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392 2021-03-13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92]
2021届新高考语文考前强化训练——修辞与语句表达效果
修辞与语句表达效果(教师版)
一、最新试题(20高考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这是个很小的小店,南北进深不足三米,东西长顶多十几米,七八张桌子,大概是屋子里太热了,只有三四张桌上有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盘门钉肉饼,烙得焦黄,渗着油光,让人馋涎欲滴。
“外边坐吧,外边有桌子, 凉快。”
看我在杯盘狼籍的几张桌子之间犹豫,一个女孩子走过来,用手里的筷子和盘子向门外指了指,对我建议,店门外是摆了几张桌子,那里肯定凉快,可是我固执地挑了一张桌于坐了下来,让女孩子把桌子收拾干净,然后要了六个门钉肉饼和两碗小来粥,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
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19.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 19. ①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③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固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
20. 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一扫而光”上,强调全部吃光;原句的重点落在“心满意足”上,强调吃过肉饼之后的满足感,更符合原文的逻辑。②适用的位置不同:改句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还没说完;原句把“心满意足”拆开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适合做段落的结尾。③语体风格不同:改句比较普通;原句更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分析比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了解比喻的定义、常见类型、作用等,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常见类型有明喻 暗喻 借喻等。作答时要审清题干要求,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
扣住题干中“比喻具有相似性”,明确本体和喻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可分析出“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从形状角度分析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可分析出“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从状态角度,扣住“黏稠”一词,分析车流与河水的相似性,“黏稠”本义指浓度大,不易流动,联系上文“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可分析出“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固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同时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句式特点(长短句、整散句),词语(动词、形容词、修饰词等),观察顺序(高低、俯仰、先后等),结构作用(照应、铺垫)等,同时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原句进行赏析,注意语言表达。
从强调的重点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重点在“一扫而光”,强调吃的结果;原句重点落在“又心满,又意足”,能更好的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强调的是吃完的心情,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浏览完整试题
从适用的位置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用来结束文段,语意未尽,似乎话还没说完,给人以结尾收束匆促之感;原句“又心满,又意足”,运用短句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语意完整,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从语体风格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表达比较普通;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较口语化的文风更和谐。
二、要点与方法
关于修辞
(一)熟练掌握八种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与用法。以前的《考试说明》对常见的修辞方法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八种。
1、比喻。
构成条件:一是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二是本体和喻体两事物在某一方面具有相似点。
构成要素:本体,喻体,比喻词 (有的没有,如借喻)。
比喻的类型: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如:清晨,花瓣上的露珠变成了粒粒珍珠。
(3)借喻。本体不出现,无比喻词,直接出现喻体。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注意:(1)同类相比不是比喻,如:小玲长得很像她妈妈。
(2)表示推测、想象的不是比喻。如:天好像要下雨了。
