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408  2021-03-20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08]
湖北省部分重点学校2021届高三2月新高考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湖北省部分重点学校2021届高三2月新高考质量检测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金庸先生虽然因创作出许多豪气万丈的大侠形象被称为“查大侠”,但是他却觉得这个称谓实在过誉:“如果在我的小说中选一个角色让我做,我愿做天龙八部中的段誉,他身上没有以势压人的霸道,总给人留有余地。”他的选择既非机灵圆滑的韦小宝,也不是老实憨厚的郭靖,或者优柔寡断的张无忌。
倪匡曾经评价:“段誉有绝顶武功,朱蛤神功好像没有怎么用过,六脉神剑要紧时用不出,斗酒时却大派用场,凌波微步要来作逃命之用,倒十分实在。”在性格上,段誉博学多才、善良固执,被爹娘取小名为“痴儿”。由此看来,段誉的这些特征倒是与金庸有些相似。
金庸的文字都是纯粹的汉语,实际上这纯粹的汉语是从明末清初的笔记文学传统出来的,又吸收了汉语现代文学的词汇和语法,“哪个章节独立起来都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达到了钱锺书先生所说的‘清通’的境界,没有一点杂质,很通透的”。这对当时的香港来说,突然看到那么规范的文字,“非常新鲜”,又“特别吸引人”。
金庸武侠小说里的地理范围,大大开拓了香港人的阅读空间和想象边界。他的武侠小说不仅涉及江湖,也涉及江山。这些“万里江山”的宏大空间,不再像香港过去的小说家那样仅限于私仇家怨,囿于一偏僻山村或一都市庭院,而是将整个中国古代史的疆域和风光随人物的足迹如画卷般慢慢展开。这些小说,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它所风靡的香港社会,以及从香港辐射出去的东南亚和世界华人群体中,勾勒出一个磅礴的、史诗般的民族想象。
(摘编自蒲宁《金庸:一代大侠的谢幕》)
材料二:
习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正是从国家的层面告诉我们,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不可避免的存在跨文化的交流,尤其是在文学作品方面。文学作品顺利地走出国门,有利于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使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因此,分析文学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遇到的问题并思考改进策略,有助于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更好地发展。
金庸小说承袭了武侠小说这一文类的特点,即金庸在创作过程中保持了武侠小说复杂的文学、文化、社会、历史内涵,创作了典型的繁复多变的武侠文学,它以武侠元素为主要特征,融入了家国情怀、侠肝义胆等多种“正能量”的元素。在书中金庸先生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功力,读金庸的武侠小说,同时也是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
金庸从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创作武侠小说,作品问世之初就引起了香港读者极大的兴趣。20世纪七十年代末,金庸的武侠小说开始进入内地,并迅速流行。金庸的文学作品很久以前就开始了跨文化的海外传播,最初是在东南亚地区迅速传播,此后在日韩地区也广为流传,这些现象的出现,或许是因为同处于亚洲,国家之间有某种文化上的相似性,所以文学甚至文化意识形态传播相对容易。


浏览完整试题在西方文化中,金庸小说的传播显得落后很多,金庸众多小说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本以完整的英译本的形式出版,而且翻译的质量也不尽相同。
尽管金庸的武侠小说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困难重重,但是我们通过分析,依然可以看到传播有很大的可行性。
现在是一个网络技术发达的时代,我们想看的书籍,几乎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这在无形中为文学的传播拓宽了道路,对于那些对金庸的文学作品存在兴趣的海外读者来说,也提供了更加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因此,互联网的盛行为文学作品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
金庸的武侠小说自成一派江湖,是中国文学作品中永不褪色的一条支流。其浓厚的文化底蕴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都吸引着读者去品读与鉴赏。我们应该密切关注金庸文学作品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积极地改进我们现有的传播方式,帮助金庸文学乃至更多的中国优秀文学作品走出国门,实现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摘编自李亚男《金庸文学作品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建议》)
材料三:
自古以来,武侠就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侠客英雄。自《史记》之后,“侠”的形象就存在于人心,唐宋元明清的武侠小说中重视的是除暴安良、快意恩仇。其中宋朝阶段游侠形式的小说变少,白话公案、侠义小说则成了中下层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式样。在近代,辛亥革命后各种思想流派涌入中国,报业、出版业得到空前繁荣,文学艺术得到大力发展,各种风格流派的文艺作品异彩纷呈。而当代武侠小说以古龙、金庸、梁羽生等人为代表。90年代以后,随着玄幻武侠的出现,传统武侠小说引申出了玄小说,但其小说里面的人物已经不像武侠小说中的人物那么贴近生活了。
儒家“仁爱”思想体现出了孔子的“仁者,爱人”。仁爱思想不仅贯穿整部《论语》,而且还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儒家认为‘仁’是‘爱人之本’,认为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所以在《论语》中可以看出有时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的德行,而是指一切德行的总和,金庸武侠小说在其作品里详细地表达了其背后深藏的儒家思想。
(摘编自马莲《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文化微探》)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尽管金庸成功塑造了韦小宝、郭靖、张无忌等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单就他个人而言,对这些形象并不喜欢。
B. 金庸创作 巨大成功,除了因为他个人的文学才华之外,还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诸多元素。
C. 互联网的盛行为文学作品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因而,金庸的武侠小说很快就会占据国际文化市场。
D. 侠义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90年代传统武侠小说引申出了玄幻小说,这类小说更有价值。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庸先生对别人称他为“查大侠”感觉有些“过誉”,他倒是更看重段誉博学多才、善良固执的性格特征。
B. 金庸的武侠小说之所以在东南亚国家迅速传播,在日韩广为流传,与亚洲国家在地域文化上有相似性有关。
C. 读者读金庸的小说,既能感受到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又能接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
D. 我们应该积极努力,帮助金庸武侠作品以及更多的中国优秀作品走出国门,弘扬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3. 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材料二所论观点的一项是( )
A. 莫言的作品在国外得到持续而大量的译介,其翻译的频次之高、密度之大、覆盖面之广、世界影响力之强,都是中国当代其他作家难以望其项背的。
B. 跨文化 传播不是一件易事,但“将中国文化推广到世界,让中国文化得以传播,让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了解中国文化……”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响亮。
C. 长期以来,中国古典诗词面临跨文化传播的困境,我们可以通过Facebook、Blog等多渠道对中国其他体裁古典诗词语篇模式进行广泛传播。
D. 相较于梁羽生,金庸接受西方文艺的影响较重,他的文学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电影的影响,画面感较强,满足了不同读者的审美趣味。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 “金庯小说”有哪些特征?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庐山听雾
时今
①盛夏时节,庐山云雾多而变化大。且昨天又下了一场雨,今天刚放晴,清晨应有大雾,可以再睹庐山夏雾的面容。可是,夏雾随性,什么时候来、浓与薄,不能人算,只能天定。
②恰巧周末,登山的人多。大家不时议论,今天有雾否?雾何时来?还好,从“零公里”起点出发不久,如水清天转眼间就变了模样。前面行人声音还在,身影却逐渐模糊,雾来了!随之,脸颊丝丝冰凉,手臂阵阵凉意,心里痒痒的,似有人向你靠近。鼻腔里,渐渐感到潮意,喉咙里渐渐有了湿气,似是嗅到离你很近人的气息。双目被薄薄的纱帘遮住,看不清树叶,看不清树枝。不久,就看不清哪儿有树,哪里是路了。
③“雾来了”“看不见路了!”外地游客发出惊呼。手牵错了旅伴,脚不知往哪儿迈。不是挡住后面人的去道,就是与前面行人“首尾相接”。可定下心来,见本地人不慌不忙的架势时,百思不得其解,请教道:“路都看不见了,咋还走路那么稳?”看不清面目的当地人就会说,顺着人声方向走,脚步应着台阶移,熟练了,还可以跑步登山呢!
④雾天看不清前后人影,就只能用声音来彼此定位。于是,聪明的九江人发明了雾中聊天绝技,并且视雾气的浓淡,变化着聊天声音的高低。雾聊,不但可以定位,还可以放飞心情。浓雾之下,大家彼此看不清面容,似有轻纱遮面,胆子也就大了些,平常不敢说的话也就有了市场,小牛皮张口就来。张三说,上次雾大多了,可当天状态好,不到一个小时跑到了山顶牯岭街。同伴肯定不信,但是彼此看不清面容,也没有办法戳穿他的牛皮,由着他吹吧!
⑤在近半山的竹林窠,雾薄了,行人可以相互看清面容,很幸运看到了不可多得的云雾分层美景。山沟低洼处是一片白色的雾海,湮没了山下的道路和村庄。高高的山坡云雾缭绕,每座山峰都戴着纱巾、绒帽。唯独几百米高的半山腰,云雾稀少,阳光普照,一道明亮、一片金色,庐山系上了金色的腰带!
