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517  2021-02-19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17]
《齐桓晋文之事》精品练习
《齐桓晋文之事》
【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寡固不可以敌众 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B.①故以羊易之也 ②挟太山以超北海
C.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②天下可运于掌
D.①而不足以举一羽 ②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2.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百姓之不见保
A.夫晋,何厌之有 沛公安在
B.然则一羽之不举 未之有也
C.唯命是从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D.吾属今为之虏矣 若属皆且为所虏
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孟子善于诱导、善于论辩的一组是()
①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②无以,则王乎?
③然则废衅钟与?
④不识有诸?
⑤是心足以王矣。
⑥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臣未之闻也 B.莫之能御也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臣闻之胡龁曰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可得闻与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B.王坐于堂上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D.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6.下列对文本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霸主,孟子不会不知道他们的事,但孟子意在劝说齐宣王行仁政称“王”,而不是靠武力称“霸”,所以推说不知而转换了话题。
B.当齐宣王问“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时,盂子回答得简短肯定,不容置疑,这样就一下子激起了齐宣王探究“王道”的兴趣,为下面的进一步劝说打开了局面。
C.孟子引用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是为了说明齐宣王不忍杀生,有恻隐之心,而这正是“仁”的开端。但这故事是孟子临时虚构的,所以他委婉地说“闻之胡龁曰”。
D.孟子在这里提出的“保民而王”,实质上就是他一贯提倡的“仁政”思想,后面孟子又先后用“不忍”“推恩”“反其本”等说法对此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文本阅读】
一、阅读课文下列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齣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浏览完整试题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1.对以“羊易牛衅钟”的事例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宣王说他这样做的原因是见到牛临死时恐惧发抖的样子,像没有犯罪的人被押往刑场处死而产生不忍之心,故用羊替牛衅钟。
B.齐国百姓认为宣王“以羊易牛”是出于吝啬,因为牛比羊更值钱,所以要换上一只羊。因为这样做是以小换大。
C.孟子认为齐宣王“以羊易牛”不是出于吝啬,而是出于不忍之心。由于宣王见牛未见羊,才会令人以羊易牛,他根本没有考虑到两者大小的不同。
D.孟子用这则事例是担心自己说话不慎会惹怒宣王,所以从日常生活的小故事谈起。
2.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论语》和《孟子》的其他篇章中对此事都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
《孟子》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1.下面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道:述说
B.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王:君王
C.若无罪而就死地 就:走向
D.则王许之乎 许:相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①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D.①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②其皆出于此乎
3.下列句子中“之”作为宾语前置标志的一项是()
A.莫之能御也 B.臣未之闻也
C.何陋之有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孟子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的话推掉了,把行霸道之事撇开而转入了谈论行王道之事。
B.孟子利用“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齐宣王“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
C.孟子用启发式解决了宣王心理上的疑难和矛盾,宣王因此对孟子说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话表示衷心悦服,从“于我心有戚戚焉”可知宣王的内心感到有所触动。
D.孟子以精彩的比喻说明了“不为”与“不能”的根本区别,指出齐宣王没施行仁政,
并非“不能”,而是“不为”。这些比喻十分精当生动,体现了孟子长于比喻的特点。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
《孟子》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展开余下试题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1.下面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道:述说
B.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王:君王
C.若无罪而就死地 就:走向
D.则王许之乎 许:相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①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D.①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②其皆出于此乎
3.下列句子中“之”作为宾语前置标志的一项是( )
A.莫之能御也 B.臣未之闻也
C.何陋之有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孟子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的话推掉了,把行霸道之事撇开而转入了谈论行王道之事。
B.孟子利用“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齐宣王“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
C.孟子用启发式解决了宣王心理上的疑难和矛盾,宣王因此对孟子说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话表示衷心悦服,从“于我心有戚戚焉”可知宣王的内心感到有所触动。
D.孟子以精彩的比喻说明了“不为”与“不能”的根本区别,指出齐宣王没施行仁政,并非“不能”,而是“不为”。这些比喻十分精当生动,体现了孟子长于比喻的特点。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 “诺。”于是旍旄羽祓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 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于是叔孙氏先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费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对文中加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
B.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
C.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
D.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
2.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摄:暂代官职。类似词语还有“权”,如《宋史•李纲传》“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中的“权”也是暂时代理官职的意思。
B.司马:西周始置,位列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
C.寡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后世一般官员也可自称“寡人”。
D.雉:古代城墙面积的计量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义正词严地指出两君为讲和而来会盟,不应该有夷狄之乐等,印证了孔子“军事方面的活动, 必须要配备非军事方面的人才”的建议。
B.夷狄之乐被叱,景公惭愧;优倡侏儒的戏被责,景公害怕动容。这些都是因为景公知道自己在道义上不如孔子。
