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220  2021-01-19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20]
广西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一)
广西2021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现代文阅读(一)
广西崇左市大新县、扶绥县2021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素质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一)(每小题2分,共6分)
壮族“干栏”
①壮族村寨依山傍水,多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干栏”(如右图)即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
②“干栏”一词是壮语的音译,“干”是“上面”,“栏”是“房屋”,连起来就是“上面的房子”。其意与文献所记载的“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相符。
③“干栏”的建造形式多样,因地制宜,一般分为全楼居式、半楼居式、地居式三类。全楼居式多见于比较偏远的山区;半楼居式常出现在丘陵、半山区;地居式则多见于平原地区。无论哪种居式,都分成上层、下层和楼阁三个部分,在层与层之间用木梯连接,上下非常方便。上层为居住层;下层架空,专门用来圈养牲畜,存放农具、杂物;楼阁在上层的顶部,多用来储存粮食。有的“干栏”还依居住层伸延,建成望楼、排楼、晒排等,以增加使用面积。
④至于“干栏”的建造原理,虽然古籍上没有专门的论述,但相关的文献也能让我们悟出其中的道理。《太平寰宇记》有曰:“构木为巢,以避瘴气。”张华的《博物志》说:“南越巢居,避寒暑也。”更早的《韩非子》则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鸟兽虫蛇,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可见,“干栏”这种建筑形式是壮族先人为了应对高温潮湿天气和蛇虫猛兽而创造出来的。
⑤如同汉族地区的村庄一样,在悠久的历史中,壮族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干栏”居住群落。这些群落是按家族、宗族相对集中居住的需要来布局的,通常根据地势的特点顺势伸展,错落有致,形成不同的组合方式。
⑥例如:从山脚到山腰依次排列若干个“干栏”,前后用带顶棚的飞桥连接起来,这往往是一大家子几兄弟分别居住的院落,称为“串联式”;而如果只有两排“干栏”,中间留出通道,两端有围墙及院门,形成相对封闭的长方形院落,则透露出氏族社会的遗风,称为“并联式”;而“辐射式”则多见于较宽阔的山脚,常与“串联式”相结合,“干栏”自上而下展开辐射,中间留有石道,沿山坡直通家门。
⑦在坡度较大的山脚,人们常将屋基垒成“梯田式”,每一级“梯田”横向排列出若干“干栏”,平行伸展,上一排屋基与下一排屋顶齐平,形成了风情浓郁的“梯田式山寨”。
(根据《壮族通史》改写)
9.下列对本文引用古籍资料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引用古籍使文章更充实更有说服力,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知识性与趣味性。
B.第②段有壮语音译词的阐释,也有古籍的引用,都是对“干栏”进行解说。
C.第④段的三则引文,从不同的角度印证壮族先人创造“干栏”建筑的原理。
D.本文引用的古籍,都是四字句,语言平实,集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0.下列对文中“干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干栏”分为全楼居式、半楼居式以及地居式三类,只在比较偏远的山区里才发现。
B.“干栏”分成三部分,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存放农具和杂物,楼阁多储存粮食。
C.“干栏”民居是壮族先人为了应对高温潮湿天气和蛇虫猛兽而创造出来的。