⑥山麓、山腰与山顶不同的“雾容”,是夏阳刚升起后,因温差而造成的暂时性景致。不久,紊乱的气流开始捣乱,对流加强,自低处云海中,飞出朵朵雾絮,直冲高处飘来,在半山的山脊和山沟穿行。这些雾絮,或独立独行,或三五成群,仪态万千,要么给树冠戴上丝巾,要么在山谷中轻舞薄纱。美丽的身形投影在山坡上、树林中,留下多姿的片片斑斓。


展开余下试题⑦包括我在内的不少人喜欢在望江亭(剪刀峡陡崖顶)听雾。望江亭,建于一处巨大的突出巉岩之上,东西南三面面临万丈深渊(剪刀峡),仅仅北部一侧与山脊相连。不但视线好,可以北望长江和城区,而且位于南北向槽谷与东西向峡谷交汇部位,位置极佳,是云雾,也是“云瀑”经常光顾的地方。静坐亭中,凝神辨听,雾声像松涛声,但频率更低,只有心静时才能听见;手抚木栏,屏气搜寻,雾声像风声,但比风声更弱,只有仔细搜索才有感觉。凉雾扑面,雾声飘至,这声音充满羞涩和腼腆,藏在松涛后,湮灭嘈杂中。雾絮远去,雾声犹在,这声音充满不舍和留恋,躲在崖缝内,逗留峡谷中。雾气不但本身发“雾声”,而且本身湿度大,与周围空气有明显密度差,影响声音传导,用自己的身形反射、传导、过滤雾声。飘忽不定的雾气,产生缥缈空灵的雾声,常给人错觉,“雾声”似乎表达的不是眼前,诉说的是与此时此地有一定空间距离、有一定时间差异的过去和未来。
⑧曾有人问,我也经常自问,“雾声”是物理的声音,还是心灵的声音?两者兼有之!夏季太阳直射,气温上升快,蒸发量大,庐山云雾多。山下气流疾驰上山,遇到通道变窄、流动受限或流向改变时,就会发出“雾声”,成因简单,是客观存在。而本地人乐此不疲地登山,痴迷“听雾”,能听到外地人不易听到的“雾声”,能辨别“雾声”不同的音色,就有心理因素,缘于内心对家乡爱之深深、情之切切的情怀。是的,在我们眼里,如果没有庐山,就像人没有了脊梁;如果庐山缺少云雾,就像人没有了精神。在我们心中,庐山云雾就是精灵,与我们形影不离,带来凉爽的感觉、扑鼻的花香、灵异的天籁和壮观的云海,是聪明、绵柔的九江人美丽的化身!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段描写庐山的雾,先是身影模糊,然后能感受到凉意和潮气,进而能感受到人的气息,雾气由浓到淡,有着迷人的魅力。
B. 文章第四段写九江人发明了雾中聊天绝技,写张三吹小牛皮的事例,表现九江人的聪明、幽默,作者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C. 望江亭,地理位置优越,东西南三面都面临万丈深渊,又因北部一侧与山脊相连,观察云雾极佳,这是旅客经常光顾的原因。
D. 在望江亭听雾,需要游客做好凝神静心的准备,这奇妙的雾气可以发出“雾声”,把人们带离尘世的喧器,产生空灵之感。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五六两段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对山麓、山腰的“雾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绘,有形有色,形神兼备,让人流连忘返。
B. 文章将“雾”来后,外地游客和本地人的不同反应进行对比,本地人有不慌不忙的架势,还能在雾中聊天,表现了本地人的优越感。
C. 文章从不同的感官来描写庐山的雾,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如第二段从触觉和视觉写雾,第五段从视觉写雾,第七段画线句从听觉写雾。
D. 文章结尾点明了“雾声”形成的主客观原因,而更多是从心理感受方面去探究本地人乐于“听雾”的原因,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8. 文章最后写道:“雾声是物理 声音,还是心灵的声音?两者兼有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心灵的声音”的理解。
9. 文章以“庐山听雾”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阿礼海牙,畏吾氏,集贤大学士脱列之子也。兄野讷,事仁宗于潜邸。阿礼海牙亦早事武宗、仁宗,为宿卫,以清慎通敏与父兄并见信任。十余年间,扬历华近,入侍帷幄,出践省闼,廷无间言。天历元年秋,文宗入承大统,命复镇汴省。时当艰难之际,阿礼海牙高价籴粟,以峙粮储;命近郡分治戎器,阅士卒,括马民间,以备不虞。先是,文宗即位之诏已播告天下,而陕西官府结连靖安王等起兵,东击潼关。阿礼海牙开府库,量出钞二十五万缗,属诸行省参政河南淮北蒙古军都万户朵列图、廉访副使万家闾犒军河南以御之。令都镇抚卜伯率军吏巡行南阳、高门、武关、荆子诸隘,南至襄、川二江之口,督以严备。万户博罗守潼关,不能军。是月二十五日,只兒哈率小汪总帅、脱帖木兒万户等之兵,突出潼关,东掠阌乡,披灵宝,荡陕州、新安诸郡邑,放兵四劫,迤逦前进。河南告急之使狎至,而朵列图亦以兵寡为言。十月一日,阿礼海牙集省宪官属,问以长策,无有言者。阿礼海牙曰:“汴在南北之交,使西人得至此,则江南三省之道不通于畿甸,军旅应接何日息乎。夫事有缓急轻重,今重莫如足兵,急莫如足食。府库不足,则命郡县假诸殷富之家;安丰等郡之粟,逆黄河运至于陕。吾与诸军各奋忠义以从王事,宜无不济者。”众曰唯命即日部分行事自伯颜不花王以下省都事李元德等凡省之属吏与有官而家居者各授以事而出馈饷之行,千车相望。阿礼海牙亲阅实之,必丰必良,信以期会。是时,朝廷置行枢密院以总西事。襄、汉、荆湖、河南郡县皆缺官,阿礼海牙便宜择材以处之,朝廷皆从其请。
