士关注台儿沟的香雪们......沈从文先生说: “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分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么样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而应有的一切努力。他们在他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署的来临,更感觉到四时交替的严重。”
如果把视线转向身边的普通人或陌生人,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什么?请以“他/她”或“他们/她们”为主题,写一篇夹叙夹议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20级高一
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D。(“区别在于个人是否在团体中”错。)
2.D。(文中没有社会结构不同的对比论证。)
3.B。(A.“彼此独立”错;C.原文无依据;B.前后因果倒置。)
(二)现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4.D。(“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错误,本诗借这些字眼表达了对凝冰解冻、春暖花开的呼唤,其象征意义可从A、B两项中得知。)
5.C。(“作为一首朦胧诗,它语言含蓄蕴藉”表达有误,作为一首朦胧诗,它的语言“明白如话”。)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6.C。(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赏析手法能力的试题。C项,“交代情节发展的走向”属于过度解读,根据对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的理解,此处属于环境,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直接作用。)
7.①第一次呼喊:内心情绪的释放。在家中不被重视的压抑,进入林子的喜悦(青春的躁动),这些情绪都寄托在了这呼喊中。②第二次呼喊:对自我的探寻和对自由的向往。“只用心听着自己在这树林子里的声音。”意味着她对自我的存在进行着寻找:“大树林子绿蒙蒙,多宽敞啊”暗示了她对自由的向往。③第三次呼喊:对爱情的渴望。“她清了清嗓子,面向河西,用甜津津的声音”,由此可见二兰子渴望着对方的回应。(每点2分)
8.①墨绿的森林、晶莹的露珠、鸟儿的歌唱、
上一篇:
河北省沧州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篇:
山西省怀仁市大地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福建省安溪”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6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