D.“干栏”群落有一家几兄弟居住的“串联式”,也有透露出氏族社会遗风的“并联式”。
11.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


浏览完整试题A.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干栏”就多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
B.为了增加使用面积,有的“干栏”还依居住层伸延,建成望楼、排楼、晒排等。
C.“干栏”群落按家族、宗族聚居的需要布局,常依地势特点形成不同的组合方式。
D.“干栏”自上而下辐射,中间留有石道,形成风情浓郁的“梯田式山寨”。
9.D (本题考查了理解说明文语言特色的能力,难度不大。引用的古籍不全是四字句,而且引用的古籍并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平实与准确。)
10.A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说明内容的能力,难度不大。前半句正确,后半句有误。第③段说明在比较偏远的山区里的“干栏”多为全楼居式。)
11.D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说明内容的能力,难度不大。第⑥段说明了“干栏”自上而下展开辐射,中间留有石道,指的是“辐射式”群落。)
广西南宁市横县2021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三)植物界的熊猫——银杏树
①一提起熊猫,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稀少。而今野生1596只,人工圈养161只,其中23只在国外饲养。那银杏就不一样。如果从数量来说,可以用成千上万株来形容。熊猫分布范围小,只在秦岭、岷山、大小凉山等山系范围内,银杏不但几乎遍布全国,而且在世界很多国家都有分布。
②那么,它珍稀在哪儿?说它珍稀,还要从它遥远的过去说起。3.45亿年前的石炭纪,银杏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50万年前,发生了第四纪冰川运动,地球突然变冷,在欧洲、北美和亚洲绝大部分地区都灭绝了,只有中国银杏奇迹般地幸存下来。银杏保存着诸多原始植物的特征,所以被称为“活化石”,“植物界的熊猫”。
③银杏雌雄异株。雌株开雌花,雄株开雄花。如果要繁衍下一代,必须借助风。在风的作用下,雄花的花粉在空中飘游,(它可飘游数十公里)寻找它的另一半,只有少量的花粉有幸找到它的另一半。花粉落在雌花顶端盘状珠托上,萌发成两个有纤毛会游动的精子,借助水,进入雌花的胚珠,完成受精作用。银杏生长缓慢,所以人们把它称为“公孙树”。从栽种到结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结果,即公公栽树孙子享果。由于它生长慢这个特点,成就了他的伟大,称为千年不老树。
④郯城有一株雄银杏,称天下第一银杏。据《北窗琐记》记载,此树植于周代,传为郯国国君所种,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因其古老悠远,传说甚广,当地百姓呼之为“老神树”。此树位于素有“中国银杏之乡”的山东临沂市郯城县新村乡,矗立沂河岸边。树高四十二米,围八米有余,谷雨时节可为方圆几十公里的雌树授粉,立冬后枝叶犹绿,落叶集中于四个时辰。此时似漫天金蝶飞舞,蔚为壮观。 
⑤成都青城山天师洞有株古银杏,相传为1800年前张天师种下,实际树龄2000余年(2012年测定树龄为2500年)。树高约50余米,胸围7.06米、直径2.24米。腰身间钟乳(树笋)密集悬垂,色泽如碣石粗砺凝重,形态如槌、如笋、如锥。树身上好像缓缓流淌的岩石粘液,似动非动,十分奇异。
⑥银杏果称白果,蓄果时间长,所以含有丰富的营养。白果养生延年,银杏在宋代被列为皇家贡品。日本有每日食用白果的习惯。西方人圣诞节必备白果。银杏有祛痰、止咳、润肺、定喘等功效,但大量进食后可引起中毒。
⑦银杏树高大挺拔,叶似扇形。冠大荫状,具有降温作用。叶形古雅,寿命绵长。无病虫害,不污染环境,树干光洁,是著名的无公害树种,银杏姿态优美,春夏翠绿,深秋金黄,是理想的园林绿化、行道树种。可用于园林绿化、行道、公路、田间林网、防风林带的理想栽培树种。被列入中国四大长寿观赏树种(松、柏、槐、银杏)。
(选自《动物植物大百科》,有删改)
15.下面关于“银杏”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银杏树数量稀少,分布范围小,只在秦岭、岷山、大小凉山等山系范围内。
