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446  2021-02-23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46]
2021届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离骚(节选)》基础过关练习
第一单元
离骚(节选)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扈江离与辟芷兮 “辟”同“    ”,      
2.来吾道夫先路 “道”同“    ”,      
3.偭规矩而改错 “错”同“    ”,      
4.何方圜之能周兮 “圜”同“    ”,      
5.伏清白以死直兮 “伏”同“    ”,      
6.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同“    ”,      
7.芳菲菲其弥章 “章”同“    ”,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度
2.信
3.固
4.虽
5.以
6.之
7.乎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春与秋其代序
古义:
今义:代替序言的文章(多自有标题)。
2.恐美人之迟暮
古义:
今义:美貌的女子。
3.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
今义:水势大;形容广阔或壮大。
4.固时俗之工巧兮
古义:
今义:细致,精巧(多用于工艺品或诗文、书画)。
5.偭规矩而改错
古义:
今义:改正错误。
6.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古义:
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7.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
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8.自前世而固然
古义:
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9.长余佩之陆离
古义:
今义:形容色彩繁杂。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名余曰正则兮       
2.字余曰灵均       
3.余虽好修姱以 兮       
4.謇朝谇而夕替       
5.谣诼谓余以善淫       
6.鸷鸟之不群兮       
7.何方圜之能周兮       
8.屈心而抑志兮       
9.伏清白以死直兮       
10.固前圣之所厚       
11.步余马于兰皋兮       
12.高余冠之岌岌兮       
13.长余佩之陆离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帝高阳之苗裔兮。
特殊句式:
译文:
2.肇锡余以嘉名。
特殊句式:
译文:
3.恐年岁之不吾与。
特殊句式:
译文:
4.謇朝谇而夕替。
特殊句式:
译文:
5.步余马于兰皋兮。
特殊句式:
译文:
6.不吾知其亦已兮。
特殊句式:
译文:
7.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特殊句式:
译文:
8.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特殊句式:
译文:
9.既替余以蕙纟襄兮,又申之以揽茝。
特殊句式:
译文:
六、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
2.“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楚辞》是由西汉刘向创作而成的。(  )
3.“回朕车以复路兮”中的“朕”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
4.考,称已故的父亲。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称自己已故的母亲为“妣”“先妣”,而已故的父母就合称为“考妣”。(  )
5.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举行冠礼时才起的。(  )


浏览完整试题6.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开创了诗人由集体歌唱到个人创作的新时代。(  )
七、默写。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      ”。
2.《离骚》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作者品德高尚却遭到嫉妒和诽谤的句子是“      ,      ”。
3.《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是“        ,        ”。
4.《离骚》中用猛禽不与凡鸟同群来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两句是“        ,        ”。
5.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对待,但是为了追求心中的目标而九死不悔的句子是“        ,        ”。