C.景公采纳了齐国主事官员的建议,把从前从鲁国郓、龟阴等地抢夺的田地还给鲁国,以此来表示自己的歉疚。
D.孔子认为大夫的封邑不能筑城墙,而费邑的城墙被拆,是在公山不狃、叔孙辄被彻底打败之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
(2)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学&科网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①,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展开余下试题[注]①风世: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宰沭阳二年 宰:治理
B.说当时决某狱 决:打开
C.代为治筐箧 治:备办
D.奉母闲居 奉:侍奉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品官员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阳。
B.当年袁枚离开沭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因此谈及其父钱鸣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
C.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
D.吕峄亭在寒冬时节送客至十字桥,宾主作别时,袁枚觉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再来了。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2)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4.文中“可以风世”的内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片段写作】
请围绕“民生”问题写一个议论性片段,不少于300字。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A项,两个“固”皆为副词,本来;B项,①以:介词,拿、用;②以:连词,表修饰;C项,①于:介词,对;②于:介词,在;D项,①而:连词,却;②而:连词,表并列。故选A。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特殊句式。例:百姓之不见保:老百姓不被爱护,见,表示被动,被动句。A项,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有何厌”,宾语前置句。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宾语前置句。B项,然则一羽之不举:那么举不起一根羽毛。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从未有过,之(代词),在谓语“有”前面 正常语序为“未有之也”。宾语前置句。C项,唯命是从: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宾语前置句。“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通过)揣摩(知道)它——这句话说得就是夫子(指孟子)您吧。“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宾语前置。D项,吾属今为之虏矣: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为,表示被动,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为所,表示被动,被动句。故选D。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①“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是齐宣王的话,③“然则废衅钟与”句是牵牛之人所说的话,这两句都与“孟子善于诱导、善于论辩”无关,故可以排除包含这两句的选项。故选D。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句式的能力。A、B、C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分别为“未闻之也”“莫能御之也”“有何陋”;D项,“臣闻之胡龁曰”为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臣闻之(于)胡龁曰”。
故选D。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两个“与”都是语气助词,可译为“吗”。B项,前一个,是介词,在,后一个是介词,对。C项,前一个,动词,像,后一个,连词,如果。
D项,前一个,连词,表修饰,后一个,连词,表转折。故选A。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项,“临时虚构”错误,孟子说“闻之胡龁曰”,是因为事情是从齐宣王的大臣胡龁那里听来的,所以他需要确定事情是否可靠,这样才能证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并非是他临时虚构。故选C。
【文本阅读】
一、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D项,“……担心自己说话不慎会惹怒宣王”错误。孟子实际上是为了拉近自己与宣王的心理距离,为下文做铺垫。故选D。
2.【答案】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曾经的霸主,齐宣王想用“桓文之事”和孟子探讨称霸之术,主张实行“霸道”。而孟子主张实行“王道”,所以,他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这样的话推掉了。避实就虚并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作品做铺垫,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着齐宣王探寻“王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能力。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由“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可知,齐宣王的政治主张是实行“霸道”,以武力征服天下。由此可知,齐宣王提到“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引导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方法,如果孟子直接回答,就必然会使话题引向“称霸天下”。由“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可知,孟子的政治主张是实行“王道”,施行“仁政”,“保民而王”,故用这样的方法另起炉灶。用“臣未之闻也”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并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后文用“无以,则王乎”的问题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着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国了。
二、1.【答案】B
【解析】王:动词,统一天下。
2.【答案】A
【解析】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B.副词,表示判断,是/副词,表示转折,竟然。C.介词,用
/连词,表目的,来。D.代词,它们的 /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3.【答案】C
【解析】其余三项“之”都是代词。
4.【答案】C
【解析】“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话并非孟子所说。“夫子之谓也”应理解为:(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
5.【答案】(1)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2)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
【解析】(1)宜:应该,应当,;爱:吝啬;主谓倒装句式。(2)见:表示被动;为:因为。
三、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意义推断能力。本题中,A项,“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整句话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之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道”解释正确。B项,“王:君王”错。“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整句话的意思是: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王”是名词作动词,称王。C项“若无罪而就死地”整句话的意思是: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就”解释正确。D项,“则王许之乎”整句话的意思是:那么,大王您相信吗?“许”解释正确。故选B。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A项,①句中的“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却。整句话的意思是:我的力气能够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齐桓晋文之”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1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