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03  2021-03-15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3]
山西省晋城市(高平一中、阳城一中、高平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晋城2020—2021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开学考试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春节”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扬雄撰、晋代范望注的《太玄经》卷一之《差》的注文中。当然,
《太玄经》注文中所谓“春节”还不是我们今天作为一年开始的正月初一,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 春”这个节气。由于这个节气标志着阳气由弱而强、由衰而盛的转折,古人对其特别重视,而后 逐渐延展开来,形成了系统的历法礼仪。
关于春节的礼俗,无论是经典文献,还是地方志书,都有大量记载。如《吕氏春秋》卷一《孟 春纪》称: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 大夫于朝。……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无失经纪,以初为常。是月 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亲载耒耜措之,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
《吕氏春秋》上述记载的是先秦以前的情况,反映了上古社会对农耕的高度重视。秦汉以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古老的“籍田”仪式逐渐淡化,而“岁旦”之日的礼仪则不断增加新内容。 尤其是从汉代开始,岁旦节庆逐渐体现出道教的文化色彩。南北朝时宗懔撰《荆楚岁时记》提到 了正月一日,要有“爆竹”“桃符”“门神”等。其中所谓“爆竹”,首见于《神异经》,该书旧题东方 朔撰,此人被道教列入仙谱,故其书所言“爆竹”当出自道教。道教的桃符也逐渐演变为书写祝语 的楹联,成为先民们过年时避凶迎祥的象征。在桃符、爆竹流行的过程中,承袭于远古的灶神信 仰、玉皇大帝信仰以及体现“天地水”崇拜的“三官信仰”也在民间社会扎根。
如何看待春节礼俗?站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会有不同的认知。但我们回溯历史的时候, 就会发现:古老的春节礼俗不仅经过了漫长历程,而且蕴含着深邃的文化精神,这些文化精神对 于当代社会的人格完善、国家治理等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感恩。上古时代,天子为什么要率领百官到郊外去祭拜天地?因为天地生养万物,万物就是 衣食父母,人通过汲取万物滋养而生存,这是根本所在。《吕氏春秋·本生》说:“天子之动也, 以全天为故者也。”意思是讲,天子的所有行动都是为了保全天生的各种存在物。从这个角度看, 上古时期的岁旦郊祭,即是天子为天下作出表率,像儿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那样报答天地的恩情, 实际上也是保护生态的一种宣示,更是一种符号象征。
祈福。从生存角度讲,平安健康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我们的先民对此不仅有足够的认识,而 且付诸行动。《吕氏春秋》所讲的“无失经纪,以初为常”,就是要通过观察,了解日月星辰的运 行规律,四季变化的节奏,以便有所遵循,从而平安而健康地生活。燃爆竹、置桃符、画门神、
贴春联等习俗,也是人们对平安健康、幸福生活渴望的继续。
反省。古人在祭祀的时候,要检讨以往的行为,若有过失,就得纠正,上自天子,下至百姓, 都是如此。例如《太上灵宝补谢灶王经》说,司命灶君“普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日,记人造诸善 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意思是说:灶王时刻监察一家命口的善 恶举动,故而祭灶就是要懂得忏悔,明白是非功过,多做好事,不做坏事。这在当代仍然具有借 鉴和教育意义。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詹石窗《春节礼俗及其文化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由晋代范望注的《太玄经·差》注文中的“春节”一词,不是我们今天农历一年开始的正月 初一,而是节气“立春”。
B.从《吕氏春秋·孟春纪》记载的春节礼俗内容来看,上古时代高度重视农耕活动。这与当 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C.承袭于远古的“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天地水信仰”的“三官信仰”,随着桃符、爆竹 的流行,在民间扎下了根。