6.屈原在《离骚》中写自己虽注重修身、严以律己,但早晨进谏晚上即被贬黜的句子是“        ,        ”。
7.《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迎合讨好奉为法度的两句是“       ,       ”。
8.《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的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是“        ,        ”。
9.《离骚》中,写屈原怨恨楚怀王昏聩荒唐,轻信谣言的句子是“        ,        ”。
10.《离骚》中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两句是“            ,        ”。
片段读写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屈原庙
梁辰鱼①
寒云掩映庙堂门,旅客秋来荐水蘩②。
山鬼暗吹青殿火,灵儿③昼舞白霓旛。
龙舆已逐峰头梦④,鱼腹空埋水底魂。
斑竹丛丛杂芳杜⑤,鹧鸪飞处欲黄昏。
[注] ①梁辰鱼:戏剧家,生活在君庸臣昏、阉党当政的明末时期。②水蘩:白蒿,可食,古代用为祭品。③灵儿:与“山鬼”皆为屈原作品中所描绘的民间传说中的仙灵、山神的形象。④峰头梦:指楚怀王梦与巫山神女在阳台幽会之事。⑤杜:指杜衡,香草名。
1.( )本诗的尾联是怎样表达诗人的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 ①淳熙八年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2.( )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3.( )结合诗句简析全诗是如何表现屈子之怨的。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已经来到屈原面前。他的目光正对着我,让我感到他苦站了这么多年,就是在等待我的到来。他着广袖长袍、翘头巾,显得有几分苍凉和孤独,与祠牌上那“孤忠”的意境一致。塑像是青铜制作的,但是我分明看到了他的嘴唇在翕动。好在,他和他的祠静卧在那树丛中。祠顶用的是琉璃瓦,廊柱是深红色的,整个房群依山傍水。祠里依次立着他的文献碑刻。那字是铁笔银钩,那诗是千年不朽,那石是本色质朴,那气象是绯红云雾,是万古流芳。咀嚼着他用生命熔铸的诗章,我豁然开朗。此时,这祠已经成为每一个爱国者的朝圣之地。屈原文学,无疑也成了中华民族的一笔巨大的财富。当屈原的爱国之志打不通楚国宫廷的厚墙时,他竟在思想的墙壁上,凿通了一个洞,然后把毕生的意志投到文学的屋子里,筑成了一座辉煌的文学殿堂。
(节选自杜鸿《拜谒屈原祠》,有删改)
4.( )这段文字中对屈原祠里的文献碑刻的描写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五、微写作。
5.(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面对逆境,屈原选择了死;司马迁与之相反,选择了生。你如何看待“择生”“择死”的问题?请写出你的观点。不少于200字。





三年模拟练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9分)
屈 祠
[唐]汪 遵
不肯迂回入醉乡,乍吞忠梗没沧浪。
至今祠畔猿啼月,了了犹疑恨楚王。
楚 城[注]
[宋]陆 游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注] 楚城,也称楚王城,遗址在今湖北秭归境内。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被罢回乡四年,又入蜀奔走八年,至淳熙五年始奉召东归,经归州(秭归),作此诗。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汪诗一、二句写屈原宁死也不肯回到故乡,突出了屈原忠贞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
B.汪诗三、四句写猿猴哀啼,用猿猴的悲啼渲染悲凉的气氛,抒发了对楚怀王的痛恨。
C.陆诗一、二句将“江上荒城”与“屈原祠”联系起来,用“荒”和“悲”奠定全诗的基调。
D.两首诗都是托物言志诗,都把屈原祠作为吟咏的对象,表达诗人内心的抑郁不平。
2.( )陆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9分)
旅中送迁客
吴 融
天南不可去,君去吊灵均。
落日青山路,秋风白发人。
言危无继者,道在有明神。
满目尽胡越,平生何处陈。
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灵均”是屈原的字,表面上写朋友去凭吊屈原,实际上写其被贬的遭际。
B.颔联点明送别的时间,色彩鲜明,用意象渲染了离别的氛围。
C.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均为送别诗,情感真挚,格调相同。
D.本诗熔叙事、写景、抒怀于一炉,描写简备精当,感情深沉含蓄。
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9分)
题梵隐院①方丈梅
晏敦复②
亚③槛倾檐一古梅,几番有意唤春回。
吹香自许仙人下,照影还容高士来。
月射寒光侵石间户,风摇翠色锁阶苔。
游蜂野蝶休相顾,本性由来不染埃。
  [注] ①梵隐院:在浙江定海。②晏敦复:南宋诗人,正直大臣。③亚:同“压”。
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以简洁的笔墨写古梅在彻骨的清寒中傲然绽放为的是唤得春回人间,以此赞扬梅花报春而不争春的高贵品格。
