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396 2021-02-28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96]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1届高三1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武昌区2021届高三年级1月质量检测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以媒介为载体的信息交互网络正联结起越来越多的社
会关系。阅读文本的生产、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平面纸质阅读到手机阅读、社
交阅读等网络阅读,阅读媒介多样化趋势不可阻挡,这一发展趋势给传统的以纸质文本为
中心的阅读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更好地应对这一机遇与挑战,《普通高中语文课
程标准(2017年版)》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加入学习任务群,使之正式成为语文教学
的核心内容。
“媒介”一般指传播介质,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既包括静态的纸质
文本、图片,也包括动态的声音、动画、视频等电子文本。由于文本内容呈现形式的多样
性,“阅读”的内涵不再局限于对书面文字的识记、理解、鉴赏、评价,而是进一步拓展
到对图片、表格、声音、视频等多元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
跨媒介阅读具有参与度高、自主性强、多样、快捷、便利等特点,人人都可以成为生活事
件的发现者、记录者、写作者、传播者和接受者。“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跨”既强调
“跨越”,更注重“整合”,不同的媒介形式特点各异,求同存异,将之有机整合并应用到
语文课堂上来,可以丰富语文学习内容,加强语文学习与时代、与生活的联系。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应围绕言语活动开展。阅读以不同媒介为载体的信息,首先应
基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理解多种媒介运用对语言的影响,将“跨媒介阅读与交
流”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手段,而非目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应整合丰富的
语料,锻炼学生在多样的信息来源中去伪存真、辨识媒体立场的能力,在言语实践中形成
价值判断和文化心理。从本质上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具备信息时
代的“媒介素养”,但这里所说的“媒介素养”不是新闻传播学范畴的,而是语文学科范
畴的“媒介素养”,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引导学生反思并适应媒介技术对母语习得的影响,
在不断接触、分析、判断、评价的过程中实现媒介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融合。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聚焦时代发展的前沿,彰显语文学科的自我成长,
意义重大,但在当下的教育情境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的开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
特别是如何抵御多元媒体对教学的干扰问题。新媒介的引入可以增加信息容量,提高信息
传播速度,拓宽学生的阅读与交流空间,但集文字、音频、图片、动画、视频等于一体的
超文本,也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游离于阅读内容之外。如果一味追求媒介的丰富,追
求声、光、电的交响,而忽略了阅读的主体内容,则得不偿失。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
浏览完整试题
重要作用,目前虽然还面临很多挑战,但只要广大师生能积极面对时代发展给语文的“教”
与“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努力拓宽跨媒介视野,创造性地开展“教”与“学”的实践,
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编自任明满、郑国名、王彤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实施策略与挑战》)
材料二:
2018年的世界读书日,国家图书馆“VR诵经典”古诗词虚拟现实体验等数字阅读的
多媒介互动展示,而引人入胜的沉浸式体验让读者了解了全新的阅读方式。像这样的“VR+
书”的跨媒介阅读场景正逐渐泛在化,并改变了我们的阅读“姿势”。
首先发生改变的是阅读习惯。读者开始习惯于多种媒介同时呈现在一个页面上,与阅
读传统文字印刷的文本相比,阅读时读者眼球的转动速度是不一样的。另外,阅读形式也
越来越协同化。所谓协同化,实质上就是个体阅读逐步发展成为社交型阅读。过去我们说
阅读是很个体化的,一个人拿一本书,安安静静地在一个地方读。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
我们在阅读之前,总会先上网翻看网友的评价。那么如果某一个平台不推送某本书的相关
信息,你还会不会关注它?这是不是影响了你的阅读习惯?当阅读入口开始发生改变,只
要你愿意开放自己的“书架”,别人就可以看到你对这本书的批注,同理,你也可以看到
很多不同人的批注、圈阅,这会不会影响你的阅读认知呢?