D.天子率领百官到郊外去祭拜天地,其根本原因在于生存需要。因为天地生养万物,而万 物则是人类的衣食父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列举《孟春纪》中天子举行“迎春”祭典,诏命史官保管文献经籍、制定历法,举行“籍田”
典礼等活动,论证了先秦以前对农耕的重视。
B.第三段指出“爆竹”一词最初见于《神异经》,而该书旧题为被道教列入仙谱的东方朔撰, 意在证明从汉代始,岁旦节庆逐渐具有道教色彩。
C.文章大量引用史料进行分析论证,如通过对天子“郊祭”这一现象的分析,指出春节礼俗 蕴含着“感恩”的文化精神,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D.文章重点从“春节礼俗的变迁以及这一礼俗所蕴含的深邃的文化精神”两个方面对“春节”
这一节日进行了阐释,论据充分,脉络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古人之所以重视“立春”这个节气,是因为他们认为它是由弱而强、由衰而盛的转折,具 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B.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自秦汉以来,“岁旦”之日的礼仪内容不断丰富,而古老的“籍 田”仪式则逐渐消亡。
C.春节礼俗所蕴含的“感恩、反省”等文化精神不仅在上古时代具有重要作用,在今天依然 发挥着相同的作用。
D.在如何看待春节礼俗这一问题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一礼俗所蕴含的深邃的文 化精神却是客观存在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过去 100 年来,中国学者关于中国社会的组织方式与“民情”的探讨,一般都是在中西比较的 语境下进行的,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西方人重公德,中国人重私德;西方奉行普遍主义原则, 中国奉行特殊主义原则,等等。梁漱溟对公德和私德做了如下界定:“对于社会的道德,就是公 德,……这人对那人的道德,就是私德。”费孝通也是在中西文化对比的基础上指出,“差序格局” 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组织方式,表现出若干相互矛盾的特点:(1)各种社会群体以成员间的情 感、血缘或者地缘等所谓的“情感取向”,而非价值中立取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构筑起来,难以形 成“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2)虽然这些情感、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客观存在使得所有社会群体 具有某种客观实在性,但同时又是高度主观的。他可以主观地为情感、血缘或者地缘设置边界, 不同人在这个群体中的亲疏远近关系端由他来确定。因此,以“自己人”和“他人”的区分为基础, 人对人的依附是这种群体的基本构成逻辑。进入该群体的每一个人都附属于这个群体特别是处于 圈子中心的人,没有作为独立个体所应有的人格、尊严和自主性,其人生价值就是为这个群体甚 至群体领袖奉献自己;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以“己”为中心的“自我主义”的盛行。为自己可以牺牲家, 为家可以牺牲族……当他牺牲国家为他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时,他也是为公,为了小团体的公。 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这样,费孝通先生就以“差序格局”构建了以个人为中心、 公私不分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组织方式和变动模式。
(摘编自肖瑛《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材料二: 以差序格局作为对乡土中国社会格局的描述或概括,很难成立。因为差序化,是每个自然人,
无论中外,应对和想象其生活世界的天然且基本的方式。尤其是在传统社会,由于血缘和地缘关 系,人们自然甚至不得不以一种“爱有差等”的方式来理解并组织其主观世界,并据此同他人交往。
从生物学上看,一个人无论是富有爱心或是缺乏足够爱心,都天然更疼爱自家的孩子,更多
关心自己的亲人。因为所谓爱,这种自然情感的意味,就一定是对人要有所区别。我们也可以将 “一视同仁”定义为一种爱,一种更博大的爱,但那只是文字游戏。因为,老子早就尖锐地指出, 就因为其一视同仁,因此天地对于万物,以及圣人对于百姓,就都是不仁的,就无所谓仁或不仁。 对常人来说,爱如果不是爱一些人胜过爱其他人的话,就没有任何意义。
除了人们的生物本能外,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条件下,“爱有差等”也有突出的地缘根据。在中 国,这就是“远亲不如近邻”。但在古代社会,任何可能相遇的人都一定是地缘的。
