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86  2021-03-15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6]
山东省郯城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卷
语文 2021. 1
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常有人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 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 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 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 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 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 呢?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 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 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当然,并不是 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璞归真的老子 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 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就是现在,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 的自由竞争的理想,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 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 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 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 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 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 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 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论语》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 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乡土社会安土重迁,在这种不 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前辈的经 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愈是经过 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 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 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浏览完整试题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 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 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 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 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 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 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 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 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对于加强法治建设而言,礼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作用。《礼记•经解》中说: “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故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 礼而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汉初贾谊认为,礼与法不能偏废,而应相辅相成:“礼云 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治安策》)二者不 是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是互相接续的关系。事实表明,单纯依靠法治,要引导人们理性地认 识与处理自我与他者、个人与群体、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等等关系,在全新的基础上重 新构建人们思想的统一、意志的统一、行动的统一,重新构建全社会的整体性、稳定性、确定 性,困难重重。
面对网络时代的新挑战,礼治有助于重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这些伦理性实体的整 体性、稳定性、确定性。因为礼作为责任伦理,在维护家庭、社会、国家这些伦理性实体,持 续不断地给它们以活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百年来,礼治虽然迭遭否定、冲击和破坏,但在广大基层社会中,在众多家庭和社会团 体中,特别是在和古代相比变化不是彳艮大的乡土社会中,公共秩序的维持仍然依靠“对传统 规则的服膺”,即所谓礼治。表现为乡土社会中的礼俗、人情、乡规、家训、族约等等,它们在 民间一直保持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因此,今日中国,礼治建设并非没有基础,它其实有着深 厚与肥沃的土壤。