B.颔联以“吹香”和“照影”来描写梅花的清香与芳姿,而这只允许“仙人”和“高士”欣赏。梅如人品,人如梅品,二者互赏而心志契合。


展开余下试题C.颈联写“月光皎洁,清辉如霜;风摇影动,洒布阶苔”,诗人借月光把梅的精神具体化,进一步从正面突出了梅花的高洁、晶莹、洁净。
D.作者移情于物,以澄澈淡泊的胸怀观照高雅香洁的梅花,创造了“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6.(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品质?(6分)




答案全解全析
第一单元
离骚(节选)
基础过关练
一、
1.僻 僻静、幽静
2.导 引导
3.措 举措
4.圆 圆形,这里指圆凿
5.服 保持
6.罹 遭受
7.彰 显著
二、
1.①法度、准则 ②衡量 ③揣测,估量
2.①确实 ②言语真实,诚实 ③信任
3.①本来 ②顽固 ③巩固
4.①虽然 ②即使 
5.①连词,表并列 ②连词,表顺承 ③介词,因为 ④介词,把 ⑤介词,用
6.①助词,的 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7.①介词,在 ②语气词,表舒缓语气 ③语气词,表反问语气
三、
1.时序更替。
2.代指有才德、有作为的人。
3.荒唐。
4.善于取巧。
5.两个词,改,改变、变更;错,同“措”,举措。
6.两个词,穷,走投无路;困,艰难窘迫。
7.随流水消逝。
8.两个词,固,本来;然,如此,这样。
9.修长的样子。
四、
1.名词作动词,取名
2.名词作动词,取字
3.名词作动词,束缚、约束
4.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5.形容词作名词,淫邪之事
6.名词作动词,同群
7.形容词作名词,方枘和圆凿
8.使动用法,使……委屈;使……压抑
9.为动用法,为……而死
10.形容词作动词,看重、优待
11.使动用法,使……缓行
12.形容词作动词,加高
13.形容词作动词,加长
五、
1.特殊句式:判断句,无标志。
译文:我是颛顼帝的远代子孙。
2.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肇以嘉名锡余”。
译文:一出生就把美名赐给我。
3.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恐年岁之不与吾”。
译文:担心岁月不等待我。
4.特殊句式:被动句,“替”本身表被动。
译文:(可)早上进谏晚上即遭贬黜。
5.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兰皋步余马”。
译文:在长着兰草的水边让我的马缓缓走。
6.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知吾其亦已兮”。
译文:不了解我也就算了。
7.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应为“高余之岌岌冠兮,长余之陆离佩”。
译文: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加长我长长的佩带。
8.特殊句式:被动句,“体解”有被动的意思。
译文:即使被肢解我仍然不会改变。
9.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既以蕙纟襄替余,又以揽茝申之”。
译文: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又因为我采摘白芷为饰而给我加上罪名。
六、
1.√
2.✕ “是由西汉刘向创作而成的”错,应是由西汉刘向辑录而成的。
3.√ 4.√
5.✕ 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举行冠礼时才起的。
6.√
七、
1.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2.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3.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4.鸷鸟之不群兮 自前世而固然
5.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6.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 謇朝谇而夕替
7.背绳墨以追曲兮 竞周容以为度
8.忳郁邑余侘傺兮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9.怨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
10.固时俗之工巧兮 偭规矩而改错
片段读写练
1.答案 ①用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的手法来表现诗境。②尾联描绘了屈原庙周围丛丛斑竹仿佛对着杜衡低泣,深山鹧鸪好像对着落日悲啼的情景,渲染了人们前来拜谒屈原庙时的凄清氛围。③这种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同情和对时世的忧愤。