B.银杏雌雄异株。雌株开雌花,雄株开雄花,必须借助风力才能繁衍下一代。
C.银杏生长缓慢,所以人们把它称为“公孙树”。意思是公公栽树孙子享果。
D.银杏树姿态优美,春夏翠绿,深秋金黄,被列入中国四大长寿观赏树种。
16.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标题点明了本文的说明对象,生动形象,富有趣味,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致。
B.第①段划线句运用准确的数据说明了熊猫稀少珍贵,并将它和银杏进行对比。
C.第⑤段中的加点词“余”说明成都青城山天师洞有株古银杏历史超过二千年。
D.文章运用时间顺序,由古到今介绍了银杏树珍稀的原因,繁殖、果食、用途等。
17.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2分)
A.第四纪冰川运动,绝大部分地区银杏都灭绝了,只有中国银杏幸存下来。
B.“天下第一银杏”,因其古老悠远,传说甚广,当地百姓呼之为“老神树”。
C.银杏蓄果时间长,营养十分丰富,具有多种功效,我们可以大量进食。
D.银杏保存着诸多原始植物的特征,所以被称为“活化石”,“植物界的熊猫”。
15.A(“熊猫”而非“银杏树”)
16.D(运用逻辑顺序)
17.C(大量进食后可引起中毒。)
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2021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三)能穿凿岩石的海笋(6分)
①提起笋,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可口的竹笋。有一种动物,名字听起来像是竹笋的一种,外形也和冬笋相似,叫做海笋。
②海笋又叫“凿石贝”、“穿石贝”,是一种海生双生壳类软体动物。它们长有外壳,其外形似冬笋而得名。它的两片贝壳呈椭圆形,但不能完全合拢,贝壳表面中部由一条从背面向腹面并稍微向后方倾斜的线沟将壳一分为二,这条线沟把贝壳分为前后两端,前端稍瘦,微微突出,表面生有明显的齿纹;后端比较平滑,有很明显的呈环形的生长线。一般双壳贝类只在身体两侧各有一片贝壳,但海笋不同,在它的贝壳的背、腹及后端,通常还存在副壳。
③海笋的身体有两个有趣的水管。这两根水管存在于海笋身体的末端,单从外观看好像只有一根,但其实两根水管大部分是合并在一起的,只是在末端稍稍分开,因此很容易看错。水管分为入水管和出水管,入水管用来吸取新鲜的海水和滤食微小的生物,出水管则用来排出废物。水管的末端还具有天然的保护色——生有和岩石颜色相似的色素斑点,能够很好地隐藏自己,避免被其他动物轻易发现。
④海笋的种类有很多,有的在泥沙中挖穴居住,有的在木材中穿洞生活,甚至还有的能凿穿岩石打洞居住。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海笋幼年个体和成年个体的外表差异很大,因此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两种不同的动物,但其实它们只是“长大十八变而已”。


展开余下试题⑤海笋既然有“凿石贝”的名号,就不得不提它能够凿穿岩石的本领。小小的身体拥有如此大的能力,实在让人惊讶。那海笋究竟是怎样钻凿岩名的呢?
⑥关于这个问题很早之前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一种说法认为它们是用机械的方法,即用足和贝壳钻磨岩石穿洞;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它们是用化学的方法,即用足部分泌出的一种酸性液体来侵蚀岩石;当然也有人认为海笋会两种方法并用。但大多数学者认同的是第一种机械法。
⑦这种机械法不同于人造机器,也不同于拥有锋利坚硬爪足的动物们。我们已经知道,身娇体软的海笋长着贝壳,贝壳上有明显的齿纹,它们穿凿岩石正是使用了这些贝壳上的齿纹,在日积月累的不懈努力下最终取得成功的。海笋首先会用足紧紧地把自己吸附在岩石上,然后再旋转贝壳,利用贝壳前端锋利的小齿将岩石一点点地锉掉。所以在港湾码头这些地方,经常会出现让人头疼的一种情况,海笋会将石头凿成蜂窝状的窟窿,把好端端的码头给毁掉。不过海笋也并非什么石头都能钻凿,像花岗岩它们就“啃”不动,所以在海防工程中,挑选花岗岩就可以避免海笋的危害。
⑧不管是哪一种凿石方法,海笋的精神和毅力,都令人钦佩呀!