节选自《元史•列传二十四),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 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众曰/唯命/即日部分行事/自伯颜不花王以下省都事/李元德等凡省之属吏与有官而家居者/各授以事而出/
B. 众曰/唯/命即日部分行事/自伯颜不花王以下省都事李元德等/凡省之属吏与有官/而家居者各授以事而出/
C. 众曰/唯命/即日部分行事/自伯颜不花王以下省都事/李元德等凡省之属吏与有官/而家居者各授以事而出/
D. 众曰/唯/命即日部分行事/自伯颜不花王以下省都事李元德等/凡省之属吏与有官而家居者/各授以事而出/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潜邸,指非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登基之前的住所;如果皇帝即位前为太子,便没有潜邸。
B. 即位,古谓走入中庭左右两侧规定的位置或指开始成为帝王、皇后或诸侯,文中指后者。
C. 缗,本意指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文中指古代的计量单位,二十五万缗即二十五万串钱。
D. “畿”指国都四周的广大地区,“甸”指田野的出产物,二者合起来泛指京城地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阿礼海牙清慎通敏,受到信任。阿礼海牙因为清廉谨慎、通达聪慧,和他的父亲哥哥一起受到皇帝信任;十多年来,他历任的官职都是显贵而亲近皇帝的官职。
B. 阿礼海牙未雨绸缪,善于治理。他在治理河南时,用高价收购粮食,来增加军粮储备,命令附近各郡分别置办军械,检阅士兵,在民间征集马匹,来防备不测。
C. 阿礼海牙遇事冷静,指挥得当。陕西官府勾结靖安王叛乱,向东攻击潼关,他一边拿出大量钱财到河南犒劳军队,一边派人巡行各主要关口,督察军队严加防范。
D. 阿礼海牙富有谋略,忠于职守。河南告急时,他采纳了手下人提出的以足兵足食为重的战略重点;他亲自检查核实运送的粮饷,粮食一定要量足质好,并如期送到。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荡陕州、新安诸郡邑,放兵四劫,迤逦前进。
(2)吾与诸军各奋忠义以从王事,宜无不济者。


展开余下试题14. 河南告急时,阿礼海牙是如何解决粮饷不足的问题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腊前月季
杨万里
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
一尖①已剥胭脂笔,四破②犹包翡翠茸。
别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斗雪霜中。
折来喜作新年看,忘却今晨是季冬。
【注】①尖:月季花蓓蕾的顶端,此指月季花苞。②四破:指月季花完全展开时的形态。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出句写普通的花,对句写腊前的月季,通过对比,表现腊前月季蓬勃的生机。
B. 颈联出句把腊前月季的香味和桃李的香味进行对比,突出其香味非桃李可相媲美。
C. 颈联中的“斗”字进一步刻画了腊前月季傲霜斗雪的品格,表现诗人对它的赞美之情。
D. 尾联写诗人的独特感受,点明题旨,照应首联;“喜作”“忘却”使诗歌语言活泼幽默。
16. 颔联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望岳》中,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浔阳并非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
(3)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卧房较强的私密性,古人会往往选择精致考究的物件加以悉心布置,建造出最佳的休憩环境。卧室内摆放的家具有架格、亮格柜、面条柜等。其中,面条柜是经典的明式家具,工艺设计非常考究,( )。做工精致的面条柜上面有大漆彩绘,或在面板上镶嵌各种玉石、玛瑙,制出五彩图案。传统卧室一般空间不大,强调舒适、温馨,以女子闺房为最。贵妃榻、鼓凳、琴桌、妆奁等典型的深闺用物比一般的家具更为精致秀美,设计上通常也更为灵巧、纤秀。一件小小的妆奁,可能是一时一地能工巧匠的呕心沥血之作,采用细如发丝的纯金掐丝,或者米粒大小的螺钿镶嵌,上面的装饰之物种类更是多不胜数。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可以自动合上打开的柜门,还可以防止蚊虫进入柜内
B. 可以防止蚊虫进入柜内,可以自动合上打开的柜门
C. 打开的柜门一松手便自动合上,还可以防止蚊虫进入柜内