比喻的效果:使所描绘的事物生动、形象,用作说理,能使深奥的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通俗、生动。常用的术语有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特点: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作用: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生动形象,启人想象,使读者产生鲜明的印象。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赋予物以人的情态、感情或言行。如:小溪一路欢歌,向着大海奔跑。
②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特点: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借代的效果:引人联想,使表达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借喻的本体与喻体必须有相似性,借代的两事物则必须有相关性;借喻能改为明喻,而借代不能。
4、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特点: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效果:态度鲜明,引起读者共鸣;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引起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本质。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5、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特点: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对偶的效果: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表意凝练,概括力强。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
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对比和对偶的区别:对比基本特点是对立,两者意思相反;对偶基本特点是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对称。
6.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特点: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排比的效果:增强文章气势,强调内容,增强感情的表达。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设问
特点:“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展开余下试题
效果: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 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8.反问
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效果: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1) 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2) 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二)、考查方式
修辞方法重在考查运用,一般从两个方面考查:一是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辨认和理解;二是根据表达语意的需要,正确灵活的运用修辞方法,能够理解修辞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能够评价修辞运用的优劣;能够根据要求运用修辞方法。后者是高考考查重点,命题时多与扩展语句、选用句式、仿用句式兼顾考查。现在的考查则与理解句意结合,以分析鉴赏为主。
分析语句表达效果应考虑的角度
1、修辞手法(主要考虑上述八种修辞手法等)。
2、句式特点(长短句、整散句,倒装句等)。
3、练字(动词、形容词、修饰词等)。
4、观察顺序(高低、俯仰、先后,远近等)。
5、结构作用(照应、铺垫等)。
6、从语意表达看,考虑强调的重点、与上下句的关系等。
7、从语体风格看,考虑书面语、口语等。
二、最新模拟
(一)、(20山东模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1分)
当我们试图与每一座城市对话,感受每一座城市的心跳,品读每一座城市的成长历程时,歌曲, ① ,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城市历史文化通道的大门,短短一支歌,便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密码。乘着歌声的翅膀,我们走近“未来之城”雄安,走近“东方巴黎”上海,走近“天府之国”成都,走近“太湖明珠”无锡……它们风情各异,风流尽显,透过或婉转悠扬,或铿锵有力的歌声,热烈地诉说着有关城市的光荣与梦想。许许多多的城市故事汇集起来,讲述的是一个辉煌灿烂的“中国梦”的故事;千人合唱、万籁齐鸣的城市之歌,奏响的是神州大地万象更新、磅礴浩荡的时代强音。这首波澜壮阔的交响曲,是由千千万万个既平凡又伟大的追梦者写就的,他们是一个个小小的音符, ② ,照亮了许许多多的城市,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奋进征程。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拟人 夸张 引用 B.比喻 拟人 借代
C. 拟人 比喻 排比 D.引用 夸张 象征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城市之歌千人合唱、万籁齐鸣,奏响的是神州大地万象更新、磅礴浩荡的时代强音”。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18、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①排比:“走近‘未来之城’雄安,走近‘东方巴黎’上海,走近‘天府之国’成都,走近‘太湖明珠’无锡”;②拟人“当我们试图与每一座城市对话,感受每一座城市的心跳”;③比喻:“他们是一个个小小的音符”;④拟人:“它们风情各异,风流尽显,透过或婉转悠扬,或铿锵有力的歌声,热烈地诉说着有关城市的光荣与梦想”。