(选自《科普中国》,2020.4. 27)
15.下面关于“海笋”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海笋的贝壳与一般的双壳贝类不同,它贝壳的背、腹及后端,通常还存在副壳。
B.海笋的水管末端有天然的保护色,能很好地隐藏自己,避免被其他动物轻易发现。
C.海笋栖息环境随种类而异,有的在泥沙或木材中挖穴生活,有的凿岩石打洞居住。
D.海笋贝壳前端的小齿非常锋利,不费多大的功夫就能将石头凿成蜂窝状的窟窿。
16. 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题目既点明了说明对象,又揭示了文章内容,言简意赅,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②段介绍海笋的得名及外壳特点,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有作诠释、列数字、作比较。
C.第⑤段中的加点词语“名号”“本领”“小小的身体”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D.本文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了海笋的得名、外壳特点、种类及生长变化、凿穿岩石的本领。
17. 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2分)
A.海笋的身体末端有两个有趣的水管,出水管用来吸取新鲜的海水和滤食微小的生物。
B.少数海笋幼年个体和成年个体的外表差异很大,但其实它们只是“长大十八变而已”。
C.海笋凿穿岩石靠的是机械法,即用足和贝壳钻磨岩石,这种方法目前已得到学者论证。
D.海笋会将石头凿成蜂窝状的窟窿,所以在海防工程中,人们会挑选它啃不动的花岗岩。
15.D(“不费多大的功夫就能将石头凿成蜂窝状的窟窿”说法错误。)
16.B(第②段的三句话依次运用的是作诠释、摹状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17.D(A.不是“出水管”,张冠李戴;B.“少数”混淆范围;C.“机械法”和“化学法”都只是学者的推断,并没有得到证实,无中生有。)
广西桂林市灌阳县2021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红外线测温仪及其它
①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中,红外线测温仪大显身手。使用它,在不接触人体的情况下,在1秒钟内就能鉴别对方是否发烧。
②要说清其原理,先要从红外线说起。1800年,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耳,用灵敏温度计研究各种色光的热作用,他把温度计移到光谱中红光外侧区域时,惊奇地发现温度升得更高。这说明有看不见的射线照射到温度计上。这种射线后来被称为红外线。
③大家知道,传热方式有三种:传导、对流、辐射。对于前两种,大家不难理解,可辐射就让人想不通了:热能不用接触就能传导,它可以不借助介质而传播?原来是发热体向外辐射红外线,热辐射指的就是红外线辐射。太阳既可以辐射可见光,又可以辐射紫外线和红外线,其中红外线部分占了太阳总辐射量的一半左右。自然界的任何物体,只要处在绝对零度(-273.15℃)以上,都会源源不断地辐射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它辐射的红外线就越强,波长也越短。人们设法测量物体辐射的红外线的强度和波长,也就测量出了物体的温度。
④红外线技术已进入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电视机、空调等家用电器,都使用了各种遥控器,其中绝大多数是红外线遥控器。比如操作电视遥控器时,发射出不同波长的红外线光束,它在一定距离内由电器中的红外线接收器感知。由于不同波长的红外线控制不同的频道,我们就可以摁着遥控器转换频道了。
⑤很多宾馆、商场的自动门也应用了红外线技术。在自动门一侧有个红外线光源,发射的红外线照射到另一侧的光电管上。当你走到大门口,身体挡住红外线,光电管就接收不到红外线了,根据设计好的指令,触发相应开关,就把门打开了。等你进去后,光电管又可以接收到红外线,恢复原来的线路,门又会自动关闭。因此有人称这种光电管为“电眼”,它在许多自动控制设备中大显身手。
7. 对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什么是红外线及红外线在自动控制设备中的作用。
B. 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中,红外线测温仪大显身手。
C. 红外线测温仪的工作原理及红外线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D. 传热的三种方式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8. 以下理解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 (2分)
A. 在不接触人体的情况下,红外线测温仪在1秒钟内就能鉴别对方是否发烧。
B. 太阳既可以辐射可见光,又可以辐射紫外线和红外线,红外线占太阳总辐射量的一半。
C. 物体的温度越高,它辐射的红外线就越强,波长也越短。人们根据物体辐射的红外线的
强度和波长能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D. 电视机、空调等家用电器的遥控器绝大多数是红外线遥控器。
9. 对文章第四段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使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红外线技术在生活不同领域的应用。