解析 首先扣住题干中的“怎样”,答出手法,因为尾联是写景句,可以联想有关“情”与“景”的关系的术语;然后分析作者写了什么景;最后分析其中蕴含了什么情。根据注释并结合屈原的身世可知,尾联表达的是一种缅怀、一种同情以及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2.答案 本词刻画了一个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虽然词人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带湖之畔,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如屈子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偃蹇”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
解析 概括人物形象时要联系注释和词中的重点字词。“偃蹇”是“高耸、傲慢的样子”,再联系注释中的相关内容可知,体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离骚》体现了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怀,作者“听读《离骚》”,也体现了作者如屈原一样的情怀。
3.答案 ①诗作以沅、湘两条江流开篇,即景起兴,让屈原千年不尽的怨恨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②一、二句以沅、湘深沉的流水来比喻屈原的幽怨,“不尽”点出“怨”的绵长,“何深”表明“怨”之深重。③三、四句借景抒情,在“秋风起”的深秋日暮时分,“枫树林”给人以凄凉、萧条之感,“萧萧”强化了幽怨之情,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了屈原怀有一片忠君爱民之心而被诽谤、怀疑、流放,直至抱石沉江过程中的满腔怨愤。
解析 “如何表现”即考查表达技巧。诗歌吟诵的对象是屈原,却先写“沅湘”,很明显是起兴;前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流不尽”的水比喻“怨”之绵长;后两句是写景句,根据“一切景语皆情语”可知,这里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结合诗句内容依次进行分析即可。
4.答案 文中对屈原祠里的文献碑刻的描写运用了排比句式。借对字体的刚健柔美、诗歌的不朽、石质的朴素、气象的绯红的描写,来烘托并歌颂屈原坚贞朴实的爱国精神。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判断句子运用的手法,如“那字……”“那诗……”“那石……”“那气象……”构成排比。然后分析这一手法的作用,即对屈原精神的赞美。
5.写作指导 无论选择“生”还是“死”,由题干可知都是值得肯定的,所以可以结合题干中的两人选择“生”“死”的原因以及他们对后世的影响来行文。
三年模拟练
1.A “写屈原宁死也不肯回到故乡”错,原句是“不肯迂回入醉乡”,即“不肯改变正直的节操去迎合他人,过醉生梦死的生活”。
2.答案 ①以“滩声”的“似旧”反衬人间万事万物的非旧,表达了对人间万事万物变迁的感慨。②表达了一个爱国志士凭吊古迹、追忆往昔、对楚城荒废状况有所感伤的情怀。③对南宋统治者偏安苟活的辛辣讽刺。
解析 分析情感要抓住关键字眼,如“似旧时”有对事物变迁的感慨;由知人论世可知,陆游此诗有一种讽刺意味,即怀古诗常用的手法——借古讽今。
3.C “格调相同”错,两首诗格调不同。本诗主要表达的是对朋友的担忧与不舍,对朋友正直品格的赞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抛开了伤感的情绪,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唱出了一曲高亢嘹亮的别离之歌。
4.答案 ①对朋友的担忧。“天南不可去”中,“天南”指南方蛮荒之地,“落日青山路”,指此去路途遥远,为朋友担心。②对朋友的不舍之情。身边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无人可以倾吐平生心事。③对朋友正直品格的赞赏。“言危无继者,道在有明神”,朝中敢于直言的人越来越少,但是非曲直自有神明鉴证,间接赞赏了友人敢于直言的品格。
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进行分析。标题中的“送”表明诗中有留恋不舍之情。“天南不可去,君去吊灵均”中有对朋友的担心,再结合“灵均”分析可知,本诗表面写朋友去凭吊屈原,实则暗示朋友被贬的遭际,表达了对朋友的担忧。“言危无继者”中的“危”是正直的意思,是说朋友是个正直的人,含有赞赏之意。
5.C “从正面突出了梅花的高洁、晶莹、洁净”错,并非“从正面突出”,而是用月光、梅影等从侧面烘托梅花的高洁。
6.答案 ①尾联以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梅花因本性超尘拔俗而拒绝俗人相扰。②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志趣高洁,不与趋炎附势的人同流合污;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孤芳自赏、正直脱俗的品格。
解析 “游蜂野蝶”喻指世俗中人,品格庸俗之人。花香花美自然蜂围蝶转,好像世人趋炎附势。梅花则不然,它超尘拔俗,拒绝蜂蝶相扰,因为它“本性由来不染埃”,写出梅花因本性超尘拔俗而拒绝俗人相扰。诗人所谓的“不染埃”指的是志趣高洁,不与趋炎附势的人同流合污。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己的道德要求。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2021届统编”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4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