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879  2021-01-2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79]
2020-2021学年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检测试卷语文试题
《乡土中国》检测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10分)
1.作者将中西方社会进行对比,将西方社会的类型称为“ ”:若干人组成一个个团体,就像一捆捆扎起来的木柴;把中国乡土社会的类型称之为“ ”,在这个社会中生活的每个人都把自己作为整个社会关系的核心。
答案 团体格局 差序格局
2.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绝不肯离开 的中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因之,他不能像耶稣一样普爱天下,甚至而爱他的仇敌,还要为杀死他的人求上帝的饶恕——这些不是从 出发的。
答案 差序格局 自我中心
3.在西洋家庭团体中, 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 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
答案 夫妇 父子
4.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 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 的性质。
答案 维持秩序 规范
5.《乡土中国》提到了四种性质的权力:一是从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 ;四是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中的 。
答案 长老权力 时势权力
二、选择题(12分)
6.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识字并不是愚,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
B.乡下的孩子比教授的孩子善于捉蚂蚱,教授的孩子比乡下的孩子善于认字,这并不能说明谁更聪明,或者谁更愚笨,只能说明孩子们日常所混熟的环境不同。
C.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说“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个例子说明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而文字这种约定俗成的符号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能是多余的。
D.面对面社群在进行沟通时,固然能凭借彼此的熟悉,通过足声、声气,甚至气味来分辨人,然而语言和文字还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约定俗成的语言文字表意更准确,更完善。
答案D
解析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文字”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因词不达意而引起误会。
7.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社会观点说,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使他们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
B.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一个超于个人的“实在”,是有形的东西。
C.作者在《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一文中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对“团体格局”中的道德体系和“差序格局”中的道德体系进行了比较。
D.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
答案B
解析团体是一个超于个人的“实在”,不是有形的东西,这种“实在”只能用有形的东西去象征它、表示它。
8.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礼治秩序》中写道:“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这表明“礼”和“法”的共同点是(3分)


浏览完整试题A.都是以同样的权力维持的
B.都是依靠某种力量维持的
C.都是依靠权力机构推行的
D.都是依附于传统习惯的
答案B
解析《礼治秩序》中说“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这说明“法”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是依靠传统来维持的。
9.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同于费孝通所写的《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等调查报告性质的作品,《乡土中国》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而不是对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
B.有这样一个故事:某人收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对方分文不取,寄了过来,还为不能及早寄出感到抱歉。这是因为乡土社会对契约的重视。
C.作者认为,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的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的知识不及人。
D.在中国乡土社会,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所以,娶进来的媳妇和嫁出去的女儿也算是“家”的核心。
答案A
解析B项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源于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因为对日常交际圈中的基本规矩的自觉遵守。C项说法不当,应是“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不及城市里人多”。D项说法有误,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庭的核心是父系,它的扩大或缩小也是由父系而定,娶进来的媳妇和嫁出去的女儿都不能算是“家”的核心,都算是“外人”。
三、简答题(8分)
10.亲密感觉和激动性的感情有什么不同?(4分)
答:





答案①亲密感觉是由熟习引起的,他们彼此了解,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应,这种了解是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②激动性的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的,能够改变原有的关系。③亲密感觉和激动性的感情是不相同的。亲密感觉是契洽,发生持续作用;亲密感觉是无言的,不像感情奔放时铿然有声,歌哭哀号是激动时不缺的配合。
11.说人土气是带有藐视意味的,但为什么又说“土”字用得好?(4分)
答:





答案①点明了农业社会的谋生特点,无论是历史缘起还是定格的时空,种地都是乡土社会最普通的谋生方式。②点明土地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土地神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是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③点明了乡土文化的特征。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对土地的黏着性和依附性,造成世代定居,流动性小,人们生活在熟人社会,文字不是必需品,形成差序格局,并不追求笼罩万有的真理。聚村而居产生了村与村之间的隔膜和孤立,产生了富有地方性的乡土生活。
四、重点章节阅读(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9分)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呢?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了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日:“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


展开余下试题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12.下列有关认识和观点,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3分)
A.通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以此有别于西洋法治的社会,其实这是一个“无法”的社会,也是礼治的社会。
B.乡土社会的秩序是可以由礼来维持的,因为只有乡土社会能够满足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这一个前提。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自动形成的,而是由人们主动遵循礼而形成的,有社会的成规在。
D.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不同的是:礼靠传统来维持;法靠国家权力来推行,且法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
答案C
解析A项模糊概念,作者指明乡土社会是“无法”的社会、礼治的社会。B项说法绝对,“只有乡土社会能够满足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这一个前提”于文无据。D项认识片面,礼和法都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
1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从“人治”“法治”的普通性认知,引出文章的观点,并由此指向了“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的议论。
B.第二段在阐释礼的基础上,比较“礼”“法”的异同,并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说明“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
C.第三段论述人们为何“保守”于传统,这和乡土社会的安土重迁密切关联,并引用孔子的话强化这一观点。
D.文章还通过对比分析“法律”“道德”“礼”之间的不同,进而推论礼治不是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
答案C
解析C项说法有误,引用孔子的话旨在论证“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法治的社会还是人治的社会,一个社会的秩序都要靠人来执行,要靠某种力量来维持。
B.乡土社会可以说是“无法”的社会,但并不是“无法无天”的社会,因为礼的规范而有秩序。
C.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法也是行为规范,不同于法的是维持礼的规范的力量在于传统。
D.因为缺乏变化,礼在乡土社会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因为变化很快,礼在现代社会中没有效力。
答案D
解析“礼在现代社会中没有效力”表述过于绝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9分)
中国人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语。“私”的问题是个群己、人我的界限怎样划法的问题。西洋的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这种格局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指的是他和他的妻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为什么我们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因为我们的社会结构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波纹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以“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
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这和《大学》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条理上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内向和外向的路线,正面和反面的说法,这是种差序的推浪形式,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也可以说是模棱两可了。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
在西洋社会里,做人民的无所逃于这团体之外,像一根柴捆在一束里,他们不能不把国家弄成个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于是他们有革命、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等等。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15.下列对“差序格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由自己向外推出去,一圈一圈,波及和自己有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它愈推愈薄,关系越来越疏远。
B.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家庭可以小到只包括一家三口,也可以大到囊括所有亲戚,这个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
C.差序格局常常要求一个人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表现为由内而外的推浪形式,把个人的权利与义务界定得很清楚。
D.在传统的差序格局社会中,要求每个人“克己”“修身”,做到“本立而道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就会是一条通路。
答案C
解析C项张冠李戴,把“权利与义务”划分清楚的是团体格局,差序格局中个人的权利与义务是模糊的。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西方社会,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的给父母交膳宿费,这是团体格局意识的体现,他们对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分得很清楚。
B.西方社会里,任何个人无所逃于团体之外,他们个人不能不把国家弄成个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这是因为他们有革命、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的约束监督。
C.与中国的差序格局相比,西方团体格局的主要问题是权利问题,争的是权利,主张团体内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