B. 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不同波长的红外线作比较,说明如何控制不同电视频道。
C. 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电视遥控器为例说明红外线遥控器的工作原理。
D. 使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什么是红外线遥控器。
7. C 8.B 9.C
广西柳州市三江县2021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水平测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一)(共6分,每小题2分)
理直何必气壮
张穷
①理直气壮看上去好像没什么不好,我有理呀,怎么就不能气势足一点呢?别忘了,我们老祖宗还有一句话呢——有理不在声高,得理还须饶人。如果是对待敌人,对待那些居心叵测的小人,我们当然要“理直气壮”。现实中,这样深仇大恨的对立毕竟很少。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指出:“人之短处,要曲为弥缝,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顽固,要善为化诲,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因此,发现了别人的不足,理直气壮地直接指出,不如理直气和地巧妙指出。后者既容易被人接受,也能够体现出批评者的涵养和气度。
②人人都爱听好话,谁也不愿挨批评。既然如此,批评就成为一项高难度的技术活,有技术的人会做得很好,既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又让对方乐于接受,使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年任育才学校的校长时,他亲眼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砸另一名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接受批评。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摸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着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谈话也该结束了。”学为人师,行为示范,陶行知先生不愧人民教育家,在批评这件事上,没有理直气壮、盛气凌人,技术含量相当的高。


展开余下试题③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既然太阳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人和事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面对他人的错误,我们不宜死揪不放,不依不饶,而要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这样说出来的话才具有客观性、公正性,从而更好地评价人。明代思想家吕坤说:“心平气和,而有强毅不可夺之力。”可见,和气是一种力量,是一种直抵心灵的力量,而那种盛气凌人靠粗暴打压的力量,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④理直不必气壮,这需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得饶人处且饶人,需要有一种自律自我控制的修养。义正需辞婉,理直也语柔,这不但是一种宽容与谦让,更显示了一种风度与涵养,能够让你有一个更为和谐友好的人际氛围。(选自《今晚报》)
6.下列选项中,对选文主旨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对待敌人、小人,我们应当要“理直气壮”。 B.人人爱听好话,谁也不愿挨批评。
C.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D.理直不必气壮,义正需辞婉,理直也语柔。
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中第①段洪应明的话告诉我们:发现别人的短处,不要以短攻短,以顽济顽,要巧妙指出。
B.本文第②段举陶行知批评教育学生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人民教育家。
C.面对他人的错误,我们要辩证、全面地分析,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D.本文告诉我们,要想创造一个和谐友好的人际环境,就应该有一颗宽容之心,得饶人处且饶人,真正做到理直不必气壮。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采用的是总分总结构,先提出观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最后总结归纳论点。
B.本文主要采用的是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通过具体事例和名人名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C.文章开头用一个反问句,引出论题一有理时究竟如何待人,语气较强,能引起读者注意。
D.文章结尾处归纳了全文观点,并进一步指出了如何做到这一点及其意义。