(摘编自姜义华《论“礼治”的当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通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中国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B.如果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那么可以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或者“无需 规律“的社会。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约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教化而主 动地服于成规。
D.乡土社会中的礼俗、乡规、家训、族约等,与古代比变化不是很大,它们一直保持着根深 蒂固的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前三段,对“人治”“法治”概念作辨析,指出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 的规范的性质,为下文提出“礼治”张本。
B.材料一第五、六段先阐释礼的内涵,指明礼和法都是一种行为规范,因为法律需要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所以礼这种规范只能靠传统维持。
C.材料一最后三段,进一步辨析礼治、法治、人治,以此总结全篇,凸显乡土社会礼治秩序 的特色,行文上与开篇相呼应,结构圆和。
D.材料二谈古论今,阐明礼作为责任伦理,有助于重建家庭、社会、国家这些伦理性实体 的整体性、稳定性等,指出“礼治”具有积极的当代意义。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能证明礼与法具有相辅相成关系的一项是(3分)
A.“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
B.“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礼记》)
C.“礼之正于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荀子》)
D.“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治安策》)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运用的论证方式和论证方法。(4分)
5.在高度重视法治建设的今天,如何进行礼治建设?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秋光
甫跃辉
一年又一年,我行走在这秋天里。
一年又一年,我走出这秋天,走到现在这一刻这一地。
左手边是梨园,右手边是葡萄园。果实熟透的馥郁气息浮动在空气里。我背着旅行 包,拖着行李箱。箱子轮子一路咯喳咯螫。路是弹石路——不,几年前又翻修过一次,如今是砖路了。路面被大车碾压过,仍然坑坑洼洼的。我小时候,这是条土路,一下雨便泥泞不堪。雨后的秋天,颜色会更深沉,更滞重。刚刚还乌暗沉重的云,抖落一场雨后,轻飘飘地升高了。朝东南边望,一朵飘忽的云正停在四大山顶。四围的天蓝得灰蒙蒙的。
继续往东走,时间慢慢倒退。退回七八年前,路边还没西瓜地,也没占地几十亩的明德 小学。横沟寨子没现在这么大,路南路北,望出去很远,方能看到竹林掩映的村落。一片连 一片的田里,谷子成熟了,谷穗沉沉地垂着头,不堪重负的样子。田里有人在割谷子,反手 抓住谷秆下半截,顺手握住镰刀,刀刃长长,闪着寒光,轻轻地一声嚓,谷秆便齐刷刷断了。 不多时回头看看,身后的谷茬上,整整齐齐摆放的谷子,谷穗垂着头,几乎要扎进泥里。泥 里有时候还残存着些水,水里能捉到肥白的谷花鱼。
忽然,眼前飞起一只大鸟,灰色的翅膀扇动几下,不动了,枯叶似的,呱呱叫着飘远了。 前面不远处,大概是要有个鸟窝了。
渐渐的,更多人往来田境上。一担一担谷子压在男人们肩头。我爸正在其中。肩杠两 边,捆扎得很壮实的谷子从地上掠过,碰擦到路边的野草,窸窸又窣窣。我跟在我爸身后, 也挑着谷子。我的挑子轻得多,但也压得我抬不起头。汗水打湿头发,流进眼睛,眼睛涩 疼,睁不开了。许久,不见我爸换肩,我却已经换过好几次。越换越疼,两肩的骨肉就如碎裂了一般。有一年,雨水淋湿谷子,谷子翻倍地重了。田境也越发泥泞,平常走路已不方 便,何况还要挑谷子?人们挑着谷子走着,咬牙切齿,一声不吭。到得夜里,昏暗灯光下,我 爸脱下衬衫,右肩膀红艳艳的,是皮肉裂翻开来了。第二天抬谷子,每次把肩杠放到肩上, 我爸都格外小心,不能压进裂口里,只能纵向压在裂口之上。


展开余下试题我妈叮嘱,谷穗一定得朝上,不然容易碰落谷粒。即便如此,谷粒仍被我弄掉不少。手 推车底下,事先垫的蓝色塑料布上,谷粒落了黄黄一片。
再往前走,无尽的金黄里,凸显出几片绿绿的藕田。原本藕田边还有席草,如今也割去 了。绿而细的席草就晾晒在道路两边。多少次,我偷偷地踩上去,听那翠绿的的声 音。再过些日子,等席草晒黄了,干了,村里便可听见笃笃笃的打席子的声音。
继续往东,到横沟小学了。
小学墙上写了大大的红字,“五讲四美”“四个现代化”。学校的铁门关着,已经没人 了。再往前走几步,猛地立住了,一条长蛇正横在路中央。站定了看,那蛇一动不动,原来 是早已被压得只剩下皮的死蛇。——收获日,总能看到长蛇出没,它们躲不过闪着寒光的 镰刀,也躲不过两头尖尖的肩杠。
再往东,时间再退,退到所有钢筋混凝土房子都轰然消失。我扔掉行李箱,扔掉旅行 包,背上了书包。可小学时背了六年的书包是怎样的?竟有些不能确定了。
还要脱掉外套,再脱掉鞋。光着脚丫子,走到二十多年前。脚下的路不再是弹石路,不 再是细沙路,而是完完全全的土路;走进村子,路不再是水泥路,而是一条落满枯叶的小路, 终年潮湿又阴暗。小路边上,家里后院的小门敞开着。
后院矮矮一圈土墙,不少地方倾圮了,杂草从墙根冒出。墙外的水沟边,有一丛碧绿的 美人蕉正吐出黄色花朵。美人蕉的苗,是我读小学三年级时,从村里人家要来的。
从小门进入耳房,鼻孔被谷秆发酵的热烘烘的气味猛击一拳。
谷子刚收回来,一捆捆无声地堆在耳房里。
中秋那天,有时家里的谷子还没揽完。当晚,全家仍然会在耳房劳作。砰砰砰——砰 砰砰 声一声,永远不会结束似的。
忙乱的收获日,总算走向尾声。谷粒入仓,农具入库。只剩下稻草一捆一捆,有的靠 墙,有的摊地,还有的留在田里。谷草越晒越干,也越轻,轻得可以飞上天。那天上的云,也是越来越轻了。
我一边看云,一边走进村里。清晨的村子,秋光如泼,遍地漫流。我知道,秋天的黄金 早已埋入记忆的泥土。二十多年后,我像个陌生人一样回到收获日的村子,村里越来越多 新房子。一年一年,唯有秋光如昨。我爬上新房楼顶看村子,像个看风景的旁观者。村外 空旷的田亩满布谷茬,谷茬迸出了一层陌生的绿意。
(选自《文汇报》,有删节)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写“我”在一个金黄的秋天,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面对大好秋光,触景生情,感 慨万千。
B.“谷草越晒越干,也越轻,轻得可以飞上天”,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谷秆晾晒过后轻飘 飘的特点。
C.文末写“我”“像个看风景的旁观者”,意在表明面对农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我”已选择了逃离。