展开余下试题D.朋友说要带全家来看望你,如果这个朋友是西方人,你就能明确知道客人的数目;如果这个朋友是中国人,你就可能不确定会来几个人。
答案B
解析B项因果倒置,“他们有革命、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是结果。
1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俗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这看起来是社会公德问题,其实是“私”的问题,说到底,与社会的差序格局密不可分。
B.我们的家讲人情冷暖,有钱有势时可以容纳所有亲戚,大家攀关系、讲交情,其乐融融;一旦“树倒猢狲散”,就让人感到世态炎凉。
C.中国传统社会也倡导牺牲精神,不过牺牲是为“公”还是为“私”不好确定,站在任何一个圈里,向外看来是为私,向内看也可以说是为公。
D.儒家讲求“伦”“推”的前提是先承认“己”,对于“己”,得以礼克服,克己就是修身;君主不同,应该“先治其国,后齐其家,再修其身”。
答案D
解析D项理解不当,所有人都要先修身。
五、表达与交流(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 的引起误会的。在十多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
年前青年们讲恋爱,受着直接社交的限制,通行着写情书,很多悲剧是因情书的误会而发生的。有这种经验的人必然能痛悉文字的限制。( )。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園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
当地的園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 的缺陷。正是文字在利用时,我们才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降低文字的“走样”。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拘束 言近旨远 不可救药
B.约束 言近旨远 无可补救
C.拘束 词不达意 无可补救
D.约束 词不达意 不可救药
答案C
解析拘束:对人的言语行动加以不必要的限制;过分约束。约束:限制使不越出范围。文中强调“不必要”之意,故选“拘束”。言近旨远:话说得浅近,而含义却很深远。词不达意:说话、写文章时,词语不能确切地表达意思。后文有“引起误会”,故选“词不达意”。不可救药: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无可补救:对于不利情况无法弥补和挽救。根据语境,应选“无可补救”。
19.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字所能达的意、传的情是不完全的
B.文字传情达意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C.能传情达意的文字很多都是不完全的
D.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
答案D
解析A项语序与后文的“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对应不当,应该先“传情”,再“达意”。B项表述与后文不对应,不是“功能”,而是“情意”。C项“不完全”的是“情意”,而非“文字”,与后文衔接不当。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B.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降低文字的“走样”。
C.于是文字在利用时,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D.正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才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答案A
解析B项“降低”与“走样”搭配不当。C项陈述主体不一致,偷换概念。D项逻辑关系混乱,不只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才讲究文法和艺术,原文此处是一个结论,所以用“于是”最恰当。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
我们把乡土社会看成一个静止的社会不过是为了方便,尤其在和现代社会相比较时,静止是乡土社会的特点,但是事实上① ,乡土社会不过比现代社会变得慢而已。说变得慢,主要的意思自是指变动的速率,但是不同的速率也引起了变动方式上的殊异。如果② ,长老权力也就更有势力,变得快,“父不父,子不子”的现象发生了,③ 。
答案(示例)①完全静止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②社会变动得慢 ③长老权力也随着缩小
六、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而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就是村落。但近年来,人口流失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正在使乡土文化趋于解体。一些具有百年历史的古村庄人去屋空,流传千百年的民俗、手工艺濒临失传,县志、村志等乡土文献整理无人问津,乡村文化设施老旧短缺……凡此种种,让人说到乡愁时,甜蜜中充满着苦涩。著名作家冯骥才感叹:“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
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假设你是某大学志愿者协会的负责人,根据材料反映的现实状况,以协会的名义写一份倡议书,号召志愿者们开展与此相关的主题活动。注意倡议书的格式,不少
于800字。
【写作指导】该题属于创设情境十定向引导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此类型作文要求考生必须围绕材料内涵和具体任务指向来立意行文,进行合理类比和联想,精准完成任务指令。尤其需要把握和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① 懂材料所提供真实情境中的内涵仍然是审题立意的前提,主要是要读懂材料中蕴含的逻辑关系——以乡土文化的现状为基点,向内或向外进行有机发散;
②如何把材料中的逻辑关系有机而具体地体现在行文中是作文的重点,是对考生化抽象为具体、从零散到系统能力的精准考查;
③如何通过感悟乡土文化,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是本次作文的难点。
参考立意:
① 让“乡愁”变苦,勿让乡土成愁。
② 一片乡土去品味。
③ 护乡土文化,莫让古村落消失。
④保护古村落,志在必行。
⑤在城镇化的大潮中留一片乡土。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0-2021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7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