6.D(ABC都是某方面的观点)
7.B(这一段话是举例论证好的批评教育人的方式能起更好的效果,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不是为了说明陶行知是著名教育家。)
8.A(本文结构不是总分总式,而是层进式。洪应明在《菜根谭》的话不是举例论证,而是道理论证。)
广西南宁市三美学校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九年级语文期中测试卷
(三)紫禁城屋顶的绿色秘密
周乾
①近年来,绿色建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绿色建筑技术注重低耗、高效、经济、环保、集成与优化,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建筑形式。其实,在北京城中,有着近600年历史的紫禁城古建筑,不仅雄伟壮观,也兼具保温、隔热、排水等功能,彰显着古人对绿色建筑的精益求精。
②通常,紫禁城古建筑屋顶的木板基层之上,会分层铺墁各种泥背,如护板灰、青灰、麻刀泥等等,泥背的导热系数和导温系数都比较小,厚度达30厘米的泥背层犹如给古建筑穿上了保暖服,使外界的温度变化很难影响到建筑内部。
③坡屋顶的形式则使得古建筑的屋面板与天花板之间形成了一个架空层。夏天,架空层可以拦截直接照射到屋顶的太阳辐射热,使屋顶变成两次传热,避免太阳辐射热直接作用在建筑内部;冬季,架空层的存在也使得室外的寒冷不能直接传入建筑内部,保证了古建筑的冬暖夏凉。
④我国古建筑风格的一大特色,就是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常常向上翘起,故宫的古建筑也不例外。在宫殿的屋顶转角处,四角翘伸,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远远望去,建筑群中层层叠叠的飞檐更是营造出壮观的气势和中国古建筑特有的韵味。其实,这种挑檐做法不仅美观,还有着为建筑物保温隔热的功能——夏天,它有利于避免阳光在正午照入室内;冬天,正午阳光则恰能照入建筑最深处。这是因为,我国地处北半球,四季阳光照射的高度角并不一样,北京地区的太阳高度角夏季约为76度,冬季约为27度,通过挑檐做法,屋檐往外挑出一定的尺寸,就可以使得建筑外部的阳光照射达到某种特定的效果:在夏天且早上温度较低时,其可以照射到建筑内部。到了正午时分,阳光几乎位于建筑正上方,就只能照射到檐柱外面,使太阳的热量无法传入建筑内部,保持屋内的凉爽;在冬天,随着太阳的升起,建筑内部逐渐接受光照,到正午时分,阳光几乎正好射入室内最内侧墙位置,使得屋内暖意洋洋。
⑤紫禁城古建筑屋顶之“绿”,还表现为优秀的排水性能。紫禁城古建筑中的屋面不是平面型,而是采用曲面的形式,对应屋面的坡度是屋顶部位陡峭、屋檐部分平缓,这种曲面形式极其有利于屋顶排水。从瓦面层来看,其由底瓦与盖瓦组成,形成一道道瓦垄。底瓦又称板瓦,形状上凹,铺墁时上层瓦压下层瓦,使得雨水由上往下排出时,不会渗入到下面的泥背层;底瓦的两端由竹简状的盖瓦连接,盖瓦内有着厚厚的铺瓦泥,对接缝起到了密封作用,并且使得底瓦层由上而下形成了一道道排水线。与此同时,曲面屋顶的坡度设置,使得而水落入屋顶上部迅速下排,而到屋檐部位则水平向外排出。
⑥《周礼•考工记》形容这种屋顶坡度的做法为“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罶远”.不仅如此,这种巧妙构造之法的功效与优势还表现在它的排雨速率与时间上。据物理推算,曲面形的界面要比平面形的界面在排水时间上会更快些,并且不容易产生积水的现象,而紫禁城古建筑中屋顶的界面在弧度与角度的推算上,都十分得当。
(节选自《科技日报》2019年05月17日,有删改)
16.下列关于紫禁城古建筑“屋顶”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紫禁城“屋顶”木板基层上铺满30厘米厚的泥背层,使建筑内部温度绝对不受外界影响。
B.紫禁城“屋顶”采用坡屋顶的形式形成一个架空层,保证了古建筑的冬暖夏凉。
C.紫禁城“屋顶”的屋角的檐部常常向上翘起,兼具了美观和为建筑物保温隔热的功能。
D.紫禁城“屋顶”的屋面采用曲面的形式,排水时间更快,并且不容易产生积水。
17.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第①段既巧妙地引出了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又总领全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文章第②段运用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说明了泥背的种类、厚度和作用。
C.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几乎”,表示阳光没完全位于建筑正上方,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文章按照空间顺序,从保温、隔热、排水等方面对紫禁城屋顶的绿色秘密进行了说明。
18.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2分)
A.绿色建筑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低耗、高效、经济、环保、集成与优化的特点。
B.向上翘的屋角的檐部营造出中国古建筑特有的韵味,是我国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广西2020—”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2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