D.作者写乡村的道路,由泥泞的土路到弹石路,再到砖路、水泥路,从一个侧面写出了乡 村的变迁。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细节描写很精彩,“抓住”“握着” “轻轻地一声嚓”“齐刷刷”等,生动地写出农民割 谷子的娴熟技艺。
B.文章善用动词,如用“扇动”“飘远”等词语来描摹大鸟,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大鸟缓慢飞 远的轻盈之美。
C.“鼻孔被谷秆发酵的热烘烘的气味猛击一>”运用通感,将触觉转化为嗅觉,写出谷秆发酵后 气味浓烈刺鼻。
D.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流畅,意蕴丰富,修辞使用巧妙,遣词造句不落窠臼,产生了很 好的艺术效果。
8.本文以“秋光”为题,却用较大篇幅回忆“我爸”挑谷子的情景,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
9.有人说,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请简要说明本文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 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劝学(节选)
《荀子》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糅以为轮,其曲中规。虽 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拿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
③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 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趺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 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 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⑤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成子死巢非不完也 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 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漪,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 辟而近中正也。
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孽芝,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鸳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B.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C.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7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D.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在古代有的指用金属制成的刀剑,有的泛指金属,此处指前者。
B.陛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世”,跨出两脚为“步”;步,属于古今异义。
C.“乾隆三十九年”是帝王年号纪年,“是月丁未”中“丁未”为干支纪日。
D.《师说》中的“六艺”,指“礼” “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论述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使人智慧明达、言行无过。
B.第③段运用对比和引用论证,阐明受教育和受道德熏陶的重要性。
C.文章针对现实,强调“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态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D.《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多以比喻阐发道理,生动形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2)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4.请根据第⑥段内容,简要概括学习应持有的态度。(3分)


展开余下试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 - 16题。(9分)
涉江采芙蓉①
[汉]佚名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①选自《古诗十九首》,东汉后期作品。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 离乡游学求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湖岸泽畔有很多幽香兰草,以花喻人,暗示兰泽有很多美女同样在采莲赠人, 揭示在外游宦人之多。
B.颔联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主人公的忧伤,更具有以“乐”衬“忧”的强烈效果,倍增其哀。
C.颈联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附着在千山万水的漫漫长路上,语言平实, 却感情极为凄惋。
D.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离别相思之情,反映了游子和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
16.有人说这首诗可以从不同的叙述视角解读出同一主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描绘出秋风的朗爽与秋水的澄 净,体现怡然自得的心境。
(2) 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观点与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 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一样都表达出学生