跨媒介阅读背后实质是思维的表达,一个成功的、良性的跨媒介阅读活动,植根于一
种思维模式的构建。跨媒介阅读不能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形态改变。要想读懂思维之美,
首先要读懂不同媒介语言之间是如何转化的。在跨媒介阅读中,比较容易形成的形态是文
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相结合,因为很多影视作品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这种天然的“血
缘”关系,使得影视阅读成为跨媒介阅读的首选。然而,“跨”之后如何成功地阅读才是
关键,要知道,语文课中基于影视作品的跨媒介阅读和一些地区开展的影视教育活动是截
然不同的。
思维之美的另一种体现是要注重阅读元素的分拆和关联,形成图谱化的个人阅读知识
体系。跨媒介里面有很多元素,戏剧有戏剧表现语言,绘画有绘画表现元素,数字艺术更
是元素众多,这恰恰是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注意的。这种分拆和关联背后,实际上是分类思
想,先分类再建立关联,然后重新将关联以后的知识结构化,形成一种思想,让阅读成为
一个体系。跨媒介阅读不止于阅读浏览不同媒介信息,更要聚合思维和思想,形成新的跨
媒介阅读知识图谱。
(摘编自吴钟铭《跨媒介阅读改变了什么》)
材料三:
经典名著具有多重教育价值,应列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面对新媒介技术越来越大
的影响力,以及我们被逐渐改变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想要继续发掘经典名著的多重教
育价值,就应该借助互联网、新媒介和新技术的力量。
传统媒介下的经典名著通常以印刷文字为载体,印刷文字有一定优势,如阅读印刷文
字能够赋予人们想象力,能够养成缜密的逻辑思维。但在自媒体和互联网+的时代,经典
名著想要经久不衰就要不断寻求新的理解媒介。我们应该了解新媒介的出现并没有完全取
代传统媒介。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认为,新媒介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介的
消亡,而是会将传统媒介纳入自己的内容体系。传统媒介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所以
经典阅读在新时代下寻求新的理解媒介并不是要完全抛开传统媒介。
另一方面,要用跨媒介激活经典名著的新生命。经典名著因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被演绎成不同形式的作品,方便师生通过不同的媒介获取到不同形式的经典名著。与传统
纸质阅读相比,跨媒介阅读具有参与度高、自主性强、多样、快捷、便利等特点,将经典
名著的阅读与跨媒介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发挥两者优势。
以《水浒传》为例,随着广播、影视、网络等电子媒介的兴起,《水浒传》打破了原
有的传播范围,拓宽了受众范围,增添了经典名著的表现形式。借助无线广播,《水浒传》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传播达到鼎盛状态。随之而来的是影视媒介对《水浒传》的影响,
自从电视普及后,电视剧就超越了无线广播对《水浒传》的影响,随着拍摄技术的提高和
对《水浒传》的解读越来越深刻,1998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自制剧《水浒传》,在全
国掀起了一股观看《水浒传》电视剧的热潮。而在网络方面,有专以讨论《水浒传》及其
相关作品为主要内容的贴吧,将解读的权力真正放到了大众手中。各类媒介对《水浒传》
的解读与《水浒传》原著文本之间达到了“互文互读”,跨媒介阅读给经典名著注入了新
的生命力。
(摘编自张砚妮《经典名著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跨媒介阅读通过跨越整合传播介质,加强语文学习与时代、生活的联系。
B.多元媒介对教学造成了许多干扰,可见开展跨媒介阅读实践活动面临严峻挑战。
C.在跨媒介阅读中,读懂不同媒介语言间的转化过程,就能读懂思维之美。
D.麦克卢汉强调新媒介兴起背景下的阅读不会完全抛弃传统媒介,更不会使其消亡。
2.根据相关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能够正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的。
B.跨媒介阅读应培养学生辨别信息真伪及媒体立场的能力,在言语实践中形成价值判断和文化心理。
C.跨媒介背景下的阅读会改变传统的阅读形式,使协同化程度加深,个体阅读逐渐发展成为社交型阅读。
D.在跨媒介阅读中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结合是常态,影视作品对于理解文学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下列做法中,不属于跨媒介学习的一项是(3分)
A.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后,学生将这首词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出来。
B.观看完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全班同学分组讨论后给剧中人物写一段颁奖词。
C.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齐白石的名作《虾》,学生用诗歌的形式描绘自己看到的虾。
D.看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片段,学生按事件发展顺序写剧本大纲。
4.材料一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展开余下试题
5.在进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时,应该规避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出你的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员是流动的,经常分配在各小队。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因为规则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自己就招呼梯田下边沟岸上教徒弟们种田地的副组长王新春过来闲谈一会。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
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
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样一双手哩!”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