由于交往、交流和互患是关键,这也就隐含着,所谓地缘关系并不真的是地缘,其隐含的是 人们的交往和交流带来的各种物质或精神上的互惠。地缘对这一点曾有决定性影响。但这种影响 如今会有种种改变,突出表现在交通、通讯日益便利的当今,爱有差等的人的天性没变,但当年 的地理空间距离如今变成了心理情感距离了。
也从来都有努力克服这种可以波纹作比的个人主观心理上的差序格局。在中国,春秋时期,
与认定并坚持“爱有差等”的孔子同时,墨子就倡导“兼爱”“发无差等”,前面也提及老子主张“一视
同仁”——“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即便孔子,固然看到了人性无法改变,却也主张“泛爱众 而亲仁”,以及弟子子夏主张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因此,即便那些“团体格局”的社会或国家,也会甚至必须建立并实践某些必要的差序格局, 无论对内还是对外。“团体格局”的社会或国家即便规定对公民同等保护,但在特定条件下,如资 源稀缺之际,只要必要且为当时社会和统治者接受为“合理”,不仅有对老人、妇女、儿童、残疾 者的优待,也会坚持基于国籍、年龄、性别的某些区別对待(歧视)。对外,每个国家也都会,也 有理由甚至必须,基于本国的意识形态或经贸或战略利益,选择同一些国家关系更近甚至结盟, 疏离或敌视另一些国家,这同样是差序的格局。
如果理解了差序化的普遍、必要和命中注定,就可以断定,差序一定不是仅出现在乡土中国 人生活中的现象,即便其中某些做法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不合理,是压迫性的,应予以且必须废除。 但这仍表明无法以差序来概括中国社会甚或乡土中国,至少不准确。


展开余下试题(摘编自朱苏力《较真“差序格局”》) 材料三: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成、发展和变化是动态的,是一个不断调适的过程。即使在中国传统社
会,也并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的“社会关系”仅仅局限在血缘关系的范围内,尤其是随着人与人之间 利益关系(包括各种各样的利益矛盾)的丰富和深化,过分强调“差序格局”只会背离现实。
然而,许多学者仍然把“差序格局”视为解释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结构的核心观 念,为了证明这一解释的有效性,这些学者除了在经验中寻找证据外,还常常做出一些非常强硬 的却不现实的假定。然而,当这些假设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差序格局”有效性的匮乏以及基 于此而形成的解释失灵。因为“差序格局”对人的预设是“血缘人”,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缩减为血 缘关系,所以该概念还存在很多无法回应和解决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远比“差序格局”想象 的要复杂、丰富得多,人不仅具有血缘关系还有情感、利益关系,同时还有可能置身于各种各样 的共同体中。因此,这种浓描血缘而淡化人之社会性的“差序格局”,不仅对中国传统社会人与人 之间关系的生长、建构和维系理解得不准确,而且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及其结构的变迁和发展趋势 缺乏现实感、敏锐性、弹性和适用性。
(摘编自樊凡、刘娟《“差序格局”抑或“关系情理化”:对一个经典概念的反思》)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费孝通先生看重情感、血缘或者地缘等所谓的情感价值,但他也认识到这种以“自我”为
中心的结构关系是可变的。
B.差序化的普遍、必要和命中注定,既有源自先天注定的血缘关系,还有因交通不便不得 已而形成的地缘关系。
C.由于地缘对人们的交往和交流带来的各种物质和精神上的互惠一直有决定性的影响,所 以地缘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D.材料二认为“差序格局”一定不是仅出现在中国乡土社会中的现象,即便那些“团体格局”
的社会或国家也会建立和实践。
5.下列做法或说法中,可以用差序格局来解释的一项是(3 分)( )
A.美国政府签署限制没有医疗保险的移民入境的法令。 B.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 C.中国在世界上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当今社会商品交易中屡见不鲜的“杀熟”现象。
6.如何辩证看待现代生活中的差序格局?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 7-9 题。
风云初记(节选) 孙犁 第二天清早,她(秋分)就同高翔和李佩钟上了一辆大汽车,回深泽来。她们路过蠡县、博
野、安国三个县城和无数的村镇,看到:从广大的农民心底发出的、激昂的抗日自卫的情绪,正 在平原的城镇、村庄、田野上奔流,高翔到一处,就受到一处的热烈欢迎。
黄昏的时候,她们到了子午镇。秋分一下车,就有人悄悄告诉她: “庆山回来了,现在五龙堂;你 们坐汽车,他赶回来了一群羊!”