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3)让我们亲近传统文化,走近陶渊明,去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与和谐; 走近李白,去学习,” (《行路难》)的抱负与自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1分)
有人说,在空间上有两种东西永远让人类,一是故乡,一是远方。求学还 是出差,探亲还是旅游,每一次远行,都让我们以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感受着时代的脉 动、社会的发展。路还是那条路,然而,我们在不一样的时间刻度上看到,“中国号”列车以 坚定的姿态,一次次驶过历史的站台。(①);出行的脚步,丈量着国家的进步。70年
披荆斩棘,70年砥砺奋进,70年厚积薄发。从 起步,历经艰辛奋斗,今天,我国交通 事业构筑起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并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为大国复兴铺就了前行 的坦途。
从愚公移山的故事,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喟叹,出行便捷始终是老百姓的朴素愿 望。新时代,人民群众不仅渴望提高出行速度,(②),期盼与国家共命运、共发展,过
上更美好的生活。取消省界收费站、让高速公路更加畅通无阻;创新服务方式、让高铁上的 乘客收到沿途的外卖;多措并举、努力提高航班正点率……今天,路网在加密、列车在提速、 服务在优化,一个流动的中国,正在向着“人悦其行、物优其流”的 稳步行进。经济发展每前进一步,民生改善就跟进一步,始终承载着的是我们党不变的初心和使命。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迷恋 无论 一穷二白 愿景
B.着迷 无论 家徒四壁 目标
C.着迷 不管 一穷二白 目标
D.迷恋 不管 家徒四壁 愿景
19.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4分)
“中国号”列车以坚定的姿态,一次次驶过历史的站台。
20.请准确补写出文中括号里的语句,使上下文语意贯通,每句不超过12个字。(4分)
21 .下面文段有几处语言表达或标点使用存在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 语言表达准确、规范、连贯。(4分)
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②戴口罩、勤洗手、少外出成为了全国人民 的共识。③然而,围桌共食、不用公筷的就餐方式,给病毒传播带来了便捷的途径,危及人 民的健康。④“舌尖上的防疫战——公筷行动计划”提出了“分餐进食少夹菜”“礼貌劝客 用公筷”等建议,⑤倡导人们使用公勺公筷,养成文明用餐。⑥多一双公筷,多一分安心,从 现在开始,从你我开始。⑦提高公筷意识,让“分餐进食”成为文明餐桌的标配。
22.请仿照下面以“青春”为话题的诗节,仿写第二节后四句。要求:句式一致,修辞相同,字 数相等,意蕴相合。(5分)
青春是蓝色的,像深远的晴空,像迷人的海洋,深远辽阔,富于幻想。
青春是红色的,,,, o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新年前夕,习近平主席发表2021年新年贺词,回顾中国人民“用众志成城、坚忍不拔书 写了抗疫史诗”,展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勉励我们“继续奋斗,勇往 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各大媒体也纷纷发表新年献词,如:《哪怕世界在历史三峡中漂流,你我有彼此在》 (《南方周末》),《越过风浪就是最美的远方》(《新华日报》),《与你共赴一个新的春天》 (《光明日报》)……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我们盼望的春节很快就到了。贴春联、吃团圆饭是春节重要的 习俗,“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传承着一代代家风。
除夕之夜,家人团聚,辞旧迎新。假如今年你家年夜饭上,每位家庭成员都发言,作为 高一学生的你,想对家人讲些什么呢?请结合家风、家训,借鉴以上新年贺词,总结过去、憧 憬未来,写一篇春节贺词,作为你的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1. 1
1.(3分)C( A项,“中国社会是'礼治'的社会”错,混淆概念;根据文意,“乡土社会是'礼 治'的社会”。B项,“乡土社会是'无法'或者'无需规律'的社会”错。文中有“乡土社会 ……是个'无法'的社会”,“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判断 失误,顾此失彼。D项,“与古代比变化不是很大”的是乡土社会,并非“乡土社会中的礼 俗、乡规、家训、族约”)
2.(3分)B(“法律需要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与“维持礼这种规范的就只能是传统”并非因 果关系)
3.(3分)D(实行礼治是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就将它禁止,而实行法治是在事情发生之后才 去制止。在《治安策》中,贾谊认为,礼与法两者互为表里,各有侧重,礼侧重于教化,可防 患于未然,其功用在于“劝善”;法侧重于处罚,惩戒于已然,其功用在于“惩恶”。该句最 能证明礼与法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4.(4 分)
(1) 采用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1分)先批驳了乡土中国是人治与法治是相对的观点和 乡土社会秩序无需外力维持等观点,继而确立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的观点。(1分)
(2) 论证方法主要运用了比较法(或对比法)、引证法、举例法等。具体分析如下:①比较 法。将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与现代社会秩序作比较,引出乡土社会秩序的特点。②引证 法。引用《论语》中“颜渊问仁”的相关文字,证明古人遵循礼一般具有主动性。③举例 法。列举老子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秩序无需外力维持,从反面证明乡土社会并非 “无法无天”或“无需规律”。(2分。答出一种论证方法,1分;再结合文意简要分析,1 分)
5.(6分)①学习历代社会所累积的经验,适当发挥优秀传统的效力;②发挥礼防患于未然 的重要作用,解决治理某些社会问题;③让礼治与法治相辅相成、互相接续;④主动学习 礼,敬畏礼,遵守礼,遵守传统规则,自觉维持社会秩序。(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山东省郯城”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