19、【答案】①与原文句相比,虽然陈述对象均为“城市之歌”,但改后语句由单句变为复句,第一个分句陈述“城市之歌”的组成,第二个分句则陈述“城市之歌”的内容,结构变得复杂;(1分)②改后的语句的主语是“城市之歌”,与后面“这首波澜壮阔的交响曲”衔接不好,因“波澜壮阔”照应“千人合唱、万籁齐鸣”;(2分)③原句结构与分号前面的“讲述的是一个辉煌灿烂的‘中国梦’的故事”的结构相同,句式大体一致,合乎连贯原则。(1分)
【解析】
注意:1、本身的内容、结构。2、与上句的关系。3、与下句的关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1临沂高三上期末)
对于作家来说,古典诗词是迟早要回溯、迟早要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再打出来的历史存在;① ,古典诗词却是悄然涵养一生、“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场。人们读诗、谈诗、教孩子背诗,并不只是为了寻章摘句、舞文弄墨,很多时候是在借诗词出入经史、概括情事、教化人伦。古典诗词已然内化于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就像是身处一个隐秘而顽固的文化场——多少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被残破斑驳的碑刻中一句清雅隽蔚的诗文击中,甚至唤起了对从未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② 。要产生这种文化认同,其实仅需要人们用一种普遍的日常的亲切可感的阅读而已。
诗是“采风”的产物,口耳相传的诗词曾经让大地上歌声如风,温润徐徐,而今,这风却被现实推到了远山青黛的那一侧,越来越远,我们正在失落那种生活在“无意的浸淫里”的日子。在诗教陶冶之中,是现实向诗意看齐,是人在模仿诗而不是相反。阅读古典诗词吧,出经入史,你会将自己投射到一个更大的世界里,从而能更开阔地看待历史,也能更历史地看待世界。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现实把这风推到越来越远的地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 19. ①原句以“这风”为陈述对象,语义上承接了上文的“歌声如风”,衔接更紧密。
②原文用“远山青黛的那一侧”,更形象地写出现实中诗词与我们的距离,更有色彩感和画面感,更加符合原文诗意的语言风格。
③“越来越远”单独成句,更突出强调了诗词远离现实的现状。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表达的对象上看,原句“而今,这风……”中“这风”为陈述对象,语意上和上文的“大地上歌声如风”的表述对象一致,语脉连贯,衔接紧密。改句的陈述对象变成了“现实”,突兀,不和谐。
从表达的效果上看,语句中“远山青黛的那一侧”形象地写出现实中诗词与我们的距离,且具有色彩感和画面感;改句“越来越远的地方”则显得平实,无新意。
从句式上看,原句“越来越远”,运用单句,强调了诗词远离现实的现状。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21青岛高三上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海上一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在平静的( )的海面上,月光辟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远处灯塔上的红光( )在黑暗的空间,像是一颗红玉。它和那海面的银光在我们面前揭开了海的神秘,——那不是狂暴的不测的可怕的神秘,而是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我们的脚下仿佛轻松起来,平静地,宽廓地,带着欣幸与希望,走上了那银光的路,朝向红玉的琼台走了去。
海在我们脚下( )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又像是甜美的蜜糖;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海睡熟了。
不晓得过了多少时候,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它恼怒似的激起波浪的兴奋,渐渐向我们脚下的岩石掀过来,发出汩汩的声音,像是谁在海底吐着气,海面的银光跟着晃动起来,银龙样的。接着我们脚下的岩石上就像铃子、铙钹、钟鼓在奏鸣着,声音( )。
19. 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像微风低低地吹过琴弦;像落花轻轻地飘在水上。”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展开余下试题
【答案】 19. 通感。①用“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来写海波荡漾的声音,以形写声,生动表现了大海声音的温柔。②用“甜美的蜜糖”形容海的声音,以味觉写听觉,表达了对海的声音的喜爱。
20. ①原句将“低低地”和“轻轻地”独立,彰显大海声音之低之轻;②“拂过琴弦”的“拂”字更能表现出微风的轻柔,而“吹”表现不出这种轻柔之感;③将“低低地”和“轻轻地”相连放在前边,两词既修饰海“沉吟”的声音的,也修饰“微风拂过琴弦”和“落花飘在水上”,改句则只分别修饰后两者,作用相对狭窄。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并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运用了通感修辞,“声音”指的是海波荡漾的声音,属于听觉,而“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用“朦胧”和“玫瑰”形象的表现“月光”和“晨雾”的状态和颜色,描绘其温柔与美丽,是视觉的描绘,句子打通了两种不同的感觉器官,把诉诸听觉的声音用视觉形态来表现,生动表现了大海声音的温柔。“又像是甜美的蜜糖”描绘的还是海波荡漾的声音,也是一种通感修辞,把听觉的感受用“蜜糖”这样表现味觉的词语来表达,蕴含了对海的声音的喜爱之情。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从句子的形式看,原句多用短句,“低低地”和“轻轻地”独立成句,有强调语意的作用,同时化短句式,显得灵活多变,增强了节奏感和音韵美;改句句式比较死板。