陈老人虽然不希望别人的手长成那样,可是他对他自己已经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觉着是足以自豪的。土改以后,陈秉正老汉家里的收入也丰裕起来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向手上试着套了一套,巴掌不够宽,指头也太细、太长,勉强套上去,把巴掌那一部分撑成方的了,指头的部分下半截都撑粗了一点,上半截却都还有个空尖儿。儿子陈满红说:“慢慢用着就合适了!”老人带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脱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儿媳妇也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
以后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
一天,白云岗有个物资交流会。满红媳妇劝老人说:“现在这些杂活计又不用您教多少技术,您还是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应了。老人换了一件新棉袄,用新腰带束住腰。满红媳妇说:“这回可带上您的手套吧!”说着把手套给他拿出来,他带上走了。
他走到白云岗,逛了半条街,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权,售货员忙着正往车下搬。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二年不见了,不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十来个人,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杈的越来越多,他把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胡乱抢到手五柄,其余的就叫别人拿完了。他付了钱,把杈捆起来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觉人也不挤了、路也宽敞了,这才伸手到怀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杈,解开腰带抖搜了一下,也仍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他想:“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它的时候!”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这才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就还了他。
隔了好久,陈秉正老人又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
会议一共开三天半,老人又是听报告、又是准备发言,和大家一样忙个不了,直到第四天上午听罢了县委的总结报告,才算了结了一宗事。下午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也走出了房间。他住的招待所因为刚刚装修完,院子还来不及清理。院里有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他想:“把它转过一边不就好走了吗?”他把手套卸下来放在阶台上,就来动手转木料。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才发现手套又丢了。“算了,不找它了!这手套对我也没多大用处!”老人干脆放弃了。后来还是招待所的员工帮他找到,洗干净还给了他。
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
材料二:
我也曾写过一些篇小说,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最近,看到他的一篇新作-《套不住的手》,满心欢喜,情不自禁地想写出点个人的体会。
作品文字极为朴素严整,相当细致地描写了不少农村劳动的经验,这些经验非久住农村而又热爱耕作的人不会写出。不过,假若不拿一双手套贯串起来,恐怕就显着琐碎一些。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事情本来不相干,而设法用一条线穿上,就显出些艺术的手段。我看得出: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写到老人的手。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不过是一双手啊,可是创造世界的不是别的,而的的确确是仗着这么一双手。这篇作品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大题小作,篇幅不长,而意义很大。
(摘编自老舍《读<套不住的手>》,有删改)
6.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通过对一个饱经沧桑老农民手的真切描绘,刻画出一位农业生产技术、思想觉悟都很高的农民形象。
B.小说的语言既质朴平易又生动幽默,如“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口语化很明显,达到了通俗化和艺术化高度统一。
C.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手”的故事,再集中讲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对前者的延伸。
D.小说通过对像陈秉正这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讴歌了他们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树理在创作上特别注重从农村生活和劳作中选取题材,语言生动活泼又通俗易懂,
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体现了他一贯的写作风格。
B.老舍认为,作品抓住了人物的典型特征,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以小见大,
比《老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
C.《套不住的手》构思巧妙,老舍赞其以“手套”串联情节,故事有起有落,让人意
识到:这是一双普通农民的手,也是一双不平凡的手。
D.标题“套不住的手”,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
展开余下试题
阅读兴趣。
8.赵树理是如何刻画陈秉正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9.老舍读赵树理的小说,总能“学到一些窍门儿”。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作者在谋篇布局