秋分没站稳脚,就奔到河口上来。船上的人和她开玩笑说: “不回来,你整天等,整宿盼;一下子 回来了,你又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在船上,秋分就看见在她们小屋门口,围着一群人。在快要下山的,明静又带些红色的太阳光 里,有一个高高的个儿,穿一身山地里浅蓝裤褂的人,站在门前,和乡亲们说笑。她凭着夫妻间 难言的感觉,立时就认出那是自己一别十年的亲人。
她从船上跳下来,腿脚全有些发软,忽然一阵心酸,倒想坐在河滩上嚎啕大哭一场。 人们冲着她招手、喊叫,丈夫也转过身来望着她,秋分红着脸爬上堤坡。 乡亲们见她来了,说笑着走散了,庆山望着她笑了笑,也转身进小屋里去。公公从河滩里背
回一捆青草,撒给那几只卧在小南窗下面休息的山羊。 高四海摸着一只大公羊的牴角说:“你也还没有吃饭吧?快到屋里和他一块儿做点吃的。” 秋分走进屋里来,好像十年以前下了花轿,刚刚登上这家的门限。她觉得这小屋变得和往日
不同,忽然又光亮又暖和了。自己的丈夫,那个高个儿,正坐在炕沿上望着她,她忍不住热泪, 赶快走到锅台那里点火去了。她家烧的是煤,埋在热灰下面的火种并没有熄灭,她的手一触风箱 把,炉灶里立时就冒起青烟,腾起火苗儿的红光来。望着旺盛的火,秋分的心安静下来。她把瓦
罐里的白面全倒出,用全身的力量揉和了,细心切成面条儿,把所有的油盐酱醋当了佐料。水开 了,她揭开锅盖,滚腾的水纷纷窜了出来,秋分两手捧着又细又长、好像永远扯不断的面条儿, 下到锅里去。
忽然,在炕角里,有一个小娃子尖声哭叫了起来。高庆山吓了一跳,回头一看,一个不到两 生日的孩子睡醒了,抓手揪脚的哭着。
“唔!这是哪里来的?”庆山立起身来,望着秋分。“哪里来的?”秋分笑着说,“远道来的。你 不用多心吧,这是今年热天,一个从关东逃难来的女人,在河口上叫日本的飞机炸死了,咱爹叫 把这孩子收养下来。要不,你哪里有这么现成的儿子哩!”
庆山笑了,他把孩子抱了起来,好像是抱起了他的多灾多难的祖国,他的眼角潮湿了。 吃饭的时候,高翔赶来了,两个老同志见面,拉着手半天说不出话来。庆山从里边衣袋里,
掏出一封信,交给高翔说:“这是我的介绍信,组织上叫我交你的,还怕路上不好走,叫我换了 一身便衣,赶上一群山羊。路上什么事也没有,没想到和你碰的又这样巧。”
高翔看完了信说:“你来的正好。在军事上,我既没有经验,新近遇到的情况又很复杂。你 先不用到高阳去,就帮我在这里完成一个任务吧!”
庆山正要问什么任务,高翔的爹领着小女孩来看儿子了。 秋分拉着小女孩问:“你找谁来了?” 小女孩慢腾腾的说:“俺爹!”
秋分指着高翔,小女孩没想到她的爹竟是一个完全面生的人,不敢走过去,高翔过来把她抱 起,秋分又逗她:“谁叫你来找爹?”
小女孩笑着说:“俺娘!” 庆山对高翔说:“我好像从没见过她,长的这样高了!” 秋分说:“你哪里见过她,你们走的时候,她娘刚刚坐了月子!” 高翔拍拍怀里的孩子,放在地下,笑着说:“我马上要和庆山哥谈谈这里的情况,开展工作,
你们先到外边去玩一会儿。” 高四海、高翔的父亲抱着孩子出去了,秋分噘着嘴说:“我听听也不行吗?” “不行,”高翔说,“我们还没正式接上关系哩,分别了十年,回头我还得考察考察你的历史!” “等着你考察!”秋分给他们点着灯,就扭身走了。 他两个在屋里谈着,秋分她们就坐在堤坡上等着,天上出着星星,高翔的小女孩指着: “又出来一颗,爷爷,那边又出来了一颗!” 一直等到满天的星斗出全了,他们还没有谈完。高翔的父亲对高四海说:“你说盼儿子有什
么用,盼的他们回来,倒把我们赶到漫天野地里来了。”
高四海抽着烟没有说话,大烟锅里的火星飞扬到河滩里去。儿子回来,老人高兴,心里也有 些沉重。他们回来了,他们又聚在一起商议着闹事了。那些狂热,那些斗争、流血的景象和牺牲 了的伙伴的声音、面貌,一时又都在老人的眼前,在晚秋的田野里浮现出来,旋转起来。老人有 些激动,也感到深深的痛苦。自从儿子出走,斗争失败,这十年的日子是怎样过的?当爹娘的, 当妻子的是怎样熬过了这十年的白天和黑夜啊?再闹起来!那次是和地面上的土豪劣绅,这次是 和日本。人家的兵强马壮,占了中国这么大的地面,国家的军队全叫人家赶的飞天落地,就凭老 百姓这点土枪土炮,能够战胜敌人?他思想着,身边的草上已经汪着深夜的露水,高翔的小女孩 打着呵欠躺在她爷爷的怀里睡着了。


展开余下试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 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 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 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 子屈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
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
(节选自孙犁《风云初记》)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高翔、高庆山离开家乡参加革命斗争,小说开头写他们回到家乡受到乡亲们的热烈欢迎,
这反映了人民对抗日斗争的衷心支持和保家卫国的激昂情绪。
B.小说塑造人物形象以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为主,并辅以语言、动作描写。面对高翔的拒 绝,秋分以一句“等着你考察!”流露出不满的情绪。
C.小说并未直接描写激烈、血胜的战争场面,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为了抗击 侵路者而造成的父子分离、夫妻离散、父女不相识。
D.小说的结尾借高庆山父亲高四海的内心活动进一步交代了时代背景,既表现了老人复杂 的心理,又让读者看到了他不同一般的思想觉悟。