从语意表达看,原句“低低地”和“轻轻地”,这是两个修饰语,独立出来后,与后面的句子的修饰关系就显得灵活多样,句意也就有了多种理解的可能;改句把它们放入句子,限定了修饰关系,句意死板。
从炼字角度看,原句“拂”字现出微风的轻柔,更形象而生动,改句“吹”字的表现力一般。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21菏泽高三上期末)
朔风在树枝上吹着冰冷的口哨,大雪给乡村房顶戴上洁白的雪帽,屋内散发出的暖气和炊烟, ① ,雪水流到房檐便快速冻结成根根晶莹剔透的冰溜子。
雪封大地,农民说它是一地白面,孩子说它是一地白糖,青年人说它是圣洁爱情,美术家说它是天然绝美的水彩画,作家说它是无与伦比的壮丽诗篇……
皑皑白雪平滑如镜。狐狸留下一串串珍珠链似的圆溜溜的脚印;野兔留下姑娘衣服花边似的一圈圈梅花形趾印;还有大概是鼠类行走留下的点状印迹,活像落墨白纸上的一行行省略号。
大雪,对飞禽走兽来说也许是一道绞索:飞禽难以见到压在雪下的食物,走兽在雪地上留下被追捕的线索。
东北风在树林中奔跑,将零乱的枯草蹚倒,将零落的败叶卷上天空,唯有树木经年地挺立着,它走不了,躲不开,它脚踏实地, ② ,从大地母亲那里汲取着力量,默默承受着雨雪风霜、冷热寒凉,逼迫自己适应,在适应中增强抵御的能力和生存的能力。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成“狐狸、野兔、鼠类留下一行行圆溜溜、梅花状、点状的脚印。”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 19. ①将先前降落房顶的雪花融化②将根须深深扎进大地
20. ①原句对不同动物脚印的描写单独成句,更能突出不同脚印各自的特点;②原句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狐狸、野兔、大概是鼠类的脚印分别比作一串串珍珠链、一圈圈花边、一行行省略号,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不同脚印的形状。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乡村房顶戴上洁白的雪帽,散发出的暖气和炊烟”和后文“雪水流到房檐”可推断出,“雪帽”被暖气给融化成了“雪水”,可概括为“把房顶的雪花融化”,所以此处填写“将先前降落房顶的雪花融化”。
第二空,根据陈述对象“树木”的特点和后文“从大地母亲那里汲取着力量”可分析出,树木是通过扎根大地,从大地那里汲取力量的,故可写“将根须深深扎进大地”。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比鉴赏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文句子分别用一个句子来写狐狸、野兔、鼠类留下的脚印,更突出其脚印不同的特点;原文用“一串串珍珠链似”“姑娘衣服花边似”“活像落墨白纸上的一行行省略号”等句子分别比喻圆溜溜、梅花形、点状的脚印,运用比喻手法,把动物脚印的形状描摹得更生动形象,富有生趣。改句把它们浓缩成一个短句来表达,平淡而失去了这种趣味。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1德州高三上期末)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______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都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覆盖在场上,清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和轻微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 ① )。它们高低宏细∶作歇,仿佛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______。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______的味道。
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 ② )∶这总比_____胜过百倍。所以虫声终于是足系恋念的东西。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惟恐不速了。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只不过是“没有秋虫”,但原文的表达很有艺术的感染力,原因是什么?
【答案】
20. ①运用反复修辞,强调了城市没有虫声,这样的地方没有任何秋的味道;②运用比喻,点出城市独特的地方特点,庭院如井底,水泥地是铅色的,不是绿色,不适合秋虫生长;③运用拟人手法,写秋虫迅速逃避了这没有任何生气的地方。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要比较句子的表达效果,应从修辞运用、句式特点、语序、语体风格、精妙用词(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音词、名词罗列等都是极富特色的)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分析画波浪线的句子可知,首先它用了“可是没有,绝对没有!”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城市没有虫声,没有秋的味道。再看“井底似的庭院”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城市的地方特点展现出来,让人感觉正是因为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无法让属于乡间的小虫立足,而颜色词语“铅色”的使用也更是给读者增添了一个想象的镜头,“绿色”才是秋虫生长的颜色,铅色不适合它。最后一句则用了拟人的修辞,“避去惟恐
上一篇:
2021届新高考语文考前强化训练——标点符号
下一篇: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标点符号检测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2021届新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9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