上的“窍门儿”。(6分)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白)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元和元年,为集贤校理,月中,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诊。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微孙赎故第,居易言:“徽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田布拜魏博节度使,命持节宣谕,布遗五百缣,诏使受之,辞曰:“布父雠国耻未雪,人当以物助之,乃取其财,谊不忍。方谕问旁午,若悉有所赠,则贼未殄,布赀竭矣。”诏听辞饷。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居易上言,使李光颜将,可径薄贼,开弓高粮路,合下博,解深州之围。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挥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文宗立,以秘书监召,封晋阳县男。太和初,二李党事兴,居易恶缘党人斥,乃移病还东都。后起为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进冯翊县侯。会昌初,以刑部尚书致仕。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遗命薄葬,毋请谥。居易被遇宪宗时,事无不言,多见听可,然为当路所忌,遂摈斥,所蕴不能施,乃放意文酒。既复用,又皆幼君,偃蹇益不合,居官辄病去,遂无立功名意。与弟行简、从祖弟敏中友爱。东都所居履道里,疏诏种树,构石楼香山,凿八节滩,自号醉吟先生,为之传。居易於文章精切,然最工诗,当时士人争传。其始生七月能展书,九岁暗识声律。其笃於才章,盖天禀然。
(选自《新唐书·列传卷四十四》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
B.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
C.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
D.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拔萃,唐代的一种选官制度。选官的期限未满,试判三条,合格授官的叫“拔萃”。
B.县男,唐朝设立的一种爵位的名称,从五品。后文的中“县侯”也是爵位名称。
C.从祖弟,从,堂房亲属。同一曾祖但不同祖父的同辈人之间互称为从祖兄弟。
D.声律,既指诗赋的声韵格律,也是五声六律音乐的总称。本文中指后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居易才华横溢。他的诗歌被当时士人争相传诵。著名诗人顾况自恃才华,很少推崇他人,但见到居易的文章后,也对他赞许有加。
B.白居易直言不讳。李师道献私款为魏征的孙子赎故宅,白居易认为李师道是人臣,直言陛下“不宜掠美”,应成就李师道的美名。
C.白居易关心民生。在杭州刺史任内,他修堤蓄积湖水,以利灌溉,舒缓旱灾所造成的危害,疏浚当地的六口水井,帮助解决杭州百姓的饮水问题。
D.白居易淡泊名利。他持节去向田布宣布谕旨时,田布送他五百匹细绢,他拒绝了。死时,他遗命薄葬,不必请谥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4分)
(2)布父雠国耻未雪,人当以物助之,乃取其财,谊不忍。(4分)
14.文中白居易做官入则直言进谏,出则造福一方,但最终却“无立功名意”。请结合文本简析其无意功名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送耿晦之守湖州
徐祯卿(明)
远下吴江向雪川,高秋风物倍澄鲜。
妈鹊①菰叶翠相乱,锦石游鳞清可怜。
邮渚频挝津吏鼓,渔歌唱近使君船。
吴兴岘山足胜事,汉水襄阳空昔贤。
【注】①妈鹃(jiāojīng)一种水鸟。②吴兴:湖州。③岘山:位于襄阳城西。西晋名臣羊祜曾守襄阳十年,有政绩,死后吏民为他建碑立庙于岘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上句开篇点题,写耿晦之顺江而下,赴任湖州。“下”字写出船行之轻快。
B.首联下句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图画。仰望,天高气清;俯视,水清沙白。
C.颔联描绘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生趣,鸟叶相嬉,鱼儿灵动可爱。
D.全诗多处景色描写,虽表达了诗人与友人浓浓的惜别之情,却并无悲伤之感。
16.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耿晦之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 , ”两句提醒我们要广泛学习,不断地进行理性反思,才能成为有德之人。
(2)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诗意地描写出月亮升起,相对星空背景的位置移动。
(3)社火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起源于中国上古祭祀活动。宋代诗人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道“ , ”,可见其延绵已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最早的窗子谈不上美观,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中国窗子才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随着岁月的流逝,使它们成为最富有美学表现力的中国建筑的因素。
在中国,有多少工匠,( ),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菱形等等,或单独存在或互相交替使用,看起来就像有无数的组合。有简单的图案,也有独具特色的图案,一切都用薄薄的棕色或红色木条制作成。
每当夜幕降临,从中国传统院落大门旁边的影壁小心地往里看,就能看到像自身发光的抽象画一样的木制窗子,窗子木格细细地勾画着自己精致的线条,微弱的灯光洒在院子里,消失在甬道长廊,婆娑竹影上。偶尔有人在室内走动,身影在洁白的窗纸上滑动,充满神秘的色彩。
(节选自《汉字王国》有删改)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就可能有多少种装饰图案的窗子,但原则上都是对称的变化
B.窗子就可能有多少种装饰图案,但原则上都是对称的变化
C.即使原则上都是对称的变化,窗子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装饰图案
D.即使对称变化是窗子的设计原则,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装饰图案
19.下列各项中与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
上一篇:
山东省实验中学西校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2月校内检测语文试题
下一篇:
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2月调考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湖北省武汉”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9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