8.“庆山笑了,他把孩子抱了起来,好像是抱起了他的多灾多难的祖国,他的眼角潮湿了。”请结 合作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 分)
9.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小说在叙事上的特点。(6 分)
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 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 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 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B.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C.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D.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公,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后代相沿,多以“公”作为“王”
以下的最高爵号。
B.缧绁,“缧”是捆人的绳子,“绁”是捆着或系着的意思;合起来就是捆绑人的 绳索。引申为牢狱。
C.太史,古代把家臣或小官的职位加一个“太”字表示国家的大臣,西汉太史令掌 天文、历法、撰史。
D.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左丘明撰《左传》时首创,一般用以记述帝 皇以外的人物事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晏婴 “节俭力行”“危言危行”,在齐国受到尊重,他辅佐齐灵公、庄公、景 公三代,名显于诸侯。
B.越石父是个贤才,晏子在沼泽中解救出他,然而越石父不但不感谢,反而要求绝 交,晏子感到很惊讶。
C.文章选取晏子以囚犯为知己和以车夫为贤能两件事,写其知人和谦逊,表现齐国 名相晏婴的风范和品质。
D.结尾为论赞,作者赞美了晏子成礼而去、犯颜直谏的品行,表达了自己的倾慕之 情,寄寓了无限的感慨。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5分)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幽州新岁作 张说 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 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 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 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首联分别写两地物候,以雪喻梅,又以梅喻雪,循环往复,颇有意趣。 B. 诗人慨叹人事无常,不能自主,但面对新春去而复来,还是感到欣慰。 C. 颈联写新年伊始,普天同庆,不论京都边塞,全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D. 诗人暗自祝祷,待到重返长安的那一天,必将把酒尽欢,为自己上寿。
15. 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古诗中,猿猴以其自身的独特性博得诗人的青睐,借猿啼写别离和悲苦之情,写猿啼的诗 并不少见。请从高中阶段所学的“诗仙”“诗圣”“诗魔”的诗中任意摘取两句
“ _, ”
(2)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箫声的幽怨, 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由欢乐转入悲凉。。
(3)《归园田居(其一)》中“ , _ ”两句表露了作者清 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 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三 、 语 言 文 字 运 用 ( 20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进入新年,一段时长 3 分钟的“乡村版迪迦奥特曼”短视频在社交媒体上“火”了起来。 ( )。近年来,此类“土味文化” ,已经成为网络上一股重要的文化风潮。我们知 道,趣味低下、搞怪猎奇、内容浮浅的感官刺激之作必然 。但“乡村版迪迦奥特曼” 的跨国大热,以及去年华农兄弟“竹鼠系列”视频的全民火爆,与过往的“土味文化”有着巨 大区别。这些创作者更加“接地气”,擅长用优质的创作传达真实的生活,也代表着“土味文 化”开始走向成熟。
我们乐见这种乡村文化的繁盛。文化产品要做到特定时代的“社群生活的表达”。二十 世纪西方出现的众多艺术流派,与曾经的艺术表现形式 。事实上艺术家需要不断 探索新的感知世界的方式方法。
扎根时代、扎根生活,这是文化产品创作的 。而今,全民文化时代正在徐徐 拉开大幕,优秀的“土味文化”无疑将是其中重要的角色。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山西省晋城”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