D. 蚊虫无法进入柜内,打开的柜门一松手便可自动合上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B.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C.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D.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来,媒体把来自那些非中心城市、靠“做题”做到地处中心城市大学的学生归类为“做题家”。“做题家”一词,看似为描述这类群体所擅长之事的中性词汇,但实际上却是该群体除“做题”之外所有欠缺的一个代名词。
① ,虽让这个群体颇有无奈,但某种程度上又确实为其在大学里存在的现状:我做题,故我在。
作为学生,做题没有什么不对;擅长做题更不是什么缺点,② ,善于做题的“做题家”们,正是在人生的关键之点,清晰地意识到了做题可为其人生之路搭建起最为关键的一阶,从而利用了其或许唯一可以利用、且只在此时利用才能得到效率最大化的做题才能,③ ,使自己的人生成功变轨。
21.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2. 请分别用一句话简要概括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2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作。
西晋末年的名臣顾荣,曾经应人邀请赴宴,发现端烤肉的仆人显露出想吃烤肉的神情,于是就停下吃肉,把自己那一份给了他。同座的人都讥笑顾荣,顾荣说:“哪有成天端着烤肉而不知肉味这种道理呢!”后来遇上战乱过江避难,每逢遇到危急,常常有一个人在身边护卫自己。顾荣觉得很奇怪,便问他原因,原来他就是当年接受烤肉的人。时人大多称赞顾荣具有仁爱之心,称其为“洛阳三俊”之一,却很少有人看到仆人的美德。
顾荣和仆人,你对哪个感触更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围绕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湖北省部分重点学校2021届高三2月新高考质量检测语文(解析版)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金庸先生虽然因创作出许多豪气万丈的大侠形象被称为“查大侠”,但是他却觉得这个称谓实在过誉:“如果在我的小说中选一个角色让我做,我愿做天龙八部中的段誉,他身上没有以势压人的霸道,总给人留有余地。”他的选择既非机灵圆滑的韦小宝,也不是老实憨厚的郭靖,或者优柔寡断的张无忌。
倪匡曾经评价:“段誉有绝顶武功,朱蛤神功好像没有怎么用过,六脉神剑要紧时用不出,斗酒时却大派用场,凌波微步要来作逃命之用,倒十分实在。”在性格上,段誉博学多才、善良固执,被爹娘取小名为“痴儿”。由此看来,段誉的这些特征倒是与金庸有些相似。
金庸的文字都是纯粹的汉语,实际上这纯粹的汉语是从明末清初的笔记文学传统出来的,又吸收了汉语现代文学的词汇和语法,“哪个章节独立起来都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达到了钱锺书先生所说的‘清通’的境界,没有一点杂质,很通透的”。这对当时的香港来说,突然看到那么规范的文字,“非常新鲜”,又“特别吸引人”。
金庸武侠小说里的地理范围,大大开拓了香港人的阅读空间和想象边界。他的武侠小说不仅涉及江湖,也涉及江山。这些“万里江山”的宏大空间,不再像香港过去的小说家那样仅限于私仇家怨,囿于一偏僻山村或一都市庭院,而是将整个中国古代史的疆域和风光随人物的足迹如画卷般慢慢展开。这些小说,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它所风靡的香港社会,以及从香港辐射出去的东南亚和世界华人群体中,勾勒出一个磅礴的、史诗般的民族想象。
(摘编自蒲宁《金庸:一代大侠的谢幕》)
材料二:
习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正是从国家的层面告诉我们,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不可避免的存在跨文化的交流,尤其是在文学作品方面。文学作品顺利地走出国门,有利于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使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因此,分析文学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遇到的问题并思考改进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湖北省部分”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0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